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集体备课 - 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16
单元备课一、填空题:1、古代人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山地)、(峡谷)、(海洋与岛屿)。
或(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3、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屋里,你应该(立即离开屋子);如果你在屋外,你应该(到空旷的地方去)。
5、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填海造陆)、(地层运动)等。
6、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有(6378千米),地球赤道周长有(40091千米),表面积有(510067866平方米)。
7、1800年前,我国(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8、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9、(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千米)。
10、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11、地震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
12、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13、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15、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16、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7、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18、四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二、判断题。
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
2、地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遗传能使生物界的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变异能使生物的个体产生新的性状,或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和变异,造就了物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得地球上生物世界生生不息,气象万千。
遗传规律、DNA技术正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改良动植物品种、生产疑难病药品、治疗遗传疾病、治理环境污染、侦破复杂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长得像谁”“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克隆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遗传”“变异”“基因”等名词也并不陌生,这些是学生进行本单元学习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的这些经验和认识是感性的,学生还不能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表达和描述。
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比较、统计、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在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归纳、概括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共同特点。
与此同时,感受现代科技对遗传规律的利用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
小学阶段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学习,主要在现象水平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断激发学生对生物体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初中继续从性状和基因水平认识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打下基础。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科学史学习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二单元)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集体备课要点。
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 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理解和分辨人体的不同系统及其功能-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 掌握动植物的共同特征和共同需求- 教学重点:- 人体的五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 人体的调节系统的作用和原理- 探究植物的根、茎和叶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多媒体教具: 彩色图片、动画等- 实物模型: 人体器官模型、植物实物等- 实验器材: 手电筒、显微镜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引入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提出生命体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
2. 研究人体系统- 介绍人体的五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
- 分别讲解每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进行示范和演示。
3. 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植物,了解其生长过程。
- 分析并讨论植物的根、茎和叶的功能,并通过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实验。
4. 比较动植物的共同特征和需求- 通过对比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 分析动植物的共同需求,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法: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情况和参与度。
- 课堂练: 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积极回答和解答。
- 实验报告: 让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要点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科学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需求、生长与变化、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生物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传授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3.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现象,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测量- 了解并掌握空气的浮力及测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准备- 多个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 一桶水- 尺子- 折叠纸- 气球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表现现象,并带领学生提出浮沉现象的原因。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实验观察- 学生按小组分工,将不同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记录物体在水中的表现现象。
分享实验结果- 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由教师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浮沉现象的规律。
直观感受浮力-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桶水,学生轮流伸手放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力量。
空气的浮力-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用折叠纸让学生明白空气具有浮力。
气球实验- 学生使用气球,并用尺子测量气球的直径和体积,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浮力。
实践操作-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浮沉现象和空气浮力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强调物体浮沉现象和空气浮力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附上实验步骤和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进一步探究浮沉现象和测量浮力的方法。
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趣味实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物体浮沉现象和测量浮力的理解程度,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价方式。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认识梁和柱的形状特点。
(2)教师解释: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学生猜,再根据问题进行实验1、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的宽度2、不能改变的是什么?纸的材料、厚度以及判断纸接触桌面的标准3、改变几次比较合理?3次以上4、讨论后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学生说结果:改变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单元分析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单元分析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单元分析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签科目:科学册次: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形状与结构”的伊始课,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房子、桥梁都有柱子和横梁,靠柱子和横梁支撑,而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本课只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横梁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学生分析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最后学生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难点】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六年级科学学科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知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雌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了解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化等内容,相对于前面研究的侧重点而言,本单元承担着提升与整合的作用,是对前面研究的声能、热能、光能、电能、磁能、机械能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小学阶段对能量存在形式及能量转化的宏观认识。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实验结论:1、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
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2、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6、食盐和水泥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
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7、铁生锈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科学探究】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教材分析这节课介绍了铁生锈的化学变化以及所伴随的现象,为总结化学变化的特征提供一个例子。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形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有关等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但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以及铁锈的形成和哪些因素作用有关。
第二单元《位置和方向(二)》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航海、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使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平面内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利用方向与距离这两个参数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初步渗透关于坐标法的思想和方法。
在平面坐标系中,用两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例如点是由直线和相交得到的;在极坐标系中,点(ρ,θ)是由极径为ρ的圆和极角为θ的射线相交得到的。
同样地,用三个坐标参数可以确定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有序实数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把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就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几何问题,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表示列、行的数对确定平面上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平面上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一)针对知识点的教学时间的调整教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
这部分内容,从实验反馈的情况看,教师认为其教学难度大于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因此,教材修订时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而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本单元内教学内容编排的调整教材主题图内容由实验教材的“公园定向越野赛”情境改换为以“台风中心的行进”情境。
相比较而言,现行教材的素材更充分体现了对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理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2 地球的运动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由于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干扰,就像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那样。
要想客观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必须站在宇宙中,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
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排除那些干扰,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
本单元共7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概念。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单元的起始课。
为了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第2~4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与“谁先迎来黎明”,都围绕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主题展开。
第2课,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3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并形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第4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6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都围绕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主题进行。
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学生通过前一课了解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角度变化,才能理解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许多关于地球、太阳、月亮的知识,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与地球运动有关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二单元)1. 单元主题: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掌握植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 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 重点内容-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需求等。
- 掌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水、光、温度等,并进行实验观察。
- 研究植物的分类和常见植物的生态性。
3. 研究目标- 理解植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保护植物的意识。
- 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 掌握植物的分类和常见植物的生态性。
-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践研究去观察、思考和表达。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植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 难点: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验观察。
5.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用于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分类。
- 植物标本和实验器材,用于进行观察和实验。
- 相关的图书资料,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深入了解植物知识。
6. 教学活动安排- 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 植物分类游戏: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生态性。
- 保护植物环节:通过图片和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7. 评价方式- 学生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评价。
-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评价。
- 课堂小测和作业的评价。
8.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真实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单元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制造一座“桥”教学要求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结构,了解他们的各自的特点。
直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建造,其中有什么样科学道理。
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结构,了解他们的各自的特点。
直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建造,其中有什么样的科学道理。
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方法措施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时安排1、抵抗弯曲(1课时)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2课时)3、拱形的力量(1课时)4、找拱形(1课时)5、做框架(1课时)6、建高塔(1课时)7、桥的形状和结构(1课时)8、用制造一座“桥”(2课时)课时备课记录表年级六年级学科科学主备人崔学梅课题抵抗弯曲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结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研活动主讲人讲稿
包芳
2013.10. 15
各位老师:
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进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希望老师们积极发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让田野告诉你”“走进车间”“插上科技的翅膀”三个活动主题。
主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日常生活中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主要农作物及种植过程。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劳动者。
3.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4.了解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学习科技人员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中主要农作物及种植过程。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劳动者。
3.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课下也能独立搜集有关的资料。
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对粮食及生活用品的产生过程认识比较肤浅。
本单元着重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劳动的辛苦,尊重他们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提
倡节约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便于课上的交流;
2、组织学生体验活动,学习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实践材料,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实践活动;
3、课前体验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实效性,活动的开展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与劳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六、课时安排:
8——12课时。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宁远九小2019年下期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