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7.22 MB
- 文档页数:34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中的地质变迁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矿物和地球表面地貌形成演化的学科。
地质变迁是指地球内外力量对岩石和地壳的作用,引起地质构造变化、岩石变质、岩浆活动、地质灾害等现象的过程。
地质变迁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地球长期演化的规律,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历史和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大地构造变迁地球处于动态变化中,大地构造是地球内部动力学活动的结果。
通过研究构造地貌,我们可以了解地壳的扰动过程、运动方式以及构造变迁的规律。
例如,横断山脉是我国的一大构造带,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这种构造变迁造就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雄伟山峦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岩石变质与变形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在地质变迁过程中经历了熔融、变质和变形等作用。
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改变。
变质作用是造成岩石从一种类别变为另一种类别的重要原因,例如,片麻岩是由花岗岩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
另一方面,岩石变形是指岩石在地质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它包括褶皱、断裂和变形等。
这些岩石变质与变形也是地质变迁的重要表现。
三、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地球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我们了解到了不少有关岩浆活动的信息。
岩浆活动同样也是地质变迁的表现之一。
岩浆从地下推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表地貌,还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孜火山在2010年发生了一次剧烈喷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四、地质灾害与环境变迁地质变迁也包括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灾害常常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
例如,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可能引发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
此外,地质活动还导致了环境变迁,如河流的改道、湖泊的形成和消失等。
地球上的环境变迁往往与地质变迁密切相关,研究地质变迁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摘要]本文通过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工作资料的综合,将该区岩浆岩的分布、类型、及其产出特征、形成时代、岩石化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将脉岩分为分为专属性脉岩和区域性脉岩。
将火山岩划分为两个类型的火山岩盆地,并根据这些岩浆岩特征探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 燕山期岩浆岩长江中下游构造环境1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金、多金属成矿带,而这些多金属矿的形成和分布一定程度上又与燕山期岩浆岩有关。
因此,对于该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和构造及形成环境的探讨,对指导该区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2岩浆岩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出露较广。
主要分为中–浅成侵入岩和火山喷出岩两大类,其形成时代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阶段。
酸性侵入岩类遍布长江中下游不同的构造单元;火山岩集中于下扬子坳陷带的庐枞和繁昌两个火山构造洼地中。
2.1侵入岩。
侵入岩可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阶段和高钾钙碱性、碱性两个成岩系列,以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
根据测区燕山期侵入岩其形成背景、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并依等级体制、时间演化顺序划分超单元、单元和侵入体。
扬子型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下扬子坳陷带内的江北或沿江江南地区,江南型侵入岩则分布于高坦断裂以南的地区。
2.1.1扬子型超单元组合。
扬子型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一带,马鞍山—怀宁与芜湖—东至北之间。
中酸性侵入岩超单元组合是区内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类岩石组合,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较高的研究程度。
该带侵入岩包括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组合、高钠碱钙性中基性侵入岩、碱性侵入岩三类岩石组合。
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组合主要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末(137Ma±),以铜陵地区为代表,主要岩石类型有碱长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与铜硫金等为代表的矿产密切相关;岩石富碱、高钾,基性组分中富钙,高Sr、低Mg、Cr、Ni;高钠碱钙性中基性岩侵入岩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23 Ma±),以宁芜地区为代表,多为浅成或潜火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主要与铁矿成矿关系密切;岩石低硅、富碱、高钠、高氧化度。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腹地盆地之一,东部包括乌鲁木齐盆地和哈密盆地。
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地壳构造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位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地块交汇处,是两个地块间构造活动的重要地带。
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地壳运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和地质现象。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结果。
