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
- 格式:doc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1
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所谓“人是社会中的人。
”组织是人们群体生活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
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而组织行为学则是以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科。
一.组织行为学与《北京青年》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中,它还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看电视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休闲放松的一个方式,电视剧大家应该看了不少了吧。
下面我将以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电视剧——《北京青年》来分析其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那么,让时光倒流,让空间逆转,让我们来到北京,走进那些重走青春的北京青年们。
(一)极具吸引力的剧情——青春重新走一回“我喜欢旅行是因为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深深地被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和我们生活中所呈现的张力而吸引。
其实相对于旅行中所遇到的那些风光,我更加迷恋的是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这些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会让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有剥洋葱的感觉,经常会让人泪流满面……其实人呢,要见识过很多东西,经历过很多东西,看过大山大水,你的人生张力就会很大很大,你的胸怀也会很大……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很物质的世界,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很容易在这种物质的世界里迷失。
当你见识过大山大水之后,你就会有一个高山一样的胸怀,你就会知道你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这样,一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另一方面呢,我们能更加快乐,也能把自己的这种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背包客王越的这段话深深地印在了何家四大兄弟之首——何东的脑海。
正是这段话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无论是在爱情、工作还是日常生活。
在结婚登记的时候何东反悔了,放弃了贤惠的女友权筝,之后又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一帆风顺的人生,开始他不一样的旅途——重走青春,找到真正的自己。
何家老二何西是年轻有为的医生,温和细心而专情,大多数女生心中的理想情人。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浅谈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收获。
时间飞快,32个学时我们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已然结束,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很多,组织行为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理解虽不深,但对这门学科(叫科学也不为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听老师的课,了解课上老师所举的身边的事例,也在理论与实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可以将这些在组织行为学中学到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组织行为学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可以让我们再工作生活中应对的更加自如恰当。
下面我将分享我自己的一个经历,结合我们组织行为学分析案例中的各种现象。
2016年我带领团队承做XX银行新平台个贷项目,该项目为创新型互联网金融项目,相关专业人员短缺,且工期及为紧张,为避免人员抵触,我自己培养团队人员相关技能,并从其他项目组协调了关系好的技术大牛,另外与部门领导提前申请项目经费,经常带大家出去聚餐,时刻关心员工情绪。
项目中还有个危机就是核算人员有缺口,公司明确无法协调到现场,作为项目经理,在保障本职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带头攻克核算模块,在经历一个月艰苦战斗后,终于顺利完成系统开发阶段,保障了后续项目成功实施。
我的工作是做IT项目管理,案例中的重点就是团队人员管理的事情,我当时前只晓得“因人制宜”,粗狂的解释跟运用,却从未科学的使用“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人员特点及对应的管理手段都有明确的科学理论,原先自己的思想水平只在“社会人”这一层次上!对不同人投其所好,画饼诱惑。
在成员情感上关注较多,现在回想,项目的成功得力于团队成员大都属于社会人,这才使得我管理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经济人由于其工作动机的诱因,需要通过金钱刺激及严厉的惩罚进行管理;社会人则不能一味的金钱刺激,管理者需要更多的关注个人的需求、感情;自我实现人需要管理人员应将职责放在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条件,减少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上,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地完成团队目标。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3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1近一个多月,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了《组织行为学》及刘戎教授的课件,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我认真地从个人、群体行为到个人心里、群体建设,再到群体沟通、冲突到组织、激励,再到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研读,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
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结合本人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历,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可以说,学习《组织行为学》,也是对我的一次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
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
