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二)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
2023-11-06CATALOGUE目录•投资者认知偏差概述•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形成原因•投资者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的表现•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应对策略•投资者认知偏差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投资者认知偏差的监管措施01投资者认知偏差概述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偏差。
在投资领域,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面对投资决策时,由于心理、情感、知识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投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认知偏差的定义投资者认知偏差的类型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忽略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确认性偏见投资者倾向于根据以往经验对当前投资进行判断,而忽略市场变化和新的信息。
投资者容易受到容易获得的信息的影响,而忽略其他信息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投资者倾向于寻找和解释信息以支持自己的信念和预测,而忽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和证据。
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影响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理性01认知偏差会使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和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增加投资风险02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可能忽略市场变化和风险,导致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和风险增加。
影响市场稳定性和效率03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个体投资者的决策,还可能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例如,当市场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泡沫时,认知偏差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
02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形成原因•信息处理偏见是指投资者在处理投资信息时,由于心理、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
例如,投资者可能过于关注短期信息,而忽略长期信息;或者过于关注有利信息,而忽略不利信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失误,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信息处理偏见•心理因素对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投资者可能存在过度自信、盲目乐观、风险偏好等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可能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过于冒险,忽略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证券投资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无论是初涉股市的幼稚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来判断市场趋势并进行投资决策。
但他们都是普通人而非完全的理性人,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落入认知陷阱,导致市场中一些普遍的行为偏差。
一.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的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会导致一些行为偏差:1.夸大自己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倾向于夸大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水平,对自己不熟悉不懂的事物轻易地作出判断,显然这种判断缺乏准确性。
大多数投资者投身股市前都知道股市上只有少数人能赚钱,但都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属于少数能赚钱的人,不具备专业知识也敢买股票,连公司是做什么都不知道就敢买该公司的股票。
2001年初做财务软件的公司天大天财公告要投资15亿元生产光纤,不了解光纤的技术背景、竞争态势和行业前景,就判断该公司未来会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率。
仅凭这条消息进行投资,失败是无疑的。
投资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真正知道的东西,只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内进行判断。
20世纪末网络股票持续上涨时,巴菲特由于不清楚网络股的赢利模式而坚持不买网络股,虽失去一些获利机会,但避免了一场灾难。
2.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处理信息失措。
他们往往会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忽略一些重要信息;还会在过滤各种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
如很多投资者不愿卖出已发生亏损的股票,因为卖出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信心。
3.过度自信包含了对凭借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过度乐观。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试图通过每次少量获利和多次交易的方法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从而导致过多的短线交易。
投资中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认知偏差无处不在,在股票/期货/外汇等交易中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心态。
以下是投资者中最常见的一些认知偏差,你中枪了吗?1.厌恶损失怕亏又想赚。
有信号的时候犹犹豫豫,应该开仓的时候不敢开,应该止损的时候不愿意止损。
职业交易者止损一般都直接而果断,跟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2.跟风从众,喜欢看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而不是客观的信号。
就是人们会因为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随波逐流的相信这件事。
比如,大多数人都相信:海龟交易法则早就失效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验证过吗?没有,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在交易中,洞察力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交易者避免上述两种情况。
3.结果偏好认为盈利的交易就是正确的,亏损的交易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在意其背后的交易逻辑。
实际上,职业交易员更在意的是交易逻辑——逻辑正确,单次交易就算亏损也是对的。
逻辑不正确,盈利的单子也是错的。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死扛。
很多人死扛后真的抗回来了。
在结果偏好的认知下,他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然后很可能某一天就被一波抗不回来的行情给带走了。
还有很多人因为运气而实现了短期盈利,结果也是强化了他的行为模式,最后导致了其失败。
4.近期偏好指的是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
一亏损就开始改变,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近期偏好,殊不知,任何一套交易方法都无法实现一直盈利,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不利期,长远地从逻辑上看问题,才是正确的方式。
“最近谁赚钱,谁就厉害,谁就是大神。
以前几年收益稳定、近期亏损的老牌高手就是不行了。
”这就是外行的思维模式。
5.锚定效应为什么在走势下跌,账户亏损的时候很多人无动于衷,而行情反弹到成本附近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平仓呢?除了厌恶损失,厌恶不确定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锚定效应。
比如,黄金1500的时候我犹豫了没出,现在1450了我更不能出,因为当时1500的时候我都没出。
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研究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行为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心理和行为间的影响,而做出与理性投资决策相悖的选择。
这些行为偏差不仅影响到个体投资者的获利能力,也对整个市场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投资者中最常见的行为偏差之一。
许多投资者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并认为自己的判断比市场更准确。
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导致他们对风险的认知失真,常常忽略高风险与高回报之间的平衡。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过于频繁地交易,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可能因为盲目的决策而蒙受重大损失。
