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6.00 KB
- 文档页数: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平均数,并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平均数。
2.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平均数。
2.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实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询问:“如果想知道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单,让学生计算平均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计算平均数,如家庭用电量、平均速度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应用。
如:“你们发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拓展(5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局限性。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调查问卷、计时器等),整理数据的工具(如表格、图表等),课件。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你要了解我们班同学的最喜欢的科目,你会怎么进行调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据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主要介绍了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意义,掌握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意义。
2.掌握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方法。
3.能够运用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意义。
2.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让学生思考分类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理解数据。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一些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让学生尝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对准备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分类整理结果,并解释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整理和汇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数据分类整理和汇总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数据分类整理和汇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知道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数据。
3.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展示。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收集数据的工具,如问卷表、计数器等;整理数据的工具,如统计表、图表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每个小组有一台电脑,可以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够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统计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教学新课: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提升: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规律,体会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步骤。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课堂练习的成绩来进行。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掌握程度,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课时:7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具准备: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面积的含义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1)用眼看出来。
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
(投影出示)(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
(指名演示)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说课稿(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运算等基本技能。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和小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分数的认识上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读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运算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体验,实践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读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运算等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特别是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分数的比较、运算等基本技能。
4.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分数的比较、运算等方法。
5.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2-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教学课时: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出示幻灯片3,学生观察。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谁的面积大?3、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4.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出示幻灯片5.学生观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小组合作,动手操作)2、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a.利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
出示幻灯片6.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教师出示幻灯片7、8、9演示;我们用12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方法:1、摆2行,每行6个,共摆12个,即;2个6.6×2=122、摆1行,每行12个,即;1个12,12×1=123、摆3行,每行4个,即3个4,4×3=12b.出示幻灯片10.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c.归纳评价,总结。
出示幻灯片11.长方形面积=长×宽如果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 表示,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a×b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小小练习。
出示幻灯片12.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订正。
并讨论所给出的问题。
我们通过做这一题,把长方形慢慢演变成正方形.(出示幻灯片13)并且把这些图形分成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另一部分是学习利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统计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材的编写上,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最后,学习利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
但是在运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概念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的方法;2.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2. 理解和运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2.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
2.讲解:讲解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简单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和计量单位的换算,同时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他们可能还不是很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2.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3.实践: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际的 data sorting and grouping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明确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和步骤。
5.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并回答,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但他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准确性、分类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如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等。
2.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图表来表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苏州2022-202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乘除、比较大小等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方法,更不知道如何利用图表展示数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最擅长的运动等。
2.准备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统计表、条形图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最擅长的运动等。
让学生尝试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展示。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收集和整理的数据,以及选择的图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上学时间-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读取时间。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的读取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和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间的概念、读取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演示时间的读取和计算过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时间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的概念和读取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时间的概念,包括时、分、秒的表示方法。
3. 演示:演示如何读取时间,包括读取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自己读取时间,并进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1. 讲解:讲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演示:演示时间的计算过程,包括进位和借位的处理。
3.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时间,并进行互相检查。
第三课时:时间的运用1. 讲解:讲解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包括上学时间、作息时间等。
2. 演示:演示如何根据时间安排日常生活。
3. 练习:让学生自己制定上学时间表,并进行互相交流。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时间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练习结果:检查学生的时间读取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知识。
在课后,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的概念和读取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的读取方法时间的读取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读取时间是衡量他们是否理解时间概念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一技能。
苏州2022-202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6、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但对于如何整理数据、用图表表示数据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表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图表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和数据。
2.准备各种图表的示例。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呈现(5分钟)呈现各种图表的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表的种类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理解图表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最喜欢的学科、最喜爱的运动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苏教版)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内容教材P74-75例题,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面积概念的建立教具准备挂图、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中国地图、世界地图、长方形量具教学环节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导入新知关注可比较的量导入:有两个物体,我们通常就会把它们进行比较,一般会比什么?板书:比较高矮、长短、大小探索新知初步揭示面积的含义。
巩固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揭示比较方法。
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渗透方法策略意识。
巩固对面积的认识和比较方法。
1.教学例题1出示: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提问:你能比什么?板书:面的大小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
提问:课本封面的大小叫什么?比的是什么?板书:面积你能用新的词语说说比较的结果吗?提问:课桌面和椅子面能比面积吗?活动:先和同桌说说它们的面积分别在哪里,在说说比较的结果。
自己举例,同桌互说。
小结: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有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眼睛观察就能比出大小。
板书:观察法2.教学例题2提问:除了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有面积,还有哪些也有面积?出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提问:它们有面积吗?在哪里?怎样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活动。
汇报:你是怎样比较的?介绍:单位测量法、量具的制定与使用板书:重叠法、单位测量法3.试一试同桌合作比较汇报:你们的比较方法是什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同桌互比面积的大小。
汇报:你们用什么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巩固练习渗透单位意识。
介绍课外知识。
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区别周长、面积两种概念。
1.“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各图。
审题:这样的图能比较面积吗?和你们的图有什么不一样?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比较?为什么不用观察法、重叠法?2.第2题审题:知道这是什么吗?介绍:四个省份提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怎样比出的?4.第4题按要求描边线、涂面提问:你知道描的是什么?涂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说明:周长和面积是平面图形中可以测量的两个量。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先分组再汇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体验统计结果过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1。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先分组再汇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体验统计结果过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