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高中生心理特点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58.31 KB
- 文档页数:11
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交流障碍、品性障碍、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
1.人际交流障碍:表现为与老师或者是同学的交流减少,甚至是不愿交流,多单独行动,不与同学合群。
2.品性障碍:患者会有习惯性的撒谎与偷拿东西等行为。
3.行为障碍:表现为多动症或抽动症等,患者会不由自主的运动,有时可以控制,有时无法控制。
4.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和抑郁,焦虑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抑郁有心情低落,对周围的人或者事失去兴趣。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与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引导患者,避免疾病的加重,必要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谈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性格特征
高中数学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特点。
这些学生大多认为数学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学科,对于数学的学习充满了负面情绪,因此很难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他们通常会将数学学习放在学习的最后一位,觉得数学无关紧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学困生可能出现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
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种困难而又枯燥的学习过程,他们总是觉得数学学习充满了挫折和困难,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面对数学学习时,他们可能会出现逃避学习的心态,对于数学学习情绪上的抵触情绪逐渐加重。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容易焦虑和压力大。
在学习数学时,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对于数学的学习压力感到非常大。
这些焦虑和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高中数学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
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数学的学习生活感到疲惫且苦恼。
这样的状态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数学学习抵触情绪、对数学学习消极态度、容易焦虑和压力大以及学习动力不足。
这些性格特征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对于高中数学学困生来说,除了需要提高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外,更需要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情绪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它是表达人的感觉的无声语言.情绪的好坏决定处理事物的结果.在健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其结果另人满意。
相反,在心情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其行为更容易受情绪的控制,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见,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探索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学生不良情绪矫正的途径和方法,就更彰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一、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而是通过人的主观需要产生的。
1.情绪的变化易受环境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和幼儿的情绪常表现为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平静和爆发交替出现,内部情感和刺激情境不可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主、客观世界逐渐分清,11岁以后,已完全能认识到情绪是内在的个人的。
到了中学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强烈,自尊需要迫切,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十分珍视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
因此,当意识到有某些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马上会生气、愤怒,对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非常强烈,对家长、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
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
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
3.情绪强度大,易变化。
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对刺激的反应不敏感,有时还比较迟钝,故而情绪变化不是很激烈.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也有其独特性。
以下是青少年情绪情感的一些主要特点:
1.易波动:青少年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家庭氛围等,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喜大悲。
这种情绪的波动性可能与他们正在发展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有关。
2.强烈性:青少年时期的情绪体验强烈,对于喜欢的事物会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和追求,对
于不喜欢的事物也可能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排斥。
这种强烈性反映了他们正在形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
3.内敛性:尽管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强烈,但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公
共场合或者与长辈交流时。
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写日记、绘画、音乐等。
4.冲突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他们可能会在自我认同、价值观、
行为模式等方面出现内心矛盾和挣扎。
这些冲突可能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和易怒。
5.社交性:青少年对社交关系非常重视,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对朋友和同伴的
认同感增强。
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社交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而产生情绪波动。
6.敏感性和自我意识:青少年对自己的形象、能力和社会地位开始产生更多的关注,对别
人的评价和看法也变得敏感。
这种自我意识和敏感性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场合感到拘束和不安。
7.不稳定性: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期,他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
了解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提供更合适的支持和引导。
常见高中生心理特点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身心变化和内外压力。
在这一期间,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将就常见的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自我认知和身份探求是高中生的显著特点之一。
高中生正成为一个独立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和职业志向。
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迷茫和焦虑的情绪。
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为它关系到高中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是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过渡期间,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和冲突。
他们愿意独立决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表现出自主性。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经历与父母的情感纠葛,浮现出对父母的依赖和反抗。
这是正常的成长过程,父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
此外,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压力和学习焦虑。
