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0.26 KB
- 文档页数:7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白话文等。
其中,与《木叶》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木叶》的作者和背景:《木叶》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小说,属于明代顺治年
间的白话小说。
了解冯梦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其作品风格和特点。
2. 《木叶》的情节和结构:《木叶》讲述了青年官员姓陆的故事。
通过描写陆士彦和
儿媳冯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陆九淳、薛岳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
人物的生活困境和思想感情的矛盾。
3. 文学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小
说通过层层揭示陆士彦的品行和心理变化,呈现了一位被命运抛弃的真诚善良的人物
形象。
4. 主题探讨:探讨《木叶》所涉及的主题,如社会阶层、人生道路选择、家庭责任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遭遇,思考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5. 现代重述:了解近年来对《木叶》的现代改编和研究,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对
该小说的再创作和解读。
以上是《高三语文》中关于《木叶》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说课稿:说“木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木叶”这一词语所在的文本背景,进一步认识忍者文化。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文学知识,深入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中忍者道德和精神,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蕴。
•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关键作用。
三、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和文学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体会忍者文化的独特魅力。
•将文本演绎出肉眼可见的情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四、教学准备•《火影忍者》中的相关章节和片段。
•教学PPT。
•电子白板。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火影忍者》中“木叶村”这一场所的意义和象征。
2.讲解“木叶”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蕴(30分钟)•解释“木叶”这一单词的语言意义,即解释该单词在日语中的词义和汉字。
•分析“木叶”这一场所在在《火影忍者》中所扮演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忍者文化的特点和背景。
3.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关键作用(45分钟)•审视文本中“木叶”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掌握其象征意蕴,了解“木叶”在反映忍者精神和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关键作用,理解“木叶”不仅是一个地区名称,还体现了忍者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乃木忠实、勇敢、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4.练习和总结(2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做好学生的思维总结,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忍者文化和《火影忍者》作品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木叶”这一词语新增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仅知道了其在日语中的意义和背景,更是了解到了其体现的文化和精神意义。
此外,通过分析“木叶”的相关文本,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将忍者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价值观。
《说木叶》基础梳理与阅读训练一、字音识记招徒(⑸)征成(ShcI)柳辉(yCιn)⅛⅛(ran)翩翩(P谄n)窸窣(Xi)(Sej)桅杆(w4i)寒砧(ZhQn)门闩(ShUan)亭皋(gao)皎洁(ji3o)万应锭(ding)二、阅读训练1.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7段,说明〃木叶〃与〃落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根据段意,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指出现象(提出问题)(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原因(分析问题)(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归纳3、第一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答:①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②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③照应题目。
4、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①〃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②〃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5,请从引用的诗句中筛选出描述“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相关语句,并对比他们的意味的不同。
明确: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
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木头的影子,更多的想到了树干,排斥〃叶〃;暗示了颜色,透着黄色,干燥,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窸窣飘零;疏朗与绵密交织。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说“木叶”》知识点清单9 说“木叶”一、重点剖析1. 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
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答案:(1)“树叶”与“木叶”:“树”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树”与“叶”的形象是一致的,“树叶”可简化为“叶”;“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的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更多地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2)“落叶”与“落木”:“叶”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落叶”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木”本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落木”比“落叶”更进一层,不仅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便是“木”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的“寒风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扫高木”表现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 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答案:用“说‘木叶’”作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以此为引子,引出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为例证,使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
说木叶的高考知识点木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勇敢而坚韧的忍者。
然而,与其强大的忍者能力相比,木叶的高考知识点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知识点,在实际的应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木叶的高考知识点。
忍者的力量来自于他们对于各种忍术的掌握。
在木叶村,高考知识点就如同各种忍术的秘籍。
对于一个年轻的忍者来说,这些知识点是他们修炼过程中的必备工具。
高考知识点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英语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是忍者们日常修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高考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在木叶,数学是最基础且重要的学科之一。
掌握数学知识点,对于高考的数学考试来说至关重要。
从初中开始,忍者们就要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等。
这些知识点不仅要求掌握,还需要忍者们灵活运用,能够在各种题目中迅速解题。
与数学相似,物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物理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忍者们需要了解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在实战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比如,忍者们需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才能够在战斗中避免敌人的攻击,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物理原理进行自己的攻击。
化学和生物是忍者们学习的另外两门重要学科。
在药物研发、毒物解毒等方面,化学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忍者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而生物学的知识点,则对于让忍者们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和机能,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至关重要。
语文和英语则是忍者们交流与表达的工具。
掌握语文和英语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忍者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更好地传达意思。
毕竟,忍者的任务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只有通过良好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除了上述学科外,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科学也是木叶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
忍者们通过了解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有助于他们在各地任务的执行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说“木叶”主要内容
说“木叶”主要内容——根据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上册课文《说“木叶”》原文内容所概括编写,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说“木叶”主要内容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
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
第 1 页共2 页
鉴。
以上是本店铺为您整理的说“木叶”主要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本店铺祝大家学习愉快!
