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72
2023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细则一、布鲁菌病重要知识点1、布鲁菌病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2、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
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4、布鲁杆菌属由6个种、19个生物种组成,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杆菌。
5、我国流行的有羊布鲁杆菌、牛布鲁杆菌、猪布鲁杆菌3种,以羊布鲁杆菌最为常见。
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症状较重,牛型较轻。
6、布鲁杆菌是胞内生长的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无芽抱形成。
7、布鲁杆菌感染细胞后,可限制补体系统和T1R信号通路,其脂多糖的结构有利于减少DC的激活以及向T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并且可抑制自噬和凋亡以避免免疫系统的清除,造成慢性化的病程。
8、布鲁杆菌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但少数患者可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才发病。
9、急性期:指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深夜、凌晨\厌食、乏力、头痛、肌痛(两侧大腿、臀部λ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热型以弛张热最多,而波浪热占5%-20%o1。
、慢性感染: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有抑郁、失目尼等精神症状。
1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少数出现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
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升高等,累及肝脏者肝功能可有异常。
12、诊断血清学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X血清凝集试验(SATXE1ISA x布鲁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补体结合试验(CFTX二、诊断标准1、确诊试验(1)由血或其他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布鲁杆菌属。
(2)在基于RBPT或SAT阳性者的筛查试验基础上,加以下基于非凝集抗体的检测:①E1ISAIgG阳性;②CoombIgG效价1:400z并出现显著凝集及以上。
最新布氏杆菌病治疗布氏杆菌病治疗的最新进展第一章:引言(概述布氏杆菌病的重要性和治疗挑战)近年来,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牛、羊、马等,同时也能感染人类。
该病可引起一系列严重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炎、肝脾肿大等。
然而,由于典型病例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并且药物治疗存在一定难度,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二章:布氏杆菌病的药物治疗(现有治疗方案的缺陷和不足)目前,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包括单药治疗或联合药物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依赖于广谱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阿米卡星等,但该类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
此外,由于传统治疗时间长、疗程长,患者容易出现依从性不佳,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复发。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更有效和便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新药物治疗的进展(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中。
例如,结合使用多药物治疗方案如链霉素联合环丙沙星或喹诺酮类药物等,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
此外,某些新药物如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也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
另外,基于蛋白质致病机制的治疗策略如新型肽类药物,也被用于布氏杆菌病的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复制。
第四章:未来展望和挑战(新药物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布氏杆菌的高度可变性,很难找到能针对所有菌株的单一治疗方案。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菌株的抗药性和致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其次,大规模临床试验仍然缺乏,导致目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限。
此外,由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困难,有必要发展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以便及早开始治疗。
最后,由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复杂,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传染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 ~ 0.6μm ,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 ~ 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L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 ~ 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疾病病原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
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21试行版)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要紧传染源,布鲁氏菌能够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烧、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要紧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暗藏期一样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份病例暗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烧: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病症,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份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那么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份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数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例可伴有睾丸炎,女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之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样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显现异样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显现血沉加速,慢性期多正常。
1.平板凝集实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实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实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实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育分离到布鲁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