他们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承担大量的学习任务和高强度的学习时间。
为了应对这样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厌学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校和家长应该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社交需求和同伴关系也是高中生心理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生计划着新社会的加入,发展自己在同伴圈的地位和形象。
他们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接纳,并在社交互动中探索自己的社交技巧。
然而,一些高中生可能会遭遇友谊问题和社交障碍,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提供社交教育和支持。
同时,高中生还可能面临性别角色和身体形象问题。
在这个年龄段,青春期的发育和外貌的关注导致高中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不安和自卑感。
这是因为他们正尝试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并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家长和学校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身体肯定和积极的身体形象教育。
最后,高中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感也是常见的心理特点之一。
他们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感到担忧。
高中文科生心理现状及疏导策略目前在校学生对学文科存在几种不同的心理,有的是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是不正确的,甚至是盲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文科教师遇到最多的,聊得也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导向问题。
如果学生对你教的学科有兴趣,说明你教学得法,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能一心,愉快地教与学,整个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学生是快乐的,教师则更加快乐。
如果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没有任何兴趣,学起来索然无味。
当下学生心理主要是这么几种:一、学生读文科的心理分析1.喜欢文科型。
这种学生学习文科是自己兴趣使然,没有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他们觉得从阅读文科材料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在平时的言谈中、写作中运用这些内容,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
这些同学还真有些欧阳修的那种“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浪漫与潇洒。
他们将自己的志趣和今后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使得学习文科不再是单调枯燥,而是充满快乐的一件趣事。
这些同学大多学习生活很充实、富有激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是一种最佳的学“文”心理状态。
2.读不好理科可以转读文科的思想。
这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成绩大多不太理想,特别是物理、化学等学得较糟糕。
在文理分班之前他们就有这种想法:学不好这些学科没关系,反正还可以转学文科――文科简单,几个中国字还不认识?而且记性也还不错,到时候读读背背就得了。
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想法。
没有学好理科的知识就一定能学好文科的内容吗?这是一种幼稚的心理。
你问问自己为什么没能学好那些学科。
3.因畏难而志向不定,左右摇摆,盲目跟从。
有这样一些学生,自己选择了学“文”,开始也有些兴趣。
但过几天,觉得文科难学,太枯燥,没学头。
再看看自己的好同学选择了学“理”,便转而也去学“理”。
没学几天,又觉得学“理”太难懂,抑或是觉得理科最终不是自己的志趣所在,于是又想回来学“文”。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往往弄得自己到底应学“理”还是学“文”也不知道了,整天在想着学“理”好还是学“文”好,学习也因此落了下来。
初升高衔接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调整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优选.)初升高衔接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调整策略在阐述初升高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之前,我想先来谈谈和学生心理变化密切相关的生理变化。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在经过青春期的快速发育之后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身体形态、身体器官机能等方面趋于成熟。
男生――肩宽体壮的男子汉,女生――亭亭玉立的女性形象。
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更强,更喜欢和异性接触和交往。
一、初升高衔接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1.自我的发展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也日趋强烈。
但是,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与初中阶段的反抗性是有所区别的。
这时,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够和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保持一种积极地、尊重的关系,反抗成分逐渐减少。
2.情绪的发展高中生情绪发展逐渐成熟,开始对冲动的情绪进行克制和忍耐,这时高中的会表现出一个特点――文饰性,也就是情绪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
比如,受委屈,心里难过,却在大家面前装的若无其事;受到表扬,心里很高兴,却故意显得满不在乎等。
3.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对人际交往方面的要求更高。
他们所理解的友谊不仅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包括共同的观点、理想、信念,这也使得高中生的友谊更为深厚。
二、高一“适应”是关键,心理状态需调整1.自我认识和定位方面需要调整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这个环境中能够尽快进行自我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在这个新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哪些发生改变了,哪些还是自己拥有的,那些是自己要继续努力的等等。
很多高一新生在面临新环境时,对自己的认识基本都停留在过去的自我评价中,也因此会产生很多新环境适应问题。
这种适应不良的问题一般都会在高一下学期或者高二初始表现出来。
因此,高一新生有必要及时调整自我认识。
2.学习方面需要进行的调整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学习的内容比初中时多了很多,学习难度也大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进度非常快,作业和考试都应接不暇。
中职先生的心思特点
1思想认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中职生在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也更注重技能的训练,导致先生思想认识活跃,兴味广泛。
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气,学习上没有动力,导致中职先生在校厌学的较多,体如今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乃至半途放弃学业。
2自我认识加强,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职生自我认识较强,把本人当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反对父母和老师权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独立人格出现。
由于生理、心思迅速发展,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乃至情绪失控,所以中职生经常为一点大事情发生打架、斗殴和破坏公物等景象。
3有严重自大感,但反抗认识强烈
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来自学校、老师、家长、批评较多,来自同学的歧视较多,一个人持久得不到认可,构成了自大情绪,有严重的自大感,对学校和社会充满着冷漠和仇恨。
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中职先生对本人的将来感到渺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容易产生自大感。
在这类自大的心思作用下,他们表如今行为上就是
莫衷一是、怪异和反抗,有时乃至用过激的行为去掩盖本人可能遭到的损伤,比如经过顶撞老师、逃课等违纪违规景象显示本人的勇敢。
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先生渐渐就会构成反社会人格倾向。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是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剧变,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1. 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
