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_下篇_
- 格式:pdf
- 大小:468.43 KB
- 文档页数:13
每当史学家们著书立说论述科学中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时,首先跃入他们心头的便是宇宙中心问题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一改那种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静止不动的中心的观点,而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亦即众所周知的哥白尼革命。
这一变革,常常被描述为我们天文学参考系的一次全面性变更,是富有革命性的转变,而哥白尼本人也因为这场“宇宙概念结构中的革命”被称为“反叛的宇宙设计师”;托马斯·库恩更称其为一场“思想中的革命、一场人类宇宙观及人类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观念等的转变”,认为它不只是天文学基本概念的革新,人类对大自然理解上的一次根本性变更,更是西方人价值观转变的一部分原因。
然而,即使被这无数的歌颂与赞美冲击得眼花缭乱,我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来思考一下这个几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场被称作‘哥白尼革命’的变革中,哥白尼本人到底是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以哥白尼为始点的伟大的革命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又经过了怎样漫长的探索与发展?”,“这场革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真的只是提出‘日心说’那么简单么?”首先,既然这个众说纷纭的时期被称作“哥白尼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妨从这个主角谈起。
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
这样,托勒密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具有同等意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地心说”也就和人们由日常所见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连在一起。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是犹豫的。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当时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
哥白尼革命的主要内容一、哥白尼革命的概念哥白尼革命是指1543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的《太阳系的结构》(De Revolutionibus),用来解释太阳系动力学移动的新理论。
它把太阳系从柏拉图及伽利略天体学的观点中甩开,定义出一套新的动力学理论,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二、哥白尼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地心说:哥白尼动力学理论对伽利略的地心说做出了改变,他认为地球、其他行星和星球都是以太阳为中心,依照统一的运动规律围绕着太阳运行。
2、复数律:同时,哥白尼还提出了一套复数律,以解释和描述宇宙中行星的移动。
这些规律被称为哥白尼复数律,它合并了放射性原理、力学原理和引力原理,统一了行星运行的机制。
3、不可逆原理:哥白尼动力学理论还提出了不可逆原理,也就是说,行星的运行轨迹不可能被反向操纵或修改。
这一原理证明了每一次行星运行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又被称为哥白尼不确定性原理。
三、哥白尼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哥白尼革命对当时西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西方人从伽利略的地心说观点中解脱出来,探索客观实在,使科学思想从宗教信仰观点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教派和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进入了客观实在认识上,这也是西方科学的一次腾飞。
2、在发展科学知识方面,哥白尼的动力学理论也给科学家、天文学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现存的宇宙系统,特别是宇宙中的各种生物的发展历史,从而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3、哥白尼的理论也为现代天文学及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哥白尼的理论仍然被广泛的使用,在研究宇宙系统、太阳系的运动时特别有用,它也被用于探索宇宙大爆炸的历史。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第一篇: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哥白尼革命摘要:哥白尼革命作为科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段故事,它到底对我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哥白尼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发现了日心说,回顾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关键字:日心说宗教神学背景影响哥白尼革命是近代西方科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一直是众多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的关注焦点。
托马斯·库恩就哥白尼革命撰写有专门论著,展现出科学内史与外史综合研究的基本取向。
研究哥白尼革命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但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首先想到的是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哥白尼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日心说和哥白尼革命对当时和如今的社会有何意义及影响?尼古拉·哥白尼,这位人类思想解放的先驱,1473年生于波兰的托伦城。
年轻的哥白尼在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传入波兰,他亲身经历了人文主义者同其政敌之间近代世界观科学观,同中世纪卫道士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这些都在年轻的哥白尼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1493年酷爱天文学的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哥白尼在给他的老师蒂诺瓦拉的信中这样写道:“有许多事实与托勒密的体系应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相符合,因此他们对太阳的月球的认识就很不可靠。
”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
他的思想越来越解放,信心越来越坚定。
从1510年开始,哥白尼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写成了6卷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绪论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哥白尼革命,理解哥白尼的革命道路之艰辛和他在发表“日心说”时的犹豫。
让人们明白哥白尼革命对近代及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牛顿思想的影响。
研究现状:哥白尼革命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它对我们现在科学以及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基本很少,“日心说”在我们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本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并归纳了哥白尼革命的意义和它的影响,在人们更好认识哥白尼革命的道路上提供了方便。
1 哥白尼革命的必然性哥白尼革命作为人类文明由蒙昧到光明的转折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起点。
