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38.88 KB
- 文档页数:22
肥胖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下)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8期肥胖症是指机体进食热量多于身体消耗量,造成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并伴有头昏乏力、神疲气短的一类病证。
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腹大胀满、痰涎壅盛、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自汗、畏寒肢冷等。
肥胖症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单纯性肥胖或获得性肥胖,占肥胖病人总数的95%,与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遗传相关;另一类是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病人总数的5%,常由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物等引起。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肥胖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疾病等密切相关。
本文介绍的主要是单纯性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主要与饮食、劳逸、情志、体质等因素有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涉及脾、肝、肾等脏腑。
其病机多是在先天不足(内因)和饮食不节、运动减少(外因)的基础上,脾、肝、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痰湿(热)、瘀浊等病理产物,还可有气虚、阳虚等虚实夹杂表现。
单方验方治疗1.减肥降脂散院青皮、陈皮各10 克,酒大黄15 克,泽泻20 克,半夏、草决明、荷叶、苍术各30 克,茯苓、丹参、生山楂各40 克,滑石60 克。
共混合研细为散,每次6 克,开水冲服,每日2 次,连服2 个月为1 个疗程。
有减肥、降脂、降血压功能,用于肥胖兼高血压或冠心病者。
硬减肥饮院荷叶、山楂、泽泻各适量,代茶饮用。
疗程3个月,有清热利湿作用。
适用于肥胖有湿浊、湿热者。
映化浊降脂汤加味院大腹皮、泽泻各25 克,丹参18 克,茯苓20 克,川芎12 克,白术、生山楂、郁金、延胡索各15克,金钱草、决明子、玉米须各30 克。
每日l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哟实脾轻身饮院干姜5~10克,附子5~l0 克,白术10~15 克,草蔻仁5~8 克,厚朴10~15 克,山楂l0~15 克,大黄6~10 克,泽泻6~10 克,甘草3~6 克。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肥胖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脂肪组织过多积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到的辨证施治方法。
本文将针对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展开论述。
一、辨证分型中医将肥胖症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体征和病因。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脾胃湿阻型脾胃湿阻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停留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
治疗时应通过舒缓脾胃、消除湿气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中医常采用祛湿健脾的方法,如服用陈皮、山楂等药物。
2. 肾阳虚型肾阳虚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肾阳功能不足,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肌肉松弛,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通过温补肾阳,增强人体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燃烧。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等。
3.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因情绪压抑、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疏通气血,减少脂肪囤积。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郁金等。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肥胖症的施治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定制相应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湿阻型的患者,应少食寒性、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对于肾阳虚型的患者,应多食温补的食物如桂圆肉、牛肉等。
2. 草药调理草药是中医治疗肥胖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茯苓、生大黄等,可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搭配使用。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肥胖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脏器功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三、中医治疗肥胖症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疗法,中医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针对每位患者的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精准。
中医讲肥胖体质中医讲肥胖体质一、引言肥胖体质是指人体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体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脂肪堆积过多。
在中医理论中,肥胖体质与人体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具有较高的偏阳倾向。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肥胖体质进行解析,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肥胖问题。
二、病因分析⒈饮食因素: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的热能不能得到有效消耗。
⒉情志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下,导致肥胖体质的发生。
⒊生活习惯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脂肪无法有效燃烧。
⒋遗传因素:部分人体内存在肥胖相关基因,易患肥胖体质。
