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1.07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职业发展不顺利等诸多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案例一:专业不对口的困境_____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他在求职过程中却发现,大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特定的技能证书,而他在大学期间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他对其他行业也缺乏了解和兴趣,导致在就业市场上陷入了专业不对口的困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就业中无法直接应用。
其次,学生自身在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没有主动去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培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案例二:就业期望过高_____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成绩优异。
在求职时,她只关注大型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对薪资和工作环境有着过高的期望。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她多次碰壁,至今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舆论和家庭期望的影响,让大学生认为只有进入知名企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市场缺乏客观的认识,盲目追求高薪和高职位。
对此,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同时,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
案例三:缺乏综合素质_____是一名工科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在面试中却表现不佳。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
2022年6月,小明通过招聘会与某科技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六个月。
合同签订后,小明顺利入职该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职位。
二、案例经过1. 试用期被延长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以小明的项目进度不达标为由,延长了试用期。
小明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2. 工资待遇降低在试用期延长期间,公司降低了小明的工资待遇,由原来的每月8000元降至6000元。
小明认为公司此举违法,要求公司恢复原工资待遇。
3. 被解雇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以小明的表现不佳为由,解除了与小明的劳动合同。
小明不服,认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三、案例分析1. 关于试用期延长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本案中,小明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因此,公司延长小明的试用期违反了法律规定。
2. 关于工资待遇降低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本案中,公司降低小明的工资待遇至6000元,低于了劳动合同约定的8000元,违反了法律规定。
3. 关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某985高校的大四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毕业季临近时,他发现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他投递了无数份简历,但却收到了寥寥无几的面试机会。
经过多次反思和咨询,小明发现自己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分析:1. 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持有过高的期望和不现实的观念,他们认为名校毕业就能轻松找到好工作。
然而,现实是大公司岗位有限,可能只占就业市场的一小部分。
这种观念的不合理使得小明对工作岗位的选择非常狭窄,缺乏灵活性。
2. 缺乏实践经验:在大学期间,小明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但缺乏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在简历上无法展示出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能力和技能,导致雇主对他的兴趣不大。
许多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这使得小明处于不利地位。
3. 沟通能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小明在面试时表达能力不强,对问题的回答欠缺条理性和逻辑性。
这让用人单位对他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质疑,从而选择了其他候选人。
4. 行业发展趋势不清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行业的巨大变革和转型,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而部分传统行业却逐渐式微。
小明没有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解决方法:1. 合理就业观念: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大公司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或与已就业人士交流,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 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大学期间,学生应尽量多参与实践项目、实习和社团活动,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可以通过参加公司的夏季实习计划或者自主找到兼职工作,这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简历竞争力。
3. 提升沟通能力:通过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加入社交团队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目录:1.分析目的2.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3.案例内容简介4.案例分析过程5.总结与启示一、分析目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当前政府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
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迟迟找不到工作,但大学生的过剩并不是表明中国不需要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恰恰相反中国正需要这些人才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本案例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1、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
2、人生观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4、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6、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8、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案例内容简介杨雪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是学生干部,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想找到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可是她就业也一样多次遭遇波折。
到了年底,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她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准备考研。
