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3.10 KB
- 文档页数:7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制度的概念及作用在诺斯的理论框架中,制度是指一系列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形式,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协调问题。
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形式制度包括法律、宪法、条例等明确规定的规则,而非形式制度则指习俗、行为习惯、信用等无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度为经济主体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使其能够有序地开展经济活动。
其次,制度对于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最后,制度还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观点1. 制度演化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通过演化和适应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
他提出了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于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
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经济与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2. 制度的路径依赖诺斯进一步提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演化进程是具有惯性的。
过去的制度安排和历史上形成的习俗和规定会对现有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了现有制度的惯性,并使得社会难以从一种制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
3. 制度的转型尽管路径依赖的存在会使得制度难以转变,但诺斯认为转型是可能的。
当制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制度会面临适应性危机,必须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
在转型过程中,关键的改革策略是改变激励机制和重新分配权力,以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三、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1. 解释经济发展差异制度变迁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作用。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指新制度(或新的制度结构)的产生,并否定(替代)、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的制度结构)的过程[1]。
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制度动态过程的考察,它涉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任何制度,不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并不是人类理性的直接对象,而是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的意外社会结果,而正式制度则表现为人类集体理性的直接对象和产物,它是人类理性作用的有意识的社会结果。
制度变迁的“主体”[2]一般必然的表现为,在正式制度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理性参与、并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有意施加影响的行动主体。
因此,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阶级、利益集团、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是自愿聚集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与有意识的制度变迁相反,无意识制度演化论将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一个主体无意识参与的自发演化过程。
因此,在无意识演化中,并不存在制度变迁的主体,该过程中不论个人行为怎样作用和影响制度变迁,只要他们没有在意识上指向特定的制度结果,那么他们就只是制度变迁的客体,而非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根据既有的信息和行为目标,主动积极地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
这一有意识参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大致如下:对现有制度做出评价→形成认知和把握时机→确立制度变迁目标→选择制度变迁方式→制定变迁方案→实施变迁→调整完善目标制度→确立并巩固新的制度结构。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特征,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同样需要特定的程序和分工。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是对考察导致制度变迁的因果原理的物理学类比。
如果将制度变迁的现象视为结果,那么任何导致制度变迁的因素都可以视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黄少安(2004)主张从内外两种作用力来解释制度变迁动力的问题。
他指出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指由特定制度对应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作为动力源;而制度变迁的外动力则是指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直接动机和意图。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评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从理论贡献、实践应用和局限性三个方面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评价。
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将探讨诺斯理论如何丰富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诺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将指出诺斯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和评价,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的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斯的理论中,制度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博弈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框架。
诺斯强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和互动。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当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新的制度变得可行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诺斯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分配、政治力量对比等。
因此,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即制度变迁可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
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多种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会使某一种路径成为主导。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约束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制度变迁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政治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政权的更替往往伴随着制度的变革。
经济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压力推动了制度的演进。
社会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引发了制度的调整。
文化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支撑,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了制度的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有制度演化论、制度路径依赖论和制度创新论等。
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调整和改进,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制度演化论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为任何制度变革都应该建立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剧烈的冲突和动荡。
制度路径依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既受历史条件限制,也受现实利益驱动。
制度的选择和变迁往往依赖于历史上的习惯和惯例,不能忽视创新和的可能性。
制度路径依赖论强调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于解释制度变迁中的突发事件和突破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创新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策略的选择过程,需要有人主动推动和引领。
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往往需要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需要有领导者和者的引领和推动。
制度创新论强调制度变迁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变迁不仅是制度的调整和,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表现。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遵循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推动制度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形成共识和合力,推动制度创新和变迁的顺利进行。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指人们共同遵守和执行的一套规范、流程和程序,是一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被隐含的行动程序”。
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对于维护秩序、促进发展、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变迁和重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之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研究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一门学科。
