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2.08 MB
- 文档页数:1
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草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草案)一、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以市、县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是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本指标以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指标为基础,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分别设置38项(示范县)和35项(示范市)建设指标。
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三、指标解释(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1.生态保护红线指标解释: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指标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落实情况的综合评定。
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进行严格管理。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2.耕地红线指标解释:本指标是对国家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的综合评定。
耕地红线遵守情况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地方政府确定的有关耕地保护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
数据来源:国土、农业等部门。
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指标解释:指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等面积占辖区国土面积的百分比,上述区域面积不得重复计算。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目录1适用范围 (6)2编制依据 (6)3术语和定义 (8)4划定原则 (9)4.1科学性原则 (9)4.2整体性原则 (9)4.3协调性原则 (10)4.4动态性原则 (10)5管控要求 (10)6划定工作程序 (11)6.1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11)6.2开展划定工作 (11)6.3各省(区、市)方案上报与审核 (11)6.4方案批准与发布 (12)7划定技术流程 (12)7.1开展科学评估 (12)7.2校验划定范围 (14)7.3确定红线边界 (15)7.4形成划定成果 (16)7.5开展勘界定标 (16)8命名与编码 (18)8.1命名 (18)8.2编码 (18)9成果要求 (19)9.1文本 (19)9.2图件 (19)9.3登记表 (20)9.4台账数据库 (20)9.5技术报告 (20)10附则 (20)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21)附录B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 (42)附录C生态保护红线综合制图 (51)附录D生态保护红线汇总表 (54)附录E生态保护红线登记表 (55)附录F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编写大纲 (56)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2016〕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1〕167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农计发〔2007〕11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CH/T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3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附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二〇一五年六月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明确定位,做好衔接。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
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
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一)确定任务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
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一)总则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
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领域)规划编制导则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water domain)(征求意见稿)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2017年10月前言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5章31节125条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总体规划,空间均衡管控,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灌区,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制度与能力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议,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保障措施。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解释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参编单位:XX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XX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XX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科学院X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伟李宗礼王志强尹迅飞李瑞清王怀清左其亭许明祥赵先进肖宜陈媛媛于丽丽耿晓君张利平张翔杨晓茹刘洋李浩康立芸赵钟楠袁勇张继昌曹建廷邹朝望张忠广李臻高成城黎南关李敏邓秋良胡军匡洋李安泽尹笋田英张宜清罗鹏邱冰谢珊李娜施文婧邹一雄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xxx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xxx目录1总则 (1)2术语 (3)3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 (5)4总体规划 (9)5空间均衡管控 (11)5.1 人口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11)5.2 水生态空间布局和管控 (12)5.3 生态水系构建 (14)6水资源合理配置 (20)6.1 基本要求 (20)6.2 节水型社会建设 (20)6.3 水资源供需分析 (22)6.4 水资源配置 (22)6.5 水源建设 (23)6.6 配置工程 (25)6.7 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25)7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27)7.1 防洪体系建设 (27)7.2 排涝体系建设 (28)7.3 洪涝水风险管理与调度 (29)8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31)8.1 生态用水及过程调控 (31)8.2 河湖湿地健康评价与生态化治理 (33)8.3 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 (34)8.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5)9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37)9.1 水功能区管理 (37)9.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8)9.3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38)10生态灌区 (41)10.1 目标与任务 (41)10.2 基础设施建设 (41)10.3 现代管理服务体系。
生态保护区域规划编制指南1. 引言生态保护区域规划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套规划编制方法和原则,以帮助规划人员有效地编制生态保护区域规划方案。
2. 规划目标生态保护区域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2.1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规划应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生态过程和关键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2.2 可持续利用:规划应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社区参与:规划应鼓励广泛的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对于生态保护区域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3. 规划编制步骤3.1 数据收集与分析:首先,收集有关保护区域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物种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同时,进行生态系统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了解区域的生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 目标设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生态保护区域规划的目标和保护重点。
制定具体的目标指标,如增加濒危物种数量、改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等。
3.3 空间规划:根据目标设定,确定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和功能分区。
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可持续利用区,确保合理的生态联系和生境质量。
3.4 制定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资源利用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监测与评估等。
同时,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3.5 规划实施与监测:制定规划实施计划,明确各项措施的实施时间和责任。
定期进行规划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方案。
4. 规划编制原则4.1 综合性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生态保护区域规划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4.2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3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增加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参与程度,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背景: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能力,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样板,国家决定在特定区域内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2.目标:通过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形成一批全面、开放、先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建设原则和主要内容1.原则:(1)科学性原则:建设示范区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目标,并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
(2)综合性原则:建设示范区要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布局。
(3)创新性原则:建设示范区要大胆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4)合作性原则:建设示范区要加强与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互相学习、借鉴经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提升。
2.主要内容:(1)规划布局:建设示范区要编制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及时调整规划布局。
(2)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3)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设示范区要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
(4)产业发展:建设示范区要培育壮大生态文明相关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社会管理:建设示范区要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公民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6)组织实施:建设示范区要建立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示范区评价和经验推广1.评价标准:建设示范区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等指标为评价标准,定期进行评估。
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一、制定背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现状日益严峻。
为了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我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行动。
