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南北城市的差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只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最早出现的城市的含义、功能与现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是只是用作军事方面,并没有其他的功能。
随着慢慢的发展,则出现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的现象,城市也就有了可讨论性。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地域辽阔,所以城市在南北地区间也有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气温,文化,地理条件、政治、社会基础条件等因素所造成的。
而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
淮河两岸各种不同。
例如: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南经北政等。
南北城市的差异由于地理条件不同而各有差异。
例如处于北方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长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从明清的西安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明西安的面积与唐长安皇城废址约相等。
城内十字街以钟楼为中心,四面通向城门,城门外又各有关城一座。
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中具有代表性,现存西安的钟、鼓楼均为明代遗物。
如明归德城府城,因黄河泛滥,城毁于水,正德六年迁建于原址以北的高地上。
城作长方形,设四门,城内街道较整齐,府衙,察院等职权机构占据中心位置。
南方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严两岸布置,故小城镇沿河展开呈带状,大城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呈块状。
如明絮尘 2007xxxxx代的松江城府,城内除街道外还有河道系统,两者共同形成城市交通网络。
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根据考古及文献可知,城墙位置和河道系统是唐朝以前就形成的。
南宋时江苏成为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现存的平江图碑准确的表现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平面位置。
城内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分出许多分支,通向各个住宅街巷。
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南京北京都是七大古都之一,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之像。
中国历史上曾有周朝燕、十六国时期前燕,以及金、元、明、清等王朝立都北京,其间长达近700年。
1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唐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独特魅力,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202年建都长安(当时名为雍州),并开始建设汉长安城。
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和完善,成为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古代都城。
唐长安城占地面积很大,约有82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14.4公里。
城墙高大厚实,用砖石建造,四面门楼凸出,城门阳台上建有城楼,城墙上还有箭楼和角楼,以保护城内安全。
城墙上还有一条环城运河,称为“护城河”,既可以供人们使用,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
唐长安城采用了严格的坊制,即按照规定的尺寸划分固定大小的区域,并按照规定的布局建造房屋。
城内分为东西南北四坊,每个坊又分为九街,共36个坊街。
坊街两旁建有官府、商家和民居,其中商业街集中在城市中心,是城市经济的中心。
每个坊街还都有一条主干道,遇到交汇处则形成了市场,供人们交流和交易。
唐长安城的布局除了坊制和市场布局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和功能区。
例如,城内有一座皇宫,分为内城和外城,其中内城称为宫城,是皇宫的核心区域;外城则负责办公和居住区域,也是皇宫的延伸。
宫城内有宫殿、花园和宫廷建筑,体现了帝王权威和富丽堂皇的气氛。
此外,唐长安城还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工业区、军事区、学术区等,以满足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需求。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精髓。
它以城墙、坊制、市场布局、特殊区域等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功能分区,使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生活和交流。
同时,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古都建设的典范。
西安境内各时期城墙比较研究——以唐为例西安境内各时期城墙比较研究——以唐为例一、绝代长安公元717年,十九岁的日本青年阿倍仲麻吕行走在朱雀大街上,他惊叹于这里繁华的街市、琳琅的商品、拥挤的人潮、宏伟的宫阙…仲麻吕是随吉备真备及学问僧玄昉等人一起入唐学习先进文化的遣唐使,到达长安后不久仲麻吕就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在最后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公元6、7世纪的长安就像一座丰盈的矿藏吸引着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他们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朝拜,唐长安城,一个金光灿灿的文明圣地,一座无与伦比的大国之都。
唐长安城与汉长安城虽然都叫长安,但地理位置却大不相同。
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是由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规划建造的。
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
新王朝继承了北周武帝以来开疆拓土的文治武功,隋文帝杨坚志得意满的在原来北周的统治架构上书写自己的宏图大略,但是让新皇帝很快便被一个奇怪的梦境所困扰。
据唐代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由于汉长安城北临渭水,渭水又不时南北摆动,故而当时的长安城随时都有被水漫灌的危险,对于一个刚刚承天命受禅代而建立的新王朝,国度遭遇水患毕竟不祥。
因此,被恶梦警示后的杨坚决定在旧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自隋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时一年左右的便建成了新国都的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炀帝继位后,又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至此,这座取代了汉长安城成为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的新长安城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后来李渊占据大兴城建立唐朝,这座城市在经历了隋王朝的建设与经营后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封建帝国的国都。
唐朝究竟有多强盛?想必从一次次的疆域扩张延伸与万邦来朝便可片叶知秋,作为一个强盛帝国的国都,唐长安城的规模建制令人咋舌。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唐\汉长安城市规划之比较作者:陆莹晶黄险峰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02期摘要:唐、汉两朝的长安城,选址相近,又同为当时举世闻名的世界城市,且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本文从位置和自然,规模和形态、布局和设施几个方面来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了对于这两个城市异同点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汉长安;唐长安;异同点0引言汉长安和唐长安分别是汉代和唐代举世闻名的世界城市,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们在中国城市史上,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唐长安城座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
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沪、灞二水和汉代漕渠遗迹”,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IX;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1位置和自然条件的比较西汉建都长安,是经过争议而定的。