一、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制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共同实施行动的规范和原则。
制度具有隐性、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主要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制度的演变是通过社会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生的。
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利益的转移、价值观念的改变和利益主体的重新配置。
三、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其动因主要包括内外冲突、时代需求和制度矛盾。
主要的制度变迁机制包括逐渐演进、突发变革和逐步革新等。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策略。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变革、演化与发展、渐进等不同的方式。
制度变迁的策略主要包括与重构、制度创新与调整等。
五、制度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信任的建立等。
制度变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行为、维护公平、保障权益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六、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制度变迁理论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主要包括制度发展理论、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制度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社会变迁和的实践。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的秩序与变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制度,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理论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为社会变革提供多元化的解释和思考。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首先,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规范和约束性规定,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过程,它具有时间性、系统性和目标性。
制度变迁可以是性质和特征的变迁,也可以是结构和职能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和矛盾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人们要求制度的改变和适应,以解决这些问题。
2.制度内部矛盾:制度的内部矛盾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的发展,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制度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3.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迁。
当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现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迁。
4.制度创新和制度转变:制度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一些新的理念和观念涌现出来,对现有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5.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益关系会发生调整,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保障各方利益,需要进行制度的变迁来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以确保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的决策和参与机制,以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解释以及预测制度变化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要从制度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一种对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的集合,它们约束了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制度的变迁是指制度的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或转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制度内部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制度内部的利益冲突、权力争夺、资源分配等问题会推动制度的变迁。
此外,制度内部的反馈和学习机制也会影响制度的变迁。
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或困境会引起行为者的反馈和调整,从而推动制度的变迁。
外部因素包括制度外部的环境和压力。
例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关系等因素会对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外部利益集团的行动和影响也会促使制度的变迁。
例如,社会运动、利益团体的活动会对制度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行动者的互动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会进行博弈和斗争,以争取自身的利益。
同时,制度的学习与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对未来的制度变迁进行预测。
例如,如果一个制度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不平衡,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该制度有可能会发生变迁。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对制度变迁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框架。
它通过分析制度内外部的因素,解释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对未来制度变迁的预测。
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导言:制度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组织干系的体系,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制度也在不息演变和变迁。
对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探究以及对此的评述和启示,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进步过程,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1.路径依靠理论路径依靠理论认为,当前的制度状况是历史过程中的结果。
制度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很强的惯性作用,现有的制度会影响到将来的选择。
这一理论指出,制度的变迁需要思量历史的渊源和路径依靠现象,不能简易地进行割裂和替换。
2.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实现的。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创新是推动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这一理论重视从制度内部寻找改革的动力和手段,提出了制度变迁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3.制度转型理论制度转型理论关注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
它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从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向另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转变的过程。
制度转型理论诠释了社会制度演化的根本逻辑和规律,可以为制度改革提供改革方向和目标。
二、制度变迁的评述1.制度变迁中的优势与限制制度变迁既有乐观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制度变迁中,阅历积累和路径依靠的优势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连续性,增进社会成员的适应和认同。
然而,路径依靠和旧有利益的阻力也会导致制度演变受限制。
例如,某些旧有利益集团对制度改革持保守态度,使得改革进展缓慢。
因此,评述制度变迁时需要全面熟识其优势和限制,以便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2.历史对比与阅历借鉴历史对比是评述制度变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制度变迁进行对比和探究,可以找到共同点和规律。
这些历史阅历可以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阅历,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制度变迁的。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总结阅历,利用成功的例子来指导制度的变迁和改革,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是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内部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制度调整和演进的过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
首先,制度路径依赖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既定制度是经历了一系列相互作用和适应过程后形成的,具有持久且不易改变的特性。
尽管既定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因素,使得制度变迁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制度变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通过改革和重建来推动。
其次,制度外部性是指制度与其他制度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
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制度外部性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策和市场力量等来改变。
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最后,制度性的权力是指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制度性的权力通常来自于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推动或阻碍制度的变迁。
除了利益相关者之外,制度性的权力还涉及到对规则和惯例的认同和遵守。
当人们对一种制度有了足够的认同和遵守时,制度变迁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这三个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在实践中,制度变迁需要对既定制度进行调整和重建,并通过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来推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工具。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