从地质历史上看,这一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
在古生代时期,这里曾经有过剧烈的陆-陆碰撞和造山作用,形成了巨型褶皱和断裂带。
中生代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火山岩和砾岩层。
新生代以来,这里又多次发生了断裂和隆升,形成了许多断裂盆地和拗陷盆地。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构造活动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该区域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构造应力。
欧亚板块向北推挤,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两者碰撞、挤压和折返作用共同影响着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地质构造。
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该区域的断裂活动和地壳隆升。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构造背景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震、沉积和气候等。
地震活动常常是构造运动的表现,准噶尔盆地东部地震活动频繁,是该区域构造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沉积作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盆地内的沉积物记录了地壳的变动过程。
气候条件对地壳运动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气候干旱会加剧地壳的收缩和隆升。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板块运动、地壳构造活动、地震活动、沉积作用和气候条件等都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构造背景,对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四章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规律。
A.哈克提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岩域(Province)的概念,冯.沃尔夫根据大陆玄武岩的分布,增加了“北极岩套”(Arctic Suite)的概念,到1921年尼格里根据含钾岩流,又提出了“地中海岩套”的概念。
然而,这些单纯的地理性区域概念尚未明确地涉及构造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
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人们已经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
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位于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石组合组成。
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火成岩石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
Ringwood(1969)提出了按板块构造环境分类岩浆的意见,以及岩浆产生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Dikinson(1971)首次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 tonic assembleges)的概念。
Condie(1976)按照板块构造模式将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系统化,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生成环境可分为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两大类,多数岩浆都是在板块边缘生成的。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聚边缘,离散边缘,边缘盆地,大洋盆地,裂谷系,克拉通和碰撞带等不同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构造组合。
80年代以来,把火成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火成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火成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
一、板内岩浆活动(一)、大陆克拉通区的岩浆活动及其火成岩组合在大陆克拉通地区火成岩并不十分发育。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一、岩浆岩的成因1.岩浆岩成因包括哪两个基本过程?什么是原生岩浆和演(进)化岩浆?什么是部分熔融?固体地幔与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基本缘由是什么?岩浆岩成因包括岩浆的起源与演化。
岩浆的起源: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地壳或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作用过程。
岩浆的演化:就是原生岩浆通过各种作用派生为多种多样进化岩浆及岩浆岩的过程。
其中主要发生了分异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
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进化岩浆:经分异作用产生的派生岩浆又可成为进化岩浆导致固体地幔/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基本缘由(1)地温异样:由于软流圈上隆、地幔柱上升、或板块俯冲引起地温异样,超过源岩的固相线温度(即起始熔融温度)。
(2)挥发份的加入:由于挥发份的加入使源岩的固相线温度降低。
三种体系。
(3)压力变更:由于地幔对流、拆沉、去根作用或大断裂诱发的减压熔融;在某些状况下,增压也可以引起部分熔融,增压熔融。
2.限制原生岩浆类型与成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源岩及源区的性质和组成;(2)起源温度与熔融程度;(3)起源压力与深度;(4)挥发份的类型及含量3.岩浆的三大源区指的是什么?这些不同源区分别能产生哪些岩浆?(1)地幔岩浆:各类玄武岩浆(碱性玄武岩浆、拉斑玄武岩浆),金伯利岩浆、碳酸岩浆。
(2)陆壳岩浆:花岗岩类岩浆(3)俯冲洋壳:埃达克岩浆、钙碱性或岛弧拉斑质岩石组合(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4.说明相图中以下名词:固相线温度与固相线矿物,液相线温度与液相线矿物,熔融区间固相线温度:物体起先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固相线矿物:是指与固相线的岩浆平衡共生的矿物液相线温度:物体部分熔融到最终一个矿物结束熔融时的温度液相线矿物:是指与液相线的岩浆平衡共生的矿物(从理论上讲,矿物的数量为无穷小)熔融区间:物体它的熔化温度是在一个范围进行的,即由起先熔化温度和熔化终了温度组成,这个区间叫做熔融区间。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组合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矿省之一。
