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3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赠刘景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文本选自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赠刘景文》。
通过这篇诗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形势的深思和忧虑。
通过学习这篇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赠刘景文》,使学生了解黄庭坚的创作背景和风格,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真挚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分析《赠刘景文》的内容和体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文中对友情的表达和对时局的忧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文诗,《赠刘景文》。
2.导入问题:你们对友谊有什么看法?你们最重视的是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Step 2: 学习课文 (30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黄庭坚的背景和作品概况,并简要介绍《赠刘景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2.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分析解读。
指导学生发现诗中表达的主题、情感及修辞手法等。
3.学生跟读课文,反复品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悟。
Step 3: 文学鉴赏和思考 (2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从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Step 4: 同学交流和讨论 (2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就所学内容进行发言和交流。
2.学生代表依次陈述自己组的讨论意见,并就其他组的意见提出补充和反驳。
3.教师适时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发表意见。
4.整个班级共同总结归纳课上讨论的观点和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 作文训练 (15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围绕“友情”或“时局忧虑”进行展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难点(1)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来寄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介绍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并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2)让学生思考:从诗歌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析手法(1)探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如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残败形成对比。
(2)分析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8、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赠刘景文》教学方案设计《<赠刘景文>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如“荷、尽、擎、菊、残、犹、傲霜枝”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之情。
(2)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特点。
(2)提问学生:在秋天这个季节,你们会想到哪些事物?(3)引出课题《赠刘景文》,介绍诗人苏轼。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3、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最是橙黄橘绿时”: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2)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之情,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5、朗读背诵(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如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等。
•••••••••••••••••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0篇)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赠刘景文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多媒体出示读)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虽残,但枝茎仍傲霜斗寒。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告诉友人虽然青春已逝,但人到中年也是大有可为的。
这首诗通过对秋冬景色的描写,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画面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目标3.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 学会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方法。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思想的启迪。
4. 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背诵古诗。
-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5. 教学方法5.1诵读法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本诗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如“擎(qíng)”“犹(yóu)”等。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教案教案:赠刘景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诗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3.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蕴。
2.难点: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诗歌《赠刘景文》复印件。
2.学生准备:课文复印件、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诗歌鉴赏”话题,向学生提问:你们喜欢听诗歌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2.展示(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赠刘景文》的诗歌,让学生观看,并跟读。
然后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诗歌的意境是什么?为什么?3.解读(15分钟):(1)给学生讲解《赠刘景文》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情感。
强调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而著名。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音韵和修辞方法。
4.朗读(15分钟):(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组。
5.表达(15分钟):(1)让学生就诗歌的意境进行写作,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中进行朗读和分享,相互欣赏和评价。
6.总结(5分钟):回顾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总结对诗歌的新认识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赠刘景文七、课后反思:此次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朗读和表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不过,课堂上学生互动的次数还不够,下次教学时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二、教学重难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体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再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需橙色橘子3、注音平舌音:(课件标注)赠、残(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荷尽”“菊残”“傲霜枝”等。
(2)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对友人的勉励这一写作手法。
2、难点(1)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情感,理解诗人为何在秋冬之景中寄予对友人的鼓励。
(2)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和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冬季节的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情?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生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诗意(1)讲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如“赠”“刘景文”“擎雨盖”“犹有”等。
(2)结合图片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描绘了荷花凋谢,荷叶枯萎的景象。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展现了菊花虽然凋零,但枝干仍然在寒风中挺立。
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提醒友人要记住这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强调了秋冬季节橙子和橘子成熟的丰收景象。
4、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秋冬之景来赠给友人?(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鼓励友人在困境中要保持乐观和坚强。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赠刘景文》;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课型:新授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古诗《赠刘景文》,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赠刘景文》;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师生问好,检查课前准备。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 感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认识。
(3)学生通过朗读、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古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板书内容:古诗全文、生字词、诗意、诗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赠刘景文》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
3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
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
刘家唯一的后人,但身为名将后代,刘景文虽然也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过朝廷重用。
苏轼在杭州做官见到刘景文,就向朝廷竭力推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而此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同学们可以说是春季,老师这个年龄的人,可以说是夏季、四五十岁的人是秋季,而五十八岁的刘景文就像四季中的这秋末冬初的时节了。
)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教师小结:诗人的三、四两句是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是要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希望朋友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更要看到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
四诵读古诗
1对好的一对朋友啊,同学们苏轼会怎样把这首诗吟诵给自己的朋友?来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苏轼是在与朋友饮酒谈话时,吟诵出的这首诗,当然不会是念诵出来的,(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诗),看还能把这首诗送给朋友吗?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