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5.85 KB
- 文档页数:1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摘要】目的分析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以探寻合理的干预措施。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临床处方4620张,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有关抗生素处方中的用量、用法等。
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药理学知识等判断出抗生素使用不当的处方,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改进措施。
结果4620张处方中,共有832张抗生素处方,其中有202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占抗生素处方的24.28%,其中更换与停用抗生素占47.52%,剂量偏大占22.28%、用药指征不明占13.37%、联合用药不恰当占10.89%、用法不恰当占5.94%。
结论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在临床较为常见,引发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来自医生、药物与患者自身三方面;应加强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管理,同时医生应加强自身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原因;干预措施抗生素作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抗生素种类与剂型的增加,临床上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也增加,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
基于此,笔者就2014年我院4620张临床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出其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处方,分析其原因,以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我院4620张临床处方,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67张为男性患者,1753张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2.8±17.9)岁;处方来自外科、内科、骨科、妇科、产科、神经外科等。
1.2研究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国内外相关文献、药理学知识以及《抗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结合患者年龄、病史、诊断等,判断出抗生素使用不当的处方,统计、分析其用量、用法、联合用药、配伍等情况。
2结果2.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4620张处方中,共有832张(18.0%)抗生素处方,其中有202张(24.28%)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包括更换与停用抗生素、剂量偏大、用药指征不明等,以疗程过长或过短最为常见。
一、实训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抗生素合理使用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症;3. 学会抗生素的剂量计算、给药途径及疗程;4. 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危害;5. 提高自身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1)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2)明确诊断,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4)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方案;(5)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2. 抗生素的分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症(1)抗生素分类:根据药理作用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2)药理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核酸代谢等;(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4)适应症: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抗生素的剂量计算、给药途径及疗程(1)剂量计算: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病情及药物说明书计算;(2)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3)疗程:根据病情、病原体及药物特点确定。
4.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不合理用药观念、抗生素储备不足、药品质量不合格等;(2)危害:细菌耐药性增加、医疗资源浪费、患者健康受损等。
5. 实践案例分析本次实训选取了1例典型病例,分析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病例:患者,男,30岁,因急性咽炎入院治疗。
入院后,医生给予头孢克肟胶囊口服,每日3次,共7天。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常见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目的: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造福人类。
方法:采用现况分析法。
结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有:①用法、用量不合理;②合并用药不合理;③选用不当;④用药时间不对。
结论:抗生素滥用是社会严重问题,应提倡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
标签: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抗生素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近年来,对药品研究,特别是对抗生素的研究发展较快,先后上市的抗生素已有10余类,至少有150种。
高效、广谱、安全有效的新品种不断涌现,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了更广的选择余地,但同时,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也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问题。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1.1 用法、用量不合理缓释片的主要特点为减少用药总量、减少服用次数、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疗效。
缓释片在临床上的用法错误最常见,如美丰(头孢氨苄缓释片),正确用法:2次/d,2片/次;而医嘱常常按常规用法给药:3次/d,2片/次,这样使用就没有发挥缓释片的优点。
再如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等为浓度依赖性药物[1],抑菌活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加,主要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无关。
另外,抗菌后效应(PAE)较显著,1次/d给药就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临床上常常是2次/d给药,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其注意。
而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PAE也较小,或没有PAE(除头孢曲松外),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与细菌接触时血药浓度超过最底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临床上β-内酰胺类药物几乎都将1 d用药总量,以1次/d方法应用。
应该分2~4次给药,一般要求达到给药间歇时间的40%以上才能产生疗效,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原则上应增加给药次数,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即1 d总量分3~4次给予,增加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充分发挥杀菌效力。
头孢氨苄片正常用法为4次/d,4片/次,而医务工作者则常按常规用法给予,即3次/d,2片/次。
1氨苄青霉素:给药方案不当病例】患者,男,42岁,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500mL氨苄青霉素6.0g 静滴,每天1 次。