【说“木叶”主要内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2 页共2 页。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木叶是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的虚构村庄,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之一,木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木叶作为一个知识点的表现。
第一,文化知识:木叶以忍者为主,整个村庄的文化滋长于这座村庄顶尖的忍者和他们不断发展的身体和精神技巧。
忍者将武术与武器使用融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而在这种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忍者——影,影是木叶村的最高领导人,除了长年累月的训练体魄和锻炼技术外,还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尖端智慧和爱国情怀等等。
第二,人性知识:虽然木叶是一个虚构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性的高低和强弱,这些都是现实中有过之人的共性。
如在火影忍者中,主角漩涡鸣人身边的朋友们就能对照出人性的强弱,他们的出场时和离场时的形象、言行、内心世界等等等等,这些极其生动的人物塑造表现,将人性显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文学知识:作为一部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充满了文化和文学的元素,充满了修辞与表现的技巧。
例如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多种符号、比喻、设定等手法来传递不同人物的内在世界,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学手法。
同时,这类手法在日本漫画中也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通过动态与静态的运用来强调情节转折,显示人物精神状态等等。
综上所述,木叶作为一个知识点,涵盖了文化知识、人性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多个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素养,对于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人性背景。
在火影忍者的故事中,木叶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它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人们都聚集在这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人性的体现。
首先是文化方面,木叶村以忍者为主,是一个充满武术和武器文化的地方。
忍者们不仅需要进行严格的武术训练,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武器和工具。
火影忍者中出现了很多独特的武器,如手里剑、长刀、千鸟等,这些武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本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忍者们优秀的创新能力。
高三上册语文《说“木叶”》课文、教案及反思课文简介《说“木叶”》是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庄则栋,讲述了日本漫画家岸本齐史所创作的《火影忍者》中所涉及的木叶村的历史与文化。
该文主要提到了“木叶”一词的起源、漫画的背景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木叶”一词的来源与涵义;2.掌握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3.分析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木叶”一词的内涵;2.理解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3.分析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教学难点1.分析木叶村的文化内涵;2.掌握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分析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日本动漫《火影忍者》、木叶村的图案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木叶”一词的含义与背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出以下问题:1.“木叶”一词的来源是什么?2.作品反映出了哪些社会现象?3.作品创作与何种文化背景有关?第三部分: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文中提到的“木叶”一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诗意。
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了解日本社会中的包容性文化、团结精神等。
第四部分:反思与拓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讨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
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是单纯的艺术表达,而是与社会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的。
而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现象与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种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将成为我今后学习文学的重要认识。
《说“木叶”》知识清单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
诗人、学者、文学史家。
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
背景资料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
相关链接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杂文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之杂文。
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隐,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
杂感文章有如下一些特点:(1)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杂感一般是贴近生活,“有感而发”,针对性就在这“有感”之中。
(2)写法一般是“由实论虚,以小见大”。
所谓“实”就是写的对象很具体,常常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种现象,一段传说等。
“论虚”就是善于从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中见出奇崛,看似普通的材料中见出深刻。
所谓“小”就是取材往往只是事件中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
“见大”就是从“一滴水里看世界”,揭示出隐藏在素材中的意义来。
(3)杂感的语言富有文采。
杂感的语言有的幽默泼辣,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恬淡明丽,有的含蓄凝练,都是极富文采的。
说字解词重点字皎.(jiǎo)皎寒砧.(zhēn)万应锭.(dìng)言筌.(quán)窸.(xī)窣.(sū)漂.(piāo)泊袅袅.(niǎo)桅.(wéi)杆多音字落:luò(落难)là(丢三落四)倒:dào(倒置)dǎo(倒霉)形近字1.xiāo(萧)瑟xiāo洞(箫)xiāo(潇)然2.jué晕(厥)juē(撅)断juē(噘)嘴词语解释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③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1.字音字形词义:林庚(ɡēnɡ)王褒(bāo)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涔阳(cén)陇首(lǒnɡ)寒砧(zhēn)桅杆(wéi)袅袅(niǎo)窸窣(xīsu)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得鱼忘筌(quán)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
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说“木叶”》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的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
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发问: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什么“小桥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什么“夕阳西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说个啥意思呢?我无意贬责这位老师。
我想,如果他读过《说“木叶”》,定会化解心中的疑团。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答案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导语】本⽂《⾼三语⽂必修五第⼀单元常考知识点:说⽊叶》由⽆忧考⾼三频道整理,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持! 1、【基础⾃测】(运⽤⼯具书⾃⾏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柳恽沈佺期 传诵传颂;洗练;不落于⾔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照层岭寒风扫⾼⽊ ③⾼树多悲风海⽔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灼灼⽉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同步练习题】 1.选出加点字注⾳有误的⼀项 A.林庚(ɡēnɡ)陆厥(quē) 橘颂(yòu)王褒(bāo) B.启发(qǐ)钟爱(zhōnɡ) 吟唱(yín)缘故(yuán) C.事实(shì)考虑(lǜ) 流传(liú)惊⼈(jīnɡ) D.轻易(yì)放弃(qì) 创造(zào)关键(jiàn) 2.选出字形有误的⼀?BR>A.桂树⼣阳⼤概隐⼠ B.思索⼲躁湿润触觉 C.褐⾊桅杆排斥暗⽰ D.繁茂仿佛单纯艺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恰当的⼀组是 A.哈⾥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般的事实证明了*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呢? 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恰当的⼀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定要从今年多起特⼤⽡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
D.他为官⼀任,造福⼀⽅,政绩累累,真可谓罄⽵难书。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
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
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
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
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简介: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北京大学教授。
背景:
本篇是中通过"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来表达独特意境,是很有深度的一篇!
字词:
恽
灼灼
寒砧
窸窣
筌
冉冉
翩翩
征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