1543年哥白尼《天球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天文学和宇宙论思想上一场剧变的序幕,我们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是人的宇宙概念以及人与宇宙之关系的概念的一次转型。
总的来说,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这一幕,被一再的宣称为西方人思想发展的划时代转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哥白尼是为数不多的一群最早复兴整个希腊化技术性的数理天文学传统的欧洲人之一。
《天球运行论》不仅模仿《至大论》,而且它差不多只是针对当时一群有能力阅读托勒密论著的天文学家。
《天球运行论》正是为解决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及其继承者尚未解决的那些行星问题而著。
在哥白尼的著作中,地球运动的革命性观念最初只不过是这位熟练而又忠实的天文学家试图改良计算行星位置的技巧时一个反常的副产品。
这是《天球运行论》中第一个重要的不协调之处:激发哥白尼之革新的目标同革新本身之间的不相称。
哥白尼说,对当时天文学的坦率评价表明,靠地心说解决行星问题希望渺茫。
托勒密天文学的传统方法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还产生了一个怪物。
他断定,在传统行星天文学的传统思想中,一定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第4讲哥白尼革命文艺复兴以后,有三次科学革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层次上不断地对人类的自恋情结进行着无情的摧毁。
起初,人类的直觉告诉我们,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着地球旋转,作为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但是,发生在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则揭示了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真理,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浩瀚的星空中,地球不过是千万颗行星中的普通一员。
后来,直觉继续告诉我们,上帝在创造生命时,人类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
但是,19世纪中叶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 –1882,英国)的革命,用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并不是想象中的生命的特殊载体,他与千万种普通的生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进化得快一点而已。
最后,直觉安慰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是因为他们是有理性的。
但是,20世纪初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革命,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理性,不再是人类绝对的优越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1.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Cosmos一词,是由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ca 560~ca 480 BC)创造的,原意为“一个和谐而有规律的体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文学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宇宙的和谐,而不是狭义地去拟合观测。
因此,对于古希腊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
构建模型、解释现象,要比追求实用、迎合世俗的价值观更加重要。
在他们的心目中,科学一定是美的,作为宇宙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谐与简单,就是这种美学的最高标准。
这种科学观,最终形成了绵延持久的学术传统,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其《蒂迈欧》(Timaeus)一书中,柏拉图(Plato, 428~348)是这样论述天体运行所应该采用的轨道:宇宙的本质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体系应当是绝对完美的,由于圆是最完美的形状,因此,所有天体运动的轨道都应该是圆形的。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记得小时候,在小学自然课本上学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现在应该是八大行星了),九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进行运转。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回到五百多年前的欧洲,你如果敢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那么就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那么谁又是敢提出这一理论的第一人呢?没错,他就是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1496年,哥白尼来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1543年5月24日,他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书1。
但是为什么哥白尼40岁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直到临去世时才敢出版?这期间有什么难言的苦衷?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一切的一切,要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讲起。
在15、16世纪的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大动荡、大变革。
这时正是欧洲一些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各国的商业1也大大发展,对外贸易极其活跃,资本主义主义正在不断地萌芽和发展壮大。
但是,宗教教会仍然统治着大多数人的思想,宗教自身也在不断变革以图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罗马教廷控制了许多国家,把《圣经》作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凡是违背圣经的学说,都被斥为“异端邪说”,凡是反对神权统治的人,都要被处以火刑。
为了同封建势力和教会进行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很快就发展到了波兰——哥白尼的故乡,并扩展到了全欧洲。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哥白尼式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这场革命彻底颠覆了古老的天动说和地心说的观念,将我们从封闭和迷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打开了崭新的大门。
但是,这场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她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本文将逐一阐述此问题,并结合5个例子来证明这场革命的真正完成。
首先,谈论什么是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也被称为科学革命,是指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数学家、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论,彻底颠覆了“天动说”的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突破了“天圆地方”的枷锁,探索和发现性质和规律,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古代传统和宗教、基于经验和实验的新型自然科学体系。
革命必须有革命的方式,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例外。
在哥白尼的思想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时候,革命也正在隐隐地发生。