她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考不上研究生,等节后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转眼到了3月份,考研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这时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达到最高峰,杨雪开始行动了,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没有单位录用她。
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案例分析案例一:小张是某高校毕业生,2021年12月的时候与一家自己比较满意的公司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
协议签订以后小张就没有再找别的工作,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和做一些其他的毕业和就业准备工作。
今年4月,小张得到签约单位的通知,说由于该公司经营策略上的变化,原本计划招收的20名应届毕业生现缩招为5名。
该公司打算与小王解除就业协议,并提出愿意按照三方协议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小张认为自己因为和该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失去了很多其他的就业机会,现在该公司给一笔违约金就可以和自己解除协议,自己再找工作时间上很仓促。
他找到就业指导老师咨询可不可以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强制该单位履行三方协议。
(4)根据法律规定,该企业如对税务机关的强制措施不服的,可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下列可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是()。
在办理实习信息登记时,乙方在就业实习报酬外应向甲方支付管理费用_________元(即按实际聘用人数,每人管理费_________元或按学生酬金的_________%计)。
管理费用于为丙方购买人身保险等。
案例二:小王是北京某高校毕业生,2021年11月开始找工作。
小王一直想在北京当一名公务员,但由于国家公务员的录取要在次年的5月才有结果,而北京公务员的录取一般也要到次年的4、5月份才能有结果。
为了“保底”,小王于去年12月与一家公司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俗称“三方协议”)。
今年5月,小王被某国家机关通知录取。
于是小王决定与原先签订了三方协议的公司解除协议,该公司要求小王按照双方的约定交纳3000元的违约金,小王找到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咨询自己是不是必须得交这3000块钱。
分离之际,愿我们俩友情万古长青!清静的湛教校园,你我朝夕相处,笔墨相亲,晨昏欢笑,情如手足,义重泰山,怎奈光阴流逝,岁月不返。
违约责任,也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承担的责任。
违约责任的产生以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大学生就业法律案例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案例分析学院:姓名:学号: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一)公司扣除实习档案2008年7月,汪某从某大学毕业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做软件开发工作,他是天津的一个大学生,经北京市局批准并经学校派遣留北京工作,2008年3月,汪某与网络公司学校三方签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协议约定汪某在规定时间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做好接收工作,学校申请列入建议就业计划并负责办理派遣手续,同时约定第一年为见习期,工作期三年,未按规定完成服务期的,每相差一年支付一万元违约金,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双方权利义务从报到后签定的劳动合同为准,2008年7月10日公司与汪某签了一份劳动合同,期限4年并规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不久汪某发现公司在管理和经营方面都不理想,认为自己不适宜在该公司上班,于是在2008年8月中旬,根据劳动法和劳支规定向公司提出了解除实习申请,公司扣除了他的实习档案,不与办理解除劳动的手续并要求汪苛支付4万元的违约金。
分析:公司的做法不合法。
理由如下:1、首先关于三方协议。
不管三方协议是如何约定的,汪某与单位签署劳动合同之后,三方协议就已经履行完毕。
之后,汪某与单位的关系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
因此,三方协议中关于服务期限、违约金等约定,只适用与三方协议。
而三方协议已经履行完毕。
对此,三方协议也有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从报到后签定的劳动合同为准”,因此应按劳动合同执行。
2、关于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有以下两种情况,用人单位才可以和劳动者约定违约金:(1)因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而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
(2)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
其余的情况,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违约金均无效。
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大学毕业生就业维权案例解析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就业歧视、合同纠纷等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维权问题。
案例一:张同学因合同纠纷与公司发生争执张同学是某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成功进入某公司工作。
然而,入职后发现公司未按照之前签订的劳动合同支付工资、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由于公司未履行合同约定,张同学便产生了维权的想法。
针对此案例,张同学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措施:1. 与公司协商解决:首先,张同学可以和公司HR部门进行沟通,阐明自己的诉求,要求公司履行合同,支付工资。
2.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公司不配合解决,张同学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3. 社会舆论监督: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曝光公司的不法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使公司主动解决问题。
案例二:李同学遭遇就业歧视事件李同学是一名女性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遭遇到性别歧视。
她在一家公司应聘销售职位,但遭到招聘人员的明显性别歧视,导致李同学无法顺利获得工作机会。
对于遭遇就业歧视的情况,李同学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措施:1. 保留证据:李同学可以保存招聘人员明显性别歧视的证据,包括面试记录、录音等,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2. 寻求法律救援: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或律师寻求帮助,探讨维权方案,维护自身权益。
3. 维权诉求:李同学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维权诉求,要求赔偿、公开道歉等。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看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维权问题,如合同纠纷、就业歧视等。
而要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大学生们需要具备维权意识,学会维权方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实现自身权益保护的目的。
希望广大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果断维权,争取合法权益,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案例:
某大学生小明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遂选择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助理职位。
由于公司战略调整,小明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巨大,健康状况开始下滑。