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全归纳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组织行为学那些事儿!组织行为学啊,就像是一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有趣又实用的知识点呢!先来说说个体行为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人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等,这些可都对我们在组织中的表现有着大大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和一个内向害羞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工作任务时,那方式肯定不一样呀!这就好像一辆跑车和一辆越野车,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呢!还有啊,动机也是很重要的哦!一个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可关系到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呢!要是没有足够的动机,那可能就会变得懒洋洋的,啥事儿都不想干。
这就好比汽车没有了油,还怎么跑得动呀!再讲讲群体行为。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那可就有故事啦!群体的凝聚力、沟通、冲突等等,都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一个凝聚力强的群体,就像一支团结的球队,大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要是群体里沟通不畅,那可就麻烦啦,就像电路出了故障,信息传递不出去,工作还怎么开展呀!然后是领导行为。
一个好的领导就像是一艘船的船长,能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领导的风格、能力、魅力,都能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和绩效。
一个民主的领导和一个专制的领导,那带出来的团队肯定大不一样呀!组织文化也不能忽视呀!它就像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渗透在每一个角落。
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能让员工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这就好像是一个温馨的家,大家都愿意为了它的美好而努力。
还有组织变革呢!时代在变,组织也得跟着变呀,不然就会被淘汰。
就像手机要不断更新系统一样,组织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哎呀呀,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可真是太多啦!这些知识点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组织这个神秘大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总之呢,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且实用的学科。
它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如何引领组织走向成功。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影响的学科,通过对组织中的个体、团队和领导行为进行研究,来揭示组织内部运作的规律和特点。
经典案例是组织行为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然后让他们在模拟监狱的环境中生活。
结果发现,原本普通的志愿者在短短几天内就展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监狱警卫对囚犯实施了严重的虐待,而囚犯也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和抵抗。
这个案例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警示我们在组织中需要重视组织文化和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塑造作用。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霍桑实验。
1924年至1932年,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生产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不论是提高光线、改善工作条件,还是减少光线、恶化工作条件,员工的生产力都有所提高。
这一结果被称为“霍桑效应”,即员工在受到关注和重视时,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组织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工作环境,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个经典案例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生产。
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率先引入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汽车成为了大众商品。
然而,流水线生产也带来了员工的枯燥和单一化,导致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和创造力下降,进而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组织需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和发展空间,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
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组织管理中。
组织行为学自我剖析如下:
在组织行为学中,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
我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成员,我总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尽力为组织做出贡献。
首先,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个成员,我有义务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并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总是努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并鼓励其他成员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很重要。
我总是尽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我认为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此我总是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最后,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学习和成长也很重要。
我总是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支持和培养,因此我总是努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很多收获。
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组织能够为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实习报告实习中的组织行为学实习报告:实习中的组织行为学一、引言在我所参与的实习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组织行为学对于组织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本篇报告旨在分享我在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组织行为学现象,并分析其对于组织和员工的影响。
二、组织结构与沟通1. 组织结构的设计在实习的公司中,我观察到公司采用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组织内的沟通通畅,决策效率提高。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员工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顺畅。
