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19.41 KB
- 文档页数:5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现在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
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
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落实高效课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俗语:“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
教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单就教学这个层面来讲,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教学一切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在高效课堂上,体现“以学为本”不应只是一种理念和口号,而应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么如何落实“以学为本”?可以用四句话诠释: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下面我们来探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
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场所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就怎样学。
“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
在教学进度上,不看学的进度,教师只管教的进度,不管学生学的进度。
这些教学行为的表现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教学本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然而现实却将其变成了教学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
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三中心”至少在理论层面上轰然坍塌,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上,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诟病却很难根除。
所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
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创新导语: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并取得好的效果,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创新。
一、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学生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任务,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明确目标与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设定合适的组别和角色教师在安排学生组别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进行灵活搭配。
同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四、提供合作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和支持的角色。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如书籍、资料和实验器材,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五、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帮助,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六、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
七、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八、倡导学生共享与合作的文化合作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分享。
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共享与合作的文化,鼓励学生相互支持与帮助,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何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
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
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
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
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
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
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
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孩子如何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自主合作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孩子如何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能力呢?1.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入手。
父母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激励,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团队项目让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3. 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此外,鼓励孩子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培养自主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资源、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父母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或者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
4.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挑战和机会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总之,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相信每个家庭都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将这些兴趣和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课外读物、视频、在线资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选择。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1.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
2. 提供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如阅读技巧、记忆方法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3.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三、建立合作学习环境建立合作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建立合作学习环境:1. 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和分享经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分组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能力。
3. 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小学数学新课堂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表里不一的情况依然存在。
本文通过两个教学案例片段的对比,简要分析如何有效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下面通过对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里“试一试”的两个教学案例片段的对比,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现状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进行简析。
【案例a】(学生回答略)教师出示“试一试”灯笼图,问:照这样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灯笼是什么颜色?请大家看一看,这些灯笼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几个为一组?师:问第17盏是什么颜色?会求了吗?谁来说一下算式?师:他说的非常好。
【案例b】师:出示改动的灯笼图,问:从左边起,第17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观察,给出不同的答案。
师:你确定吗?教师用方框图从左边起,分别两个两个、三个三个、四个四个圈一圈。
学生逐一观察快速比较方框图中的灯笼颜色。
当发现确实无规律时,师问:这道题目,我们还能解答吗?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更改灯笼的次序解答问题,使题目变得有规律。
学生给出解决办法后,教师将图片中灯笼位置调换,还原教材中原图,并要求学生说出图中灯笼安排的规律。
师:(辅以手势),你知道第17盏是什么颜色吗?(学生小组交流解答方法)师: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第17盏灯笼和前面的哪一盏颜色相同?(由“一组”到“每一组”)师总结一、情境创设、联系生活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述的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把“找规律”这一教学活动与生活中的灯笼排列结合起来,案例a中,教师直接呈现有规律排列的灯笼,案例b中教师呈现的则是没有规律排列的灯笼,给学生以一种矛盾和无从下手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杨晓宏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思维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效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专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基于一系列学习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学思维课程的理解。
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规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1 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实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特别是教学课堂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合适的数学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了解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长时间的观察下,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计划。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学会设定目标。