三、病机分析肥胖体质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脾胃湿热: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导致脂肪堆积。
⒉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脂肪代谢。
⒊肾阳虚亏:肾阳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容易形成水肿和脂肪堆积。
四、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个体情况,针对肥胖体质的不同病机,中医辨证施治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调理脾胃:饮食调节,避免暴饮暴食,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调理脾胃功能。
⒉调畅肝气:情志调理,避免情绪低落,适度进行放松和调节,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舒缓肝郁气滞。
⒊补益肾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力,改善肾阳虚亏状况,搭配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补益肾阳。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中医治疗方案、食谱推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肥胖体质:指人体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体质状态,主要特征为脂肪堆积过多。
⒉阴阳失衡: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相对失调的状态,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⒊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机等方面的不同,采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七、结语通过对肥胖体质的中医讲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肥胖问题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方面。
中医对于肥胖与代谢病的辨证与治疗肥胖与代谢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中医学家们对于肥胖与代谢病的辨证分析及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这方面的应用。
一、肥胖与代谢病的中医辨证在中医中,肥胖被归为“脂肪病”范畴,代谢病被称为“内伤”。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着重关注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点。
1. 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是“辩证施治”,即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辨识病证病候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肥胖与代谢病的治疗中,中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辨证施治的分类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肥胖与代谢病可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实型、气滞血瘀型等多种类型。
根据具体的病情,中医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为根本目的。
二、中医治疗肥胖与代谢病的方法中医治疗肥胖与代谢病注重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提升整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的平衡,进而达到减肥与疾病治疗的目的。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肥胖与代谢病的常用方法,通过使用具有明确疗效的中药组方,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改善体质,达到减肥与疾病治疗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具体的穴位,调理气血,改善人体的功能状态。
对于肥胖与代谢病患者,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食欲,控制体重,改善代谢功能。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肌肉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对于肥胖与代谢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
推拿按摩还可以对调整脏腑功能有积极影响。
三、中医对于肥胖与代谢病的治疗案例以下是几个中医治疗肥胖与代谢病的案例,以展示中医的疗效和应用场景:1. 湿热内蕴型肥胖患者特点:体形肥胖,口渴,舌苔厚重。
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疏风利湿,如黑麦芽、茯苓等,配合针灸治疗,疏通经络,减轻水湿的困扰。
肥胖症肥胖系人体脂肪储存过多,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其他肥胖症三类。
单纯性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一代谢病病因;继发性肥胖症多有内分泌一代谢病病因;其他肥胖症如水钠潴留、痛性肥胖等。
中医学称为“肥人”,其发病与进食过多,嗜食甘肥,喜静少动以及素体脾运不强有关。
饮食不节,脾运失健,内生痰湿,或因水谷精微化为膏脂,积聚于脏腑组织、四肢、皮下,而致形体肥胖。
本节主要介绍单纯性肥胖的证治,继发性肥胖症、其他肥胖症还当结合原发病治疗。
【诊断】1有饮食过多、活动过少史,或家族遗传史。
多见于40~50岁中壮年,尤以女性为多。
2.评估肥胖的方法很多,目前较简便且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1=体重(kg)/身高2(m2)0国外诊断标准为:24.9为正常上限,25~29.9为超重,230为肥胖。
适用于中国人的诊断标准为:23.9为正常上限,24~26.9为超重,227为肥胖。
3.结合病史、体征特点作有关检查,如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甲状腺功能测定、检查蝶鞍、立卧位试验、血糖、血脂、B超、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进一步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肥胖症。
【治疗】本病重在预防。
应适当控制饮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多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轻症注意摄生,不需服药;中等度以上肥胖者,可配用药物治疗。
一、辨证论治本病多属标实本虚证。
临床辨证,初起以痰湿标实为主,治予化痰祛湿法;病久以脾虚为主,治予健脾益气法。
虚实夹杂者,当予消补兼施。
1痰湿内盛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头昏沉重,嗜唾鼾声,流涎,胸闷气短,痰多口黏,行动迟缓,苔腻滑,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举例:导痰汤加减。