2. 沟通方式的选择在实习期间,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内部沟通,包括会议、电子邮件、内部社交平台等。
这些多样的沟通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加强团队合作。
三、工作动机与激励1. 直接激励机制公司采用了绩效奖金和晋升机制作为直接激励手段。
这些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促使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 非直接激励机制公司还注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环境。
例如,提供良好的员工福利待遇、培训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这些非直接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领导与决策1. 领导风格在实习期间,我观察到公司的领导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反馈。
他们采用了民主型领导风格,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员工的反馈做出相应的决策。
2. 决策过程公司在决策过程中注重团队的协作和多元化的意见。
决策不仅仅是由领导层做出,而是通过多方参与和讨论后做出的。
这种决策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提高决策的质量。
五、员工发展与培训1. 培训机会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等。
这些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员工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2. 职业发展通道公司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并为员工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
通过内部晋升和岗位轮岗等方式,能够让员工在公司内部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六、团队协作与文化建设1. 团队建设公司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团队共享目标,促进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
我与组织行为学摘要: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与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等理论性的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实践性更强,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
关键词:投射作用;群体;沟通正文:作为一种应用性科学,组织行为学探索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通过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工作绩效。
下面就简单地从我亲身体验的三个实例中分析组织行为学知识。
一、知觉(一)知觉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却不同于感觉,它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
选择性知觉、晕轮效应、对比效应、投射作用等等都是认知评判他人的捷径,由于这些途径获得的信息量较小,对人的判断不太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偏差。
(二)投射作用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比如疑邻盗斧中的那个乡下人,斧子丢了的时候,看邻居家儿子的脸色表情、言谈举止都像是偷了斧子,这其实都是他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转移到了邻居儿子身上,产生了主观的错误判断。
通过学习投射作用,我才发现许多之前确认正确的事情不见得真正可取。
记得大概初中的时候,我迷恋上了林俊杰,经常在网上浏览各种有关他的信息,并且喜欢把这些东西和母亲分享。
在当时的我看来,处于青春期的我能够很和睦地和母亲分享我的喜好,母亲一定很乐于倾听林俊杰的最新消息。
但是现在看来,母亲当时听我喋喋不休的时候应该是感到很无聊。
因为她既对音乐没有兴趣,对这些名人轶事也不感冒。
我便想当然地把这个喜好强加到了她身上,就像美芹之献,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
组织行为学[五篇范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福特公司借助于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走向全球化全球化战略引导着福特公司走向2l世纪。
福特公司汽车业务集团的总经理雅克•纳塞尔(Jacques Nasser)领导着一个训练有素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它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福特公司的全球化运营,同时开发新车型。
而且开发费用要降至原来的一半,开发周期也要缩短。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纳塞尔在黎巴嫩出生,在澳大利亚长大。
他进入福特公司已有30多年,但进人底特律总部只有6年时间。
纳塞尔拥有国际商务的学位,也拥有国际工作的经验。
他在福特公司担任过许多职务,曾经在泰国、菲律宾、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地工作过。
纳塞尔对汽车非常着迷,“Ka”就是他引以为豪的一项开发成果。
这款三开门跑车诞生于欧洲的一个实验室,虽然它没有达到美国的安全标准(二次设计的费用十分庞大),但在欧洲却成了抢手货。
而且通过这款车的开发,纳塞尔证明了福特公司可以在短短的24个月内推出新车型。
福特公司的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同样生产福特雅仕,但使用的零部件却不相同。
现在,各个市场所用的零部件规格已经统一,由此也节约了大量成本。
另外,福特公司在巴西与大众汽车公司的合资公司破产时,公司由于准备不足,且财务控制不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6亿美元。
但随后公司开始重视,市场也正在恢复。
在北美和欧洲部门的支持下,巴西的销量增长了70%。
福特公司全球化的前景看好。
170家工厂构成的全球生产系统运转正常,产量也在增加,尤其在亚太和南美地区,增加幅度更为可观。
位于孟买、马德拉斯、泰国和越南的工厂正在兴建,位于中国的五家零部件合资企业已开始运转。
目前,福特公司的大部分利润仍然来自于欧洲、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但从长远看,亚太市场将超过欧洲和北美。
福特公司在全球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将继续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组织行为学中知觉的含义及过程的案例
一、生活实例:
1.投射作用:“我”将自己喜欢的事物介绍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并让他们和我一起做仅仅是我个人喜欢的事。
2.临时工虽遭遇的组织不公平现象:假期兼职,因学生身份致使工资待遇、例会参与等多方面遭遇不公平对待。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同一份作业,如果有分数评比或奖惩措施、时间限制,会使我更有学习劲头。
4.兴趣与行为:亲自填报的志愿,选择的专业,即使在学习中遇到相同的困难,依旧乐于坚持。
5.群体:同一份学科任务,因有效的群体协作会是“我”更有安全感。
团队队友的鼓励也会让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足自身对于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二、具体阐述:
