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春》教案
教材: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
单元:第一单元《春》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韵文的朗读和背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1. 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对春天的向往之情,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2. 学生学习《春》这首韵文的朗读,教师给学生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并
进行示范和引导。
3.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组员跟读。
4.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春》这首诗的意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
修辞手法来理解诗的意义。
5. 学生根据对《春》的理解,展开想象,写下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可以用诗歌、句子、短文等形式表达。
6. 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让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
7. 小组合作,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朗诵、集体表演等形
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对春天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诗歌
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1. 教学手段:讲授、示范、引导、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听课笔记和复习巩固情况,评价学生对《春》理解的深度和自己作品的创意程度。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春》难点名称学习《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多种修辞手法结合使用,知识点较多,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运用几种修辞相结合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故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课文,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大家能猜到是哪个季节呢?那如果是你会怎样描绘春天呢?(春天是~~)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巧用修辞,品读语言。
1.文章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盼”,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而欢喜的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丰富,使春天活了起来,营造了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运用你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物以灵气,“欣欣然”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注到景物之中,使景物鲜活、生动起来。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把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情态形象而生动的展现了出来,表现出了春日融融的意境,极富动感。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给人一种连贯的气势。
3.春雨图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运用比喻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春雨的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比喻的非常形象和贴切。
同时三个比喻连在一起,更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4.春风图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柳风即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
《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语言。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观察。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调动感觉器官深入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指导并训练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读出感情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的结构安排:按照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天。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2.学会细致观察,并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
3.作者是如何“画春”的。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充满了美,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节):盼春第二部分(第2—7节):画春(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第8—10节):赞春3 请学生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直接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或做鼓励性评点)《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这样的美文,我们怎能不仔细品读,深入揣摩,领略其中的奥妙?(三)具体感知1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1)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特征突出。
(2)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3)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教师介绍为主,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发表意见。
)2 引导学生运用“思考与练习一”指点的方法朗读第1节,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品味如何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1)“盼望着,盼望着。
”(反复,突出急切之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课文《春》教学设计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课文《春》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课文《春》教学设计《春》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领会文章的所写景物的特征及寓情于景的写法;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细致的观察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描绘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春天优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品读诗,发现春天的美:(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导入课题:春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主要代表做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四、阅读全文,牢记字词1、字音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3)、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4)、舒展、活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8)春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一、目标1、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并细心体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2、通过欣赏,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1、结合课文实例。
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的特点和运用。
2、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3、品味语言。
三、难点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2、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四、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春》这篇文章。
它的作者是谁?(生:朱自清)原名?(生: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是中国现代的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一生不仅文章学得好,人品也非常高。
毛泽东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品价,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名族气节。
这么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男儿本色的人却写下了这篇如此细腻优美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春》去领略一下作家朱自清眷美的文字和笔法。
2、朗读课文品析语言齐读第一段,探究问题作者开头说“盼望着,盼望着”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春天期盼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所有人对春天的期盼。
“东风来了”来了干什么?来报告人们春天的消息,说得好。
你听到了什么?春天的脚步。
第一段仅仅17个字,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喜悦的心情。
所以上节课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两个字----盼春。
接下来作者开始绘春。
一生读“刚刚睡醒,张开眼”运用什么修辞?(拟人)作者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感,显得有生气,活灵活现。
“山朗润起来”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滋润,因为小河开始消融。
太阳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什么修辞?(拟人)“红”说明什么?暖和,抓住春天太阳的神韵。
这一段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这些初春特有景物的主要特征,为春天先画了一个大轮廓,从大处落笔,为春天着色,这样美好的春天,怎能不让人向往呢?男生读从这一端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第11课《春》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春»教学案例〔这是我上«春»这课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为学生讲了字词和文章的差不多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
分析了春草图、春花图和春风图。
课文终止时,我留了一个咨询题让学生带回去摸索,咨询题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快乐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中的〝卖弄〞可否换成〝展现〞。
〕师:〝昨天我们讲了«春»的前面部分,分析了人们盼春的心切、春草的生气、春花的芳香、春风的柔和。
下面请同学们把昨天所讲的内容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师:〝上一节课我们留了一个咨询题,老师觉得朱自清先生用错了一个词,‘卖弄’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小鸟,而应该换成‘展现’,同学们认为呢?〞大部分同学讲不能换,也有个不同学同意。
师:〝仿佛有许多同学不同意我的看法,能讲一下理由吗?〞〔我设计那个咨询题,只是想让学生了解贬义词褒用的成效,学生的回答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成。
〕学生:〝用‘卖弄’好,因为小鸟想让大伙儿听听它的歌喉。
〞学生:〝用‘卖弄’更能显示春天到来时小鸟的欢乐心情。
〞师:〝但是‘展现’也能表达呀,而‘卖弄’是贬义词,用它形容小鸟不是含有贬低之意吗?〞〔看起来又有几个学生同意了我的看法,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老师,我有四点理由能讲明用‘卖弄’更好。
第一,字典上讲‘卖弄’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本领。
春天来了,天气温顺了,小鸟自然也快乐,歌声也悦耳了,因此要有意表现一下。
第二,前面讲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鸟儿有了自己漂亮的家园,通过卖弄喉咙来表现一下快乐的心情。
第三,假如用‘展现’就可不能呼朋引伴,因为‘展现’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人主动来倾听。
而‘卖弄’是炫耀的意思,自然要呼朋引伴。
第四,‘卖弄’尽管是贬义词,但那个地点作者不是贬低小鸟,而是有意如此讲的,带有喜爱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1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文,如何在上课之初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设计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散文重在传情,在导入方式上不妨走煽情路线,渲染一种情景氛围。
在《春》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长达三分钟的电子幻灯片。
幻灯片制作精美,动画完全自动并配以能够体现春天特点的背景音乐,很好的渲染了情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导入环节是很能够吸引学生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具有画面感的。