制半夏10g,陈皮10g,制胆星5~10g,枳实10g,苍术10g,菖蒲10g,广郁金10g,茯苓10g,荷叶15g。
加减:胸闷心悸,加制远志10g,丹参12g,慈白6g。
痰多稠黏或黄色,怕热,加黄连3g,炒竹茹10g,瓜萎皮15g,并可饮服竹沥水20m1,每日2~3次。
肥胖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肥胖所困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小编今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危害、中医辨证肥胖。
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肥胖,让自己变得苗条。
中医辨证肥胖
(1)脾虚湿阻:体肥壅肿、倦卧少动、胸闷气短、纳差腹满、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除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合胃苓汤加减。
(2)泽泻10g黄芪15g薏米15g竹茹10g冬瓜皮10g(2)脾肾两虚:形体肥胖、疲倦乏力、腰背酸痛、头晕气短、畏寒肢冷、阳痿阴冷、下肢浮肿、舌淡体胖、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温阳益肾。
方药: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
(3)肝郁气滞:形体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时有呃逆、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越鞠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肥胖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大多认定为多因素遗传,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而是由多种遗传因子来决定子女的体质,所以称为多因子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
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02月/23日/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及治疗龚海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对肥胖病的定义为:肥胖病是指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
肥胖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实者主责之痰,虚者主责之脾。
所谓∀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瘀#是其邪实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气虚,阳气不运,病位在脾。
汪昂说:∀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
石室秘录!亦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血不能运行,故痰生之#。
一、病因、病机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
如果人体因某些机能失职,或过多地摄食肥甘厚味,会造成体内脂膏过多,积蓄于体内,进而化为痰湿脂浊,阻滞于经脉,充斥于肌肤腠理及脏腑三焦,从而发为肥胖病。
目前的研究认为,肥胖病主要与饮食、劳逸、体质、遗传、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精神情志及地域等因素有关。
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肥胖病的病机是∀肝虚、肾虚、脾虚,令人体重烦冤#,并有∀肥人多气虚#、∀肥人多痰湿#等对肥胖病病机的高度概括。
人体阳气虚弱,气化失职,脏腑功能失调,运化疏泄乏力,气机郁滞,升降失司,血行失畅,脂浊痰湿堆积体内是肥胖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肥胖病多发于老年人就是因为老年人阳气亏虚,无法气化而造成脂浊痰湿蓄积。
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脂膏水湿无以运化、排泄、转输,从而停积为脂浊痰湿,形体发肥而身重;肝肾阴虚,阳亢则火热内生,影响肝之疏泄、肾之开合气化,使脂浊痰湿之邪停积于体内,并与火热胶结,发为肥胖。
人体脂膏的运化、转输、排泄,有赖于气机调达,升降正常、血行畅通,如果气机不利,则体内的脂膏不能被正常利用与排泄;血行不畅,脂膏转输不力,也会造成体内脂膏堆积,多余堆积的脂膏化为痰湿脂浊,又反过来影响气机之条达升降,阻滞血脉之运行,并使脂浊痰湿日积渐多,发为肥胖病。
二、分型从古至今,对肥胖病的分型有多种。
中医辨证五大肥胖类型:你属于哪一种?一、胃热痰瘀型1、特点:肌肉结实、容易口渴、食量大、爱吃冰。
2、瘦身叮咛:少吃几口。
可多补充青菜、瓜果等含凉性食物。
针对千人的肥胖研究显示,36~38%的人属于这型,且以男性居多。
“大概占门诊病人的二分之一,”中医减重门诊医师余淑美表示,这类型最容易减,有些人半年可减10公斤,且复胖率不高。
3、中医特色瘦身方法推荐:手里拿着一罐矿泉水、穿著T恤短裤、一百多公斤,28岁在美国念医学院的Billy,是中医减重门诊中少见的西方脸孔。
他试过抽脂、减肥药,体重却仍然下不来,Billy在台湾妈妈的推荐下,首度尝试中医减重。
针灸、中药难不倒他,但不能吃冰这项禁忌,简直像要了他的命。
“I can eat ice all day(我可以吃冰块吃一整天)”曾经是足球队员,睫毛卷长的Billy眨着大眼睛摇摇头说,自己很会流汗,几乎离不开冷饮。
中医师说他属于胃热型,体内如有一把火,愈吃冰愈渴,因此室温的开水最适合他。
临床上医师会用清胃热的泻药,如大黄、草决明等,让他加速代谢,利用排便方法来降火气。
此外,也可藉助耳针或针灸神门穴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取。
针灸减肥是通过针刺人体某些穴位,可以起到使胃蠕动减弱和抑制胃酸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间,促进机体脂肪代谢,消耗积存的脂肪,达到减肥目的。
4、对症药:这类肥胖者可服用防风通圣散。
“暴饮暴食”者的通病就是有火,所以通过服用中药,能起到消火、清肠之功效。
与此同时,体重也会有所减轻。
而这剂药可消除胃火,抑制亢奋,并有改善代谢功能之作用,可将积聚在体内的多余能量转化为体热排散出去。
二、肝郁气滞型1、特点:这种类型的人,心情一烦躁就会出现食欲旺盛、头痛、眼睛充血等症状。
有些女孩子,压力大、心情烦的时候,就猛吃甜食,常郁闷叹气、容易失眠多梦、容易紧张、烦躁、经常觉得疲倦、女性有月经失调。
2、瘦身叮咛:喝点放松情绪的玫瑰花茶、泡澡。
3、中医特色瘦身方法推荐:中医认为,肝系统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情绪不稳会影响肝的运作失衡,造成肥胖。
中医关于“肥胖”的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本病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由于实邪停滞是导致体重增加的根本,总体上为虚少实多。
早期以实为主,病久可由实致虚,证见虚实夹杂。
邪实者有痰湿、胃热、气郁、血瘀之不同。
正虚者主要为脾气亏虚,进而可出现脾肾阳气不足。
虚实相兼者,当细辨虚实之多少,一般而言,本病初期年轻体壮者以实证为主,中年以上肥胖患者以虚证为主。
二、辨标本
本病之标主要是音脂堆积,可同时兼有水湿、痰湿壅郁。
导致膏脂堆积的根本,在于胃热消灼、脾虚失运、脾肾阳气不足等痰湿、气郁、瘀血久留是导致脂堆积的直接原因
三、辨脏腑
病位以脾、胃为主,涉及五脏。
肥胖而多食,或伴口干、大便偏干,病多在胃。