并且,小明所在的团队老板对他不上心,未能给予他应有的培养和关注。
首先,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选择了一个并非自己理想的职位,这直接导致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不高。
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的职位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其次,小明所在的公司工作压力过大,长时间加班和高强度工作对他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往往没有经验和能力应对高压工作,容易造成身心俱疲的情况。
因此,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提供必要的休假制度对大学生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小明的老板对他没有太多关注和培养。
在公司内部,领导对下属的关注和指导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大学生这样缺乏经验的员工来说,领导的悉心培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公司的领导层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关注和指导,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案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选择职位不对、工作压力过大和缺乏领导层关注等方面。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的职位非常重要,获得适当的工
作压力和必要的关注和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领导层的支持,大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实现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x下面看看几个就业陷阱案例。
案例一:高职诱惑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
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高职诱惑。
案例二:骗费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说,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请先交300元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借之名骗取费揭密骗钱手法案例三:“皮包公司”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案例一:期望值过高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介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结构不平衡、政策性障碍、供需信息不畅、就业观念陈旧等。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1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
眼看着还有20天就要毕业了,孙梦涛数了数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这65个证书摊开一地,足足占了5平方米,摞起来也有1.3米高。
这些证书都是怎么得到的,孙梦涛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
在这些证书中,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6个、国家级荣誉证书5个、省级荣誉证书15个、市级荣誉证书8个,校级荣誉证书27个,坐拥4次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
孙梦涛望着这些证书,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
经过三个月的创业摸索,孙梦涛发现自己在创业方面还欠缺经营经验,便重新有了去企业工作的念头。
从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简历有50余份,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
他纠结了,自己获得了那么多有含金量的证书和荣誉,自己的本科学历也符合企业的招工要求,为何会这样?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2戴佳佳是西南大学大四学生,自我评价成绩中等。
"同学们去年就开始找工作,我顶着压力考研。
"戴佳佳说,"结果我连面试都没进。
"为此,戴佳佳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但奔走一段时间下来,依然无果。
戴佳佳的遭遇,只是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遭遇的缩影。
在考研失败后,3月底,戴佳佳找同学要了简历模板,花580元买了套正装,加入求职大军。
"前后跑了17场招聘会,简历只投出去5份。
"她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她只要得到消息,就要跑去碰碰运气,"可能是自身能力和专业受限,感觉连人家的应聘门槛都够不上"。
拿着简历投不出去,戴佳佳觉得是自身的问题。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困境分析1.就业歧视问题(1)性别歧视: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常因性别原因受到不公平对待,如招聘广告中明确要求性别,或者面试过程中对女性求职者提出过高的生理要求。
(2)地域歧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招聘成本,倾向于招聘本地生源,导致外地生源大学生就业困难。
(3)专业歧视:某些企业对专业要求过高,导致非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2.劳动合同问题(1)试用期过长:部分企业利用试用期过长,降低工资待遇,甚至将试用期视为廉价劳动力。
(2)劳动合同不规范:部分企业未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内容不完整、不合法。
(3)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部分企业在员工工作期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损害员工合法权益。
3.社会保障问题(1)养老保险:部分企业未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导致员工退休后生活无保障。
(2)医疗保险:部分企业未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影响员工就医待遇。
(3)失业保险:部分企业未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导致员工失业后生活困难。
三、应对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1)政府部门应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
(2)高校应将劳动法律法规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2.规范招聘行为(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招聘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就业歧视行为。
(2)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公平招聘,不得进行性别、地域、专业等方面的歧视。
3.完善劳动合同制度(1)企业应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监管,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保障社会保障权益(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监管,确保员工社会保障权益。
(2)企业应依法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
大学生调查报告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最近,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困难,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2. 参与人口在这项调查中,我们选择了1000名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调查。
3. 调查结果3.1 就业情况我们发现,调查对象中有80%的大学生已经找到了工作,而剩余的20%仍在找寻合适的工作。