实例1:投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实例2:首先有组织不公平,包括:分配不公平、程序不公平、互动不公平;其次选择性知觉和情绪成为了有效沟通的阻碍;最后,单一的技能要求和低任务完整性均使我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程度。
启示: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让我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
提升。
组织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来间接性的计划、组织、领导个人及群体的行为。
以团队协作为例,组织行为学的某些概念是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要想成为群体中的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决策、计划和控制,要明白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协作能力。
此外,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让我们去理解生活中的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从而让我们增添生活的幸福感。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等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经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
结果发现,狱警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和压迫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和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的深刻思考,也对监狱制度和狱警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
2. 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两种不同的管理观念。
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通过严厉的管理和控制来激励他们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
这两种理论对于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员工、激励员工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观点,也对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因素决定的,而工作不满意度则主要来源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案例组织行为学,又称组织行为管理,是指针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管理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内容包括领导、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下面给出一个关于团队协作的组织行为学案例。
某公司的市场部门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加强团队的协作与合作能力,提高市场推广的效果和业绩。
市场总监决定邀请一位组织行为学专家来协助解决问题。
对于市场部门而言,一个较大的挑战是市场营销活动的计划和执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不协调。
经过专家与市场部门成员的访谈与观察,他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为了改善团队的协作能力,专家提出了以下的建议:首先,建立开放的沟通氛围。
专家指出,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是团队协作的基础。
而要建立开放的沟通氛围,需要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为了促进这种沟通氛围的建立,专家建议组织定期举办团队会议,在会议中鼓励成员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并确保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
其次,加强团队的互相了解。
专家指出,了解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提高团队协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建议组织定期组织团建活动,通过游戏和合作的方式,帮助成员更加互相了解和信任。
此外,组织可以使用个人能力评估工具,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潜在的合作伙伴。
最后,加强团队协作的培训与发展。
专家指出,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在团队合作中更加高效地工作。
为此,专家建议组织组织培训课程,帮助成员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这些培训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和体验。
在接受专家建议的一年后,市场部门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团建活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团队合作的效果和业绩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此外,组织不断加强团队协作的培训与发展,使得成员的能力和技巧不断提升,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环境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和交流的学科。
它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组织绩效。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详细步骤:一、基本原理1. 个体行为和动机: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个体的需求和动机可以帮助组织创造一个激励性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2. 组织结构和文化:组织结构和文化对于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积极的文化塑造,组织可以提高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参与度。
3. 领导和管理:领导和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4. 沟通和决策:沟通和决策是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可以降低冲突,并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
二、应用步骤1. 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组织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合作、创新和学习。
可以通过设置奖励制度、提供培训机会和改善工作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
2. 设计有效的工作流程: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冲突。