肥胖伴乏力、少气懒言、疲倦少动,或伴大便溏薄、四肢欠温,病多在脾。
伴腰酸背痛,或腿膝酸软,尿频清长,畏寒足冷,病多在肾。
伴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则病及心肺。
伴胸胁胀闷,烦躁眩晕,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脉弦等,则病及肝胆。
肥胖病中医诊疗方案肥胖病,又被称为单纯性肥胖,是指因能量摄入过多、消耗不足,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
中医认为肥胖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湿浊内生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下面是一份针对肥胖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体质辨证: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来辨别体质类型,如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等。
根据体质类型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肥胖病的关键。
首先要控制能量摄入,建议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增加食物的纤维含量,如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吸收。
根据体质类型可以选择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食物,如薏苡仁、山楂、茶叶等。
3.中药调理: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和症状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薏苡仁、茯苓、荷叶、山楂、赤芍等。
一般配合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气血、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4.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肥胖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激活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脾俞、神阙、内关等。
5.推拿按摩:通过运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常用的手法有揉腹法、捻脂法、按摩足三里等。
除了上述治疗方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参与运动:中医强调运动对于减肥治疗的重要性。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燃烧。
可以选择散步、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心理调节:肥胖病往往伴随着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应该积极面对自己的体形,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压力影响减肥效果。
3.定期随访: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随访,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以根据体重变化、体质反应等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肥胖病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肥胖辨证分析报告一、引言肥胖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健康问题,对个人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肥胖进行辨证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与症状,对于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角度出发,对肥胖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肥胖的定义与现象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主要由过量的脂肪导致。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人。
肥胖的主要表现为体重超标,体脂含量过高,腹部脂肪积聚等。
三、肥胖的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认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和痰湿内蕴。
具体症状可归纳为以下两类:3.1 脾胃失调型肥胖脾胃为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亢进等问题,就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
这类肥胖主要表现为食欲旺盛、消化不良、大便偏溏等。
3.2 痰湿内蕴型肥胖痰湿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病理体液,如果体内痰湿过多,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这类肥胖主要表现为水肿、沉重、皮肤油腻、口苦等。
四、肥胖的治疗与调理4.1 脾胃失调型肥胖的治疗治疗脾胃失调型肥胖的关键在于调节脾胃功能。
可采取以下中医方法:4.1.1 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和蔬菜水果。
4.1.2 运动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燃烧脂肪,并加强脾胃的功能。
4.1.3 中药调理:可选用中药如山楂、陈皮、白扁豆等,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
4.2 痰湿内蕴型肥胖的治疗治疗痰湿内蕴型肥胖的关键在于调理湿热体质。
可采取以下中医方法:4.2.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甜食和腌制品,多饮水和温性食物。
4.2.2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加速新陈代谢。
4.2.3 中药调理:可选用中药如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
五、结论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中医辨证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找出病因与症状,并指导相应的治疗与调理方法。
对于肥胖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肥胖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运动和中药等方法的调理。
中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学关于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气阳虚或气阴虚,病位以脾为主,次为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
