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目前,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由于我们对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爱护,使教师的身心处于各种无法排解的紧张状况和矛盾之中,时刻威胁着身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性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致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应该肯定,我国教师身心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也就是说,有1/5的教师是在病态下走上讲台,走进课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角色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另外,社会要求教师
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导致他们工作中缺乏热情,不积极且效率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
2.抑郁。虽然新课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但评价体系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功利化的教育观、高升学率的质量观、高学历的人才观,依然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像三座大山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同时近年来,教师岗位竞争十分激烈,量化考核、职务职称评定、竞争聘任上岗、末位淘汰等措施,使不少竞争失败的教师心理失衡,精神不振,抑郁沮丧。
3.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逊人一等,内心很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4.交际不适。教师的人际交往以师生交往为主,多处于校园之中,人际关系单调、狭窄,教师群体成为孤立、封闭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和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据调查,教师在校内
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6.99%,在校外与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4.69%,且在人际交往中有不适感觉,表现出固执、偏激、好为人师等不良倾向。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可以说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这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观念的压力。在我国的传统价值文化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同时也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这些价值观念通过文化的传承已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于是,对教师的要求就固定化为教师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具有“人梯精神”。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却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拥有七情六欲,合理的物质要求;人们要求教师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去爱每一个孩子,却没有顾虑到教师作为父母,同样担负着家庭的负担,对自己子女的关爱;人们要求教师甘为人梯,默默培育下一代,却没有顾及到教师也有自我实现的梦想。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能有半点差错。这种观念无形中将教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由于片面地强化这一充满理想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的一面,使教师职业缺少生动性和主体性,这无形之
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与压力。
2.激烈的角色冲突。在传统的教育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但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在某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可能超过教师,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社会道德、主流文化的传道者、示范者、实践者。但教师不是神,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教师职业道德时刻提醒教师要严格自律,这使得教师的一些思想、情感不能随意表露,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但教师的劳动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特点,一辈子讲一门课,一本教材,长期的重复劳动使教师产生单调、枯燥、郁闷的情绪体验和心境,教师应该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但巨大的社会责任、繁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身心疲惫,很难静下心来“充电”。况且学生的成才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不会立竿见影,教师难以从工作中获得职业成就感。
3.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被教师关注,但学生的思想和行
为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为教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都是中小学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常使教师有厌倦感,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4.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及我国教育现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师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教师职业的这些特殊性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同时,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虽然“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国策,但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经费来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据报道,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率达到了31.5%,城市学校也有工资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工作繁重、待遇低是造成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三、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
(一)、改变认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