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16.12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党和人民为推进工业化、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付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和意义,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确立过程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措施、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2.难点:工业化起步的背景、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掌握历史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深入理解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课程内容。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制作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局面,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推进工业化、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我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措施,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以及这些措施的意义。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其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导入小助教复习旧知。
?提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简略补充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为什么要完成这几项任务??读图分析: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历史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表是几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请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长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内动手找资料:课文列出了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产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等资料。
请查找资料,说出我国第一套国产6000千瓦发电机组、第一辆国产拖拉机、第一块国产手表产生的时间和它们的生产企业名称。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是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在工业化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提出,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学难点是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六.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同时,教师需要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呈现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难点:理解工业化起步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还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史料分析法:分析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具体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的具体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基本过程:1、新课导入:展示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图片,引出课题。
2、新课探究:(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探究:1.根据P18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形势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时间、目的;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形势史料1:我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发电量的对比;史料2:《材料研读》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得出:原因: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什么?(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探讨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1:图片展示;分析得出:1、国防建设的武器需要重工业支持史料2:分析得出:2、农业设备业也需要重工业支持,而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史料3: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步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步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展示:老师:我们的党从建国到如今制定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引领着中国工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飞跃||,以上图片中展示的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十二五计划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让我们中国人倍感骄傲自豪||,令世界刮目相看||。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却离不开60年前第一个五年计划给予我们提供的基础与经验||。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带来的辉煌||。
说明:让学生通过现在工业的辉煌成就||,去回顾中国工业化在刚起步时候的情况||,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展示课题: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第一篇章扬帆起航谋发展——一五计划的制定1、一五计划的背景展示老师:两幅图标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课本第一自然段)老师展示答案:较之历史||,新中国国民经济根本好转;但是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老师:中共并没有满足于超于历史的三年发展||,而是把目光融入到了世界||,清醒认识差距||。
中共更没有止步于三年的好转||,而是继续在凯歌中前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组织学生模拟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2.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 理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
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状况怎样?请结合教材第18页《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和第19页“材料研读”加以概括。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及“材料研读”,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对新中国的工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 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大家来献计献策: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中国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过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一、二段,思考并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回答,当堂识记巩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材通过翔实的内容,生动的插图,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工业化进程,并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认识工业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认识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3.通过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意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3.准备教学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起步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工业化起步的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起步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工业化起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通过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本课分析本课涉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并不了解,对于经济问题既不关注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同时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一五”计划实施前,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工业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理解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综合教学法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历史解释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难点)。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并进而让学生感知到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方面:《“一五”计划成就》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学生方面:影视、图片、资料阅读、家庭内外访问。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同学们,这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可不要小瞧了它们,它们还有一个外号呢,叫作“国家名片”。
方寸之间,融入百年历史风云;沧桑岁月,映出万般英雄情怀。
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信息。
方寸空间内,常常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
“一五”计划邮票宪法邮票今天我们就跟着一组邮票去看看1953—1957年中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知道邮票,但是用过邮票的学生非常少,从邮票直观的图片来引入“一五”计划的实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教师引导】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
此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完整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
【材料展示】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平均每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14.1%。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提出问题】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央统一的经济管理下,农业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工业上开展生产改革,所以到了1952年,我国已经胜利地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国内工农业生产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的落后的农业国。
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印度。
再加上一些西方大国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当时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
【图表展示】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材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教师提问】通过与同时期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情况如何?图表和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图表和材料说明了要想国家强大就要发展重工业。
【教师讲解】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图片展示】政府编制和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补充】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三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目的和基本任务【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2)“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分别是什么?学生归纳: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教师过渡】从1953年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全面展开了。
工人成为这场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3.取得成就【图片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相关史事图片【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相关史事图片,归纳“一五”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归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三大工业基地形成。
【图片展示】歼击机解放牌汽车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4.重要意义【图表展示】1952年和1957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表,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快,工业结构有所改变。
【材料展示】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
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
原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
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讲解】“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这主要表现为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图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提出要求】请阅读课文,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主要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材料展示】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提出要求】通过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思考:宪法从草案到正式颁布的过程反映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宪法从草案到颁布的过程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图片展示】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宪法》条文、第一届全国人大【问题思考】思考: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学生分析材料讨论,教师总结: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所有这些充分说明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教师讲解】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1954年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
【提出要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
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教师小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工业建设的经验。
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