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2.65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性质,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3)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3. 案例分析结合实例,让学生分析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元素特点及分类和性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集合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集合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了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引导学生探讨集合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函数、方程等。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2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应用。
2. 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课课堂数学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乘法口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并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练习课堂数学活动教师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乘法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 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第九单元所学内容。
2.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备好教材、练习册以及相关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
1.让学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知识点。
2.出示题目,让学生完成练习。
2. 教学重点
1.复习测量长度的知识,让学生逐一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2.复习不等式和比较大小的知识,让学生逐一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3.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长度和宽度方法,透过比较大小来了解不等式的应用。
4. 教学作业
1.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成功地复习了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
各种形式的复习和练习,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同时,教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对比较大小和测量长度的概念较为模糊,需要在下节课中进一步巩固和讲解。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概念。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七、作业设计1. 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练习,学生对集合的分类和子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集合的运算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需要详细规划每个步骤,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和练习,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例子,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集合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如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用集合表示并分析集合间的关系。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 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七、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1)》的内容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的应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集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用花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
3. 教师讲解集合的运算和运用,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详细补充和说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知识的基础。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九单元
《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变换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乐于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运用集合概念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集合示意图。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完成课前预习,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集合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集合的概念并促使学生思考。
2. 学习(25分钟)
(1)集合的定义
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2)集合的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集合进行分类,让学生理解集合分类的基本逻辑。
3. 操练(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分类练习来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4.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概念的建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集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的理解。
2. 集合的属性和运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集合的例子和运算。
2. 练习题或活动材料,用于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一些事物的共同特点,例如水果、颜色等。
2. 引导学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这些事物,例如“这是一堆水果”、“这是一组颜色”。
二、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 讲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例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用逗号分隔元素。
三、讲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1. 讲解集合的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图形等。
2. 讲解集合的属性,例如集合的元素个数、集合的并集、交集等。
四、讲解集合的运算1. 讲解集合的并集,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和。
2. 讲解集合的交集,即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
3. 讲解集合的差集,即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五、巩固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集合的例子,进行运算和描述。
六、总结和拓展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用集合表示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通过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和属性,学生能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事物,并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练习题和活动,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集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并、交、差运算,让学生理解这些运算的含义和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交、差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集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班级中喜欢足球和篮球的学生。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描述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
2.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找出班级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学生。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讲解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
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
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
你们的建议都不错。
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编写,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集合运算符。
3.能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难点:掌握复杂集合运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规则。
2.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
3.学生准备: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做好听讲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步:讲解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若干个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例如:{1, 2, 3}。
3.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第三步:练习1.基础练习: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
2.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本书,小红有3本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第四步: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发言总结集合的基本知识点。
五、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应用场景,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设计一个集合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讨论。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及特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集合,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理解:由于集合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内涵。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学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一、集合的定义;二、集合的表示方法;三、集合的分类及特点;四、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五、集合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2.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集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2021文案新的教学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2021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2021文案1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四、完成试一试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理解集合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关系。
4.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关系,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分类和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集合的运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集合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集合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辅导资料:相关的教辅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七、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集合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3.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教具和实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集合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包括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2. 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集合的其他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的第二课时练习课。
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本课时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感到困惑,对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的熟练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某班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请问这个班有多少人?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
教师在学生解答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关于集合的难题。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
备课时
间
2019年
月日课题集合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
授课时
间
2019年
月日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养成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
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三、教学方法
(学法)
引导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五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活动引入
出示:
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上有几种水果?(3种)不是有8个水果吗?为
什么只有3种,而不是8种呢?3个苹果只能算作1种水果,如果算
8种就重复了。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是重复的。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重复问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1。
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跳
绳
杨
明
陈
东
刘
红
李
芳
王爱
华
马
超
丁
旭
赵
军
徐
强踢
毽
刘
红
于
丽
周
晓
杨
明
朱小
东
李
芳
陶
伟
卢
强
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数一数,参加跳绳、
踢毽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14人,可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
有8人,是因为有3名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了,我们用图来表示就清
楚了。
板书:
跳绳的学生踢毽的学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杨明、刘红、李芳既参加了跳绳比赛,又参加了踢毽比赛,他们3人重复了。
2.那么根据参加跳绳的学生有9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8人,怎样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学生:因为有3名同学重复了,而计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所以列式是8+9-3=14(人)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减去3?
因为有3名同学重复了,计算人数时,如果不减3,就把这3名同学重数了一次。
三、引领提升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哪些动物是会飞的?哪些动物是会游泳的?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填一填,填时应注意海鸥和天鹅是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既要求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多少人,又要求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在小组中用集合圈表示荣获“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学生,再数一数,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后记
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1)6+3=9(人)
(2)6+4-2=8(人)
5.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参观熊猫馆的参观大象馆的
只参观熊猫馆的有:25-18=7(人)
只参观大象馆的有:30-18=12(人)
(2)25+30-18=37(人)或
7+18+12=37(人)
(3)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6.练习二十三第6题。
(1)
(2)
三、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先要了解问题中的信息和数量,并分析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
再根据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答,最后对解答的结果要进行检验,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正确地解决问题。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