值得注意的时,通过多媒体渲染情境进行导入,音频的渲染作用是很大的。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作为一篇素以文字优美著称的散文名作,学习《春》时,应当将课堂上的主要环节集中在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作者优美的语言。
然而,对于预备班学生来说,通过反复朗读是否能够自然而然就悟出语言之美呢?即使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学生们又能否分析出之所以美的原因从而能够对这样的方法加以掌握并在需要之时予以运用呢?恐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甚至于至关重要决定成败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一个章节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如:第六段写的是春雨,是静谧的春雨。
静谧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读出来的,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带着同学品读词句进而归纳出“静谧”一词。
品味语言的第二步是给予学生朗读的目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春雨的静谧的。
这使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至于茫然无措,而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去阅读。
这样的课堂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品读语言的第三步是重组形成新的整体。
又如《春》的第六小节,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春雨“静谧”的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影响是感性的,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在第二步中,学生们从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笼着一层薄烟”“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慢慢走着”等等,学习到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种静谧的氛围,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老师的归纳,学生能够掌握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获得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描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文章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具体可感的春日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该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文章的主题明确,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希望,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春天这个季节有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对春天的美好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学生应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春天的美好,理解散文的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感受春天的美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表达技巧。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句和表达技巧。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提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b.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春天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春》教案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
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
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
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
(景+动词+春)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春》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背景:《春》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期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是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的热门选择,很多名家都执教过此文,我想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还是写作技巧,都可大讲特讲,都可开掘出一些亮点。
在传统教学中,它很能体现出教师的才能。
我以前讲授此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端的是如痴如醉,学生也是连连点头,又写又划,一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认为一堂好课便是如此。
可是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新观念新思路的教育,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思路。
我反思到以往教授此课时更多地是展示教师的能力,是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学生虽然受到感染,但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在很多环节上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能力也未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这次我尝试用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用新课改的精神来上这一课。
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定为:美文美读,充分朗读。
理清思路,积累品析。
教学过程包括下列环节:1、预习阶段,扫清生字,至少读三遍课文,做到熟悉文章内容。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个环节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充分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有所领悟和体会,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3、积累品析。
教给学生积累品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品味,说出自己的感受。
突出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品味作品的主体。
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尊重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导入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上课时能用心“感觉”。
、2、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不错,同学们通过学习很自然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课堂小结5.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景。
2.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了课文,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资源1.课文《春》2.春天图片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和感悟。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
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并背诵重点语句。
1.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1.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的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等。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方法。
4.课堂展示4.1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5.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6.作业布置6.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春天的作文。
6.2学生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关注。
附:课文重点语句解析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3、联系实际,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4、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朗读中揣摩)
5、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前布
置
学
生
去
搜集关于文,以开
野, 拓展思路,增积累。
【教】
入新课 师:,大吗?)
,
今
就一起来 件 )出示:三人同日去游春
生:春。
,是
春
,,每年
过春
、夏、秋、冬四
,你 们哪呢 每都有特点,但春天好像格外的惹人喜
特说春天到底有哪些? 学生
回答
可能有:花
、、木天,白云⋯ ⋯ 师
:
真代
著名
作家朱自清先
生笔下又都写
了
哪
些
景
物
呢
我 们一朱自清先生的《春》。
件出目及作者 )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放学
生整体文内
容。
伴
,力求生
动,能感染学生 )。
说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 ?
生:春
花,春草,春雨
⋯ ⋯
师
:
下下列片是春天的景物,哪
些不是 件片 )(察后论) 生
:
“春花
”和
”是
图片上的杏花是春天的事物。
“春
风”是温柔的,的手。
“春草”和“春雨”不是“春草”刚 从出来, 嫩嫩绿的, 而得很茂盛。
“春雨”细的, 密密的,而不是很大的雨。
(培养学察分析能力 )
察得能把
春
草
和春
雨
画在黑
板
?
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景物来。
师天的
景物,
你能否用含情春天的
深刻感受 ?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⑴
春天的,有花有草天和白云。
⑵
春天
是意的,“高,万条”。
⑶
春天
是朝气蓬勃的,它使万等。
2
:感深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春”又有什么 独特的感受呢 ?
生共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⑴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出示课件:小娃娃,跳舞的小姑娘,举重青年,让学生感性理解春天
的特点)
⑵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能说出春天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 生:新、美、力
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
喜欢娃娃。
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你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吗?(学生说,其
它同学补充)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也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⑤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
辛勤劳动。
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生:喜欢春姑娘。
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
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色彩鲜艳,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给人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给人诗情画意般的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在我们写作中要善于抓住
美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作。
喜欢健壮的青年:
(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
①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
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
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
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
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③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
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师: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
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三、拓展延伸
师:作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了对春天、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赞颂春天?
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句。
写小散文。
唱歌。
(《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等)
跳舞。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