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家居设计与室内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28
发展历史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中国建筑简史按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观点大致分为: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时期。
也有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五个时期。
世界建筑简史史前建筑,古代建筑(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罗曼建筑、伊斯兰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洛可可式建筑),工业革命建筑(即现代主义建筑)。
著名室内设计师高文安(香港):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内,高文安设计了超过2000个室内设计项目,被誉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
高文安是建筑师,亦是首屈一指的室内设计师。
他曾经到澳洲留学,回港工作数年后创办了“高文安设计有限公司”。
梁志天(香港):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拥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硕士多个显赫学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
1997年创立了“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
周娟(香港):KCA设计负责人,代表作品帆船酒店室内设计。
凯莉·赫本(KellyHoppen)是英国顶尖设计师.为很多名人设计住宅及很多商业场所包括航空公司头等舱等等.她将奢华做到极至. 以冷静、简洁、优雅并富有创意的设计而闻名于世的顶级室内设计师凯丽•赫本(Kelly Hoppen)可谓载誉无数,早在1997年,她就赢得了安德鲁•马丁“年度国际设计师奖”;2006年,赢得“Ella室内设计奖”。
(五)室内陈设与家具变化隋唐五代是我国室内陈设与家具形式大变革的时期。
隋和唐代前期,传统的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虽然仍是主流,但使用高足家具与垂足而坐的风气也已经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盛唐和五代,高足家具迅速推广开来,成为当时屋室家具的主要样型,人们垂足而坐的习俗已经初步形成。
室内陈设这一时期的室内陈设是随着高足家具的发展和人们起居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的。
秦汉时,人们席地而坐,室内的基本陈设是席、床、榻、几、案等。
隋唐五代时则主要是高足的桌、椅、大案和床榻。
这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室内陈设的情况。
此外,五代王齐翰《勘书图》中绘有三叠大屏风,屏风前设长案,一位白衣长髯的文士坐在一张扶椅上,前置一书几。
这种室内陈设使室内空间和各种装饰都发生了变化,与席地而坐的室内陈设迥然不同。
床榻隋唐五代时期的床塌,形体上都较前代更加宽大,这种宽大的床榻可以从传世绘画和考古出土文物中看到。
《韩熙载夜宴图》中绘有两件床榻,床榻的左、右和后面都装有较高的围板,正面两侧各安一独板扶手,中间留门以容上下。
其中一床可同时容坐五人,形体之大可以想见。
1975 年4 月江苏邗江县蔡庄五代墓出土四件木床榻,长188 厘米、宽94 厘米、高57 厘米,榻面大边与抹头仿45°格角榫做法组成边框,中间设托档七根,上面用铁钉钉上木条九根。
榻的腿部和腿部上端同大边交接所置角牙均为如意云头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当时,床榻作为一种坐卧用具,使用得相当广泛。
皇帝所用的床,称“龙床”。
从《新唐书·百官志三》得知,唐鼓吹署掌置龙床。
唐冯贽《云仙杂记》记载:“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唐代李峤写有一首咏帝王龙床的诗,描绘了床的豪华精美。
诗云:“传说有象床,畴昔献君王。
玳瑁千金重,珊瑚七宝妆。
”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中也有“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之句。
在官衙中也有用榻的。
《通典·职官典·侍御史》记载:唐代侍御史食座之南所设的横榻,名南床,又称“痴床”。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室内设计史中国室内设计史一、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1、巢居、穴居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2、最基本的空间布局:方形和圆形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
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炕安排有进风的浅槽,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起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
3、装饰与陈设:多为几何纹样,运用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①人面纹(人面和太阳结合)②鱼纹(单体/复体)③植物纹早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经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即使是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已绘有兽形和围猎的图形。
也就是说,即使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二、设计萌芽和发育—夏、商、周、春秋时期1、社会背景奴隶社会阶段,又是青铜时代,西周的版图已近我国现今版图,西周是奴隶制完备与衰落时期,也是华夏民族进一步融合、国家巩固统一的时期。