学生有自己的总体目标,他们会设定自己的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肯定会比被动学习好很多。
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部分来自于自己。
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完成集体合作学习探究的总体目标。
通常情况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合作精神的发展。
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坏了,很少有小学生能有团队精神。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实施此类方法时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聚观念。
或许在这种方法的实施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会得到锻炼。
自主合作探究是指教师指派学习组成员到每个学习组进行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符合关键素养塑造的意识。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可以感受到团队精神,可以塑造小学生团结的精神本质。
“自主”“互助”构建高效课堂摘要:所谓高效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构建高效课堂,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面对初中文化基础普遍偏低、知识结构有明显缺陷的我班学生,似乎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应该如何下手呢?关键词:高效课堂课改自主互助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所带班级一部分成绩稍好的学生是“你说我听,你板书我记录”,但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则是处于一种“任你滔滔不绝,我自昏昏欲睡”的状态。
所有学生的学习始终是被动的、低效的。
厌学情绪逐步加重,最后的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校于2009年9月始,开始以山东省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为模板,在新高一实施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旨在通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近一学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之一就是把握“自主”“互助”两大主题。
一、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所谓自主学习,并非让学生占据课堂的所有时间,也不是那种文本由学生自己解读体悟,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中心思想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由学生自己探索运用的学习状态。
因为对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独立完成以上的工作。
况且如果让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去推导、证明那些书本上已被告知的内容知识,那只是在做无用功,势必又回归到那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
同时,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学生“吵吵闹闹”地讨论、“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教师“心不在焉”地赞许、“不置可否”地敷衍、“浅尝辄止”地过场……我们看到了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背后隐藏着的放纵自流与随意浮躁。
胡卫平教授:想做好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完整课堂,一般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这六大基本要素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六大基本要素,促进教学的深度发展?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指的是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其内涵并不仅仅是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都属于情境。
情境有两个维度。
物质和认知维度,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相关的经费、设施、自然和活动。
而文化和非认知维度,一方面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比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从更高层面来讲,情境是一种文化,例如环境是否民主、自由、宽容、合作,环境其中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创设的情境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提出了创设情境的五个标准:1、服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与目标相距太远。
有一些老师,尽管其讲课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直至一节课结束也没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笑话,尽管调动了课堂氛围和学生兴趣,但是远离了教学目标,一直回不到教学主线上。
所以说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2、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某个课堂情境需要展示一个苹果时,教师需要考虑是创设信息技术下的情境,还是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拿一个真的苹果,还是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个苹果?作为实物的苹果更为真实,能够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展示。
实物展示出的很多特征也是技术难以达到的。
当然,也有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情况,比如要创设宇宙空间的情境,展示星球之间的关系时,以VR或AR技术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感受。
如何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合集5篇)第一篇:如何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水中流云小组合作讨论是当前“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
在应用新模式教学实践中,由于我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看法:一、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主要学习环节,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突破了大班额对教学的不利影响,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它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多向的、及时的。
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差生获得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以前不会的会了,不知的知了,不能的能了;过去那种被忽视、被冷落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逐渐消除,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挥出来;也为好学生提供了帮助他人的机会,不仅可解决他人疑难而且也巩固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也可以改变那些学习不主动,自卑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或成绩靠后的学生,使他们真正进行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增加训练机会。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实际应用1、学习小组人员分配要合理化。
在学习小组人员分配上应该由班主任协同科任教师将班内同学分成四人或六人为一组,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每小组当中有一至二位学习成绩较优异者,每组同学的座位安排在前后两至三排,有利于课堂活动。
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一、课题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
“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校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我校在校生40%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20%是父母上班,孩子一人在家,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
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转化指转变,改变。
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使学困生在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
如何有效落实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怎样实施,我基于已有文献的分析提出了四个策略,分别是整体设计策略、情境问题策略、深度思维策略和应用迁移策略。
一、整体设计策略从目标来讲,要求基于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强调高阶思维,所以要从思维的视角来看素养,同时进行整体设计。
比如,给初高中制订一个六年的素养进阶设计,将整个目标分解成三年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一节课的目标。
从内容来讲,实施深度学习要在学科大的知识结构下展开设计。
分析学科知识、思想方法、育人价值等,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学科、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利用复习、总结、反思等方法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积极主动地自主建构,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从方法来讲,需要整合自主、合作、探究、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实施思维型教学,而不是运用某种单一的学习方式。
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每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价值。
二、情境问题策略最基本的知识是概念和规律,深层的学习要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从概念的学习角度来讲,学生形成概念的机制需要经历感性认识、思维加工、理解应用、形成结构四个阶段。
感性认识需要创设能够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真实情境,所以说没有情境就不可能形成概念。
从规律的学习角度来讲,规律反映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实际上反映着概念之间的关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规律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要进行基于问题的深度探究和思维的积极加工。
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也需要具体真实的情境。
