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六章 贻贝养殖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58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异柱目(Anisomyaria)贻贝科(Mytilidae)贻贝属。
又名海红,干制品称淡菜。
海产经济贝类,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
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海域的沿岸带,以英吉利海峡、北海、地中海、日本海及北美两岸数量较多,中国的黄海与渤海也有分布。
[]形态贻贝贝壳中等大小,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后端宽而圆,背缘呈弧形,腹部较直。
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
壳表面黑褐色,壳顶端常呈紫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蓝色。
足丝淡褐色,细而软,端部扩大呈盘状。
(见彩图[贻贝])生物学特性通常栖息于沿岸内湾海域,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数量较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木桩、海港建筑物、浮标、船底及养殖筏架等物体上群集生活,附着后一般不再移动。
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可自行脱掉足丝,转移到新的场所再行附着。
耐温范围约0~28℃,栖息地海水比重范围为1.010~1.025,海水透明度要在0.5~1米以上,对污水的耐受能力较强。
滤食性,主食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
一般1年可达性成熟。
通常为雌雄异体,有性转换现象。
雌体性腺橙黄色或橘红色,雄体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寒温带海域1年只有1个繁殖期;在暖温带则有春、秋2个繁殖期。
卵生,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繁殖力较强,产卵量一次可达数十万到数千万粒。
受精卵化成幼虫,幼虫进一步发育经过担轮期与面盘期各浮游生活阶段,最后变态转入底栖附着成为稚贝。
从受精卵到稚贝的时间通常为4个星期左右。
生长1年壳长可达6厘米,2年8厘米,3年9.5厘米。
养殖荷兰很早以前就采用海底播种方法养殖贻贝。
这种方法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但贻贝生长较慢,且易受敌害侵食。
1235年法国开始在潮间带与低潮浅水区采用篱笆式养殖法,使贻贝脱离海底,生长较快,同时篱笆桩基部设有防止底栖水生动物爬到桩上的设施,可避免敌害侵袭。
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养殖贻贝,不仅大大扩大了可养海区,更有效地防止了敌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贝的质量,从而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贻贝养殖的发展思考.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贻贝养殖发展的思考暖促加入时间:2009-11-6 11:29:42 点击:140贻贝养殖在我县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县贻贝养殖面积超过2万亩,产量达到5~6万吨。
由于贻贝养殖发展迅速,在“贻贝之乡”的枸杞,浅海养殖已趋饱和,并有不断向外扩展之势。
但凡事物发展在达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达到某一极限后,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目前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贻贝肥满度低的问题已经相当明显。
笔者认为,贻贝养殖发展到目前阶段,应处于临界状态,面临一个转折点。
调整结构,推进贻贝养殖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海域资源,走贻贝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贻贝养殖业一路风生水起,很多养殖户看好其中的良好“钱景”,纷纷投身其中。
如今在枸杞,海面上“星罗棋布”,浅海区已经饱和,不断向深海区扩展。
而且是凭感觉,一味地加大单位面积海域投放种苗的密度。
物极必反。
据养殖户反映,在“里圈”养殖的贻贝普遍比“外圈”养殖的“瘦”,肥满度差的约占总量的30%。
海水是有承载力的,一定海域有其自身的养殖容量。
加强养殖生产规范,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势在必行。
依据贻贝养殖海域的养殖容量与增养殖潜力,以亩为计量单位,对单位水体养殖做出硬性的定量标准,科学规定单位水面养殖台筏长度、筏距、排距、吊距、挂吊数量、苗种放养数量等,构筑生态养殖模式,着力提升贻贝品质。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养殖海域环境保护和贻贝质量管理,全力推行“健康养殖”。
做好嵊泗东部海域养殖容量与增养潜力的调查,通过开展对各个区域的海水养殖承载力调查,科学地确定未来的海产品养殖产业框架。
海水承载力调查的最大目的是:详尽地了解当地海域的自然状况,并对具体海域适合养殖品种、最佳养殖密度给出科学规划。
贻贝养殖◆教学目标1.了解贻贝的经济、药用价值。
2.描述“浮吊”养殖技术要领。
3.尝试浮吊筏架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内容一、外形特征贻贝在中国北方俗称海虹,它的干制品称做淡菜,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
贻贝是贝类养殖事业中的重要种类,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养殖,特别是北欧、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养殖贻贝很盛行,生产数量也很大。
中国出产的贻贝有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好几种。
它们的贝壳都呈三角形,表面有一层黑漆色发亮的外皮。
厚壳贻贝自日本沿海至中国的福建厦门沿岸都有分布,浙江沿岸产量较大。
二、营养成分◆蛋白质53.5%,脂肪6.9%,醣元17.6%,无机盐8.6%,多种维生素等。
◆贻贝营养成分的三个特点:①氨基酸种类多含量高,占干蛋白质的7%;含八种必须氨基酸:色、赖、亮、异亮、缬、苯丙、苏、蛋氨酸。
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占鲜品的0.92%,主要有二十四碳四烯酸。
③B族维生素丰富,VB2(核黄素)、VB12(钴氨酸)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
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崩漏,带下等。
三、贻贝的养殖1.我国主要养殖种类的分布2.贻贝有利于养殖的特性(1)对温度、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塑性大――北苗南移养殖效果好。
(2)耐干露能力强――适合苗种运输。
(3)抗污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
(4)抗风浪力强――有坚韧的足丝附着。
(5)群聚习性――适合高密度养殖。
(6)生长快、产量高――亩产3000~5000㎏。
(7)繁殖力强――能满足苗种需求。
3.浮吊养殖技术的优点贻贝浮吊式养殖因悬浮在水中,养成器可随涨潮退潮而升降,不受退潮露空的影响,其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也较Array快,清明前后采到的苗,精心养殖到年底就可收获上市。
这种养殖方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费用较高,但具有产量高、易于管理和收获、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很受贻贝养殖户欢迎。
4.浮吊养殖技术的操作要点(1)海区选择:①海水比重:应选择在海水比重为1.010~1.030之间的海区。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是指通过人工手段选育贻贝种群,利用其优异的遗传特性,在海水养殖中获得高产、高质量的贻贝产品。
这种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提高贻贝产业的发展效益,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贻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自然环境下,贻贝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耐逆性等遗传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异,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通过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有助于改良贻贝的遗传特性,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效益。