青春期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身份和认知方面会变得更为强烈。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可能会经历自我怀疑、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追求独立性等心理变化。
2. 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青春期青少年的情绪常常波动剧烈,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
在情绪上的波动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一些冲动行为,比如与家长争吵、丧失对风险的认识等。
3. 社交关系和自我认同
青春期对于社交关系的重视也使得青少年更为关注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
他们渴望被同龄人接纳和认同,同时也会寻求自我价值感。
社交关系的构建和自我认同的建构将会是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
4. 学业压力和未来焦虑
随着进入中学或高中阶段,青春期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的增加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学业上的挑战和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会给他们带来焦虑感和压力。
5. 探索和挑战权威
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规则和权威,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叛倾向,挑战成人或者权威机构的规则和限制。
结语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主题,他们在这一阶段面临诸多心理挑战和发展任务。
了解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助于父母、老师和社会更好地引导他们度过这一段成长之路。
论中学生的几个主要心理特点分析中学生是思想活跃、心理敏感的阶段,正处在青春期的边缘,他们的心理特点很多,以下是几个比较主要的心理特点分析。
首先,中学生存在着丰富的情感需求。
青春期是人生中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既有对父母、老师、朋友的情感需求,又有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
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和师长的关心和理解,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期望。
而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情感上的不稳定和消极情绪。
其次,中学生存在着自我意识的突出。
青春期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时期,中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他们对自己的外貌、才能、成就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关注和要求。
他们会比较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不足或失败会产生自卑和自责情绪。
同时,中学生也更容易受到舆论和社会期待的影响,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可能违背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
另外,中学生存在着逐渐长大的矛盾心理。
在中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决策权。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感到无助和依赖,需要父母和老师的保护和指导。
这种矛盾心理常常使他们感到困惑和无措,特别是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更为突出。
此外,中学生还存在着压力和焦虑感。
在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压力等方面,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要应对学业的挑战,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还要面对个人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同时,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也让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这种压力常常使中学生陷入焦虑、紧张和疲惫,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中学生存在着丰富的情感需求,自我意识突出,逐渐长大的矛盾心理以及压力和焦虑感。
了解并正确应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动荡期,迈向成熟与成功。
高中综素心理健康状况描述
一、情绪稳定性
高中生的情绪稳定性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绪稳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波动,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反之,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则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和谐度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同龄人和睦相处,建立起良好的社交网络。
相反,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可能会存在孤独感、社交焦虑等问题,这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自我认知明确性
自我认知明确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优点、缺点等方面的认识是否清晰。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能够根据自我认知来进行自我调节和成长。
相反,自我认知不明确的学生可能会存在自卑、自负等问题,影响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四、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学生面对环境变化、生活压力等心理压力时,能否适应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反,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
五、应对压力能力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列举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许多变化,包括心理特点。
下面将列举一些青少年在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强烈在青春期,青少年通常会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和形象。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气质、穿着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并常常因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自卑或自豪。
这种对外在形象的关注使得青少年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构建和表达。
情绪波动大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情绪上常常表现出波动大、情绪化和易怒等特点。
这是因为青春期的身体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使得他们的情绪更加容易受到影响。
青少年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极度沮丧或愤怒,随时都可能陷入情绪的波动之中。
对权威的质疑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形态。
他们对权威和传统的观念产生怀疑和质疑,并追求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观念。
青少年常常会与长辈或者老师产生分歧,表现出对现有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挑战。
渴望融入群体尽管青少年在青春期表现出对独立自由的追求,但他们同时也渴望融入社会群体和同龄人之中。
青少年会通过模仿、参与社交活动、加入俱乐部等方式来寻找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以符合社会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对未来的迷茫青少年在青春期常常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们开始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包括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选择。
这些种种不确定性会导致青少年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们会不断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以上列举的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发展机遇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在这一阶段需要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心理上的成长过程。
高中艺术特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随着美术和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特长生队伍不断壮大。