二、投资者的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描述了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割成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账户间进行决策的倾向。
投资者倾向于将投资组合分为保守型账户与激进型账户,即将风险承担与安全保障分离。
这种行为导致投资者在决策上表现出保守偏好和冒险偏好的不一致,进而影响投资组合的整体效益。
三、投资者的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同等金额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心理现象使得投资者不愿承担风险,而趋向于保守投资策略。
当投资者面临潜在损失时,常常表现出过于谨慎,不愿意割肉出局。
然而,这种行为使得他们错失了许多获利的机会,限制了投资组合的增长。
四、投资者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盲从和从众的倾向。
当市场出现明显的趋势时,投资者倾向于跟随市场的热点,而不是依据自身的分析和判断。
这种跟风行为会导致市场的过热和过冷,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
五、投资者的情绪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对投资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市场情绪通常是由投资者的恐惧和贪婪所驱动的,这种情绪作用使得投资者倾向于在市场高点买入,低点抛出。
他们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决策,而不是根据市场的基本面和理性的分析。
要克服这些行为偏差,投资者需要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和决策能力。
首先,投资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心态,不过分自信也不过分悲观。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1.过度自信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2.信息反应偏差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过度反应(overreaction)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收益的新信息反应不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新信息对盈利预测作出足够的修正动量效应(momentumeffect)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但DeBondt和Thaler(1985),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学者也发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这就是反转效应(reversaleffect)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作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现象3.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 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的损失厌恶(myopicloss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Benartzi和Thaler(1995)认为股票溢价之谜可以用短视的损失厌恶解释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会有所降低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能够较好地解释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即投资者过长时间地持有损失股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因为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4.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资金是“可替代的”(fungible),也就是说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Tversky在研究个人行为时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隐含着一种对不同用途的资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于人们具有把个人财产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天性即投资人习惯于在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Shefrin和Statman(1994)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分为“无风险”的安全部分和可能赚钱的“有风险”部分Shefrin和Thaler(1998)认为人们把他们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当前的工资和薪金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对于不同心理账户里的资金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人们允许自己受自己的心理账户的影响这种倾向可以解释股利之谜即股东要求分红的现象心理账户认为投资者把投资收益分为“资本账户”和“红利账户”两个局部账户分别理解资本账户损失和红利账户损失5.锚定效应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Northcraft和Neale(1987)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做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选项的影响锚定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包括一些专业证券分析师他们习惯于提出一个投资建议然后就停留在那里而不顾不利于这样做的新证据的存在研究表明人们对诸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通常都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就成为对市场进行快速解释的一个锚对市场平均预期的较大偏离对价格在短期内会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剧烈的震动锚定现象有助于解释一些金融市场上的难题如美国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这是因为他们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参照系数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认为东京股市市盈率过高尽管其市盈率还是比美国的要高得多因为此时80年代末东京较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其比较参照的参考系数6.典型启示所谓典型启示(typicalinspire)是指人们喜欢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型的重要性而不顾其他潜在可能的证据人们给予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少的权重典型启示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如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名气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这种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等同于“好股票”7.羊群行为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注意另外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还有赌博与投机(gamblingandspeculation)、心理分隔(mentalcompartment)、遗憾与认知不协调(regretandcognitivedissonance)、脱节效应(disjunctioneffect)、歧义想象(magicalthinking)、注意力反常(attentionanomalies)、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heuristic)、历史无关性(irrelevanceofhistory)、文化与社会传染(cultureandsocialcontagion)等。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了解投资者行为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在投资者行为分析中,认知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主观认知和心理偏见的影响,做出了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例如,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导致过度交易和过度承担风险。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中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跟随大众的投资决策。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投资者的集体错误。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尤为明显。
当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往往会跟随买入,希望能够获得高额回报。
然而,当市场出现下跌时,这些投资者又会纷纷抛售,导致市场的进一步下滑。
这种行为使得市场波动更加剧烈,投资者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于同等额度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心理现象使得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加保守,更加倾向于避免风险。
损失厌恶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中错失一些机会。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担心进一步的损失,而不愿意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市场底部卖出,并错过了后续的上涨机会。