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有兼血淤、气滞者。
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表现为复杂多样的证侯。
应详察证侯、舌、脉,抓住重点,精确辩证,精心遣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中医减肥,就一定用泻剂。
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病因各不相同,患者的体质禀赋也有差异,肥胖又多系虚症。
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产生他种疾病,因此,在中医减肥治疗中,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肥胖症的中医分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症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合并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
关于肥胖症的辩证分型,目前各家看法不一。
1987年10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病学术会议,经广泛酝酿讨论制定中医分型标准,并经1989年11月武汉会议修订,单纯性肥胖病分为5个型。
1.脾虚湿困型其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
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2.胃热湿困型(湿浊内阻、郁久化热)其主要表现是头胀头晕,消谷善饥,肢体困楚息惰,口渴喜饮。
舌苔腻微黄,脉滑小数。
3.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是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色暗,苔薄,脉细弦。
4.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冷。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5.阴虚内热型主要表现是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
舌尖红苔薄,脉细数、微弦。
以上五型,在一般肥胖者中是较普遍的表现,但在实际诊疗中,表现可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状况可有不同的表现。
肥胖症的中医药辨证治疗作者:张兴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9期中医认为,肥胖与家族遗传、性别、年龄等有关,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所造成。
其病理特点是阳气虚衰、痰湿内盛,可兼有水湿、血瘀、气滞等。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与遗传及环境有关,环境因素的可变性提供了预防肥胖的可能性。
超重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肿瘤等密切相关。
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可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
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中医对肥胖症辨证分型,采用中成药治疗可获良效。
痰湿内盛症状表现为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乏倦,胸膈痞满,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神疲嗜睡,舌苔白腻或白滑。
治法宜燥湿健脾、化痰减肥。
可选二陈丸、减肥通圣片。
减肥通圣片主要成分为苦参、昆布、大黄(酒制)、麻黄、元明粉、石膏、黄芩、滑石粉、栀子、荆芥、川芎、枳壳、白术、白芍、桔梗、昆布、薄荷油。
清热燥湿、化痰减肥,用于湿热痰浊内阻之肥胖症。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用药时忌食辛辣物。
二陈丸主要成分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
胃热滞脾症状表现为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口苦,心烦头晕,胃脘灼痛嘈杂,食后缓解,舌红苔黄腻。
治宜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可选保和丸(颗粒或片)。
保和丸主要成分为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现代认为有助消化、调节胃肠功能、抗溃疡等作用。
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感染、幽门不完全梗阻等证属饮食内停者。
口服,水丸一次6~9克,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孕妇忌服。
肥胖症的中医药辨证治疗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7年第9期张兴(中卫市人民医院宁夏中卫755000)痰湿内盛症状表现为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乏倦,胸膈痞满,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神疲嗜睡,舌苔白腻或白滑。
治法宜燥湿健脾、化痰减肥。
可选二陈丸、减肥通圣片。
减肥通圣片主要成分为苦参、昆布、大黄(酒制)、麻黄、元明粉、石膏、黄芩、滑石粉、栀子、荆芥、川芎、枳壳、白术、白芍、桔梗、昆布、薄荷油。
清热燥湿、化痰减肥,用于湿热痰浊内阻之肥胖症。
口服,一次6 片,一日3次,30 天为一疗程。
用药时忌食辛辣物。
二陈丸主要成分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
胃热滞脾症状表现为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口苦,心烦头晕,胃脘灼痛嘈杂,食后缓解,舌红苔黄腻。
治宜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可选保和丸(颗粒或片)。
保和丸主要成分为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现代认为有助消化、调节胃肠功能、抗溃疡等作用。
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感染、幽门不完全梗阻等证属饮食内停者。
口服,水丸一次6~9克,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 次。
孕妇忌服。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和滋补性中药。
脾虚不运症状表现为形体肥胖,臃肿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越发明显,饮食偏少,既往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或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薄。
治宜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可选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口服,一次6~9 克,一日2~3 次。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脾虚湿阻:证候: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动则气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防己黄芪汤重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疲乏无力,肢重浮肿。