从深度学习的过程来讲,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这都需要以情境和问题为前提。
三、深度思维策略深度学习的本质是深度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基于问题、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不断反思,实现深度思维,是实施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
深度思维策略有以下几个要求:1.掌握思维的方法。
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演绎、类比等,比如创造性思维方法里的重组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突破定义、突破定势、迁移等。
如何有效指导小组合作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开展这个模式已近两年了,每听学校老师的课,不管是随堂听,还是集体听课,我感觉很多同事都有进步,有的甚至很精彩,他们指导学生操控课堂的能力都让我敬佩,值得我学习。
在小组合作的指导方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首先,小组之间要学会的是角色分配,每个同学都要在反复的磨合和尝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代表发言,进行记录等。
其次,要定好小组合作公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效的约束才能更好地合作。
二、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组内学习时,一要表述自己的见解;二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三、交流时不能大呼小叫,不能影响到旁组交流。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汇报交流的结果时,应是小组的意见,采用“我们小组认为……”的方式汇报。
三、教会学生如何展示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对这,我要求孩子们声音要响亮,面向同学,与同学有目光的交流,如果同学答错了,请委婉地指出,“差”或“笨”的字眼要杜绝。
另外出去汇报的小组要控制时间,不能说个不停,重点不分。
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我就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教学过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取出所需要的资料,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
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要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或者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做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预习、主动复习,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
比如,我在上《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对于草原,很多山村的孩子只从一些片段或者是一些图片上有一点认识,真正到过大草原的根本就没有,我也没去过大草原!那怎么办呢?我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布置各种不同的任务,从各个渠道去收集和认识大草原,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孩子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自己要求学习的劲头、求知欲望更浓,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刻,就更能感受到作者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课文教学目的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老师也成功的把学生引上爱学习的路上!比起老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灌输,学生被动的当录音机效果,不言而喻!另外,课堂教学应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小组合作研究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许多创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就学习而言,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加强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习。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合作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在《东郭先生和狼》一课中,我没有急着讲授课文内容,我也没要求学生要怎样去了解课文,我只布置一个任务:全班同学在各组组长的组织下,编演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看哪个组是我们班的演艺明星?这样老师只担任评委的角色,不用在课堂上大喷口水!当然,我也不是放任自流,在旁边留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及时帮助。
并且利用每个细节帮助学生们从表演中理解课文。
比如,有同学很不想演东郭先生,我就要求他要说清原因,又叫他能否有能力找到人换角色,同时借机表扬他们组的合作精神。
这样,不但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了课文含义,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同心协力互相进步!这种教学的效果,靠老师的口干舌裂地讲解是达不到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合作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摸索出进行合作学习,体现伙伴学习关系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科学结论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亦称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如以“校园一角”为话题作文,不少学生把目光放到了优美“校园一角”中的另一面:有人把纸屑、食品包装袋、饭盒等随手丢在校园一些角落中,这在美丽的校园中是多么不和谐的一幅画面啊。
这些现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探究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治理学校环境的方法,探究学校的管理漏洞。
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有收获,写出一篇篇好文章,还收获了人生美德的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在课堂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走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1——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探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
它把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学生心理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活与作文、作文与研究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特点。
高考作文进入话题作文时代,可以说是历年来高考命题中的一个最成功的改革,它改变了记叙文、议论文两大文体在作文命题中轮流坐庄的单一局面,使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为了适应话题作文的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对作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探究性作文训练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
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
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自主探究法探究性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写作。
因为学生只有融进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
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让学生自主探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以“母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写歌颂母亲,感谢母亲,不少作文总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原因之一是学生平时已习惯于母亲的付出,而对母亲的“伟大”并未有真正的体会。
我作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写一篇《妈妈一天纪事》,这就要求学生对母亲一天的所有事情进行跟踪记录。
对学生而言,这样的作文任务比在课室里凭空想像更饶有趣味,更引人入胜,而且更能加强自己对母亲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忙碌,为家庭做出的无私奉献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么,所有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
对于礼物,学生是乐意领受的”。
二、情景探究法情景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作文的情境,创造业种宽松、自主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作文。
只有把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了很多。
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畅所欲言,有的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更多带来的效应是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学会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到了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
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更乐于去探索未知领域的东西了。
三、多向探究法多向思维方法,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如以“校园一角”为话题作文,不少学生把目光放到了优美“校园一角”中的另一面:有人把纸屑、食品包装袋、饭盒等随手丢在校园一些角落中,这在美丽的校园中是多么不和谐的一幅画面啊。
这些现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探究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治理学校环境的方法,探究学校的管理漏洞。
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四、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主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以产生1+1>2的效果。
我根据高考命题以话题作文为主的趋向,吸收外地教师的成功经验,尝试进行专题读写活动,即围绕一个主题,如“体察亲情”“关爱生命”等,搜集一组多种文体的佳作,自己创作一篇,写上一段序言,整理成册,定期进行交流,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在这个合作探究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少学生注意了思考,重视了摘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