首先,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中,可以选择品种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
通过对贻贝个体的生长速度、体形特征、味道口感等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优秀经济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种质。
这样可以遗传传递和积累有利的遗传基因,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其次,利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可以培育出对病害抵抗力强的品种。
贻贝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包括贻贝疫病、贻贝感染等,严重影响了贻贝的养殖效益。
通过人工选育,选择抵抗力强的个体进行繁殖,可逐步提高贻贝群体对病害抵抗的能力。
这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疫病发生概率,减少养殖损失,提高贻贝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人工选育也可以改善贻贝的适应能力,提高其耐逆性。
由于贻贝生活在海水环境中,存在诸多逆境因素,如水温变化、盐度变化、酸碱度变化等。
通过选育耐逆性强的个体,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贻贝品种,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耐受力,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通过对贻贝种群的遗传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可以为贻贝的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利用遗传标记技术,对贻贝群体进行追踪和溯源,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贻贝养殖中,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选育出高产的品种,可以提高贻贝产品的供给量,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价格。
海藻养殖对海水养殖贻贝生长与养殖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引言:海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洋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还能改善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海藻养殖对海水养殖贻贝的生长和养殖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模拟分析探讨海藻养殖对海水养殖贻贝生长与养殖环境的影响,并解析可能的影响机制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海藻养殖对海水养殖贻贝生长的影响1. 养殖贻贝的竞争与食物供应:海藻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会与贻贝竞争养分和空间资源。
海藻大量繁殖会占用海域,导致养殖贻贝的竞争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此外,海藻养殖所需养分和阳光等资源的消耗也可能导致贻贝缺乏足够的食物供应,从而影响其生长。
2. 养殖贻贝的底质变化:海藻养殖过程中的养分和废物排放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底质质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贻贝的生长环境。
大量海藻残骸堆积在海底会改变底质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可能阻碍贻贝的定植和滋养,进而影响其生长状况。
3. 养殖贻贝的养分摄取:海藻养殖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可能作为养分被贻贝摄取,从而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
然而,过量的废物摄取可能导致贻贝体内养分的不平衡,并可能引发养分过剩导致的生理疾病,从而影响贻贝的生长与养殖效果。
二、海藻养殖对养殖环境的影响1. 水体质量的变化:海藻养殖中所使用的饲料和养分会进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水体可能引发水质问题,如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浑浊和藻类爆发等,从而影响养殖贻贝的生长环境。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海藻养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海藻养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某些海藻品种的快速生长可能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内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消失。
3. 底质环境的改变:海藻养殖所产生的大量海藻残骸可能在海底积累堆积并改变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这一变化可能对海底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活空间和底栖物种的结构。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摘要:海水养殖贻贝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养殖产业之一,为了确保贻贝种苗的生长和发育,了解和掌握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在养殖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并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我们得出了关于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对贻贝种苗生长的相关结果。
结果表明,适宜的环境条件能促进贻贝种苗的生长和发育,为贻贝养殖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言: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生长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还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随着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生长率和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环境因子是影响贻贝种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它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贻贝的生长和发育。
深入研究海水养殖贻贝种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两个海水养殖贻贝的养殖场作为实验场地,一方面通过现场观察记录贻贝的生长情况,另一方面通过采样分析来研究环境因子对贻贝种苗生长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贻贝的生长时间、体长、生长速率以及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的变化情况。
同时,我们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得出贻贝种苗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温度对贻贝种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贻贝种苗的生长速度较快,而高温或低温环境会导致其生长速率下降。
类似地,盐度也是影响贻贝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盐度范围能促进贻贝种苗养殖的生长与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盐度对其生长不利。
此外,溶解氧也对贻贝种苗养殖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溶解氧能够提供贻贝生长所需的氧气,从而促进其生长。
但是,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浓度都会对贻贝种苗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生长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养殖贻贝种苗饵料组成对养殖贻贝食性与生长的影响研究养殖贻贝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为了提高养殖贻贝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人们逐渐关注养殖贻贝的食性和饵料组成对其生长的影响。