商朝的宫室,从出土遗址显示,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
同时,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对待的。
2、建筑概况与规划①建筑概况:城堡、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
(这些建筑更加适合于“礼”的规范)②建筑平面形式:平面大都是大尺度的矩形,有前廊、围廊和回廊围成庭院,大门基本位于中轴线上。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室内规划设计随着佛教的传入及南北民族的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佛教建筑,此时期的主要建筑类型有佛寺建筑、石窟建筑、宫殿建筑和陵墓建筑四类。
其室内的平面形制以方形或类方形为主,兼有组合方形,平面布局多采用十一以下的奇数开间,其中宫殿建筑多为“东西堂制”式布局,佛寺建筑多采用以殿为主的“前塔后殿”式布局,陵墓建筑多为单室墓,兼有前后室布局的多室墓。
此时期室内规划设计的墙体由土墙、土木混合墙发展为全木墙。
其室内墙面的装饰以壁画为主,其装饰题材多取自佛教传说、鸟兽等,“晕”的方法已初步出现,多见于佛教建筑及陵墓建筑中。
1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高坐家具。
如扶手椅、方凳、圆凳、束腰、蹄等。
传统的床加大加高,上部设顶帐以抑尘,四周还围置可拆卸的矮屏,下部饰壶门,床上除有倚靠用的凭几外,还出现了供倚躺垫腰用的隐囊及圈形曲几。
人们既可坐于床上,也可垂足坐于床沿。
在室内规划设计中,一般家具的装饰多采用与佛教有关的莲花、飞天、缠枝花等装饰纹样。
2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的器形高瘦、优美别致。
室内规划设计与装饰上受佛教艺术影响,风格简大方,莲纹瓣和贴花佛像十分流行。
纹饰以弦纹为主体,压印网格纹。
此时陶瓷器追求以釉色取胜的效果,即用含铁量很高的釉施于釉中或釉下,有的任其流淌,变化,烧成后呈现美观的褐色花纹。
这一时期青瓷器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器型除一般造型外,还出现了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
3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的金银器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风采的装饰品,如镂空金丝带、高足鎏金杯、鎏金银壶等等,它是东西方、南北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4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无论在理论的探讨上,还是创作实践都有长足发展,它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继承并发扬了汉代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的绘画已摆脱了附着于室内规划设计的状况,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绘画的品种开始丰富,其中山水画已具有形成独立画种的雏形。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设计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和民族交流空前活跃,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各民族文化融汇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诸多的家具设计,譬如胡床、筌蹄等高坐具的设计,也有如折叠屏、挂屏之类的屏风设计,使人们一改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跪坐不再是唯一的方式,高坐具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坐姿也迎来了空前的解放。
接下来我会从设计史的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设计。
首先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按样式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椅凳类,其中的代表是胡床,筌蹄,椅等。
胡床【1】,又名交床、绳床、交椅;是一种能折叠能挂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胡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用方便。
它可张可合,张开可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带方便,用途广泛。
胡床作为高型坐具对中国古代人们从跪到垂足坐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世家贵族的落魄也使得人们的精神发生改变,所以坐具由低变高便是必然,更为开放的思想带来的更加自由的起居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史籍歌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在所有的社会生活场合中,都可以找到胡床的身影。
胡床的使用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场合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分。
北方可以使用,南方也可以使用,行军狩猎过程中可以使用,祭祀祈祷中也可以使用,舟车旅途中可以使用,接待宾客时也可以使用。
南北朝的刘宋时期,“胡床”在社会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招待宾客的规范坐具;筌蹄【2】,即后来所称的绣墩,多用藤或草编织而成,高度多与小腿等高,形似束腰长鼓,多见于佛教石窟寺壁画或雕刻,出土或传世的石刻佛座也常为筌蹄。
其基本形制是上下两端各有一圆面,上端是供人坐之处,下端则接地,两面间以线条连接,中部留有束腰。
筌蹄在诸多佛经和佛教建筑中出现,可以看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