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然而,我们还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3.2 就业困难尽管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找到工作,但我们发现其中10%的大学生找工作十分困难。
他们面临着竞争激烈、供不应求的情况。
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主要来自文科和艺术类专业,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
3.3 工资和待遇大学生们对工资和待遇有着不同的期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并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
然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工资待遇有较高期望,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3.4 选择就业地点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工作机会、生活成本和发展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就业地点在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4. 分析和建议4.1 针对就业困难的建议针对那些找工作困难的大学生,我们建议他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培养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此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人脉,寻找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的培养。
4.2 教育与就业需求的匹配我们还发现,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清晰,这导致他们在就业时遇到困难。
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
4.3 对待工资和待遇的正确态度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对工资不抱有太高期望,但仍有一部分对工资待遇有较高期望。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如劳动合同纠纷、就业歧视、就业欺诈等。
本案例将针对一起典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纠纷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法律参考。
二、案例简介小李,毕业于某知名大学法学专业,于2019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在求职过程中,小李了解到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招聘实习生,遂投递简历。
经过面试,小李成功获得该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
双方约定,实习期为3个月,实习期间小李每月可获得2000元实习津贴。
实习期间,小李严格遵守实习规定,勤奋工作,表现良好。
实习期满后,小李希望继续留在该律师事务所工作。
然而,律师事务所却以小李实习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小李认为,自己在实习期间已经履行了实习生的义务,且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律师事务所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于是,小李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律师事务所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三、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实习生是否属于劳动者,实习期间是否应签订劳动合同。
1. 实习生是否属于劳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从事劳动的人员。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虽然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已经实际从事了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且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因此,实习生属于劳动者。
2. 实习期间是否应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虽然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已经实际从事了劳动,双方已经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
因此,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与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
3. 本案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案例一:期望值过高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
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就业案例分析成为了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一些成功就业的大学生的案例分析,可以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首先,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比如
某位大学生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其他大学生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其次,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些失败就业案例,探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这些
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还可以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就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残疾大学生、农
村大学生等。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与众不同的,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故事,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的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和指导。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
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指明方向。
希望广大大学生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勇敢面对就业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供求失衡的状况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典型案例分析为了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问题。
典型案例如下:李明,一名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准备充分,积极参加了各类实习和实践活动,成绩优秀,技能娴熟。
然而,毕业后,李明却发现自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他投递了大量的简历,但多数被无视,直到数月后才得到一家小公司的录用通知。
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前许多大学生就业的困扰。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 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求职观念的误区。
他们过于看重薪资待遇,追求高薪职位,而忽视了工作发展的长远性和个人的兴趣与潜力。
在实际求职中,这种观念会导致求职者选择过于狭窄,从而限制了就业机会。
2. 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不匹配大学提供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许多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