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历史阶段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
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卓著。
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三、理论基石诺斯早期研究也没有超出上面提到的思路范围。
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和技术参数的函数。
热衷于用统计方法分析历史上一些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增长过程,试图对此进行数理化处理。
诺斯发现: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没有发生技术进步,但此期间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如何解释此现象。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诺斯发现:技术没变,但船运制度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不完善需要“修补”。
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里,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产权最重要。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英国的有效的产权结构、专利法的颁布。
同时期的法国和西班牙由于没有建立类似的能有效保护私人财产和限制皇权的制度结构,无法对个人创新提供适当的激励而落后。
作者认为当代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相对落后都是经济组织无效率的结果。
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琼斯)也认为,制度不足使技术进步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也是亚洲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总之,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创新和变迁的研究。
在分工不断深化的经济生活中,交易链条不断加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交易成本不断上升。
而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了日益复杂的交易活动。
在日益复杂的交易活动中,人们的经济交往极大地依赖大家可信赖的、相当规律的行为模式。
协调这些活动需要制度。
《西方世界的兴起》重点在于阐述不同制度变革怎样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没有完成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构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诺思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块基石: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四、具体内容1、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将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结合是诺思的一大理论贡献。
诺思认为,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历史上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经济组织形式的替换。
根据产权理论,在现存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在充满稀缺和竞争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
竞争将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此,人类在为不断降低交易费用而努力着。
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从而降低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否则,将导致交易或契约安排的减少。
诺思认为,产权结构主要在以下方面推动制度变迁:首先是依靠产权结构创造有效率的市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的有效性只有靠充分竞争。
诺思研究发现,市场的有效性意味着充分界定和行使产权,它意味着创造一套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约束变量。
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产权结构及其行使并得到确认能够降低或完全消除不确定性。
诺思认为,市场无效率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结构无效率,因此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权结构的创新。
另一方面,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最终又会引致与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于是形成相对无效率的产权结构。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产权结构,进行产权结构的创新。
其次是依靠产权结构推动技术进步。
诺思认为,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既缘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出自发明者能获取发明收益较大份额的可能性。
投资于新知识和发展新技术的盈利性需要在知识和创新方面确立某种程度的产权。
如果缺乏产权,新技术唾手可得,就会丧失发明的动力。
尽管发展新技术的社会收益率总是很高的,但从历史上看发展新技术的步伐却是缓慢的,问题在于“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
一套鼓励技术变革、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就是明晰创新的产权。
“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专利法都旨在为发明创造者提供某种程度的排他性权利”。
2、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
诺思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虽然没有多大发展,但独到之处在于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因为国家并不是“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并且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在诺思看来,关于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既要解释造成无效率的产权的政治或经济组织的内在的活动倾向,又要说明历史上国家本身的不稳定性,即国家的兴衰。
为此,他把自己的国家理论称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首先要说明国家的性质。
关于国家的性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有各种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掠夺论(剥削论)和契约论。
掠夺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即国家是掠夺或剥削的产物,是统治者掠夺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
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就持这种观点。
契约论则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服务,国家在其中起着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作用。
这种理论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重新解释下又得以复兴。
显然,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佐证,但它们均不能涵盖所有的国家形式,因而是不全面的。
从理论推演的角度看,国家带有掠夺和契约的双重性。
因而诺思倡导有关国家的“暴力潜能”(violencepotential)分配论。
他认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
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若分配是不平等的,则产生掠夺(剥削)性国家。
诺思认为,具有一个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模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被称之为“保护”或“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第三,国家面临着内部潜在竞争者和外部其他国家的竞争。
诺思指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
国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最大化。
诺思研究发现,在历史上的许多阶段,“在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减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也就是说,国家上述两个目的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导致相互矛盾乃至对抗的行为出现,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3、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西方正统的经济学理论一直忽视或排除意识形态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其他一些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诺思在吸收两种理论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具有意识形态成分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思指出,新古典理论不能解释两种行为:一是包括“搭便车”(freeride)在内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行为,即利他主义行为。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理论限于严格的个人主义的功利性假设,明确指出“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来解释新古典理论的个人主义理性计算所产生的这些偏差”。
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
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
“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
例如,在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不能用产权来解决“搭便车”问题,这时就要靠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再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确定的规则需要一个遵从过程。
遵从也是有成本的。
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产生了过高的遵从规则的成本,这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安排,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