娄敬和张良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得刘邦下定决心,定都关中,初居栎阳,汉高祖七年,迁都长安。
而在八个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同样强大的王朝—唐朝,同样将都城定在了长安,这些史料表明:汉、唐两代的统治者将都城选在长安,经过集思广议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从经济上、军事上还是交通上来看,选择长安市最有利的。
两代君主都选中这块宝地都是有当然都是有理由的——关中形胜甲天下。
1.1相同点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多河道穿梭其中,所以占了运输和灌溉的便利,所以农业兴旺,物产丰饶,能保证都城对农产品的需要。
而且。
关中四面有高山,山峡屏风庇护,易守难攻,可是称得上是一个关中地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
1.2不同点两代都位于关中,但是具体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
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
“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
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
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
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
就以上而言。
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
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
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
具体而言,有三点。
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
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
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
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
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1、城市总体布局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从长安到北京的城市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凝聚了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安和北京两座城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长安到北京的城市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变革,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追求。
1. 长安:古代东方之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是古代中国的东方之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唐朝的都城。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和创造力。
首先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和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
长安城坐落在黄河和渭河之间的平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城市的规模和层次感。
长安的城墙周长达23公里,内部划分为内城、皇城和外城等不同层次的区域,体现了古代城市的等级制度。
最后是城市的街道和交通网络。
长安的街道宽阔平直,并且根据方位划分成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形成了一张密集而有序的街道网,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
2. 北京:古代帝都的崛起北京,古称燕京、蓟城,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尤以明、清两个朝代最为著名。
北京的城市规划在长安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不断追求的城市美与功能性的追求。
首先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北京城建在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为城市的防御和水源保障提供了便利。
其次是城市的规模和宏伟感。
北京城拥有庞大的城墙,其中最著名的是紫禁城,以及宽阔的城市广场天安门。
最后是城市的街道和交通网络的发展。
北京的街道规划呈现了多条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的主干道,形成了一种方格状的街道格局,便于行人和交通工具的通行。
3. 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从长安到北京的城市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智慧和卓越的设计能力。
他们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功能需求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使得城市规划得以科学合理地进行。
古代城市的规划不仅注重城市的美观和气势,同时也兼顾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汉宋明三朝古都规划布局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反映了中华在各时代的文明,中国古代的大部分都城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布局和统筹规划的,都城的规划布局不仅显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更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开放程度的折射。
伴随着社会进步,中国城市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理论也在逐步完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规划思想,很具有研究价值。
在此我选择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朝代,以它们古都的规划布局作为着眼点来窥视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
关键词:古都、选址、城市规划、对称轴一、汉长安空间布局中的“觅秦制,跨周法”。
汉长安城平面近似方形,受到河道限制,西城墙较短,城墙四角筑有角楼,外侧有壕沟。
道路宽阔笔直,构成垂直相交的经纬网。
未央宫偏于城市西南角,不符合传统“宫城居中”的理念,其选址考虑了这样一些因素,沿用秦咸阳故城的中轴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秦咸阳在谓南的一些设施;地势要高,以重天子之威;临近长乐宫,以方便两宫的联系。
权衡之下,未央宫建在了长乐宫之西,但其偏于西南一隅还是受到后世的批评。
桂宫,明光宫建在城北后,城内居住用地减少,为解决居住用地不足的矛盾,西汉在长安附近实行陵邑制度,供达官显贵和巨商富豪居住,减轻了长安城内用地压力。
同时这些陵邑还具备了经济功能,像卫星城一样拱卫在长安城周边。
平民居住区和市分布在城的最北面和东北面。
○1“觅秦制”是指长安城和秦咸阳一样实行分散多宫制,没有集中统一的宫城,而且先筑宫后筑城。
“跨周法”指长安城在周礼的影响下建成方形,每面三门,道路纵横,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有明显的中轴线,但未央宫没有居于城中。
汉长安布局还有两点不足之处,1、宫殿、官衙、居民相互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与传统的等级分明不符。
2、长安城中宫殿所占面积过大,导致居住用地严重不足,后只有在周围建陵邑。
二、宋东京的菱形平面北宋东京的布局在平面上大致呈一个菱形,长轴是西北—东南方向,短轴是东北—西南方向,内城的长短轴方向恰好相反,一大一小方向相反的两个菱形碰撞出另一种美学。
隋唐长安与明清北京的主要特点比较:第一: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1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唐长安城是古代中国的一座重要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规划完善、构思精巧的古代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于618年统一全国后决定建造的都城。
城市建设的规模宏大,城墙周长36公里,四面都有城门。
城墙由砖石建造,高14.7米,宽10米,外面被护城河环绕。
城墙上由箭楼、角楼、敌楼等引发而成,构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城墙周围种植了树木,形成了城内外绿化的景观。
