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案例3
- 格式:doc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7
社会学案例3
案例十:在全球化贸易中,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尤其是在制衣和制鞋等方面,能够获得的利润很少,农民工“虽勤劳而不富裕”。讨论:分析这种现象?
答:所谓的勤劳而不富裕,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亦即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大量投入却产出偏低。
1.福利制度苛刻阻碍技术革新
我们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人是勤劳而不富裕。的确,中国人均的许多资源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制度非常苛刻。无业人员没有救济金,失业者最多只能领到2年的救济金,且金额低得可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支撑,那么便宜的劳动力将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失业救济金的保障,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在没有资金实力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响应政府鼓吹的“创业”号召,与需求内的企业抢饭碗,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资金开发先进技术与设备,而且也没有资金奖励技术革新者,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无条件地发放最低标准的无业救济金与失业救济金,那么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大部分超过实际需求的企业会因付不起工资而倒闭,大大减少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能力。人们往往指责中国的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没有忧患意识。
2、福利制度苛刻导致人口泛滥
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对财富的
产技术真的有价值,那么只要它存在于产品中,产品就会有这部分价值。但是,现代社会的产品成本里都不包含已过期的专利技术价值。所以说,中国改革30年,仅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竟然远远低于30年前欧美日的水平。30年来,从国外转移到中国的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这种改革当然会维持祖传的勤劳而不富裕的局面。
案例十二:在历史上,为了争得社会权力和声望,牧区牧主会大量地增加自己所有的牲畜数量,以此为基点,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资源灾难理论,对草场资源的非理性使用及其造成的恶果给予进一步的阐发。由于个人所得好处超过他所分担的成本,每个私有者都被鼓励增加自己畜群的数量,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过牧超载和草牧场退化。
讨论:草牧场历来是牧区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河流、海洋等资源均具有类似的性质。结合熟知的某类公共资源,讨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投资
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作用,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投资工作中。为此,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的粗放型工业化道路,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可持续的。
着眼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就要求兼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方面的投资,既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又推进城镇化、打造城市群。
着眼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现阶段强调加强投资、发展经济,必须把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的投资和发展,才是有活力、有后劲、可持续的。
着眼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不发展、发展慢,难以实现崛起;不顾条件盲目投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转变增长方式,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
案例十三:一些发达国家对多生子女家庭采取奖励的福利政策,我国却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讨论:讨论不同国家所面对的“人口
问题”和人口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无论从发展经济还是治理国家都得对人口进行统计,至于规律就是要符合国家定期制定的计划,这是国家从经济,教育,住房,等各个方面总结出来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面对不同的人口问题,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案例十四:《人民日报》4月22日刊文,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时说,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地方还探索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保障了农村群众基本生活。
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格局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打破?
答:与重新认识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我们也需要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2013年我们在有关课题研究中,提出将城乡一体化区分为狭义城乡一体化与广义城乡一体化。这是对城乡一体化认识的一
个重大的突破。我们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叫狭义城乡一体化,把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又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叫广义城乡一体化。狭义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广义城乡一体化才是全面的城乡一体化。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人口特大城市,既有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共性,又有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特性。北京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的双重二元结构。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必然存在双重使命,既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又要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可以强化城乡二元结构,阻滞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