然而,目前我国环境逐渐趋劣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针对当前环境形势,制定一份全面、系统、可行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编制原则1. 立足全局:该方案应立足于全局,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 突出重点: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突出解决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3. 资源合理利用: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不浪费和重复开发。
4. 依据科学方法:该方案应依据当前科学方法,科学合理。
5. 民主参与:编制过程应加强民主参与,听取专家与公众意见。
三、编制内容1. 总体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升和公民幸福感的提升,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2. 制定计划:结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可操作的年度和月度计划,明确环保主管部门、各地区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 制定环境准则:根据国家环保标准和实际情况,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制定环境准则与标准,完善与科学化监管体系,推动环境标准化建设。
4. 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开展全国和地方环境风险评估。
对环境安全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环境应急预案,提高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5. 完善污染防治机制: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制定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环保法规与政策、开展环境监督管理,加大环境执法惩治力度。
6. 打造美丽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和绿色工厂。
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型城市和区域。
7. 制定激励机制:落实政府奖励、民间捐赠、环保产品和服务减免税等激励措施,维护企业和个人环境权益。
8.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环境民间组织相互交流,推动环境信息共享,加强国际间环境治理合作。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民生幸福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十三五时期,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0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五年规划,提出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本着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旨在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长远目标。
二、工作目标1.全面、准确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
2.强化有关方面的统筹协调,形成协同合力,确保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
3.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工作内容1.召开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编制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形成工作方案。
2.组织专家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进行分析,研究现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提出编制新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了解各地区、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收集数据、文献和意见,进行相关调研和分析。
4.科学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确定编制规划的时间安排和工作阶段。
5.重点区分优先发展领域,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6.对规划草案进行专家评审,形成可行性报告及实施方案,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定稿,并协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四、工作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包括会议、座谈、论证和问卷调查等。
2.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
3.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克服行政区域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借鉴经验。
4.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高水平智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五、工作保障1.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确保公开透明、规范监督,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章进行执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规划编制指南(讨论稿)二〇一五年元月目录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1(一)总体思路1(二)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1(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2(一)确定任务2(三)规划大纲2(四)规划编制2(五)规划审查2(六)规划报批和实施3三、规划内容与要求3(一)总则3(二)创建现状与问题5(三)规划目标与指标5(四)重点任务6(五)重点项目10(六)效益分析10(七)保障措施11(八)规划附图12附录:13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规划,是统筹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的一项基本条件。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以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发展特色优势生态产业、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制度体系为抓手,大力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乡镇“生产发展美、生态环境美、生活富裕美、乡风人文美”。
(二)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
规划编制要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
以问题、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规划编制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风貌,尽可能保留乡村原有的文化传承、自然风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于规划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问题。
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关于规划定位的问题。
附件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申报、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公示、公告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的创建工作管理。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的创建,按照过程统一规范、程序适当简化的原则,参照本规程执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的管理办法委托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环境保护部鼓励各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建工作坚持国家引导,地方自愿;党政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推进,注重实效。
对于创建工作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市、县、乡镇,环境保护部按程序—3—授予相应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第二章规划和实施第四条环境保护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和规划编制指南。
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市、县、乡镇(以下简称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参照规划编制指南,组织编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也可编制建设方案。
第五条市创建规划由环境保护部或委托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论证;县创建规划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论证;乡镇创建规划(方案)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地市级环境保护局的派出机构)组织审查。
市、县创建规划通过论证后,创建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议本级人民政府将规划(草案)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颁布实施,并于3个月内将规划报送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部备案。
乡镇创建规划(方案)报乡镇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附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二〇一五年六月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明确定位,做好衔接。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
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
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一)确定任务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
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一)总则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07•【字号】武政规〔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7日目录第一章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创建基础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二章规划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范围和时限第四节规划目标第五节规划实施策略第三章健全生态制度第一节建立健全领导决策制度第二节优化完善考核制度第三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第四节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五节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第四章巩固生态安全第一节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二节打好碧水保卫战第三节打好净土保卫战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提高林草覆盖率第六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七节完善危险废物处理体系第八节完善环境应急机制第五章优化生态空间第一节加快生态保护红线落地第二节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第三节编制河湖岸线保护规划第六章发展生态经济第一节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第二节控制用水总量第三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第四节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五节推进清洁生产第六节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第七节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第七章践行生态生活第一节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第二节开展“千吨万人”行动第三节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第四节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第五节提升公园绿地面积第六节升级农村厕所革命第七节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第八节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第九节深入实施垃圾分类第十节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第十一节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第八章弘扬生态文化第一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第二节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第三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第九章重点项目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强化考核评估第三节保障资金投入第四节促进科技创新第五节推进全民参与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前言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有关要求,依据《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副省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环办生态函〔2021〕73号)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