此外,许多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注重实践机会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 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往往依赖于传统求职渠道,如招聘会和网上招聘平台。
然而,这些渠道并不完全适合所有岗位和企业,导致大学生错过了一些潜在的就业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1. 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大学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学校可以提供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支持。
2.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大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寻找其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如专业社交平台和行业交流会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案例一:期望值过高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介绍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 结构不平衡、政策性障碍、供需信息不畅、就业观念陈旧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案例,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1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 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 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 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眼看着还有20天就要毕业了, 孙梦涛数了数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 这65个证书摊开一地, 足足占了5平方米, 摞起来也有1.3米高.这些证书都是怎么得到的, 孙梦涛坦言, 自己每天都很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 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 在这些证书中, 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6个、国家级荣誉证书5个、省级荣誉证书15个、市级荣誉证书8个, 校级荣誉证书27个, 坐拥4次奖学金, 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 孙梦涛望着这些证书, 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经过三个月的创业摸索, 孙梦涛发现自己在创业方面还欠缺经营经验, 便重新有了去企业工作的念头. 从今年3月份至今, 他投的简历有50余份, 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 他纠结了, 自己获得了那么多有含金量的证书和荣誉, 自己的本科学历也符合企业的招工要求, 为何会这样?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2戴佳佳是西南大学大四学生, 自我评价成绩中等. 同学们去年就开始找工作, 我顶着压力考研. 戴佳佳说, 结果我连面试都没进. 为此, 戴佳佳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 但奔走一段时间下来, 依然无果.戴佳佳的遭遇, 只是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遭遇的缩影.在考研失败后, 3月底, 戴佳佳找同学要了简历模板, 花580元买了套正装, 加入求职大军. 前后跑了17场招聘会,简历只投出去5份. 她说, 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 她只要得到消息, 就要跑去碰碰运气, 可能是自身能力和专业受限, 感觉连人家的应聘门槛都够不上.拿着简历投不出去, 戴佳佳觉得是自身的问题. 她从人才市场出来后, 直接去了培训中心, 花1800元报了一个会计与文员集训班, 希望快速掌握办公室文员的基本要领, 再杀回人才市场. 戴佳佳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毕业了, 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而戴佳佳的遭遇, 只是众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缩影.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3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 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 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 专业对口, 又是家乡, 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 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 除此以外, 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 结果自然难以如愿.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 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 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 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 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 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 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 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创业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 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 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 而且, 从创业之初开始, 还要不断学习, 把握时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1:创业达人:忽然学历:沈阳大学证券投资专业专科毕业创业经历 20xx年大学二年级开始开网店自主创业, 经营沈阳特色食品、韩日皮包、内衣服饰等, 5年时间, 当初的500元启动资金已经迅速增长到30多万元.200多万个网络店铺里, 大多数人还在为多冲几个钻石而奋斗. 而忽然的店铺, 已经从一颗红心发展到目前的双皇冠, 实属奇迹. 一个26岁的女孩, 没有请人刷钻, 没有在淘宝上做广告, 几乎全靠一己之力, 把一个小店铺一点点做起来, 目前已经成为淘宝网上小有名气的特色店. 她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和读者分享?昨天, 本报记者来到忽然的小店, 面对面采访了她.大二开始自主创业忽然的小店在沈阳房地产大厦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一楼60多平的套间. 屋里摆着许多塑料模特, 身上的羽绒服是新进的货.大学二年级时, 忽然在网上注册了这家名为忽然间的特搜店.当时就是随便起了个名字, 也没什么特别含义. 刚开始,店铺就代卖沈阳特产不老林糖等沈阳特色食品, 自己买来样品, 拍照片, 挂到网店里, 有外地的网友订货, 我就从家乐福买货, 7.8元/袋进货, 8.8元/袋销售, 然后给他们邮寄过去. 第一个月, 居然赚了100多元, 特别兴奋. 后来在店铺里增加了品种, 外贸包、服装等, 客户也越来越多, 半年后每月就可以赚到1000多元, 我那时候沈阳本地都是免费送货, 自己坐公交车给人家送过去, 虽然忙碌但是心里美滋滋的. 忽然说.节省生活费开网店自己在上大学间隙, 只投入了20%的精力, 就可以月收入上千元. 如果毕业后100%投入, 肯定会赚的更多. 临近毕业, 许多大学同学都忙着找工作, 而忽然下定决心, 毕业后专心开网店. 没想到, 这个想法首先被父母否决了.父母都认为开网店不长远, 尤其是对一个女孩子来说, 更不容易. 找个稳定工作, 上班多好. 但是我属于那种很固执的人, 一旦决定下来的事, 不会轻易改变. 忽然说. 父母不给资金, 自己从生活费里节省. 把网店赚的钱再投进去, 20xx年忽然大学毕业时, 网店的级别已经达到3颗钻石, 月营业额已经超过万元, 月收入也已经达到20xx元.月薪过万的宅女忽然说, 开网店费用低, 目前暂时不用缴税, 不用去繁华商业街租店铺, 在普通居民区找个一楼的房子就可以了, 可以买台电脑上网开店, 还可以当库房. 