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马克思习题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第一题课件 37页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启示二题 121--156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三题 185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四题 218--223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六题 226--251
7、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路径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体的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了,从而把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表述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通常被称为“两个必然”的原理。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虽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却注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抗拒的。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道路、形式和依靠力量。也就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道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者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决定手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剥夺剥削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条件,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他们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最终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力充分发展;第二,世界交往的普遍性;第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第四,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第五,人们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等等。
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来展开的,这个核心就是: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使命。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共同结论。马克思主义这一严整的科学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的科学性历久弥真,永远不会过时。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
世界的情况有很多新的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是永恒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他把这个政策作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于是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3)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4)新经济政策。这可以说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做的最有意义的探索。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基本思想,解决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5)在政党建设方面,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列宁在晚年做出了主要的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要充分发挥民主,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提出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提出了文化建设在落后俄国的特殊途径、特殊意义和特殊任务。
现实指导意义:
1、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4、要借鉴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消灭资本主义后搞资本主义
3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出发,总
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逐步提出了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
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丰富的内容,诸多的新结论,主要的、基本的,则
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
这些基本的主要的问题上,邓小平作出了极为可贵的创新,以至于可
以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重大转变,即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
的重大转变。
(一)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的社会主义
模式中,没有明确的“社会体制”的概念,没有把社会制度与社会体
制二者区别开来,制度与体制不分,把属于社会体制层次的问题一律
上升到制度的层面。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体制”(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的范畴,把社会制度同作为社会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的社
会体制加以区分,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处理社会制度同社会体制之间
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因而解决了困扰世界社会主义者将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