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5课戊戌变法问题导学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材料四(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学主题:一、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授课时间:2011/3/24 授课班级:高二(3)班授课老师:陈冠玉【课程标准】(结合考纲):(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知识链接】必修1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2第10课《民族工业的出现的艰难发展》、必修3第20课《西学东渐》,选修2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考向测重】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
侧重变法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局部),指出工业文明冲击下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势所趋。
面对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对比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总有那么一些怀揣救国梦想,试图力挽狂澜,解救中国于水火中的人,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他们的救国梦成功了吗?追问历史:山雨欲来风满楼--解读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从解读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得出戊戌变法的国内历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发展中日趋完善思考1:这三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展示三幅列强瓜分中国漫画)国内:1、政治背景:⑴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考2:阅读漫画,根据教材分析清晚期导致“民众痛苦”的原因?(展示漫画民众的痛苦)外因:清政府转嫁外债;内因:(财政危机)沉重的捐税;官吏的压榨;自然灾害等等。
结果: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第15课戊戌变法1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
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4.1.3学时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改?!”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第15课戊戌变法清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的震撼与维新思潮的兴起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形成(1)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发展: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③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④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深化认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及时代背景,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构筑维新思想体系时,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2.主要内容(1)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拒约再战。
(2)在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设“议郎”一职,“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3.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清单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1)强学会:①创立:1895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强学会。
②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③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本节重点是戊戌变法的背景、百日维新内容、特点及失败的基本史实。
3.★为选做题,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
1、牢固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会历史分析的方法。
3、全力以赴、高效学习,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问题引导】
用心爱心专心- 1 -
1
2、★(09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学后反思】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用心爱心专心- 3 -。
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2.理解戊戌变法中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以PPT为主,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文章。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相关讲义和案例资料。
2.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并分配学生小组。
2. 课堂教学1. 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2. 讲授(35分钟)教师用PPT和相关讲义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戊戌变法的总体背景、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变法内容和变法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25分钟)教师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就自己的看法进行汇报。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强调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一步,我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15课戊戌变法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习目标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变法的理论准备阶段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变法的政治宣传阶段1.公车上书(1895年4月)(1)引发“公车上书”的导火线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公车上书的影响: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主张:康有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严复在天津的《国闻报》。
3.成立政治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1895.8)和保国会(1898.4)保国会的宗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
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果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继被杀。
第15课戊戌变法[目标导航]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
(重点)2.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
(难点)一、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易错提醒] 强学会不是政党强学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不是政党。
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而不是强学会的成立。
二、过程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宣传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
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4.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
5.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6.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1)维新变法的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失败的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根本原因)②反动势力强大;③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④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⑤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三、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运动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九讲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学主题:一、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1.变法宣传: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如下:(1)政治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③局限性: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2)经济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颁布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②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③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文化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②作用: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③局限性: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4)军事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裁汰旧军。
(颁布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②作用: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③局限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三、变法结果及影响1.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
(5)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6)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3.戊戌变法的影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①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②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④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4.维新变法的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课堂小结: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对于失败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历史学家陈麓旭曾这样说过:“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也有学者假设:如果专横的慈禧能早死或放权,或者光绪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那么戊戌变法也许最终能取得成功,而中国的近代史将重新改写。
然而社会变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的变迁也绝非一人一力作用的结果,权力之争的背后必定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请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中及课后思考题解析:课中思考题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
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1)维新派和帝党(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
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
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
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观点一: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观点二: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
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我测评:1.叙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探究性扩展:1.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①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