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9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金属设计: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特点: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唐代金银器特点:绚丽多彩。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最主要的产品是铜镜。
自三国战乱以后,铜器生产仍在继续进行,但铜矿开采量减少,兼制瓷业、冶铁业迅速发展,铜制器皿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铜饰件、铜镜、铜弩机、货币等仍保持旧有的规模。
从部分铜镜铭文看,当时北方铸镜中心可能在徐州,南方铸镜中心在会稽郡的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和武昌(今湖北省鄂城)。
此外四川成都一带的铸镜工艺也比较发达。
铜镜的纹饰和技法基本都沿袭东汉,北方主要是柿蒂连弧纹镜、方格规矩镜、简化规矩镜、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位至三公镜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和画像镜。
神兽镜以汉末流行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和重列神兽镜居多。
画像镜主要在浙江绍兴地区发现,这种镜所雕铸的人物受传神写照画风影响,极为生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图案化。
其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人车马镜,以及历史故事镜。
常见为吴王与伍子胥故事,常将镜面分为4区,每一区表达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四个场面如同连环画一样,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第一章传统书籍形态沿革1.龟甲、兽骨编缀成册是世界上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殷商时代,持续使用到西周,大约有3000多年历史。
2.书籍装订材料进化为竹和木,书籍形态便出现了“简策”,竹木简策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沿用到公元4世纪,其连接材料先是动物皮条和藤条,后又用麻、丝捻成的绳。
用动物皮条和藤条连接书籍称“韦编”;用丝麻绳连接称“丝编”。
用竹木片刻写的书(先是刻字,后有了墨和笔就改为写字)称为竹木简。
将刻写后的简,依顺序编排扎缀起来成为一束,即称策——简策。
简相当于现在的“册”。
3.简策装连接方法是将竹木或木片编排扎缀成策即竹木简策。
4.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简并行使用。
与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用于书写短文、书信。
用木板刻写的书称为“版牍”,一块木板制书时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
一尺见方(一平方尺)的牍称“方”。
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称为版牍。
5.青铜器书,除了用甲骨刻写文字记事的书以外,商代后期又出现了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的书。
6.考古最早的石头书,有秦国的石鼓书。
因为刻石的形状像石鼓,故得名石鼓书。
7.1898年,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埃及特洛伊古城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了纸莎草纸,这种纸与中国用树皮和麻布做原料来制造的纸完全不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文献,现存有数十万张之多。
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迄今为止,最长的纸草卷长达40.5米。
8.册子本,或称折叠精装书,源于西方。
9.“卷”形式是“策”形式的演变,只不过材质不同而已,是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装帧形式,卷配上轴就叫卷轴装。
10.轴为圆柱形,用卷粘裹起来,作为卷的轴心其作用是支撑卷,使其挺括、平整,便于阅读和保存。
轴被卷粘括后,其两端露在外面,称“轴头”。
11.梵夹装是佛经的一种装帧形式,是仿照梵文贝叶(同页)经的形式,将纸裁成长条,两面书写。
2016中外设计简史一.选择题和填空题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X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
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
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XX神性的意义。
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6.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7.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8.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9.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与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10.青铜器取代陶器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史上第二次飞跃。
体系和窑场。
11.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传统的珍贵文献,是我国古代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类书籍。
12.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峰期是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13.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14.中国古代家具是以宋代为分界线,此前以低矮型家具为主,此后开始流行高坐型家具。
15.在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特色并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16.水晶宫的设计者是帕克斯顿。
17.工艺美术的实际领袖是威廉.莫里斯,理论上的导师是理论家拉斯金。
18.1739年,美国的霍拉修.格林诺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一百年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路易斯沙利文将这句话作为设计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19.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20.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书籍装帧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概述•书籍装帧设计元素•创意构思与实现方法•案例分析:优秀书籍装帧设计欣赏•挑战与趋势: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思考•实践操作:自己动手做一本书籍装帧设计01书籍装帧设计概述定义与目的定义目的古代书籍装帧近代书籍装帧现代书籍装帧030201历史与发展重要性及意义提升书籍价值增强读者体验促进文化传播02书籍装帧设计元素封面设计封面是书籍的“脸面”,是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部分,因此需要突出书籍的主题和特色,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封面的设计需要与书籍的内容和风格相符合,可以通过色彩、图形、文字等元素来表达书籍的情感和氛围。
封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需求,以便让更多的人对书籍产生兴趣。
内页版式内页版式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版心、天头、地脚、切口等元素的设计和安排。
好的内页版式可以使读者更加舒适地阅读书籍,提高阅读体验。
同时,它也可以引导读者的视线,突出重要的信息和内容。
在设计内页版式时,需要考虑到字体的选择、字号的设置、行间距的调整等因素,以确保版式的清晰易读和美观大方。
插图与配图插图和配图是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们可以增加书籍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
在选择插图和配图时,需要考虑到它们与书籍内容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以及它们自身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此外,还需要注意插图和配图的数量和分布,避免过多或过少,以及不合理的安排对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困扰。
