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9.1《认识浮力》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9.1认识浮力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1. 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1. 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浮力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怎样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沿什么方向?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三、学习过程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投入其中的物体四周都有压强,但由于液体的压强要比它受到的向下的压力F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F上大。
总的效果就出现一个作用于这个物体向上的力,即浮力。
下2.分析课本,请你完成下列内容: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1)铁块分别在水中1一2 一3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____在位置3 一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怎样变化?___ __。
(2)比较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规律,可以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
能证明___ ___猜想是正确的。
(3)把水换成盐水再做3位置实验,能证明___ ___猜想是正确的。
四、堂堂清检测: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A20 B8 C28 D122、一切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液体密度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通过浮力实验装置,演示浮力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利用浮力计和液体密度计,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浮力计算方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浮力现象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浮力现象:(1)为什么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2)为什么游泳圈能够浮在水面上?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放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1. (1)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是因为船只在水中排开的体积较大,受到的浮力等于船只的重力。
9.1认识浮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浮力1、引入: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
)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2、感受浮力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
(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
强调:竖直向上4、我们发现漂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么浸在水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受浮力吗?(演示在水中的乒乓球松手上浮)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呢。
(提示:证明是否受浮力其实就是看看物体是否受水对它向上的托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浮力,理解浮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浮力计、一个物体、一种液体。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浮力的故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引导孩子们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实验:将浮力计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3. 实践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将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游泳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9.1认识浮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等。
2. 浮力概念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计算方法的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应用: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两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一个体积为300cm³的石头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铝块一个体积为600cm³的铜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浮力概念讲解、浮力计算方法讲解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全册9.1 认识浮力教案(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9.1 认识浮力教案(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9.1 认识浮力教案(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认识浮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③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2)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2)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及启发式教学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出浮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2、讲授新知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小组实验: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钩码的重力;错误!将钩码浸入水中,同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也变小)。
分析:钩码浸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水对钩码也有向上的托力。
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何利用浮力–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3.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浮力的本质和基本原理–如何利用浮力的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内容和思路a.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受到了来自地球的重力的影响,并且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接下来,讲解什么是浮力,并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不同。
b.学习部分讲解浮力基本原理,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成正比,与物体重力大小成反比。
并通过例子说明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浮力的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船只的设计和制造、潜水装备等。
c.练习部分让学生通过课堂实验观察和探究浮力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浮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同时,设计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d.总结部分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浮力的作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浮力的定义、浮力公式和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b.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船只的设计和制造、潜水装备等。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a.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行寻找答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b.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课堂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浮力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浮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c.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浮力的特性和应用,加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步骤设计a.导入环节利用课件、实物和 PPT 等方式展示教室内的物体,并引导学生提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蒙阴四中教师教案课题
第一节认识浮力授课教师
课型
新授课编号013
主备人(首
次备课时
间)
(3.24)二次备课时间 3.25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浮力。
2、会探究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的浮力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与
教法设想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物理课本中的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它联系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综合的章节。
它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在本章知识学习过程中,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运用前面的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又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ppt课件,乒乓球,塑料瓶,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物体,烧杯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
实验模型及比较压强大小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
学生仔细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想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方法。
板书设计
8.2.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札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第1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作用。
