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7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
由于个人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精神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些障碍,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在精神医学领域,最常用的分类系统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制定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国际分类手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这本手册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十版,简称为ICD-10。
根据ICD-10,精神障碍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精神分裂症与相关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适应障碍等。
在ICD-10以外,另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由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制定的。
目前最新版为DSM-5。
DSM-5的分类标准主要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发布。
DSM-5与ICD-10在精神障碍分类上有很多的重叠与对应,但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分类标准尽管有着普遍的适应性和国际性认可,但在实际运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精神障碍本身具有复杂的特性和非连续性。
这意味着将精神障碍仅仅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可能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病例。
其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症状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正常或可接受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病理性的。
因此,将分类系统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
此外,随着精神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也在不断演进。
以DSM-5为例,它与以往版本相比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类别,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一演进的过程也反映出对精神障碍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不断深入。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
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
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因素(内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
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性格因素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
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
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类临床病症,其特点是患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出现异常。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基于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精神障碍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官能症等多个类别。
每个类别下又包含了不同的亚型,如精神分裂症下包括了偏执型、紧张型、混合型等不同亚型。
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对每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比如对于精神分裂症,其诊断标准包括了持续存在至少一个月的幻觉、妄想、语言紊乱、情感平淡等症状。
而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则包括了情绪低落或情感持续高涨等症状。
这些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此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强调了对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医生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表现,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生活环境对其病情的影响。
比如对于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如果其家庭环境不稳定或存在严重的心理创伤,其症状可能会加重。
因此,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有助于医生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一份详细而全面的标准,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率。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断提高医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说明】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指来自体外的某些物质,虽不产生心理或躯体性成瘾,但可影响个人精神状态,如产生摄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症状(过去称为中毒性精神障碍)或突然停用所致的停药综合征(如反跳现象)。
【症状标准】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由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诊断标准: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中国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首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而精神障碍则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精神发育异常等。
这些分类的设立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包括了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
例如,对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持续六个月的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而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包括情感异常、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具体的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症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另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同时也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全面评估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也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推动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能够不断完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
精神病学——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病学——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科学,它通过对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研究,来了解和识别精神障碍的类型和症状,进而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在精神病学中,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精神障碍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其症状和特征。
最广泛使用的分类系统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和《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
这两套分类系统都是由专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制定的,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使用,并且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DSM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一套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它的最新版本是DSM-5。
DSM-5根据每种精神障碍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如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
每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都非常详细和具体,且包括必备症状和可选症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一套疾病分类系统,它的最新版本是ICD-10。
ICD-10将精神障碍分类为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几大类,每个类别下还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
ICD-10的诊断标准更加简洁,主要根据症状的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除了DSM和ICD,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例如中国的《中国临床心理学病例诊断分类标准》、法国的《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上还是以DSM和ICD为主流。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不仅是分类的基础,也是治疗的依据。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面谈、观察和测验等多种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ﻫ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
ﻫ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ﻫ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
ﻫ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说明】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指来自体外的某些物质,虽不产生心理或躯体性成瘾,但可影响个人精神状态,如产生摄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症状(过去称为中毒性精神障碍)或突然停用所致的停药综合征(如反跳现象)。
【症状标准】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由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诊断标准: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A.提高诊断一致性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E.CCMD-3也是五轴诊断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D.A、B、C都对E.A、B、C都错7.下列关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描述,错误的是A.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B.内涵标准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等C.内涵标准中以病因学指标为最基本D.是将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的条目E.诊断标准的制定是近期精神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8.关于CCMD-3,下列描述哪项不对A.CCMD-3以前瞻性现场测试结果为编制的依据B.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的方向C.向ICD-10靠拢,取消了神经症、反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精神障碍或亚型D.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对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CCMD-3 E.CCMD-3将癔症和抑郁性神经症从神经症中分离出来9.DSM系统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界限,是从哪一版本开始的A.DSM-ⅠB.DSM-ⅡC.DSM-ⅢD.DSM-ⅣE.DSM-Ⅲ-R10.DSM系统弃用“器质性精神障碍”术语,是从哪一版本开始的A.DSM-ⅠB.DSM-ⅡC.DSM-ⅢD.DSM-ⅣE.DSM-Ⅲ-R11.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是A.将器质性精神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分开诊断B.将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分开诊断C.多轴诊断就是等级诊断D.自DSM-III后,美国的DSM系统一直是5轴诊断系统E.CCMD-2-R也是五轴诊断系统【X型题】1.关于CCMD-3,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是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B.主要借鉴了美国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编制而成C.主要借鉴了ICD-10的结果编制而成D.其编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修改E.可以普遍应用到各国、各种族人口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2.精神疾病分类的目的主要是A.找出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病人群体B.有利于相互交流C.有助于合理的治疗与预防D.有助于预测疾病的转归E.以上都不对3.在哪些分类系统中,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障碍A.CCMD-3 B.DSM-Ⅱ C.DSM-Ⅲ-RD.DSM-Ⅳ E.DSM-Ⅰ4.DSM-Ⅳ的多轴诊断系统包括A.轴Ⅰ:临床症状群、全面或特殊发育障碍B.轴Ⅱ:个性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C.轴Ⅲ:躯体疾病或状况D.轴IV:社会心理刺激E.轴V:一年前最高适应功能水平5.DSM-Ⅲ及ICD-10取消了精神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划分原因在于A.同一原因的精神疾病可以表现神经症性,也可以表现为精神病性B.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概念不够明确C.传统的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病性的障碍,但实际上有许多轻躁狂和抑郁患者并不表现为精神病性的症状D.神经症与精神病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区别E.传统神经症分类中有癔症,但癔症病人可能短时间出现幻觉妄想【填空题】1.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