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护理常规

(一)【概述】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心脏静止和无脉性电活动。

1.室颤是指心室肌发生快速、不规则、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可为200-400次/分。

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因室颤而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可为单形性或多形性室速表现,但大动脉没有搏动。

3.心脏静止更确切的是心室停搏,是指心肌完全失去机械收缩能力。此时,心室没有电活动,可伴或不伴心房电活动。心电图往往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4.无脉性电活动是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失去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心电图可表现为不同种类或节律的电活动节律,但心脏已经丧失排血功能,往往摸不到大动脉搏动。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包括心源性(心脏本身的病变)和非心源性因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心脏)。

心搏骤停后,心泵的功能完全丧失,血液因失去推动循环的动力而停止流动,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缺血缺氧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最先受到损害的便是脑组织。一般在发生心搏骤停后的几秒钟内,由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患者即可发生意识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秒钟内,由于脑组织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停搏60秒左右可出现瞳孔散大。停搏4-6分钟,脑组积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三)【病情评估及判断】

心搏骤停的典型“三联征”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博动消失,临床上具体可表现为:1.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有全身短暂性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2.大动脉

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动脉博动。3.呼吸停止或先呈叹息样呼吸,继而停止。4.面色苍白或青紫。5.双侧瞳孔散大。如果呼吸先停止或严重缺氧,则表现为进行性紫绀、意识丧失、心率逐渐减慢,随后心跳停止。

(四)【救治与护理】

1.心肺复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和心搏骤停后的治疗。

2.基础生命支持又称CPR,其关键要点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即C-A-B),有条件时,可考虑实施电除颤(D)冶疗等。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可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胸部按压的时间。如果有多名施救者组成综合救治小组,由1名施救者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第2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3名进行通气或者取得呼吸皮囊进行人工通气,第4名取回并设置好除颤仪,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

3.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和药物等所提供的更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恢复自主循环或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的进一步支持治疗,可归纳为高级A、B、C、D,即A开放气道;B氧疗和人工通气;C循环支持,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D寻找心搏骤停原因。

4.心搏治疗后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灌注,及时提供目标温度管理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5. 判断心复苏是否有放,可注意观察:1)颈动脉搏动恢复。2)自主呼吸出现。3)瞳孔由散大开始回缩。4)面色及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5)神志: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