可以通过流程梳理和任务分配来优化工作流程。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组织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流通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定期开会、设置沟通渠道和利用技术工具来改善沟通。
4.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组织激励和管理的关键环节。
应该制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
5. 培养领导才能: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导师制度和领导力发展计划来培养领导才能。
良好的领导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 促进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组织成功的重要保障。
组织可以通过团队培训、项目合作和奖励机制来促进团队合作和协作。
总结起来,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中包括个体行为与动机、组织结构与文化、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决策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孔乙己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以孔乙己为例,探讨组织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一、引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
在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沟通、领导力等。
孔乙己的形象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及其在组织中的表现1.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性格孤僻、善良、诚实,但这些特点也使他在组织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他对待朋友热心肠,愿意帮助他人,这种性格在组织中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
2.在组织中的表现在组织中,孔乙己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尽管地位较低,但始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身作则,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力量。
3.性格特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在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他的诚实、负责和热心使他在组织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组织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孔乙己在组织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1.孔乙己的沟通方式孔乙己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他更注重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沟通方式务实、诚恳,易于被人接受。
2.协作能力的表现孔乙己在组织中的协作能力表现出色。
他能够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努力奋斗。
3.沟通与协作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孔乙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使组织内部的交流更加顺畅,提高了组织效率。
他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组织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四、孔乙己的领导力及其对组织的影响1.孔乙己的领导力特点尽管孔乙己地位不高,但他具有一定的领导力。
他的领导力体现在以身作则、善于倾听和关爱团队成员等方面。
2.领导力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孔乙己的领导力对组织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在正式开始这篇学习心得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将我对此课程的理解作一个简单的阐述。
我想,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成熟的理论并将它们用于实践,用以解决实际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并在理论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最后形成自己的宝贵经验。
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目标,以某种特殊(独特)的形式组建起来。
组织中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则在这种特殊形式下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便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是人是不同的,他有独立的思想及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方式。
组织同样也是有生命的,她因为人的存在而被赋予文化环境,同时又执行着一套用于规范化的准则。
因此,在个人与组织间难免会存在冲突。
Chris Argyris认为:“正式组织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对一个健康个体提出的要求与正常的心理需要不相符。
正是由于这种根本矛盾,会使组织中的成员遭受挫折,产生抵触情绪,又失败感并且变得目光短浅。
”基于现阶段我所了解的关于个体行为的有限知识,我的理解是:组织行为学的作用之一在于洞悉个体的行为表现,并找出导致此种行为表现的真实的,重要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以维持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平衡。
涉及到群体行为及整个组织系统的理论还有待我进一步地学习。
所以,这篇学习心得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人格,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人的人格向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过程”的描述,大学时代的我们正处于婴儿时期至成年的过渡阶段末期,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方式已基本但仍不完全具备成年人的行为特征。
我们将表现出一种主动的自我进取(埃里克森)和相对独立的状态,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考虑问题更有深度和前瞻性,并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罗杰斯卡尔)。
然而,这段时间以来我所观察到或是了解到的一些个体行为表现却不符合以上的基本趋势。
我选取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并在后面附上我的理解。
小A的网络情结小A刚进入大学便充满怨气,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质量似乎都无法达到他的期望。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我认为《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