从大陆漂移的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尺度不同的造山系,这些造山系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时空发育规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概念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与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构造地质背景极为复杂。
在长期的构造变革中,不同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活动频繁,形成了多个造山系,其时空发育规律具有多尺度性和多维度性。
针对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研究,可从区域多尺度成矿规律、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和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等方面展开。
二、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成因1. 区域构造演化与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我国西部地处大陆边缘,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长期的构造演化造就了多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垂直抬升等构造过程,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2. 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的多尺度性我国西部地处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从区域构造的大尺度活动、地块构造的中等尺度活动到构造裂隙的小尺度活动,各种构造活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3. 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的多维度性我国西部地区的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还呈现出多维度性。
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岩浆类型、不同成矿过程对成矿流体、成矿元素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了多维度的流体-岩浆-成矿规律。
三、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意义了解我国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地质演化、资源勘查和矿产地球化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深入研究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有助于揭示地球动力学、大规模矿床成矿规律、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矿质信息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岩石和地形的影响和改变。
它是地球地质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等。
构造作用是地球内部活动造成地壳的变形和断裂。
它是地壳大地构造变化的重要原因。
构造作用通过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地壳运动等形式影响地壳,并导致地壳的隆起、下陷、抬升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构造作用有造山作用、地壳抬升和断裂运动等。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熔融和喷发过程。
它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地球地壳的基本物质。
岩浆作用通过岩浆的上升、侵入和喷发形成岩浆岩、火山岩和岩浆矿床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岩浆作用有火山喷发、岩浆岩侵入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它是地球内部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自然界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
地震活动通过地壳的震动、破坏和地面变形产生地震波,并引起地壳的断裂、滑动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地震活动有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形成等。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表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风蚀作用、水蚀作用、冰蚀作用和重力作用等。
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它是风力的一种表现,是地表大气循环的一个环节。
风蚀作用通过风的吹刮、磨蚀和移动形成沙丘、风化岩和沙尘暴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风蚀作用有风蚀斜坡、沙尘暴和沙漠形成等。
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溶解作用。
它是水流的一种表现,是地表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水蚀作用通过水的侵蚀、侵蚀和泥沙搬运形成河流、冲沟和沉积层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水蚀作用有河流侵蚀、冲沟深化和泉水侵蚀等。
冰蚀作用是指冰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磨蚀作用。
它是冰川的一种表现,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指标。
冰蚀作用通过冰的流动、挤压和磨蚀形成冰碛、冰缝和冰丘等地质现象。
二、简答题1简述岩浆高温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
①成矿条件:高温高压,温度300-600°C,深度4.5-lkm,与深成岩浆岩有关,产于接触带;高温低压,与超浅成岩或次火山岩有关,浅成高温,小于1km。
②围岩蚀变:强烈,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黄玉化。
③高温矿物组合:氧化物、含氧盐一磁铁矿、锡石、白钨矿、黑钨矿、赤铁矿;硫化物一磁黄铁矿、辉铜矿、辉铋矿、铁闪锌矿、毒砂、Au等;非金属矿物一石英、长石、Li云母、角闪石等。
④矿石结构构造:多具粗粒结构,带状或对称带状构造。
⑤矿体形态及规模:充填方式成矿,脉状、扁豆状,似层状,矿床规模中小型。
