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这一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土地制度改革是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造的基础。
通过实行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使农村土地集体化成为可能。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可以共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推行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合作化使得农民能够共同合作,共同经营,共同分享农业生产的成果,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推进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在农村发展工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提供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同时,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五,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和指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简答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于社会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法权进行的改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要过程。
下面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社会主义改造需立足于国情和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不能盲目地套用别国经验,也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2. 社会主义改造应该是逐步的。
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坚持逐步、稳步、有序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承受能力进行改革。
3. 社会主义改造需要调整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取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私有制、雇佣劳动和剥削。
4. 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有政治的支持和领导。
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5. 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正确处理阶级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要处理好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新老产业和新老阶层之间的矛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 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注重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
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改革的方案和方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国情。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那么共产党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第一。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改造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革命成功后,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列宁提出了用合作化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
第二。
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
在中国,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面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a。
耕地少,经营规模小B。
分散落后,生产工具严重不足C。
资金短缺,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具体方法: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4.制定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农村阶级政策。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第一步供销小组第二步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第三步稳步稳步(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简述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
它的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本文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成果。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但是,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济落后、文化薄弱、社会矛盾尖锐,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的封锁和压迫更加严重,国内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问题也十分突出,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延续和深化,是实现中国革命任务的必要手段。
3.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改善。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阶段、国营化和合作化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阶段。
1.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阶段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1949年底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有:(1)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通过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和剥削关系,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劳动权,彻底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1、失误、偏差的主要表现: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燥,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第四,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
2、出现失误、偏差的原因: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济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治上,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引言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改革和革命手段,将私有制逐渐转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关键决策。
不同的国家在实践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渐进改革和革命改造两种主要方式。
渐进改革渐进改革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改造方式,通常采取渐进的步骤和政策措施,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这种方式通常在私有制已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国家较为常见。
渐进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逐步引导和推动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就采取了渐进改革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逐步引导和推动私有制的转变,通过合理的赎买和土地改革政策,实现农村土地的公有化,通过国家经济计划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实现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公有化。
渐进改革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社会冲突和阻力,降低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并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革命改造革命改造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改造方式,通常采取剧烈的革命手段,通过推翻旧的私有制统治阶级,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方式通常在国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私有制相对集中的地区较为常见。
革命改造的核心是通过武装起义或者大规模暴力行动,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例如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就采取了革命改造的道路。
在经历了俄国二月革命后,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随后,俄国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国有化运动,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革命改造的优势在于迅速且彻底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转变,但也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
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将生产资料等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商业改造、农村土地改革和国营企业化。
在工商业改造中,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成为工商业的主导形式,通过在土地改革中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国营企业化则是将私人资本主义逐步转化为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注重了群众路线的倡导,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群众的力量推动改革。
同时,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良性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还为中国后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相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相,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
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
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大多数农民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革。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并取得成功,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各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也面临了众多的挑战和困难。
下面就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进行阐述。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因国情而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发展水平、人口基数、资源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上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苏联则是通过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来实现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经验,而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造路径。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实行公有制,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
然而,过去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国有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集中的问题,导致经济效率下降。
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既要发挥国家在计划调控方面的优势,又要给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这样,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国家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来实现宏观调控。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主义是为了消除剥削和不平等而存在的,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改造过程中,一些社会阶层和个别人可能因为利益受损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就要求在改造中,要注重调和各方利益,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和个人的权益,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坚决克服脱离实际和理论僵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脱离实际、理论僵化的问题,导致改造不顺利甚至走入歧途。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国情和时代要求,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改造路径和模式,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或僵化的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而实现了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对于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先后曾有过两条思路。
一是“先建设, 后改造”的最初设想, 即先经过约巧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鼓励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待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 再搞社会主义改造, 一举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是“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 党中央放弃了原来的设想, 于年实行“一五”计划的同时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从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当时,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乃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 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来解决的。
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却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和平改造的实现,不仅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观努力, 而且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反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中国有几千年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 农民对土地、耕畜有深厚的私有观念、个体自主经营的习惯根深蒂固。
农民是否同意走合作化道路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条件问题。
第一, 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具有必然性。
二, 党和毛泽东制定了“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简答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简介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改造土地制度、国有化、私营企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的第一步,旨在打破封建剥削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它具有“一天一个公社”的口号,由此,农村土地改革分多个阶段逐步深入。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消灭土豪劣绅的势力,取缔封建地主的土地,并将地主余地划归劳动人民。
在第二阶段,通过土地协议进行公私合营,在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下,推动农村劳动群众逐渐组成农业合作社,并引入新技术和科学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
3 国有化在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进入了国有化的阶段。
在国有化中,国家通过收回封建地主的土地、收归私人财产、通过国家的政策将企业纳入国有经济、并成立国有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的升级。
国有化促进了人民群众从贫困走向富裕,实现了全民的物质福利,使我们国家产业化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4 私营企业和商业的改造在土地改革和国有化过程中,私营企业和商业的改造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其取得了很大成果。
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渐收购私人企业,成为国有企业,实现公私合营和统一管理,实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对敢于贡献才能和服务社会的人,有嘉奖,有荣誉。
同时,国有企业通过发展时尚产业、发明先进技术、加强管理,以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的管理模式,推进企业革新改造,成为国家的当然臂膀。
不断地在先进化、大规模化、集中化道路上奋力前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5 总结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它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开创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框架,而且为社会的落后和不公打破了体制和路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刻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和优越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问题:
答案: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用心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其次,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在保证工人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彻底解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矛盾。
最后,这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因素,又包含了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但总体来说,具有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在新民主主
义经济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它们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则是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居于次要的地位。
总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发展大势所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虽然民族资产阶级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经常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干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还是拥护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也愿意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这就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带给了可能,即中国共产党能够透过正确的政策,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用心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二,最关键的因素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需要他们制定正确的改造方针和政策。
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
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透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这也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理解了和平赎买。
根据材料能够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精神是:对他们的改造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改造务必坚持党的领导,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对他们进行长期改造的耐心;树立改造必定成功,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的信心。
国家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改造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也是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来训练干部、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
国家资本主义作为改造和过渡作用的集中体现是:其一,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它向前迈进一步就是社会主义;其二,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家最能够理解的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而且也是工人阶级能够参与资本家企业管理的最有效形式。
其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是民族资产阶级最后的阵地,它能够让民族资产阶级和平地交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使中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