唐长安城的布局合理,城市规划严密。
城市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展开,中央是皇宫所在的宫城,四周分布着行政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皇宫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整个宫城由内外两层城墙组成,内有禁苑、后宫、文庙等。
宫城里布局非常严谨,按等级分成多个院落,各个院落由门、厅、殿等建筑组成。
宫城东西有两个主街道,分别是东华门街和西华门街。
东华门街是东面的主干道,中间有宽敞的街道供人们通行,两旁有商铺、酒楼、茶馆等,这些商业场所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商业区。
西华门街是西面的主干道,也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有很多商铺和市场。
除了东西两条主街道,唐长安城还有南门街和北门街,它们分别是城市南北两个主要的通道,也是商业繁荣的地方。
除了商业区,唐长安城还有很多居民区。
居民区的布局也是非常有序的,主要是以胡同和坊巷相接连的,形成了一个个小社区。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公共设施,如水井、澡堂、厕所等,方便居民生活。
此外,唐长安城还有很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庙宇、市场等。
学校教授儿童读写算等知识,庙宇供人祈福,市场则是交易和购物的地方。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它合理的规划了不同功能区域的位置,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明确,交通便利。
这种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为后世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未央宫,这个承载大汉王朝风云变幻的地方;大明宫,曾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圣殿,如今留予世人的虽是那同一抹荒凉,但从这里产生的灿烂文化、动人诗篇,早已浸润国人心间,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傲然风韵。
来到西安市西北方向的汉长安城遗址,细碎的沙石咯吱着脚底,它想让人慢些走,尽量少一些叨扰。
缓步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残缺的土墙,墙上面长满了杂草和小树。
“这是多么普通的土墙啊,和许多农村里修的院墙差不多吧。
”我心里想着。
不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经人讲述后才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土墙。
仔细看去,墙上有一条条与地平面平行的线,原来这些土层是一层一层垒上去的。
每加一层,就有工匠用力去夯土,将土夯实后才能加下一层。
在遗迹陈列馆就有出土的城墙夯土块。
工匠用木锤用力砸下去所形成的一个个圆形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黄土坚硬,从侧面可以看到它严密的纹理。
两千多年前,无数的工匠就这样人工垒砌了城墙,抵御了无数弓箭袭击,抵御了无数外敌入侵,如今依然挺立。
汉长安城遗址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
城墙尽管残缺,依然立在原处守望着长安城。
只是长安城的建筑不再,只剩下一个个土堆告诉人们它的寂寥。
风雨侵蚀了地上的建筑,幸好还有一些精美绝伦的汉瓦幸存,记录着这些建筑的辉煌。
陈列馆中的“玄武纹空心砖”,侧面雕刻着神龟与神蛇,刀法精确到每个纹理。
在地下,还有直径达一米多的下水管道。
如今管道内青苔遍布,排列细密的砖石形成的管道犹如一条穿梭在地下的青龙,让人震撼。
汉长安城遗址承载着汉王朝的兴盛,也记录着这里的衰败。
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
在这里,汉王朝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离开汉长安城遗址时,夕阳西下,遗址上铺满一片柔和的阳光。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
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
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
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朱雀门大街东西每坊南北皆长三百二十五步,皇城宫城东西各坊每坊宽六百五十步,整齐划一。
唐长安城街道十分宽敞,交通布局合理,最宽的朱雀大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其次的启夏门街宽一百三十四米,而东西顺城街则仅有二十至二十五米宽2。
这是因为,朱雀大街系御道,且行人最多,需要街道宽敞;它直通皇城宫城,宛如一条彩带,把全城连成一个整体,使宫城气势更加雄伟。
长安城绿化也搞得很好,街道两旁均有水沟,植有一行行的槐树、榆树,白居易诗“迢迢青槐树,相去八九坊”,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绿化的美景。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
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总体按中轴线对称布局。
廓城
每面有3座城门,宫城位于廓城
北部中央,皇城接宫城之南,内
有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
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分布着
以纵横25条街道划分的110座
里坊区和东、西两市。
东、西两
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
的一个中心。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明清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
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
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
这样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
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
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天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
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
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的主要特点比较:
第一、城市规模的发展:汉长安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
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在汉长安城上“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
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
尤其是这两种思想演绎出来的城市建筑,更是名目繁多;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
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汉长安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因为迁就城市形制未构成规整的并田阡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井井有条。
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可谓长安城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且全城道路,四面各门不能对应,除宜平门大道与厨门大道汇于厨门,其余均通一门,这是为适合长安城形制又形成的一特色艺术形态;唐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明清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街道规划很整齐。
街道的分布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但是,由于城市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形。
在南北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的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以胡同划分为长条行的居住地带,间距约70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大多为南进口。
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25米,胡同宽为5~6米。
明代化为5城37坊。
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上的划分,没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无论是汉长安城、唐都城长安、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