2.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理解物体浸入液体中会受到浮力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浮力的概念2.浮力的作用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4.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理三、教学重点1.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出问题1.引入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液体中?”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步骤二:讲解浮力的概念1.通过简单的实例,介绍浮力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三:浮力的作用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对物体的作用。
2.讲解浮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步骤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介绍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分析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步骤五: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理1.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说明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理。
2.引导学生认识到液体的压强是造成浮力的原因之一。
步骤六:小结与讨论1.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加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工具与素材1.实验器材:容器、水、不同密度的物体。
2.图片和图表:用于说明浮力的原理和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浮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七、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浮力相关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2.带领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浮在水面上的原理等。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概念、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验中逐渐认识到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建立起对浮力的深刻理解。
9.1认识浮力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9.1节“认识浮力”。
本节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重量,即F浮=G排。
3.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流体(如水、空气等)。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2. 知识讲解:(1)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即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重量,公式为F浮=G排。
(3)举例说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3.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一道有关浮力的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求物体所受的浮力。
”引导学生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答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9.1 认识浮力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G排应用实例: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9.1节课后练习题。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并简要描述其原理。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产生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F浮 = G排 = m排g,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表示排开液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液体、物体、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现象,如:木块在水中漂浮。
2. 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3. 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产生浮力。
4. 实验演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5.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6.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 = m排g。
7. 课堂练习: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产生原因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F浮 = G排 = m排g = 2kg × 9.8N/kg = 19.6N2. 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第一节认识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心素养】通过认识浮力,使学生形成关于浮力的物理观念,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和气体的浮力,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了解浮力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有关的过程探索与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乒乓球、量筒(口径比乒乓球略大)、水、矿泉水瓶(去底)、细线、胶带、弹簧测力计、大钩码。
【教学过程】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认识浮力》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巨型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海面上;热气球升空、飞艇翱翔蓝天等相关浮力现象,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优教提示:打开“动画材料:浮力概念引入”[观察思考]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2、静止在水面上的饮料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又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2.1提出问题演示实验:步骤一:将去底的塑料瓶倒放于手中,
将瓶盖打开,把乒乓球放于其中,注入掺有红墨
汁的水,乒乓球不上浮;
步骤二:拧上瓶盖,乒乓球向上浮起。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
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不上
浮?
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将好奇心全部集中到
教师的演示实验上来。
2.2科学研究:浮力的产生原因自制实验教具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
浮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自制实验教具进行演
示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的反
应浮力产生的原因。
2.2科学研究:浮力的产生原
因自制实验教具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浮力
的产生原因。
1、通过自制实验教具
进行演示实验,更加形
象直观的反应浮力产生
的原因。
2、结合所学习的液体压
强和压力的知识,以及
实验探究使学生真正的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3解决问题回想演示实验,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
乒乓球没有上浮?
前呼后应,让学生不留
疑问,并加深对浮力产
生原因的理解。
3、学生总结1.什么是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的产生原因
4.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将老师的东西
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让
学生体会本节课收获的
喜悦。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浮力
1、引入:
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
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
)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
2、感受浮力
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
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
(学生回答。
)
3、浮力的方向
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
强调:竖直向上
4、我们发现漂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么浸在水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受浮力吗?(演示在水中的乒乓球松手上浮)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呢。
(提示:证明是否受浮力其实就是看看物体是否受水对它向上的托力。
学生讨论后请同学上讲台讲解方案: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G,再把它浸在水里测出示数F,比较两个力的大小,去判断是否受浮力。
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测量数据并汇报结果。
)
刚才在水中的钩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呢?
可以画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吗?
(学生画图并分析得出F
浮
=G-F)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
那么会不会有物体浸在水中却不受浮力呢?(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让乒乓球放在倒立的塑料瓶子口,然后用水倒入瓶子不上浮,然后用手按住瓶口下端,马上发现乒乓球上浮。
想知道其中的奥密吗?下面一起来看老师做个实验,仔细观察并想想其中是道理。
(教师演示水槽实验)
注意:倒水要慢
播放视频:橡皮膜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最后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
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F
浮=F
向上
-F
向下
强调: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考虑了浮力就不能再考虑液体的压力了。
现在知道了刚才的乒乓球不浮起来的原因了吗?(因为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那么,浸在水里的桥墩是否受水的浮力呢?(讨论回答,PPT展示)
6、液体对物体会有浮力的作用,那么气体能对物体产生浮力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气球释放观察现象,并展示图片)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浮力,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展示PPT)
课堂巩固(通过PPT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