【用药分析】氨苄青霉素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一天一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使其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勺时间,或者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氨苄青霉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
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
宜采用0.9%氨化钠100 mL,氨苄青霉素2.0g静滴,每天3次。
2喹诺酮:溶媒选择不当病例】患者,男,20岁,泌尿系感染。
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依诺沙星0.2g 静滴,每天2次。
用药分析】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具酸碱两性,为大分子物质,用生理盐水等含氯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等稀释,因为与氯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宜合用。
宜用5%或10%葡萄糖100mL稀释后溶解,缓慢滴注60分钟以上,滴完后继接其他含氯离子溶液。
输液前顺用葡萄糖注射液冲洗,以免输液管内余液析出沉淀。
3配伍不当须提防病例】患者,女,46岁,肺部感染、荨麻疹。
处方给予0.9%氯化钠100mL头抱曲松2.0g静滴,每天1次;10%葡萄糖100mL葡萄糖酸钙20mL静滴,每天1 次。
用药分析】头抱曲松不能与含钙注射液配伍。
头抱曲松钠不能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这是因为头抱曲松钠为阴离子,极易与阳离子钙形成不溶性沉淀,属化学配伍禁忌。
且由于头抱曲松具有良好通透性,在肝、胆、脑、肾组织中浓度高,使头抱曲松钙沉积于上述重要器官引起结石、血栓栓塞形成而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院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处方中,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抽查抗生素用药的西药处方5000张,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抗生素不合格联合用药954张(19.8%)。
结论:抗生素处方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医师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联合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分析速效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合应用:头孢克肟与克拉霉素同时口服,头孢类静脉滴注后,同时口服罗红霉素,头孢曲松钠静滴加用阿奇霉素。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药,而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属大环类酯药物,使细菌繁殖受阻,从而影响青霉素、头孢类杀菌作用,联合应用产生拮抗作用。
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与妈咪嗳,磺胺甲基异恶唑与整肠生,诺氟沙星与丽珠肠乐。
微生态制剂为活菌制剂,主要含非致病菌,抗菌药物对其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妈咪嗳、乳酶生等主要在肠内分解糖类、生成乳酸,使肠道酸性增加,抑制肠道病原体繁殖而起到助消化、止泻作用。
与抗生素联用抑制了乳酸杆菌繁殖,降低了药物疗效。
左氧氟沙星与复方骨肽同时静滴治疗骨折:喹诺酮类药物易与人体内源性物质、食物及药物中钙锌结合形成螯生物;复方骨肽是由猪的四肢骨提取的活性钙成分制成的注射剂,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的新生。
左氧氟沙星与复方骨肽同时静滴,左氧氟沙星属喹诺类药物与人体钙和复方骨肽活性钙相互作用形成螯生物。
从而影响钙的吸收,阻碍骨折愈合和骨的新生。
氧氟沙星与氨茶碱:喹诺酮类药物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增高,出现茶碱毒性反应。
氨苄青霉素与维生素C同时加入10%葡萄糖内静滴,因为维生素C的pH低于氨苄青霉素的pH,维生素能影响氨苄青霉素的稳定性,因而两者联用会使氨苄青霉素疗效降低。
青霉素与氨茶碱混合静滴,氨茶碱为碱性,青霉素在碱性环境中失效,所以疗效降低。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随着医药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的不断上市,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武器,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然十分普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多,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途径不合理从抗生素使用途径来看绝大多数是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而口服给药者所占比例很小,只有11.72%,这不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忽视病原学检查有的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不做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大小便、痰等各种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仅凭传统经验使用。
所以会造成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不相适应,致使药物疗效差,甚至会发生双重感染。
3抗生素使用率过高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抗生素使用率必须控制在50%以下,而WHO要求的抗生素使用率必须低于 30%,抗生素平均使用率高达 71.11%,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控制限度。
4抗菌药物用药的级别过高和价格昂贵由于新剂型、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断增多,个别医生片面追求抗菌药物的高档化,来提高疗效及治愈率。
在医生使用第三、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和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很多。
这些抗菌药物不仅级别高而且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医疗费用上的负担。
5围手术期预防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此次调查围手术期术前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33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25.78%,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48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37.5%,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生素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因细菌引起的感染,而且根据有关报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品种越多+ 用药时间越长+术后的感染率越高,因此为增强药物预防的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防止二重感染,应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并且应以加强无菌操作作为预防感染的最重要的手段。
浅谈临床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现象和合理用药分析【摘要】本文就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作了简单的分析,并对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现象的解决对策作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不合理现象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57-011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常见问题1.1应用时间不合理在临床诊治中,只要是发热的患者,都使用抗生素;当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肠炎和肠痉挛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时,首先使用抗生素。
然而对患者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急性上呼吸道干扰多是因病毒原因,占九成以上,只有极少数患者是因为细菌感染或者是在出现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的继发性细菌感染[1]。