四、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将不同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不同账户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将股票账户和债券账户视为两个独立的账户,对于两个账户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当股票账户亏损时,投资者往往会更加保守,而当债券账户盈利时,投资者可能会更加冒险。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金融市场是复杂而又不可预测的,投资者在其中根据各种因素做出决策。
然而,即使在理性的假设下,投资者也往往会受到心理与行为偏差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首先是“羊群效应”。
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跟随大众,他们认为大家都在做某事,那么就应该没错。
这种心理导致了市场的过度买入或卖出,从而形成投资泡沫或崩盘。
羊群效应背后的原因是投资者的信心与安全感,他们害怕错过机会或被其他人超过。
然而,投资者应该明白,市场中的机会与风险并非完全由大众决定,而是需要个体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
其次是“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远远大于同样大小的收益。
这种心理导致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强烈回避,他们更愿意接受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而放弃可能带来高收益的机会。
这种行为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充分发挥资本的潜力,错失了较大的收益。
理性的做法是,投资者应该有长期的投资规划,同时要有承受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
第三是“顾虑锚定”。
投资者往往会受到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的信息所影响。
他们会将这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并陷入锚定的陷阱中。
例如,如果某只股票在过去一直表现良好,投资者倾向于认为它还会继续有好的表现。
然而,过去的表现并不能保证未来的走势,投资者应该更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整体情况,在决策时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
最后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并过分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击败市场。
这种过度自信导致了冒险行为,投资者过于依赖自己的判断而忽视其他信息。
然而,金融市场是不确定和复杂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其走势。
即使是专业的投资者也难以避免失误,投资者应该保持谦虚与理性,避免盲目的自信。
总结起来,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是投资决策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偏差,并通过加强自我认知、提升投资知识和规避人们常见的心理陷阱来改进决策。
《投资者认知心理与偏差探究投资者认知偏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
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
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
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
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
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
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
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证券投资的行为金融学揭示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证券投资作为一种广泛参与的金融活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
然而,许多投资者并不总能做出明智且理性的决策,而是受到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就是研究这些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本文将探讨证券投资的行为金融学,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
一、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1. 短视偏差:投资者对短期收益更为关注,而忽视了长期收益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导致投资者往往较少考虑长期发展趋势和长期回报,过于依赖短期市场波动,从而做出不明智的投资决策。
2. 锚定偏差:投资者容易受到已有信息的影响,将其作为参考点来决策。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个具体价格水平,而忽视其他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3. 从众行为:人们常常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往往会跟随他人的决策。
在投资领域,这种从众行为导致投资者在市场情绪波动时出现集体性的过度买入或卖出,从而放大市场的波动性。
二、情绪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1.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厌恶感超过了对同等金额的收益的欣喜感。
这导致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往往会采取保守的行动,不愿意承担风险。
而这种损失厌恶往往阻碍了投资者在正确时机把握机会,从而错失投资机会。
2. 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的投资能力和市场前景。
这种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过度交易,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并且容易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行为模式对投资决策的影响1. 错误买入卖出决策:投资者往往在市场高位买入,低位卖出,这种决策往往与理性投资原则背道而驰。
这种错误的买入和卖出决策常常导致投资者错失了正常的市场回报。
2. 过度交易:投资者频繁交易,往往增加了交易成本,并且往往无法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
过度交易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源于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多关注,也可能是投资者过于自信。
股票市场人们认知与行为的偏差在股票市场中,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
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
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
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股票价格上升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过度。
反应不足:投资者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尤其是证券分析师等专业投资者,他们往往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见,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而对原来的盈利预期进行足够的修正,导致低估其价值而错过大好投资机会。
损失厌恶:面对同样数量的盈利和损失时,损失却比盈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使决策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盈利机会。
后悔厌恶:一个人作出的错误的决定后往往会后悔不已,后悔者感到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引起损失的责任,会比损失厌恶更加痛苦。
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为了等待不必要的信息而推迟决策。
处置效应: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长时间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盈利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未来价格下跌的后悔,在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承受兑现亏损的痛苦。
集团的疯狂: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
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与决策偏误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和决策是影响市场波动和参与者收益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偏误,投资决策往往被情绪和主观偏见所影响,导致了市场的无序和不稳定。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和决策中常见的偏误,并尝试提出对策以减少这些偏误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第一,过度自信。
在投资决策中,过度自信是常见的偏误之一。
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忽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容易做出冲动的决策,盲目跟随市场风潮或者追逐短期利润,而不顾长期投资规划。
为了减少这种偏误,投资者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和信息水平,遵守投资纪律,不盲目追逐短期涨幅。
第二,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反应强于对收益的反应。