自己进货, 拍照片, 编辑上传发帖子, 与客户聊天交流, 自己发包送货, 一天都要忙10多个小时, 目前一天一般要发送50多单商品.她经营的都是特色商品, 有时她亲自去青岛、杭州上货, 质量和品质有保证. 去年11月月销售额甚至超过6万元.付出就有回报, 目前忽然生意蒸蒸日上, 月薪过万. 当初投入的500元已经滚雪球, 超过30万. 她刚刚成为山东一家服饰公司的沈阳代理商, 进了一批冬装货, 准备在秋冬天好好干一场.2:20xx年5月~12月, 对于胡婉婷来说, 是段难忘的日子.胡婉婷目前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 在20xx年那短短几个月内, 还是大学生的她, 竟然在业余时问过了一把创业的瘾.20xx年5月份, 胡婉婷新加入了学校的SIFE社团, 这个社团的主要活动是, 通过一种公益性的商业项目, 帮助周围的人解决难题或创造经济机会.做什么商业实践?这是他们自己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胡婉婷和队友们了解发现, 虽然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动漫产业发展迅速, 但周围动漫专业的学生却面临工作难题, 虽然有些大学生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动漫工作室, 但他们的作品并不受市场欢迎.从5月份开始, 3个月内, 胡婉婷和她的队友们走访些动漫企业、动漫展等, 他们发现, 周围这些同学面临的问题是动漫专业大学生遇到的—个普遍性难题.胡婉婷所在的SIFE团队接下来思考的是能否帮助他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怎么帮?后来, 这个SIFE团队了解到, 广州市动漫艺术文化协会下面有些动漫企业资源, 而且协会每年会组织动漫展. 于是, 胡婉婷们找到了广州市动漫艺术文化协会沟通, 希望能在动漫展上搞一次推介会, 一方面推介动漫人才, 另~方面, 推介那些动漫工作室的作品.除了广州动漫艺术文化协会的企业会员和SIFE社团电话联系的一些企业, 他们还找到智联招聘合作, 发动他们的动漫企业资源.三方多次协调后, 于20xx年12月31日~20xx年1月2日, 举办了一场为期3天的动漫推介会.这次推介会的参会企业达38家, 吸引了来自3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4000多名大学生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推介会成功帮助218名动漫学生找到工作.而通过这次实践, 胡婉婷认为, 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 提高了个人的表达、沟通水平和团队合作以及组织能力.事实上, 胡婉婷并非孤例, 她所在的SIFE社团也只是一个全球性组织的一个项目而已.SIFE(StudentlnFreeEnterprise)是个全球性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非盈利商业实践社团(NPO), 成立于1975年, 总部在美国, 在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赞助下, SIFE在各国的大学校园里组织团队, 在社区开展公益性的商业项目以帮助社区创造经济机会, 并在此过程中, 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他们提高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等未来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截至目前, SIFE已经在全球45个国家共20xx所大学拥有独立运行的学生团队.在中国, SIFF虽然只有7年的历程, 但也已经跟100余所高校形成合作, 参与学生达8C00余人.因毕业而离开SIFE的大学生已经遍布世界, 但目前SIFE 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vinRohrs已经在这个组织服务了近30年, 这也是他至今为止的唯一一份职业.20xx年1月30日, SIFE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vinRchrs以及SIFE中国理事会主席兼总裁葛诺仁(NorwellCoquillard, 原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记者:对于参加SIFE项目的大学生, SIFE具体提供哪些支持?葛诺仁:我们不提供具体的项目, 也很少有资金帮助, 但我们有系列的支持. 第一, SIFE中国目前有13位项目经理, 他们负责跟每一个团队沟通, 并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第二, 我们每年会做两到三次的培训, 邀请一些企业家或创业者指导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执行他们的项目, SIFE在全球共有约500家赞助商, 这些企业的领袖及管理人士是我们的资源. 第三, 我们每年年底会在各个城市举办一系列的SIFE创新公益项目成果大赛, 大学生们就有机会在这些商业领袖们面前来陈述他们的项目, 并由他们评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团队和项目. 全国冠军就可以去参加SIFE的世界杯比赛.记者:SIFE项目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什么直接帮助?AIvjnRohrs:一方面, 加入SIFE组织的大学生需要通过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让他们体验的是一个模拟创业的过程, 一个对创业或商业进行思考的过程. 另~方面,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这段经验给了大学生更多自信, 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可以解决问题的, 是有能力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 这种自信心会在心理上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做好准备.记者:参加过SIFE组织的大学生毕业后, 有多少人真正去创业了々是否有人参加SIFE组织的动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社会实践, 为了顺利找到工作, 或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AIvinRohrs:两者都有. 在具体的SIFE项目中, 我们就是培养他们对商业的思考模式、企业家精神和一些创建、创立新企业、新公司所必需的一些方法和技能. 这些方法和技能对于大学生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或成为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相通的. SIFE是很着重于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思维方面的锻炼的, 最后有些人选择进入公司, 有些选择创业, 或者先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创业, 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记者:他们离开后, SIFE还会否给他们一些支持?AMnRohrs:对于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 SIFE没有直接的支持, 但是SIFE校友依旧可以使用SIFE的全球网络, 依旧可以通过SIFE的网络找到他们可以去咨询、探讨的导师. 我们在全球有500多家赞助商, 像联合利华、毕马威、百事、易初莲花, 也有一些中国本土的企业, 比如TCL、康师傅、新飞电器等, 他们可以使用这个网络寻求帮助, 也有些人离开SIFE 后到我们的赞助企业去工作了.记者:相比国外的情况, 您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是否适合大学生创业?AIvinRohrs:首先从教育方面看, 美国的大学教育是比较有实践性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一些具体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如何创立企业的一些实践性培训和教育, 但是在中国, 目前可能还是理论性更强一点, 大学生需要一些机会走进社会, 走进实际的商业环境来锻炼他们, 这也就是SIFE可以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政府角度讲, 在中国, 尤其是一些小企业, 还是比较难以取得资金的, 政府或者一些民间机构是否可以提供资金帮助, 让这些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到资金.另一个方面, 其实创业的风险非常高, 那么政府是否可以考虑, 比如制定一些破产方面的法律规定, 让大学生创业者可以承受这些风险.大学生成功案例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 不平庸的大学生各有各的辉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案例, 欢迎阅读!成功的案例1:成功在于有好人脉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 因为只有拥有事业的成功才是完美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成才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 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与他的人脉关系息息相关. 