他们作为中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又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中生,经历着更多的心理冲突的矛盾和困扰,承担更多心理负担和压力。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危害他们身心健康、阻碍他们成才的最大障碍。
能否处理好艺术特长生的心理问题成为高中艺术特长生教师的首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学艺术特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1.担心学专业影响文化成绩,学文化影响专业成绩,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
对于特长生来说,专业课的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是一对首要矛盾,他们要处理好这对矛盾,才能实现艺术特长生高考的“双上线”。
但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校文化课程管理与专业课程管理各行其是,在课程管理规划上,没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如果校领导不能合理地进行管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重视文化课程学习,减少专业课学习时间;要么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减少文化课程学习时间。
如果学校对艺术特长生管理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于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顺其自然的方式,主要任凭学生自己安排,则,会安排学习的学生或许能考上大学,不会安排的学生则结果可想而知了。
2.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正确认识自己方面,特长生容易强调自我或封闭自我。
这是因为艺术特长教学要求特长生突出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
同时,他们有机会在各种比赛活动中露面甚至获奖。
再加上,他们一般被认为是提高学校高考上线率的希望所在,在他们心理有一种优越感。
另一方面,艺术特长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当与周边的同学发生争执和矛盾时,不能冷静合理地处理。
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当特长生心理出现焦躁、不安、压抑、困惑的心理,他们会发现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又不愿意与家长和教师交流,很多心理问题没法得到排解。
3.文化课水平不高因素,以与对升学和社会就业压力因素等导致艺术特长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意志比较薄弱,抗挫折的能力较差。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会联想到与文化课学生的差异、与心中目标的距离等等实际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和障碍。
第一章学校心理辅导概述第一节学校心理辅导的涵义一、辅导指有关专业人员对当事人的协助和服务.二、学校心理辅导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接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同点:1、目的:都是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的问题;2、条件:都需要在受助者与助人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3、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见表格)四、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1、一般目标:学会调适(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发展性辅导:一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二是侧重于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三是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危机问题。
2、特殊目标:第二节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一)健康的定义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的、积极而有效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识功能正常2、情绪积极稳定3、自我意识良好4、人际关系和谐5、社会适应良好6、人格发展健全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脸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第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一、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一)潜意识理论1、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2、压抑(二)人格结构理论基本观点: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三)泛性论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两性期(12——18岁)(四)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2、释梦自我防御机制压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替代(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二、行为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巴甫洛夫基本原理:S—-(S’)——R在经典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前的刺激或事件被视为行为的控制因素。
个人分析报告心理论文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是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一篇论文。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的作用、编写步骤和重要性。
一、作用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包括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让人们通过自我分析和思考寻找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因此,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还可以为个人在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编写步骤1.设计调查问卷:为了确保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分析,调查问卷的设计非常重要。
一份调查问卷应包括全面、精确的问题,以涵盖研究能力、性格特点、情感状态、职业和教育背景等方面。
2.大量收集材料:研究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面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采集足够的材料以支持对受试者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以及观点的深入探讨。
3.数据归纳分析:在获得了全部的数据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阐释并评估,然后撰写论文的草稿。
4.论文的化整为零:研究者需要安排论文章节的具体内容,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每个主题都能完美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且完整的框架。
三、重要性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是探讨人类心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重要性在所有领域体现。
1.促进个人成长:通过全面精准的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个人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个性提高。
2.帮助职业规划: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可以为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它可以帮助职业人士识别自己的职业目标,展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3.改善人际交往: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他人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增进人际关系。
他们可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动背后的原因,并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个人分析报告心理学论文,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克服挑战的能力、缺点和成功案例。
高中生心理素质描述100字
高中生心理素质描述:高中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抗压能力、人际关系和自我激励等方面。
他们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