1.2药物选择不合理由于患者心情急迫,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点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且存在越贵越好的心理,部分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心理,使用抗生素时没有原则性,从而出现了广谱、昂贵和新型抗生素的滥用。
1.3未参照抗菌谱在诊治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照抗菌谱的要求而随意使用的情况,如经常出现青霉素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实际应该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1.4未考虑药代动力学在进行药物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到药代动力学,如果药物的半衰期是11h,如复方新诺明,在使用时就不能每日3此给药,为达到合理有效的血药浓度,用药频率应该控制在每天2次。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肠道对药物是否吸收,如氨基苷类药物等。
1.5未考虑禁忌和个体差异考虑到个体差异主要是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年龄、是否在妊娠期或哺乳期、肝肾脏功能是否完好、免疫功能的实际情况等。
具体的表现为给儿童使用某些禁用、慎用和淘汰类药物。
儿童药物性聋哑的主要病因就是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12岁以下的患者应严格禁止使用,18岁以下的患者应慎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应严禁使用于8岁以下的患者;早产儿和新生儿要慎用磺胺类药物。
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在内科领域,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因此,对内一科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整改是当务之急。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抗生素使用量内一科的抗生素使用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抗生素使用量增长了20%以上。
抗生素使用类型目前,广谱抗生素是内一科主要使用的种类。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
抗生素使用指征内一科医生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疑似或确诊感染、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抗生素使用期限抗生素的使用期限一般为7-14天。
但是,实际上在内一科,很多医生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问题分析内一科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单纯根据病情判断使用抗生素在内一科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是医生过分强调治疗感染,而忽略了病情的其他方面。
广谱抗生素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快速治疗感染,但也会导致菌群失衡和耐药性问题。
没有限制应用抗生素时间对于感染的治疗,抗生素使用多长时间,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性状况。
抗生素联合用药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需要有明确的治疗原因和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等因素,但在内一科中,很多医生盲目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
内一科抗生素使用整改措施为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内一科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确定抗生素使用的规范依据科室的临床实践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引以及感染病的诊断标准等来使用抗生素,避免盲目或滥用等问题。
加强抗生素的监控科室要建立抗生素的监控机制,及时收集使用数据,对医生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临床人员的抗生素知识水平,推广感染病和抗生素使用的指南和规范。
加强临床团队内部沟通临床团队内部需要多方面合作,及时交流患者的情况,避免重复或冲突的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抗生素是指一类能够杀死或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家庭领域,其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日益严重,抗生素耐药性威胁越来越突出,需要全社会共同进行整改。
本文将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我国抗生素使用整改的进展以及进一步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抗生素滥用是指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或者在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不按规定使用、不按照医学指导使用。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而且容易造成抗生素耐药性,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
当细菌接触到抗生素后,会通过基因突变或横向转移等方式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进而产生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多重耐药,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
(2)抗生素滥用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抗生素不仅对病原微生物有杀伤作用,同时也对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产生杀伤作用,进而破坏机体内部平衡,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口干舌燥、皮疹、恶心呕吐等。
(3)抗生素滥用加重了治疗成本。
抗生素滥用容易导致抗药性,使得治疗需求增多,治疗难度加大,进而导致治疗成本不断上升。
(4)抗生素滥用增加了感染风险。
细菌在人类和动物体内通过基因变异、突变等方式,可将抵抗抗生素的基因形成菌体,进而使得医护人员及患者处于感染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二、我国抗生素使用整改的进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和规范,通过制定政策、规范和规章、执行抗生素限制等措施,推动抗生素滥用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而言,我国抗生素使用整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行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
我国将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类,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合理应用。
一类抗生素限制在医院内应用,二类和三类抗生素的使用则需要医师开具处方,并限制购买数量,防止滥用。
常见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与规避方法全网发布:2011-06-23 19:54 发表者:聂琦5237人已访问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世界处方药市场消费中名列第2位,它的应用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大国,抗生素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作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总结,现将常见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与规避方法报告如下。
1 不合理使用情况1.1 同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①头孢肤辛钠、头孢噻肟钠与青霉素联用,属同类抗生素联用,不能明显提高疗效,会导致抗药性产生。
②氨苄西林与青霉素合用,两种联用药物同属β2内酰氨类,可产生拮抗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2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与速尿联合应用,可造成对肾脏的损害。
1.3 溶媒使用不当氟罗沙星加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氟罗沙星不能与含氯离子的药物或输液配伍,氯离子可将其结构中的氟离子置换出来形成混浊。
另外,青霉素类抗生素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葡萄糖注射液pH 3.2~5.5 ,而该类抗生素在pH<4 时分解较快,致敏物质增多,易引起不良反应。
