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â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广韵》都属“灰韵”)

又如,柳宗元《江雪》李白《越女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古代都属入声韵)

B、谐声字不谐声(谐声字就是含有同一个声符的字)

从“禺”得声的:“遇、寓、隅”,“偶、耦、藕”

从“句”得声的:“拘、驹”,“苟、够”

从“京”得声的:“景、鲸”,“谅、凉”,“掠”

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如《广韵》“冬,都宗切”。)

东-德红切,山-所间切,朝-直遥切。

D、通假字不同音,如《出师表》:“欲信(“信”通“伸”)大义于天下。”

E、异文、重文

如:“蒂”又写作“从艹,带声”,以“带”为声符;“溯”又写作“氵斥”,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木某”,以“某”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

2、宋以前“叶韵”说

A、梁末沉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南,那含反)

B、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

《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释文》:“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C、唐明皇把《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的“颇”改为“陂”;

D、宋·吴才老着《韵补》、《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认为古人韵宽,创通转之说。

3、明代陈弟在《毛诗古音考》中第一次提出了“古今音变”理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然。”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关于声母的术语

1)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三十六字母: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见、溪、群、疑、精、清、从、邪、照、穿、审、禅、心、影、晓、匣、喻、来、日。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相较于现代汉语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25个。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三十六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唐宋间的声母系统。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加“半舌、半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