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古代官职◆■___●古代官职分为两类:一类是___设立的官职,一类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
___设立的官职一般都是由皇帝任命,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则由地方官员任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1.___设立的官职:1)太师、太傅、太保:皆为皇帝的师傅,负责皇帝的教育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丞相:宰相,掌握___的大权,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务。
3)中书令、侍中、中书监:皆为皇帝的机要秘书,负责处理文书和宣传政策。
4)尚书:负责___的日常事务,如文书、档案、财政等。
5)六部官员: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
6)御史大夫:___的官员,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7)将军、都督、节度使:负责统帅军队,保卫国家安全。
2.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1)州、郡、县官:分别负责管理州、郡、县的政务和治安。
2)刺史、太守、知府:分别为州、郡、县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
3)县令、县丞、县尉:分别为县的官员,负责管理县的日常事务。
4)巡抚、提督、总督: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地区的政务和治安。
5)知州、知县、知府: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司法,同时也是地方的最高领导者。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职,如监察御史、都督府等。
这些官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示尊敬的态度,用于称呼他人。
敝】谦称对方地位高于自己,如敝邑、敝国、敝人等。
卑】谦称对方地位低于自己,如卑职、卑职之见等。
蒙】谦称对方给予自己恩惠,___、___等。
4.尊称1)用于称呼尊长、上级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
如尊称父母为父亲、母亲、父母亲、家长等;尊称长辈为叔父、伯父、姑妈、舅妈等;尊称上级为领导、长官、大人等。
2)用于称呼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人或事物。
如尊称文化名人为先生、大师、泰斗等;尊称历史人物为圣人、贤人、英雄等;尊称宗教神明为佛祖、菩萨、天尊等。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古代职官知识1、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最尊贵者谓上卿。
2、尚书:最初管文书奏章,唐吏、户、礼、兵、刑、工六总的正职称尚未书。
副职称侍郎。
3、学士:掌管典礼,编纂诸事的官。
唐以后自然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4、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设御史大夫,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5、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时由大臣任,权力相当于宰相。
6、左徒:战车时楚国史官,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娄。
职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7、太尉:元以前官职名称,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8、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10、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祭祀。
11、长史:秦时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
西汉后成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这,相当于丞相。
13、尹: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略高于右尹。
14、经略使:唐宋时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15、: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6、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7、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18、巡抚:明初指京城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咯次于总督,别称“抚院”“院台”“抚军”。
19、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20、里正:古代乡官,即一里之长。
21、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2、从事:中央事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幕僚。
22、迁:升职、降职、平级转调。
23、去:辞职、调离、免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人的名、字、号1、名、字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一、男子称谓。
1、名谓:任何男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父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父亲叫张云,尊称可以取“万”字作为尊称,称为“万彦”,“云”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云彦”等。
3、对僚称谓:当男子超过3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僚”为尊称,如“老僚”,“子僚”,“师僚”等。
4、大人称谓:男子超过50岁以后,家人称他为“老人”,同伴尊称他为“大人”等。
5、贵族称谓:皇室的父辈或他的后代,称他们的称谓为“宗室”、“宗派”或“族长”等。
二、女子称谓。
1、名谓:女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母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母亲叫沈雪,尊称可以取“安”字作为尊称,称为“安雪”,“雪”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雪安”等。
3、对僚称谓:当女子超过2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娘”为尊称,如“老娘”,“子娘”,“师娘”等。
4、大人称谓:女子超过40岁以后。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文学常识之称谓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4.培养和谐美和人情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紧密联系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有很多讲究,一不留意就可能犯错。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字的来历字与名的关系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
5.称绰号:这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XXX的敬称是卿或XXX。
1.明代的XXX,XXX,出自《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XXX”一句。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XXX”一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3.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古代谦辞(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4.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