许多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会不愿承认错误,选择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这种偏误使得投资者错失了止损的机会,可能进一步加剧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偏误,投资者应该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及时止损,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
第三,群体心理偏误。
投资者往往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或者逆势行事。
这种偏误使得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为了避免群体心理偏误,投资者应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意见和推荐。
同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第四,过度反应。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往往会有过度反应的倾向。
当市场风险加大时,投资者常常采取过度保守的策略,选择出售资产或者将投资组合向低风险资产倾斜,而忽视了市场回升的机会。
同样,在市场上涨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度乐观,盲目追高,从而暴露于较高的风险之中。
为了减少过度反应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学会保持头脑冷静,遵循长期的投资规划,不被市场短期波动所左右。
第五,心理账户效应。
投资者通常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然而,由于心理账户效应,投资者可能会对每个账户进行非理性的决策。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分析证券市场投资者认知偏差一、证券市场上的认知偏差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行为主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依据市场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从投资者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到最终做出投资决策,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
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并非完全理性,在判断与决策时,不可能对所有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往往会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学认为在从个体投资者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实施行为的整个主体客体认知链条中,认知偏差居于中心地位。
同时,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心理偏差并不具有相互独立性,个体投资者之间会基于心理传染或羊群行为而导致投资者群体出现集体性认知偏差,进而导致集体投资者群体预期出现系统性偏差以致集体无意识行为。
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投资者投资决策中的认知偏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因“启发式决定过程”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和因采用“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
1.“启发式决定过程”引起的认知偏差职称因“启发式决定过程”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是指决策者在复杂、不确定的信息环境下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规律。
决策加工并不是严格合理地对所有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客观地评估,人们喜欢在决策过程中走捷径。
当人们可供决策的时间有限时,就很可能很现实的采用这种决策过程。
启发式的决策过程可能产生较失败的决定结果。
典型的由启发导致的认知偏差包括:代表性因素、过度自信、锚定、赌徒谬误以及可用性偏差等。
2.“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因采用“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前景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描述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下决策进程,而且比许多经济模型中包含的“目标期望效用理论”更为丰富。
它描述了可能影响个体决策过程的数个精神状态。
其主要认知偏差包括: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Kahnenman)和另一位经济学家特沃斯金(Tversky)指出,人们在获利和遭受损失时的风险态度并不一致(见图1)。
证券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分析【摘要】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一系列的偏差。
本文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并提出提高个人投资者投资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投资者;认知;偏差中国证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2月20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69亿户,b股账户253.36万户。
证券市场通过建立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以及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表现为投机严重;噪声交易过度,非理性泡沫严重等。
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资金规模均偏小,投资水平较低等,投资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处置效应”、“赌博与投机”、“暴富心理”、“从众心理”、“政策依赖性”等心理和现象[1]。
有必要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认知因素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喜欢采用基于直觉的启发法来做出决定,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因素和现象,从而做出有风险的或错误的决策。
(一)可得性偏差人们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
例如,2008年股市大缩水的痛苦记忆,许多投资者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失去了2009年的投资机会。
(二)代表性偏差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如:大多数投资者将好公司的股票认同为好股票。
另外,投资者信奉“小数规则”,不管样本容量多小,总认为它能反映总体。
(三)锚定与调整偏差在模糊情境下,人们通常要找一个参照点和锚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来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是调整通常都是不足的,因此不同的参照点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基于各种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实验研究,许多关于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探讨也呈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金融研究中所发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产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现象,并给出相关的防范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投资者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有所裨益。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不依赖固定法则的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在绝大多数的决策中,投资者的直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在直觉判断中,却会出现一些影响投资决策的认知偏差。
而易出现这些偏差的投资者将会承担他们未认识到的风险。
具体而言,这些偏差主要包括:1.启发式偏差“启发式偏差”是指由于不可能收集和综合所有的因素和现象,投资者通常使用简单的或有限的启发法来做出决定,换句话说,投资者往往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
依赖“启发法”做出的投资决策有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但如果所遗漏的因素和现象很重要,那么信息的缺损就会导致产生判断与估计上的严重偏差。
启发式偏差具体包括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
(1)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其主观概率就会被夸大。
而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性程度,进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
例如,有研究发现,由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痛苦记忆,美国的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人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2)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根据该事物与一个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而对它归类,如果其愈有代表性,则被判断为出现的概率也就愈高。
例如,对于一个成功地选择了四只好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人们会认为他是有才干的,因为四项成功不是一个平庸分析师的代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