本文将在不涉及政治的情况下,探讨不同养殖贻贝种苗饵料组成对养殖贻贝食性与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养殖贻贝的食性主要包括滤食和底食两种类型。
滤食贻贝主要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作为食物,而底食贻贝则主要以底栖生物和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
在养殖贻贝种苗的饵料中,可以添加不同的成分来模拟滤食和底食贻贝的食性习性。
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贻贝种苗饵料组成可以显著影响养殖贻贝的食性和生长。
首先,养殖贻贝种苗饵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成分,可以提高贝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率。
蛋白质是贻贝身体构成的重要成分,合理的蛋白质供给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贝类的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
此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适宜供给也是养殖贻贝生长的关键。
维生素能够促进贝类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微量元素则参与贝类的骨骼形成和代谢调节,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其次,养殖贻贝种苗饵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能量物质对养殖贻贝的食性和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碳水化合物是贝类主要的能源来源,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供给能够提高养殖贻贝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促进其食物摄入和生长。
脂肪则是贻贝生长所需的重要能源储备物质,适量的脂肪供应可以增加贝类的抗寒性和耐饥性,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养殖贻贝种苗饵料的添加剂也是影响养殖贻贝食性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养殖贻贝中,添加剂一般可以分为增鲜剂、味精和生物调节剂等类型。
增鲜剂(如氨基酸)可以提高贻贝的食欲和食物摄食量,促进其食物消化和吸收。
味精则可以改善贻贝的味道,增加其食品吸引力,进而促进其食物摄入量。
生物调节剂(如生长激素)可以调节养殖贻贝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其生长速率和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养殖贻贝种类和生长阶段对饵料组成的要求存在差异。
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研究贻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养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养殖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研究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贻贝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并寻找解决方案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首先,探讨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需要对贻贝的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贻贝作为一种硬壳动物,具有较强的食物选择能力和摄食能力,可以选择性地摄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从而减少水中的营养盐含量。
研究表明,贻贝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摄食的主要对象是浮游生物,这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
此外,贻贝还可以通过摄取水体中的硅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含量。
其次,研究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需要考虑养殖环境因素对贻贝的影响。
水温、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贻贝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贻贝对水温和盐度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生存和繁殖。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水动力条件对贻贝的摄食和代谢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贻贝的生长和免疫功能。
因此,在养殖贻贝的过程中,合理调节水体的水温、盐度和水动力条件,可以提高贻贝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适应能力。
另外,研究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也需要考虑养殖系统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贻贝养殖常采用密闭循环水池或网箱养殖系统,这些养殖系统可以减少贻贝对周围水体的影响。
例如,使用密闭循环水池可以控制水质和养殖环境,有效地减少贻贝养殖对周围水体的氮磷污染。
而网箱养殖系统可以使贻贝与水体的接触更加紧密,促进水体中的营养循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因此,在贻贝养殖中选择适合的养殖系统,可以提高贻贝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适应能力。
最后,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养殖贻贝种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适应能力,可以使用适当的监测指标对其进行评估。
中国贻贝养殖种类、养殖面积、养殖产量和进出口量分析一、贻贝概述贻贝是海产双壳贝类,俗称青口、海红,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
分布于我国黄、渤海。
其干制品统称淡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种类很多,我国沿海有三十余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10种。
我国沿海所产的食用贻贝主要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等,其中尤以翡翠贻贝个体最大,质量最佳,味道最好。
二、贻贝养殖面积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2020年中国贻贝养殖面积基本维持稳定,基本保持在4.3万公顷以上,仅在2018年跌破4.3万公顷至34578公顷。
随后2019年中国贻贝养殖面积迅速回升至47156公顷,到2020年中国贻贝养殖面积为44054公顷,同比下降6.58%。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山东省贻贝海水养殖面积为28055公顷,位居第一,远超其他地区,占总养殖面积的比重为63.68%。
第二为江苏省,贻贝海水养殖面积为5573公顷,占总养殖面积的比重为12.65%;第三位广东省,贻贝海水养殖面积为3920公顷,占总养殖面积的比重为8.90%。
三、贻贝养殖产量根据中国渔业铜年鉴数据显示,2013-2017年中国贻贝养殖产量呈现波动变化,到2017年中国贻贝养殖上升至92.76万吨,同比上升60.26%。
2017-2020年中国贻贝养殖产量总体上保持稳定,维持在87-93万吨之间。
2020年中国贻贝养殖产量为88.69万吨,同比上升1.86%。
山东省是中国最主要的贻贝生产基地,根据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省贻贝海水养殖产量为384450吨,产量位居第一,占总产量的比重为43.35%。
其次为浙江省,贻贝海水养殖产量为231627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26.12%;第三为福建省,贻贝海水养殖产量为112259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12.66%。
四、贻贝进出口量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国贻贝进口量持续下降,到2017年下降至4590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