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利湿,防己利水清热;苓桂术甘汤重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脾虚水停。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和中协调诸药。
两方相合,共凑健脾利湿之效。
肥胖伴浮肿者加泽泻、车前草以渗水利湿;乏力明显者加党参补气;腹胀而满加厚朴、枳壳以理气散结;纳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气开胃;如伴有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者当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热湿阻:证候: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草决明清热通便,降脂减肥。
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3)肝郁气滞:证候:肥胖,胸胁胀满,胃脘痞胀,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烦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畅,舌淡红或偏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治法:疏肝理气.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化瘀。
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解郁,配黄芩清热除烦;半夏、枳实、大黄调气机通大便,除痞满消膏脂;甘草调和诸药。
气郁重时选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胀重加茯苓;月经后错或闭经者,选加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失眠多梦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气滞血瘀:证候:肥胖,胸胁作痛,痛有定处,脘腹胀满,月经不调或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本方重在和血化瘀,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理气活血;熟地滋阴补血。
肥胖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大于24。
本病是一种营养过剩性疾病,大多有内分泌一代谢方面的异常。
一般按有无明显内分泌一代谢原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本病临床常有体弱无力,行动不便,动作时气喘,心悸,怕热,多汗,或腰痛,下肢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
肥胖的测定:1.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比例成人标准体重(kg)数=[身高(Cm)数一loo]×0.9.儿童标准体重(kg)数=年龄×2+8。
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lO%为超重,超过20%以上称为肥胖。
.2.体重与腰围、臀围的关系一般来说,多余的脂肪,男性多沉积在腹部,女性主要沉积在臀部、腿部。
因此,可测定腰围来估计男性是否肥胖,其标准是体重(kg)数不超过腰围(c m)数,否则即是发胖。
女性肥胖除直接观察臀以下部位的丰满膨隆的程度外,可用“捏指法”测量,即用拇、食两指相距3cm左右捏起皮褶,其皮褶厚度即为该处皮下脂肪厚度,若超过2.5cm,即属肥胖。
3。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一体重(kg)/体表面积(m2)。
如体重指数大于24即为肥胖。
(范围)肥胖病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病;病因明确者,称继发性肥胖病。
二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年老体衰中年以后,肾气渐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湿浊内聚,痰瘀渐生,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妇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液留滞而致肥胖。
2。
禀赋不足父母为肥胖之人,以致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转输失常。
痰浊、膏脂停聚而为肥胖。
3.过食肥甘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酿成痰;又可损伤脾胃,致水谷运化失司,湿浊停留体内,痰热湿浊停聚,使体重增加,形成肥胖。
4.缺少活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转输,水湿停聚,形成肥胖浮肿。
5.久病正虚久病则正气亏耗,气血阴阳虚衰,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而阴寒内生,易生痰浊;阴血虚少,血行涩滞,痰浊、脂(瘀)变生而致肥胖。
6.情志所伤五脏皆能藏神,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序,影响水谷、水液运化,使代谢紊乱,发生肥胖。
二、病机1.发病渐积而成,缓慢发生。
2.病位主病在肌肉,与脾肾关系密切,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亦与本病相关。
3.病性肥胖病多为形盛气虚,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为正气虚衰。
因此肥胖病乃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见肝胆疏泄失调及心脾气虚;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血瘀、气滞,但临床虚实常各有所侧重。
4.病势初起膏脂堆积较少,临床可无任何症状,但随着膏脂、痰浊增多,兼有水湿、血瘀、气滞者,日久侵心肺,扰肝胆,著四肢,则可发生多种病症。
5.病机转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壅遏脾胃,气机窒滞,脾胃升降失序,水谷精微不归正化,酿成脂瘀痰浊。
或起居不时,好坐好卧,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
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若情志调达,饮食有节,起居适宜,治之如法,则湿热、痰浊、脂瘀渐渐疏化,脾胃复升降之职,病渐向愈。
若七情失节,恣意饮食,起居不时,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易成胸痹、胆胀等疾。
若年老体虚,脾土怯弱,失其转输、消磨之用,或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湿浊内聚,水液留滞,久病正虚,损及肝肾精血,血行涩滞,或脾肾气阳衰微,鼓动斡旋无力,血行迂缓,水液濡滞,发为肥胖。
