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日本人对神的善恶意识很淡薄,在不道德的行为方面,对社会的羞耻意识却很强烈。对日本人来说,与受到神的惩罚相比,受到来自人类社会的惩罚更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约束日本人思维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并非对上帝的良心,而是世人的耳目。真正的“耻”文化会促使人在外界强制力的基础上做善事。羞耻可以成为巨大的强制力,但是,要感到羞耻需要有人在场或者至少确信有人在场,即使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强烈意识到有人存在。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意识中,纵然是恶行,只要不被世人所知,就无需担心。在“耻”文化中,日本人没有向别人坦白倾诉的习惯,甚至对所谓的神灵也是如此。因此,一些宗教仪式或是祭祀典礼中对神灵的祷告,与其说是赎罪不如说是在祈祷幸福。

耻辱感培养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日本人对于公开场合的嘲笑、讽刺和批评极其敏感,即使极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使他们觉得这是对人格的侮辱。被嘲笑的日本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嘲笑作为原动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消除外部的嘲笑。另一种是轻视自己或者欺负他人。轻视自己的最高表现就是自杀。欺负他人也有不同的方法,一是报复嘲笑他的人,为自己正名;一是欺负第三者,以此宣泄心中的仇恨。因此,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是能够忍受被欺负的和擅于欺负他人的典型的人。

三、日本“耻”文化的形成原因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共同体意识、等级序列、中国儒教和对权威的认识。此四点也是日本“耻”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从共同体意识看

从日本的历史发展中看,他们承认自己的文化曾经落后,并且承认历史遗产贫乏,曾经拜中国为师。在秦汉时期,日本人就从中国学会了种植稻谷,从而产生了稻作文化,而种植水稻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调,就形成了初步的村落共同体,要求个人与集体中的其他人步调一致。

再从日本的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由本州岛、四国、九州岛、北海道等四个大岛及其它小岛构成,四面环海,资源匮乏、生活条件险恶、可耕地面积少、地震多发,这些客观环境使得日本民族在自身形成与发展中,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对抗恶劣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繁衍的日本人心中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对集体、对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

基于上述两个基本原因,养成了日本人一种基本观念——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下,日本人很害怕与一起生活的人分开,比起强烈地凸显自己,他们更喜欢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经常操心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有自觉回避和他人不同行动的倾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不断和他人取得平衡、一致,潜意识接受他人影响,考虑、担心自己是否给别人带来麻烦。在集体型的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处集体中得到认可,而日本社会是典型的集体社会,因而每个日本人都十分在意所在集体对自己的认同情况。当他们做了错事或产生坏影响无法挽回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

(二)从等级序列看

等级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公元7世纪,日本借鉴没有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中国的生活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适应自身所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