没有人际交往人们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遭遇, 没有人际交往人们就组不成家庭、社会和国家, 更谈不上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会发现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 却经常失败, 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好人脉.成就大事业的很多商界人士都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因而建构并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 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现实告诉人们, 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专业, 只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 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正因为如此,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人际关系专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 结果都证明:越是懂得好人脉的重要性, 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越主动积极, 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 越能适应社会, 其工作业绩也越大.莫洛担任美国摩根银行股东兼总经理的时候, 年薪高达一百万美元, 后又担任了美国驻墨西哥大使, 一时在美国声名鹊起. 最初仅仅是一名法庭书记员的莫洛, 后来缘何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呢?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就是他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看中, 被推上摩根银行总经理的宝座, 一跃成为全美商业巨子. 据说, 摩根银行的董事们选择莫洛担当此重任, 不仅是因为他在企业界享有盛名, 更因为他在企业界和政府官员中具有好人脉.吉福特本是一个小小的店员, 后来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 他常常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他认为人脉是一个人成大事的主要因素, 人脉在一切事业里都极其重要. 一点没错, 拥有好的人脉关系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是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纽约市银行总裁凡特立伯向世人表示, 自己在雇用任何一位高级职员时, 第一步要了解的便是这人是否有为人称道的人脉.着名魔术大师豪华哲斯顿, 曾被公认为魔术师中的魔术师. 前后40年, 他曾到世界各地一再地创造幻象, 迷惑观众, 使大家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哲斯顿最后一次在百老汇上台的时候, 《创富学》作者希尔曾经在大师的化妆室里待了整整一个晚上, 向他不停地请教问题.希尔希望了解哲斯顿先生成功的秘诀. 哲斯顿告诉希尔, 关于魔术手法的书已经有好几百本, 而且有几十个人跟他懂得一样多, 但他有一样东西, 其他人却没有. 那就是, 哲斯顿不仅对魔术怀有深厚的热情, 而且对他的观众非常真诚. 他告诉希尔, 有些魔术师会这样看待台下的观众: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子, 一群笨蛋, 我可以把他们骗得团团转. 但哲斯顿却与他们并不一样. 他每次一走上台, 就对自己说:我很感激, 因为这些人来看我表演, 他们使我能够过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我要把他们当作朋友, 并把我最高明的手法, 表演给他们看看.哲斯顿每一次在走上台时, 总是一再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 他们是我的朋友.希尔听完后总结说, 哲斯顿的成功秘诀就是如此简单, 那就是富有爱心. 很多观众甚至因此成为哲斯顿的朋友.一点都不假,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只要用心去浇灌你的人脉之树, 它必将结出成功的硕果!成功的案例2:如何刚毕业就当上了老板大学生就业难, 一直困扰着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 当许多大学生在尚未毕业就忙于找工作时, 而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吴少武就已经当了老板. 他对外称, 自己是边学习边实践的一个创业者. 事实确实也是这样, 吴少武刚毕业没多久就被保送到华工创业教育学院战略管理研究生.吴少武是如何刚毕业就当上了老板的呢?其实, 吴少武并不是大四毕业时才开始创业的, 而是从进入大学校门起, 就开始琢磨着自己应该如何创业. 在大一到大二的这段时间里, 吴少武除完成自身的学业外, 就在外面做家教, 还干一些兼职, 开过复印小店等. 虽然忙得不亦乐乎, 但到头来却并无多少收获. 大三后, 吴少武又开始在学业上努力了, 甚至很投入地参与一些学术竞赛. 由于在学业和学术比赛中成绩突出, 获得过不少省级比赛冠军, 吴少武让自己当上了学生会的主席.当上学生会主席, 吴少武不论是做学业还是做课题包括做社会调查, 都非常认真, 而且强调要保持最佳的团队精神. 大二的下学期, 吴少武为参加一个挑战赛, 接到一个恋爱经济学调查的课题. 他让调查组成员在同学们中发放了200份问卷调查, 然后, 他又让成员非常认真负责地去催问同学们填写调查表, 并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调查问卷活动中来. 课题做完后, 在进行答辩时, 他要求课题组成员一律西装革履, 非常认真地投入到答辩中去. 吴少武没有想到, 就是自己的认真、细致, 精益求精的精神, 让自己日后获得了一个创业的极佳机遇. 那次答辩中, 学校邀请了校外的一些专家和企业界的人士参与. 其中就有广州好来运速递服务有限公司老总韦俊荣. 他看到吴少武在课题中能把大学生恋爱中潜在的消费导向和消费习惯调查分析得那么细致而准确, 足见其干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觉得应该是一个能干一番事业的人. 尔后, 韦总特意请吴少武的团队到他们公司做咨询, 并为公司解决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经过多次交往, 吴少武便和韦俊荣老总结下了忘年之交.到大三实习时, 吴少武去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 吴少武仍然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自己的实习工作.他复印了上千份有关资料, 撰写了200多份行政函, 受到了实习会计师事务所的好评, 他自己也得到了70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 在实习结束后, 吴少武得到了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offer. 能拿到一张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 这是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事, 而吴少武却很坦然, 他把这份offer弃之一边, 未予接受. 因为, 他有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自己创业, 干出一番事业来.吴少武作出自己创业的选择, 不光是要有勇气, 更需要的是有底气. 大三下学期时, 广州好来运速递服务有限公司的韦总给吴少武打了个电话, 问吴少武有没有兴趣在学校代理一下毕业生的包裹业务. 吴少武接到电话后, 一口允诺了下来, 他预感到自己的事业或许就将由此开始.承接了高校毕业生的包裹业务后, 吴少武马上组织了学生团队, 在学校内开展宣传, 并向特定的目标客户进行上门服务. 另外, 吴少武还利用学生会主席的身份, 与广州的其他高校毕业班的班长进行直接联系, 上门承接包裹业务. 由于服务到位, 能保证业务质量, 加之充分利用了较好的人脉资源, 因而吴少武的业务迅速得到发展, 仅仅一个月时间, 他就做了10万元的营业额.好来运的韦俊荣老总对吴少武如此高效率的运作感到吃惊, 更坚定地相信他是一个做事有激情, 有头脑, 能干大事的人. 于是, 韦总投资全力支持吴少武创办自己的公司. 大四时, 在韦总的支持下, 吴少武创立了广州新陆程物流有限公司. 公司的团队里, 只有两位是在物流行业做过, 有物流工作经验, 其余的人都是在校大学生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以华南地区的中短途高速公路运输为主. 没多久, 吴少武接到了广汽丰田公司配件供应商的大单, 专门负责把汽车零配件从公司的仓库运送到广东西部沿途各大4S汽车销售店里.由于吴少武公司物流业务服务水平较高, 在运输汽车零配件上做到了零破碎、零延误、零事故, 为公司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业务保持了较好的发展. 公司一个月的营业收入达到了60余万元.