若经益气运脾,滋养肝肾,温煦脾肾之法,脾复升运之职,肝肾精血渐充,脾肾气阳渐复,病有向愈之机,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则五脏精华之血,悉变败浊,病向消渴、眩晕、中风转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一19%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20%一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一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2.可伴有疲乏无力,气短,嗜睡,食欲亢进,容易饥饿,或闭经,阳痿,心悸,怕热多汗,腰背痛,关节痛等诸多症状。
3。
体脂测定:男性体脂超过25%,女性超过30%为肥胖。
脂肪细胞测定;脂肪细胞数增高;超声波检查皮脂厚度增加.二、鉴别诊断1.水肿颜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可有小便不利等症。
肥胖无此临床表现。
易于鉴别。
2.鼓胀其腹胀大,往往伴有头面四肢消瘦、腹部脉络怒张、尿少等症,与肥胖的鉴别较易.(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气虚多见,常为脾虚、肾虚,临床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喘气等证;标实以气滞、膏脂、痰浊、水、瘀为主,患者表现为头重胸闷,胁腹胀满,舌黯红。
苔滑腻或厚腻,脉濡数.二、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
扶正以培其本,常用益气健脾,温补脾肾等方法;祛邪以治其标,常用行气、化湿、豁痰、疏痰、利水、通腑诸法。
总之应权衡标本,随证治之.三、分证论治1。
脾虚痰滞证候黄色瘤呈淡黄色或黯黄色,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眼睑虚浮,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证候分析素体脾虚,健运失司,水湿不化,聚为痰湿,布于肌肤皮下,则为痰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色外露,故其色淡黄或黯黄;脾虚失运,痰浊困滞,水湿溢泛,故见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眼睑虚浮,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均为脾虚痰滞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祛痰除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加减:1.兼饮食积滞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2. 胸闷胸痛者,加瓜蒌化痰宽胸;3. 眩晕加天麻、白术、胆星化痰熄风;4. 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薏苡仁、莲米健脾利湿。
临证参考本证若有浮肿者,亦可选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苍术、白术、防己、茯苓、泽泻、车前草、桂枝、甘草)。
气虚重加党参,湿浊重加薏苡仁,腹胀加厚朴、枳壳,纳呆加佛手、生山楂。
若头晕头胀,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咯吐粘痰,苔腻,脉滑,此为痰浊中阻,可选用温胆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
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四君子为治气分病变总方,其中党参当补五脏元气,白术健脾,茯苓化湿,甘草缓中、共奏健脾益气之功,使脾气健运,气机调达,痰浊白化;更用木香辛温芳香,为宣通三焦气分要药,砂仁亦为温行三焦六腑之品,二药合用和胃醒脾。
(2)加减兼饮食积滞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胸闷胸痛者,加瓜蒌化痰宽胸;眩晕加天麻、白术、胆星化痰熄风;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薏苡仁、莲米健脾利湿。
(3)临证参考本证若有浮肿者,亦可选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苍术、白术、防己、茯苓、泽泻、车前草、桂枝、甘草)。
气虚重加党参,湿浊重加薏苡仁,腹胀加厚朴、枳壳,纳呆加佛手、生山楂。
若头晕头胀,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咯吐粘痰,苔腻,脉滑,此为痰浊中阻,可选用温胆汤加减。
2。
湿热内蕴证候黄色瘤色鲜,呈橙黄色,口腻而干,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脘胀痞闷,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或痰湿郁久化热,湿热薰蒸,故痰核色鲜呈橙黄色;湿热伤津,则口腻而干,渴不欲饮;湿热困阻中焦,故饮下不适,脘胀痞闷;湿热下注,则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连朴饮加减。
药用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焦栀子9克泽泻9克、薏苡仁9克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1. 如时值暑令,暑湿伤人,上方加鲜荷叶解暑化湿。
临证参考肥胖人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渴善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弦滑或数,此为胃热湿阻,可选防风通圣散治疗(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2.无憎寒者,去麻黄;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燥湿;半夏、厚朴、石菖蒲行气化湿除满;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
诸药合用,清热除湿以消除致病之因,燥湿化浊以恢复脾胃功能,俾热清湿去,升降复常,运化得司,诸症自除。
(2)加减如时值暑令,暑湿伤人,上方加鲜荷叶解暑化湿。
(3)临证参考肥胖人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渴善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弦滑或数,此为胃热湿阻,可选防风通圣散治疗。
3。
肝胆湿热证候黄色瘤色鲜呈橙黄色,以眼睑、肌腱多见,口苦、纳呆、呕恶,脘腹胀闷,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由脾胃湿热及于肝胆,故痰核呈橙黄色;脾胃为湿热所困,故纳呆、呕恶、脘腹胀闷;肝胆湿热则口苦,胁肋胀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腻,亦为湿热之象。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1. 本证可加茵陈、草决明、葛根;2. 如肝阳上亢,出现眩晕者,加钩藤、天麻、茺蔚子。
临证参考若肥胖患者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胃脘痞满,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舌苔腻,脉弦,此为肝气郁结较著,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实火而除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泄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随小便而出,五药为臣;柴胡疏肝理气,肝为藏血之脏,须防湿热损伤肝血,故佐养血的生地、当归顾护其虚;诸药苦寒,难咽碍胃,故使以甘草和中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