这场革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哲学方面的追求、科学实验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权威的挑战。
一、哲学追求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哲学,所以在哥白尼式革命中,哲学思想的追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哥白尼的理论认为,地球绕日而转,这一观点背后的思想是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的位置,而这一思想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是宇宙由一个不动的核心——天球以及各个固定不动的天体组成,而地球则是存在于这些天体中的一个天体。
然而,哥白尼式革命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突破了出来,尝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和本质。
二、科学实验推进哥白尼式革命的突破来源于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实验。
众所周知,哥白尼是参军打战的身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会研究气象、测量地球的大小、和时间有关的计算等等。
他甚至在自家的天文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以确保自己的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当时,人们需要精确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哥白尼的理论是否正确,于是就开始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实验验证,这是科学实验推进的新里程碑。
三、传统权威挑战在哥白尼式革命中,传统权威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讲近代科学革命之天文学革命一、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天文学古希腊:1、柏拉图主义要求用匀速圆周运动来描述天体运动,为数理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欧多克斯在柏拉图的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天体同心球理论(27个同心球)希腊人是从数学角度考虑天文学问题的,不涉及使真实天体运动及形成的机理,这些是数学上的球体。
在柏拉图主义者看来,这个系统是理想的实在,通过感官感知的星空则是一个不完美的复制品。
希腊化时期:不满足于与实测之间的误差。
3、阿波罗尼乌斯提出两个方案:①偏心圆地球不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圆心,而是偏向一边。
从地球上看起来,行星的速度就会有变化。
②本轮-均轮行星在一个较小的圆周“本轮”上做匀速运动,本轮的中心在另一个大轮“均轮”上匀速运转,地球位于均轮中心。
行星在本轮上运动如果相对本轮在均轮上的运动足够快的话行星将出现逆行。
4、西帕恰斯-发现岁差5、托勒密与《至大论》1)继承了偏心圆、本轮-均轮,引入“对点”。
假定地球位于离开一个给定圆周之圆心一定距离的点上,“对点”则为地球位置的镜像,位于圆心另一边,改点和圆心的距离与地球和圆心的距离相等。
圆周上的点不是以匀速运动而是以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规律是让一个在“对点”上的观测者看来是匀速的。
“对点”的设置是对天体运动必是匀速圆周运动这一古希腊原则的冒犯。
但托勒密考虑更多的是精确的行星位置的预报和数学上的便利,而不是真实与否的问题。
2)《至大论》成书于145年,提供了宇宙的几何模型,并能对日月和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的运动给出相当精确的预报。
3)导言论述了不能把地球看做是运动的星体—一块石头垂直向上抛出,其落点应在投掷点西方;一二卷论述希腊测量学和三角学原理及球面天文学;往后太阳运动(偏心圆解释四季长短不一)、月球运动、日月食、星表。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思想和托勒密体系同基督教教义结合。
①地球处在宇宙中心,且它的位置不发生任何变化。
②所有天体都处在一个透明的天球上,进行圆周运动。
试论康德“哥白尼革命”的主体性原则作者:崔露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7期摘要:主体性原则作为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康德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开创了“批判”理论,其主旨即在于对主体性的强调。
这一原则不仅在本体论方面确立了“对象”世界的存在,更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关键词:康德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形成与确立是传统西方哲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
主体性原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最早提出人的主体地位。
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成熟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则,才以主体性原则重建哲学的基础。
而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哥白尼革命”哲学才真正确立。
一、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提出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地位之重要,恰如日本学者安培能成所言,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②而康德这一学术地位的奠定,则是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在探讨“对象”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所实现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知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期。
近代哲学的主题是对“知识何以可能”这一认识论问题进行的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流派或传统。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认为可以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
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因其个别性、相对性和偶然性,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因而主张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一些理性先天固有的天赋观念。
两种理论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都陷入了困境,而这一困境就集中体现在休谟的怀疑论中。
哥白尼革命近代科学是在一场科学革命中诞生的。
这场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是在既有的古典数理科学中的一场基本概念框架的变革。
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
l.中世纪的宇宙结构基督教兴盛之初直至黑暗年代终结,希腊精致的宇宙理论被当作异端加以抛弃,代之以犹太人原始粗陋的宇宙图景:宇宙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或大帐蓬,天是盒(蓬)盖,地是盒(蓬)底,圣地耶路撒冷居盒(蓬)底的中央,日月星辰悬挂在盖上。
这就是所谓宇宙帐蓬说,它连大地球形的概念都没有。
随着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代表的希腊宇宙论开始深入人心,特别在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理论融合入基督教神学之后,地球地心理论获得了正统的地位。
地球居宇宙中心的思想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人类及其居住的地球被置于上帝的怀抱之中,它沐浴着上帝的光辉,被圣恩所笼罩,上帝位处宇宙的最外层,推动着宇宙的运行,注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人生活在地球上,无比安稳,如同母腹中的胎儿,从母体吸收着营养。
整个宇宙全都以地球为中心,朝着人类的地球闪烁星光。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还被附会于一种人间的等级结构,天上高贵,地下卑贱,越往高处越进入神圣美妙的境地。
