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发展史概览(1)
- 格式:docx
- 大小:15.99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发展史概览(1)
作者/田丽娟, 黄泰康☉编辑/聂道湑
中药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长期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了解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天之力将按朝代顺序分三篇对我国中药的发展史作概括的叙述, 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药、关心中药、热爱中药和研究中药。本篇将讲原始社会,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和秦汉三国时期的中药发展历史,《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等中药巨作就诞生在该段时期。
从原始社会到三国时期中药发展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我国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 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不计其数。这些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追求和经验积累而发现并认识到的。
中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本草”。“本草”一词, 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含义, 一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二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 如《本草纲目》。
综观本草学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 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过程中, 逐渐认识、鉴别出哪种植物对人体有益、哪种植物对人体有害, 治病之药由此而得。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至渔猎时代, 内外科病开始用动物药医治。而矿物药的使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火”与“酒”这两个对医药起巨大作用的东西, 从其应用方面对人类的健康起了“药”的作用。
二、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基本依赖于口头相传, 直到文字的出现, 人们开始把对药物采集、产地、性状及功用等方面的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先秦文献《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都有不少有关药物的资料。
《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这里所言“五药”, 并不是指五种具体药物, 而是对药物进行的初步归纳。《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 (枸杞 )、艾 (艾叶 )、桑椹等 50多种。《山海经》是专门记载先秦各地名山大川及其物产的专著, 是先秦文献中, 收载药物最多的著作,共载药 126种, 且收录了更多的动物药, 对后代药物学的发
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公元前 475年—公元265年 )
这一时期, 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奴隶社会最终崩溃, 封建社会初步建立。战国时医药较春秋时有显著进展。春秋时是医巫并行, 人们对服药尚有怀疑, 到战国时医药则盛行起来, 并已有了君、臣、佐、使配合的复方了。《黄帝内经》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是中医的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学的基础, 共载方剂 12首。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且首尾完整的医方专书, 共收载药物 247种。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治百病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东汉早期的医药学水平。在所收载的 30多个方剂中, 共收集了近百味药物。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约于东汉初年成书。该书集东汉之前本草学之大成, 全面、系统、可靠的记载了数百年的临床用药经验, 共收载药物 365种, 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医籍中, 有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医书, 是东汉时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该书的主要内容是论热病, 共 113方, 用药 80多种。《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一部分。它的内容, 除内科杂病之外, 兼述外科、妇科疾病等, 共分为 3卷, 25篇, 载方剂 262 首, 总结了汉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 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炼丹术是近代化学之前身, 实际就是炼药或制药的技术。汉代时出现了魏伯阳的一部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是谈外丹炉火的主要著作, 被道教奉为“丹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