2、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1.含矿热液的来源多样深部的岩浆热液火山-次火山的热液海水热液地下水热液变质水热液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经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
2.含矿热液的成分复杂主要组份:水挥发组份:S、CO、Cl、F、B,金属组份:Fe、Cu、Pb、Zn、Hg、Sb、Ag、Au、W、Sn、Mo、Co、Ni、Bi、U等多种。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矿床形成的温度:一般在400°C以下最高在500-600°C最低在50C 左右,矿床形成的深度:深冲深(4.5—1.5km)浅到超浅(1.5km—近地表)。
4.构造控矿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空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成矿时间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6.成矿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多种形态。
矿石构造常呈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多数热液矿床中(特别是各种脉状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的基本物质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8.矿床的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性,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往往是长期而复杂的,具明显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
岩浆矿床一、岩浆矿床及其地质特征1、岩浆矿床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侵入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使其中有用组分富集成矿形成有用物质的堆积,达到工业利用程度称岩浆矿床。
可见岩浆矿床形成时间在岩浆阶段,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浆,大多数岩浆矿床形成地壳较深部位,少数在近地表形成。
2、岩浆矿床地质特征①岩浆矿床主要产于岩浆岩母体内,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矿床本身就是岩浆岩的一部分,岩浆种类有超基性、基性、碱性、酸性,以前两种为主。
②岩浆矿床是岩浆结晶的产物,矿石矿物组成与母岩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因而出现岩浆结晶分异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及岩浆贯入矿床。
③矿体大多是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脉状-网脉状和不规则囊状。
产状与母岩一致,界线呈渐变过渡或迅速过渡,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围岩蚀变不发育。
④矿石常具浸染状、条带状、致密块状、眼斑状(斑杂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大体有堆晶、自形晶、嵌晶、填隙、海绵陨铁和共结,反映出岩浆冷凝结晶、堆积和熔离等不同成矿方式和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结构。
⑤多数岩浆矿床成矿温度较高(1500-1200℃),压力较大几-几十公里地下深处,但矿床形成温压变化较大。
金刚石最佳温度(1200-1800℃),距地表一、二百公里以下形成。
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温度500-1100℃,甚至更低。
⑥岩浆矿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要经济地位,绝大多数 Cr、Ni、Pt族金刚石,相当数量的V、Fe、Ti、Cu、Co、Nb、Ta和TR、P等与岩浆成矿作用息息相关。
二、岩浆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岩浆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作用有以下方面:1、岩浆岩条件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含矿岩浆岩的产出、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①与上地幔来源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岩浆矿床最为重要。
一般认为成矿的超基性、基性岩均是原始的地幔物质完全熔融、分熔和分异的产物,其中MgO含量与矿化有明显的制约关系。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总称。
构造地貌是指由大地构造过程引起的地貌。
地球的地壳是由板块构成的,板块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地形,这些地形就是构造地貌。
本文将从岩浆作用、隆升作用、地震活动、风化侵蚀等方面来探讨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
一、岩浆作用岩浆是地球深部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熔融物质。
当岩浆向地表喷发时,会形成各种构造地貌。
1、火山火山是指在地表附近存在的熔岩和固体碎屑等物质所形成的地质体,火山由喷发口和喷发物质组成。
火山的喷发物可以是熔岩、火山灰、火山弹等,形成的地貌是火山锥、熔岩台、火山口等。
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尼的克拉库阿等都是著名的火山构造。
2、热泉热泉是指地下水在大规模向地下流动的过程中,受到岩浆热能的作用而被加热,产生高温水的地方。
热泉可以排放出温泉和水蒸汽,形成的地貌是泉池、泉壁等。
二、隆升作用隆升是指地壳内部产生构造变动,地表相应上升的现象。
隆升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许多构造地貌。
1、山脉山脉是指由地壳隆升而形成的地表地形。
在地球板块构造的作用下,一侧地壳上升,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脉。
例如长江三峡、喜马拉雅山脉、四川盆地等均是气势磅礴的山脉构造。
2、高原高原是指两侧地势高于中央的平坦区域。
高原的形成方式很多,隆升也是其一种重要的形成方式。
高原的形成导致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三、地震活动地震是指由板块运动等原因引起地壳振动所产生的自然灾害。
地震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许多构造地貌。
1、崖壁地震活动可以使岩石产生断层,断裂的地方往往形成悬崖峭壁。
如黄河壶口、陕西华山的悬空崖等均是由地震活动形成的。
2、地裂缝地裂缝是指由地震活动造成的地形断裂带。
地震造成的地裂缝多数会向两边开裂,并产生横向错移的现象。
地裂缝是地震研究中重要的观测对象之一。
四、风化侵蚀风化侵蚀是一种自然力,对地貌的形成与变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风化侵蚀有水、风、冰、物理和化学等。
1、峡谷峡谷是由风化剥蚀和水力冲刷所形成的峡谷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