在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中的挑战时,他们应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调节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此外,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懂得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
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他们应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高中一年级生理特点: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
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学科特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高一关键词——“难”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高一最重要的事情1. 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2。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李,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3.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4。
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两头期,叫“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
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思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
先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先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专家们认为,人的终身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
这一时期的先生既充满着活力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思矛盾和冲突。
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求,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本人的事由本人拿主张,但由于这一时期先生的心思发展还处在不不变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沮丧,决心动摇。
因而,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先生的心思特点,根据不同先生心思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见高中生心理特点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
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有关心理研究机构和一些心理学家采用各种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最低。
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根据着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经过近五年的调查发现,有%的高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个方面检出率如下:①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占%。
②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占%。
③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
占%。
④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占%。
⑤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
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占%。
⑥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要发生。
占%。
⑦自我强迫——明知没必要去做但还是要做。
占%。
⑧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
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占%。
⑨情绪不稳定——情绪和情感忽高忽低。
占%。
⑩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自在、不平衡。
占%。
本人于今年初对我校高三(1)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其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
其中,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焦虑、强迫症,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男女学生存在显着差异,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
二、心理健康标准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在一定场合能发表个人见解。
2、情绪比较稳定协调,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
3、兴趣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有稳定性和专注力,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4、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基本上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有正确地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6、自尊、自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能适度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
7、对生活有较大的热情,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对自己的隐忧能尽量地“放开去”,能较愉快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性格较为开朗,处事基本上做到言行一致,有正义感。
8、乐于交往,与家庭成员、老师、伙伴大都保持比较和谐和亲密的关系,对友谊有正确的理解。
9、了解高中男女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
10、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若不能及时疏导,将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主要的脉络:1、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现状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提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之中。
大部分教师没有看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没有把中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障碍问题与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是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的治疗和解决,而是采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困扰。
2、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
升学的压力是导致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目前,一部分学生每临近考试就紧张,就害怕考不好,所以拼命准备,夜不成眠;有的在考试前承受躯体化症状的侵扰而逃避考试;更有甚者在高考考场上生理、精神失控,以至于中断考试。
一名高三重点班的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下滑,痛哭流涕的找学校调换班级,她痛苦地说:我的无能和痛苦无处诉说,给父母说,他们期望的目光让我难以张口;给班主任说,他期望我上一本,我不敢让他失望;给同学说,他们说我把前途、命运当儿戏……如今,苦闷、烦恼、忧愁、彷徨纠缠着我,看见书本就头晕,真还不如死了算了……。
厌学是高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是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0—3岁既是孩子大脑重量增长的最快时期(由出生时的1/3增长到3岁时的2/3),也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3—6岁是人的个性形成和显现的关键时期,即我国谚语所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智力、情感、行为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
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衣着饮食,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是不闻不问,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少之又少,造成了“营养充裕过剩,管教贫乏奇缺;衣着绚丽多彩,心灵苍白贫穷”等现象。
另外,家风不正或父母不检点、家庭专制、成员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
4、传统教育观念作怪,教育方式不当。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