但丁的《神曲》则这一等级宇宙作了诗意的描述,在他的《天堂篇》中,但丁在少女贝亚德的引领下依次上升到了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原动天),并在原动天那里窥见了上帝的景象,沉浸在至高无上的幸福之中。
实际上,经过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释加工过的托勒密宇宙体系,正好是一种等级宇宙,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物质构成之中:地上物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物体由透明无重量的以大构成,地上的物质是速朽的,而天上的以大是永恒不朽的。
对托勒密体系的背叛,不仅是一种天文学上的变革,而已也是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决裂,不仅是一种宇宙图象方面的改变,而且也是对当时宗教情绪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挑战。
作者: 肖柯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79页
主题词: 第二次科学革命;第三次科学革命;希腊;科学遗产;狄拉克;英国皇家学会;哥白尼;海森堡;日心说;19世纪中叶
摘要: <正> 人们“言必称希腊”,是因为古希腊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古希腊学者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第二次科学革命是17世纪的牛顿时代,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到牛顿力学的发表和推广应用,使科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以英国皇家学会为中心,形成一百多位著名科学家为骨干的队伍,建立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第三次科学革命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以电磁学、生物学、热力学、化学、地学的重大突破为起点,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的量子力学为峰值标志,人类进入第三次科学革命。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哥白尼的故事,欢迎阅读!哥白尼的故事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
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从根本上纠正了地球中心说,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对社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473年,哥白尼出生于波兰托伦城的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母早丧,他从小就由当教士的舅舅抚养。
18岁时来到当时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
由于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哥白尼在那里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同时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用天文仪器观测天象。
哥白尼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舅舅为了让哥白尼继承自己的衣钵,在天主教会任职,就送他到意大利留学,学习教会法律。
1495年,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到波伦亚大学学习教会法。
然而,哥白尼的兴趣却在天文学上,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刻苦攻读天文学与数学著作,并坚持观测天象。
后来,哥白尼又先后进入帕多瓦大学和法拉腊大学学习医学、教会法,但他仍不改初衷,坚持天文学的研究。
1在意大利,哥白尼结交了一批天文学家,他们经常交换对天体结构的认识。
加上哥白尼自己的观测研究,他开始对盛行于欧洲已一千年之久的“地球中心说”产生了怀疑。
“地球中心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论证,使它进一步系统化了。
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有限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转。
教会借助这种理论,说上帝创造了地球,并让它居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用于点缀宇宙的装饰品。
这个理论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用来统治、愚弄人民,为他们自己服务。
1506年哥白尼回到祖国,在弗罗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
从此,他获得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与充裕的时间,来从事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了研究方便,哥白尼特意选择了教堂围墙上的箭楼作宿舍兼工作室,在里面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用自制的简陋仪器,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天体观测。
91在托马斯•库恩之后形成的科学史(尤其是科学思想史)的经典叙事结构中,1543年出版的《天球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所谓“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的重要标志,甚至堪称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哥白尼革命”这一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康德,虽然他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颇为激动人心的词组,但在1787年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的前言中,这位打破中世纪教条迷梦的思想巨人郑重立誓:我们应该严格地遵循哥白尼基本假设的路线。
此“革命”非彼“革命”一个词必须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形成一套解释,也才成其意义,尤其是“革命”这类被赋予特殊色彩的汉语词汇——虽然库恩以降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史家已经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中挖掘出足够多的历史细节,但都不足以抵抗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涌现出来的固有含义。
换而言之,当我们学着库恩使用“哥白尼革命”这个词组时,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时空错位”——此“革命”非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不等于“哥白尼革命”。
汉语中的“革命”来自《周易•革卦》中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新旧王朝更迭的实质是“改易天命”,特指改朝换代、政权变动。
英文中的“革命”(revolution)来自拉丁文revolution,本为“旋转、循环”之意,后来引申为人类社会新旧秩序的剧烈变动。
近代日本学者借《周易》典故将revolution 翻译为“革命”,为流亡日本的兴中会党人所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古老的词汇回流中国,大行其道,逐渐成为现实政治的法统依据。
在历史与现实交互的背景中,《天球运行论》的书名在汉语语境中也有了耐人寻味的双关色彩:若究其本意,它的原版拉丁文书名De revolutionibus o r b i u m c o e l e s t i u m 里的r e v o l u t i o n i b u s 是revolution 的夺格(ablative case)复数形式,书名可直译为“论天球的旋转”(早期有汉译“天旋论”);若以“革命史观”看去,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或Copernican Revolution 确实又有了“改易天命”的意味,它要作为现实政治法统在历史中的映射,与“辛亥革命”一类的观念同构,加入到整个近代人类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