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去年寒假的时候曾在渝香居火锅店打工,通过短短一个月的接触和了解我发现渝香居火锅店有很多关于组织行为的问题。
渝香居火锅店是一家半自助式的火锅店,一楼的顾客都是自己取菜品,最后由服务员计算菜品总价;二楼主要是包间和雅座,由顾客点单,服务员下单,配菜间配菜,传菜员上菜.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员工之间缺乏协作、各行其事.一般六点到八点一楼基本满客,而二楼几乎没有什么客人。
这导致一楼的服务员很忙,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二楼服务员很悠闲;造成这一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店里会根据每个服务员的销售业绩分发提成,这固然能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但也引发了员工之间的矛盾.我想这也是人员流动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一月之间离店的员工差不多有四分之一,而他们大多数都只工作了三到四个月,通过和老员工的交流我发现工龄超过1年的只有两个人。
经理是一个24岁爱显摆权利的女子,自己迟到理所当然,别的员工迟到就是扣工资。
由于她性格的原因使得员工们都不喜欢她,也不服她,所以大多数的事情都是让那两个老员工通知和安排。
有一位顾客办理了会员卡,在消费完之后发现没有打折,主要是因为会员卡只对菜品打折,而这位顾客当天点的是店内的特色鱼。
由于收银员在给客户办理会员卡时没有解释清楚,导致顾客不满意,收银员只好找经理,经理来了之后也是强制顾客买单,顾客也退了会员卡.通过分析发现渝香居火锅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员工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工作效率不高;2、人员流动率高;3、激励机制有待改进;4、领导者缺乏威信也缺乏领导能力;5、领导者不懂得放权;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不够高,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三个方面.有认同感的员工会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表现为积极维护组织声誉,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并自觉贯彻执行组织的政策;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能最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所谓“人是社会中的人。
”组织是人们群体生活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
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而组织行为学则是以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科。
一.组织行为学与《北京青年》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中,它还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看电视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休闲放松的一个方式,电视剧大家应该看了不少了吧。
下面我将以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电视剧——《北京青年》来分析其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那么,让时光倒流,让空间逆转,让我们来到北京,走进那些重走青春的北京青年们。
(一)极具吸引力的剧情——青春重新走一回“我喜欢旅行是因为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深深地被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和我们生活中所呈现的张力而吸引。
其实相对于旅行中所遇到的那些风光,我更加迷恋的是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这些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会让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有剥洋葱的感觉,经常会让人泪流满面……其实人呢,要见识过很多东西,经历过很多东西,看过大山大水,你的人生张力就会很大很大,你的胸怀也会很大……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很物质的世界,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很容易在这种物质的世界里迷失。
当你见识过大山大水之后,你就会有一个高山一样的胸怀,你就会知道你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这样,一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另一方面呢,我们能更加快乐,也能把自己的这种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背包客王越的这段话深深地印在了何家四大兄弟之首——何东的脑海。
正是这段话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无论是在爱情、工作还是日常生活。
在结婚登记的时候何东反悔了,放弃了贤惠的女友权筝,之后又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一帆风顺的人生,开始他不一样的旅途——重走青春,找到真正的自己。
何家老二何西是年轻有为的医生,温和细心而专情,大多数女生心中的理想情人。
他为了心中所爱——美丽气质动人的丁香而痴狂,面对丁香的冷漠他锲而不舍,最后终于以一颗真心打动了丁香。
老三何南留学澳洲归来,一身抱负欲大展宏图而遭遇各种挫折,怀才不遇。
街头小混混高富帅河北尽管在大款老爸眼里是恨铁不成钢的败家子,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携手心爱的女友唐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吧。
这些北京青年们都各自怀揣着梦想,开始了他们的重走青春之旅,他们的人生从此因为重走青春而与众不同。
(二)为什么要青春重走一回——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春重新走一回,听起来壮志凌云。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重走青春的打算。
在现代社会,重走青春是需要资本的,并不是说,随便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随时随地想要重走青春都可以的。
重走青春需要资金、基本的社会常识等。
假如你想重走青春却身无分文,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能力也不强,需要很快地从事某个行业似乎也没有多大可能,甚至连基本的方向感都没有,找不着东南西北,那么,重走青春很可能是不归之路。
但是,因为何东他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想说的不是重走青春需要什么,而是为什么重走青春变成了这些人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的保证,家庭的温暖;2.安全需要:免受伤害、威胁,控制不确定性,减少风险;3.社交需要:与别人交往、被接受、有所归属;4.尊重需要:影响力、声望、能力得到承认;5.求知需要:知识、了解、探索;6.求美需要:匀称、整齐、美丽;7.自我实现的需要:抱负、潜能、成就。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其中,在这些需要当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当其他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时候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受,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们内心的需要。
何家东南西北四兄弟的家庭条件相对于普通家庭要好,他们具有了重走青春的资本。