大四毕业后, 当别人都在四处找工作的时候, 吴少武已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总了. 虽然创业成功了, 但是吴少武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他不仅头脑灵活会赚钱, 而且学业成绩也很优秀, 被保送读华南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学院研究生. 这个创业教育学院是依托工商管理学院成立的, 除需要学完专业课程外, 还要修满一定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实训课程学分. 更吸引人的是学院给学生提供校内外一对一的导师指导, 且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预孵化, 甚至进行产业化. 学院已募集有创业培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120万元和5000万元. 吴少武已成为学院第一批选拔的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创业潜力者, 学校和学院将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创业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让学生创业的梦想能够得以实现, 并促进学生的创业企业走得更远更稳.吴少武创业模式的成功, 给许多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创业样本, 也给创业教育带来了较好的启发.。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
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
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
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
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
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
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名校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
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双后再签。
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
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
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
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
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
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案例六:就业协议有约束,签订须谨慎
2009年,作为北方某名牌高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小峰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某知名公司录取。
此时,小峰发现还有一家发展前景更好的单位也在招聘,于是他匆匆和这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后又应聘了那家更有前景的单位。
他认为反正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对自己没有约束力。
当小峰兴冲冲地跑到原来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司,请求解除就业协议时,该公司告知小峰,解除就业协议可以,但小峰必须按照就业协议的约定向公司交付违约金。
面对不菲的违约金,初出校门的小峰真为自己法律意识的缺乏懊悔不已。
评析:
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确实不一样。
学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时候,仍属于在校学生的身份,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协议就没有约束力。
事实上,作为一般民事协议,毕业生就业协议虽然不受《劳动法》调整,但却属于《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在平等、自愿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任意违反都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因此,大学生在决定签署就业协议前,要认真对待就业协议的约定,特别是其中的违约条款,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学生就业协议三方中的一方,应正确看待学生的违约行为。
在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实践中,部分院校出于学校声誉等方面考虑,一般不希望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违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不得违约或者违约后将不再给学生新的三方协议。
学校的
这种做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有一定道理。
但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是一个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人权之一。
对于事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问题,学校应给予更宽松的选择空间。
当然,主张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宽松的就业选择空间,不等于鼓励学生随意违反三方协议。
毕竟违约行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因此,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前要三思而行。
此外,用人单位以过高的违约金方式变相强行留住人才的做法也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的,对三方协议违约金的约定,各地可能有不同规定,但是对其上限作出规定则无异议,对违约金的约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案例七:员工学历作假,劳动关系被解除
2009年3月,张某凭借河南某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身份,到上海某催化剂公司应聘行政助理职务,经面试考核等程序,张某成功被招聘为该公司职工。
同月,张某被公司通知到生产技术部操作岗位锻炼。
公司对张某在公司的表现基本满意。
到了这个阶段,张某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成为该公司员工的目的。
张某所提供的《个人简历·受教育情况》内注明2002年至2006年在“河南某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获本科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六级。
但是,公司根据该简历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网上查询,却没有找到张某所称的“河南某大学”。
张某提供的学历有问题!公司马上和张某联系,张某辩称其简历写错了,应该是另一所院校。
根据查询,张某重新提供的毕业院校是存在的,但是公司自去该校查询张某情况时,却发现该校并没有张某所称的企业管理专业,也没有张某所提供的毕业证书编号位数,核对该校毕业生查无此人。
由此,张某以假学历进行应聘已被证明是事实。
尽管张某声称可以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但是公司还是毫不犹豫地解除了和张某之间的劳动关系。
违背诚信的张某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上海梦。
评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长,相比以往“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在的大学普及率已经有很大提高。
相应地,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大学生往往给予比较高的期望,因此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尽管面临不小的压力,诚信仍是做人之本。
如果采用一些不正当、不诚实的手段去试图获取工作机会,比如虚构自己并不具备的高学历高文凭去满足用人单位的一些必备要求,就违背了基本的诚信原则,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就业愿望,发生纠纷时也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