纸张与印刷工艺纸张是书籍装帧设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纸张质地、颜色、纹理等都会对书籍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在选择纸张时,需要考虑到它的质感、厚度、重量等因素,以及它与印刷工艺的适应性。
印刷工艺也是影响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感体验。
在选择印刷工艺时,需要考虑到它的成本、效率以及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等因素。
03创意构思与实现方法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书籍内容与主题分析深入理解书籍内容,挖掘主题思想,为装帧设计提供灵感。
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演变历程经过一个学期平面设计史学习,我从课堂上了解了不少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其中老师讲解的古代书籍及装帧的演变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几课我还乖乖地做了笔记。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觉得在大一里学一些关于专业的历史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书籍装帧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装饰元素在书籍装帧中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它更可以补足和辅助文字的局限性,更好的表达出作品的内容。
一本书摆在眼前,我们首先会看到它的外观设计,中国的装帧艺术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是变化无穷的,因为纸张的发明才有了今天我们这样便捷的书本。
当然材料、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最初的甲骨文,是把字刻在动物的壳上而且还不是汉语,所以今天我们解读起来就很麻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书籍的开始。
其次就是金刻——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
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成了后世的人们研究当时政治情况的绝好素材。
虽然用青铜器作为记载文字的“书籍”很麻烦,工程也很大。
但是在我们现代这样的“书籍”被流传下来,也是我们考古人员等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亦是铭文被发现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之后还有石刻——石头上的碑文、简策——竹书、帛书——丝织品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出现,这也是见证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变化。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和推广造纸术,雕版印刷的发明以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版是书籍的出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带答案(共1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课程代码 05546)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一单项选择 (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1.中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时期是【 B 】A.远古时期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2.以下不属于书籍形态的物质构成因素是【 D 】A.纸张B.粘合剂C.材料3.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他必须具有【 A 】特殊工艺性 C.特殊材料性 D.主观性4.通过测试证明最佳行宽是【 B 】—80毫米—90毫米 D. 90—100毫米5.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的书刊纸适宜作【 B 】p123A.凹印印刷拼印印刷 D. 胶印印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6. 书籍装帧中的插图具有从属性,没有书籍的文字内容就没有插图可言。
7. 胶印印刷彩色图片,分红、黄、蓝、黑四个版印刷,制版是对图片的色彩分解,印刷时吧分解的色彩组合起来。
8. 书籍页面与页面的转换要保持视觉元素的连续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9. 精装书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0.如何对全书版面进行整体控制P431)通过黑白\色彩\空与满\图与文的节奏变化来控制2)由网格分割来实施风格统一性.3)由开本制约版面11. 挑选书籍的纸张应注意哪些方面?p123(1)纸张表面(2)纸张厚薄(3)纸张纤维结构方向(4)纸张规格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列世纪装帧设计实做题(课程代码 05546)五、设计题(本大题70分)12. 请为《新华大词典》的精装书设计护封。
要求:(1)护封的设计内容包含封面、书脊、封底和前后折口。
封面和封底尺寸为宽140mm*高202mm,其余部分宽度自定。
(2)主题明确,贴切说明书籍内容。
(3)具有创意,色彩协调(4)注意各版面之间的整体编排(5)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课程代码 05546)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一单项选择 (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1.东汉以后,书籍装帧形成卷轴的艺术形式是由于【 B 】A.印刷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木活字的发明 D.铅活字的发明2.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是【 D 】A.纸张B.设计C.工艺D.阅读3.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部分是【D 】A.色彩设计B.文字设计C.图形设计D.版面设计4.一般性读物与版心在版面面积中的比例为【 A】:3 B. 3:2 :3 D. 3:15.书籍物态是有什么构成的【A 】A.材料和工艺B. 文字和插图C. 版面和色彩D.平印和凹印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6. 书籍装帧导入插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书籍的形式美,增加读者兴趣 ,二是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 p437. 凹印是极不普通的印刷工艺,因其造价高,一般用于艺术品和票证的印刷。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印刷术的发明和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印刷术的发明和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发源于中国人独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实和蓋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20-265年三国魏韦诞改良制墨术,创制出质量优良的″仲将″墨,享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称。
从此,制墨技术迅速推广,为书写、拓印和印刷提供了适宜的材料。
四世纪晋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
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
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
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
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六世纪隋或隋以前到了南北朝时候,出现了更大的木印,有一颗木印长一尺二寸,阔二寸五分,与一块相当大的木板雕刻无异。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
“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
而印章也毕竟只是印章,再大印出来的字数也有限。
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数千张模印佛像,是隋朝或隋朝以前的遗物,是由印章盖印向木刻刷印过渡的印制形式。
陆深《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有人据此说印刷始於隋朝。
七世纪初隋文献记载隋朝卢太翼目盲摸书而知其字。
有人认为他摸的是书版。
但此书版究属雕版印刷用的书版,还是供拓印用的木版难以断定。
636年唐贞观十年明朝史学家邵经邦着《弘简录》记载,唐太宗於贞观十年曾下令″梓行″长孙皇後的遗作《女则》。
这是文献记载、现知最早的印本书籍。
据此可以确认印刷术在唐贞观十年(636年)之前已经用於书籍印刷。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
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