何东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想挤也挤不进门槛的公务员,何西有一份稳定的医生工作,他们几个的前六个需要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没有得到满足,因此,青春重新走一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有必要的而且也能够实现的。
虽然前六个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感觉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的话,人就会活的不幸福,在人性追求幸福的心理及本能的驱动下,人就会做出行动,开始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幸福一点。
在自我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日子就像何东说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压抑,过得不高兴,不痛快。
工作五年了,每一天过的生活都一样,今天跟昨天一样,昨天跟明天一样,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无所事事,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想到我未来十年的样子。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的青春就过的跟植物似的,他要重走一回青春,实现自我。
(三)梦想酒吧——兴趣与行为现在,说说何北和唐娇。
他们真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都喜欢打打闹闹的,感情在打闹中更好了。
此外,他们都非常地喜欢酒吧,喜欢酒吧的氛围,喜欢在酒吧工作,都想开属于自己的酒吧,一个人当老板,另一个则是老板娘。
他们对酒吧的钟爱这就说到了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一个人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会潜心钻研、锲而不舍。
引起兴趣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事物对主体的重要意义;而是该事物对主体情绪上的吸引力。
不得不说,酒吧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正是这种吸引力,让何北和唐娇决定从事酒吧行业;正是这种吸引力,让何北顶撞了大款老爸,不去接管他的工厂而一心想着酒吧,然后后来毅然决然地随大家一起重走青春;也正是这种吸引力,在他们这一群体到达重走青春之旅的广州站点后,何北、唐娇心里念念不忘的开酒吧的理想终于在努力下实现了。
(四)相亲相爱一家人——群体何家四兄弟、权筝、唐娇、丁香、任知了和叶坦,他们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共同重走青春。
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能获得如下的需要:一是安全需要。
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
在他们重走青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挫折,独自面对时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的焦虑,但是如果是群体一起去面对的时候,焦虑分到每个人身上,平均起来个人所承受的焦虑就能变小,就会减轻这种恐惧感。
并且,在群体中还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谓“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能减轻焦虑,给群体中的每个人以安全感。
二是情感需要。
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
重走青春之旅中,尽管他们偶尔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但是在小矛盾化解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友情或者是爱情)更加坚固了。
每当一个人有了困难,其他人都帮着解决,伸出友谊之手,给你温暖,给你安慰,在艰难时期的友谊总能给人以感动。
就比如对于任知了,这么一个他们原本的陌生人,他们心怀善意救了她的生命并一直带着她,包容她一直以来疯疯癫癫的行为,在给她治病的时候,为使她的病情能好转,丁香甚至慷慨大度地把自己心爱的何西先暂时让给任知了。
多难得的友情与善良才能这样!正是有他们这样一群好心的朋友,任知了才能从原本为爱情着魔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爱而迷糊了神经的状态变成一个健康向上阳光的女孩,才能找回她自己。
三是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是完成任务的需要。
在广州的时候,他们群体内各个成员各自分工,权筝就在家当后勤,其他人都各有任务,共同协作完成他们的重走青春之旅。
(五)领导的智慧——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在他们这个群体中,何东是老大,充当着领导的角色。
作为领导,懂得激励的方法十分重要。
根据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以及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
第二,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刻。
第三,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第四,激励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受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平。
第五,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在他们把各种银行卡全都交到一起,约定只能花仅有的现金不到最后一步不能把卡里的钱取出来的日子,何北过不惯苦日子,把钱一下花完了,自己以后也没钱吃饭了。
作为大哥的何东看着他饿却也不能给他食物,想着让老弟饿一回,给他一个教训,贪图享受,没有努力就没有奖励。
……时光机滴答滴答地想着,让我们挥手告别了北京青年,进入组织行为学的课本。
阳光在指尖跳跃,随意翻开课本,寻找写论文的灵感,不觉翻到了书中的某一页,看到了“晕轮效应”。
这个词语让我们联想到了清风拂动的夜晚,月光吊起角楼,美丽动人的女子青衣拂动,深情弹奏,灵动的音符从纤纤细指中漂浮而出……二.生活与“晕轮效应”“咔”,再次回到现实,让我们进入有“爱屋及乌”这一特性的“晕轮效应”吧。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它好像刮风天气到来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又称晕轮)把月亮光芒扩大了一样。
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
(一)弥子瑕的故事《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
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
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
只因为卫灵公宠幸他,他所做的行为也都是对的,即使和法律冲突,也被看成是孝顺母亲的体现。
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
但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
卫灵公不喜欢他的外貌也不喜欢他的别的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变成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卫灵公对弥子瑕两个态度的极大反差,正是晕轮效应所带来的的两个正反例子。
(二)爱情&“晕轮效应”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晕轮效应。
两个热恋的人在一起,因为彼此的欣赏与吸引,便会觉得对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