1.4 氯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①洛美沙星与速尿、双氢克尿塞联合应用,氯喹诺酮类的排泄减少,毒性增强。
②洛美沙星与H2 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针)合用,亦使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排泄减少,毒性增强。
③氧氟沙星针剂与氟派酸胶囊用于18 岁以下患者可致骨关节病变。
1.5 联合应用抗生素①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克林霉素针与头孢曲松钠针合用,前者是繁殖期抑菌剂,后者是繁殖期杀菌剂,两药合用,可降低后者效价。
②氨基苷类与氯霉素或林可霉素联用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重,导致呼吸肌功能障碍。
1.6 抗结核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异烟肼与利福平联用虽有防止耐药菌产生的作用,但肝毒性增大,个别可发生肝坏死。
1.7 给药途径不合理口服片剂用于阴道给药,如: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由于口服剂在处方组成上不同于阴道用剂型,在阴道内很难崩解释药,疗效甚微。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0:59:38.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秦艳[导读]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秦艳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 0302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056-02 随着医药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的不断上市,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武器,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然十分普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多,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途径不合理
从抗生素使用途径来看绝大多数是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而口服给药者所占比例很小,只有 11.72%,这不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忽视病原学检查
有的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不做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大小便、痰等各种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仅凭传统经验使用。
所以会造成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不相适应,致使药物疗效差,甚至会发生双重感染。
3抗生素使用率过高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抗生素使用率必须控制在50%以下,而WHO要求的抗生素使用率必须低于 30%,抗生素平均使用率高达 71.11%,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控制限度。
4抗菌药物用药的级别过高和价格昂贵
由于新剂型、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断增多,个别医生片面追求抗菌药物的高档化,来提高疗效及治愈率。
在医生使用第三、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和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很多。
这些抗菌药物不仅级别高而且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医疗费用上的负担。
5围手术期预防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此次调查围手术期术前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33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25.78%,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48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37.5%,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生素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因细菌引起的感染,而且根据有关报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品种越多+ 用药时间越长+术后的感染率越高,因此为增强药物预防的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防止二重感染,应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并且应以加强无菌操作作为预防感染的最重要的手段。
6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使用
在肝、肾功能减退或受损时,抗菌药物代谢、清除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即可在体内蓄积引起毒性反应。
因此,治疗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感染时,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并需要调整给药方案;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状态,某些生理性改变可引起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变化,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常同时患几种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因此,应用抗菌药物时剂量应偏小,一般给予中、青年人用量的1/3、l/4,用药时间也应控制,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应用毒性低的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对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既要考虑对母体的影响,也要考虑对胎儿或乳儿的影响。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立并完善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机制,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真正落到实处。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根据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及药物抗菌谱、药物敏感性、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考虑,选择有效药物;根据临床实际选用规律,应先用首选药物,当首选药物不能使用时,可选用备用药物;对于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危等需要抢救病例,无法及时获得微生物学诊断依据时,允许应用强效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性感染无效;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除非病情危重并怀疑有感染存在,可选用抗菌药物外,一般不可轻易应用抗菌药物,以免掩盖病症,贻误诊断;多种抗菌药物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同类抗菌药物不宜同时使用;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1)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加强临床药学指导,药师应走出药房,深入临床,同临床医生合作查房,配合临床医生制定适合病人个体的给药方案,避免浪费,同时控制二重感染的发生;(2)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应推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立主要病原菌谱和耐药菌株,定期公布制度,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3) 定期举办有关抗菌药物系列的知识讲座,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有关抗菌药物的知识,减少习惯性用药和经验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
参考文献
[l]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
[3]杜青云,张铭穷,黄纯等.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