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3
时下,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中国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的落后地区,最短缺的是什么?是资源,是政策,是人才,还是政府执行力?在这些地区,资源一般来说都是比较丰富的;大政策已定,小政策缺乏;人才也短缺,但最短缺的是政府执行力。
长期以来,各级国家机关,包括政党机关,特别是政府执行机关,被官僚主义和陈腐俗气所侵袭,敷衍塞责,拖拉扯皮,得过且过,能躲就躲,无人负责,也无人问责,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的机关和风气,能够产生效率吗?当然不能。
而且,中国的执行系统的传统做法是,以会议贯彻会议,大会、小会连续开,从中央开到地方,开完会就完成任务了,之后少有过问。
中间也曾穿插调研、考察、观摩、检查等环节,但大都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很少产生正效应。
如果遇上为了应付检查而弄虚作假的地方,得到了一些虚假信息,还会产生负效应。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不仅落后的、中间状态的地方普遍存在,在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有。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各级领导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和最紧要的工作是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建设,大力提升政府执行力,以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仇和在主政江苏沭阳、宿迁和云南昆明十多年的时间里,以锐意改革,大力提升政府执行力,迅速改变了这几个地区的落后面貌。
本文以昆明的公共治理为例,研究仇和是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来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从而实现公共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一、概念分析:政府执行力的概念、要素与塑造路径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政府执行力”;“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了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范畴之一。
紧接着,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并把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提高到检验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政治高度。
从此,“政府执行力”成为我国公共行政学界时下流行的分析工具。
而如果从学术上来探讨我国此一分析工具的本土资源,那么仇和“督查”创新工作应该是重要的理论知识之一。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政治发展与政府发展第⼗章政治发展与政府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1.政治发展的内涵政治发展是指在民族独⽴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的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个⽅⾯:(1)政治发展是进步性的潮流,是伴随社会转型的政治进步;(2)政治发展是世界性的潮流,世界各国都存在⼀个政治发展的问题;(3)政治发展是⼀个过程,⽽且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不间断的漫长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展开的;(5)在社会处于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途径是改⾰;(6)政治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体系发展、政治⽂化更新、意识形态变化、政治结构分化、公民组织化程度提⾼与民众,⼴泛的政治参与等;(7)政治发展的模式是多样化的,绝不是完全的“西化”;(8)政治发展的⽬标是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2.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核⼼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核⼼内涵。
改⾰开放以来,在⾃上⽽下和⾃下⽽上双重⼒量的推动下,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形成诸多民主实践形式。
(1)公推直选公推直选实现了公共权⼒授予与运⾏的民主化,强化了选民对新当选者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更⼴范畴和更⾼层次上的民主实践积累了经验。
(2)精英吸纳改⾰开放以来,公民的维权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公民(特别是社会精英)逐渐形成相对独⽴的政治⼈格,开始对⾃⼰政治权利的⾃觉维护和对公共事务的⼴泛参与。
精英偏好和⾏为倾向成为政府体制稳定性的重要外部变量。
(3)“决策吸纳”与民主咨询与“精英吸纳”相⽐,“决策吸纳”的范围更⼴、民众表达与政府回应功能更强,它在决策的⾏政功能中融⼊了利益表达功能,决策咨询的制度设计使政府⼴泛、经常地接触社会利益诉求,从⽽对社会意向有更敏锐的回应,实现了体制吸纳与公民参与的双向互动。
(4)“组织吸纳”与有序参政“组织吸纳”是对雏型化民间组织的体制吸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体制化途径来吸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
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一般意义的政府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指定并执行法律(纪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国家机构的政府形式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政府一般都是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
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中外近现代的政治观1、权力说。
统治的权力、管理的权力、控制的权力。
2、过程说。
认为政治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公共权力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3、分配说。
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行的价值物和权威性分配的那一部分社会交往。
4、管理说。
政治被理解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章宪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体制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全能主义政治的因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
共同纲领1949年,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并公布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本来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进行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在国家还没有宪法的情况下,“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规定,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政权。
“共同纲领”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条文,但它规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政策,反映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是适应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
这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对于巩固新生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五四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
在国家性质上,“五四宪法”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五四宪法”继续采纳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提法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五四宪法”继承了“共同纲领”中关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规定。
谢庆魁:《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普通高等教育政治学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依据广义的政府与政治概念,在对政府学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宪政体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政党组织、立法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机关、社会团体等政府与政治主体,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和政治文化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充分反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改革与政治发展的实际进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同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内容、体例和观点上有所创新。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行政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公务员等读者学习。
中国政府与政治和中国政治制度还是有点区别的,最主要的体现在政治上,前者除了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概括介绍外,还对此进行了政治学的理论分析,并且还对制度和机构的“产品”---公共政策进行了介绍,另外还介绍了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的。
本书导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政府和政治两个概念。
一般政治学著作都会提及政府的两种界定,即广义政府与狭义政府,本书另辟蹊径,认为对政府概念的界定可包括一般意义的政府,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一般意义的政府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存在的政府形式总的概括,“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而人类社会的不同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前者是指存在于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形式,而后者存在于时间更为久远的前国家社会和无国家社会,即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恐怕是对政府的最为广义的定义,因为它把所有公共权力机构都认为是政府,而不论它是不是使用暴力,或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管它是行使社会公共权力还是行使特殊公共权力,而这些区别正是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之间的区别。
也正是这种将公共权力机构都看成是政府的观点,使作者对有关政治的这样一种观点有一定程度上的赞同,即认为政治是一种人类协调社会关系、控制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威现象。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我们国关学子研究、学习外国政治必不可少的相关教材之一。
这本书作为大二的课程教材,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第一,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第二,从本书的结构看,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程序介绍给读者。
全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静态的制度描述,又有动态的过程分析,且穿插了不少经典案例,资料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确,是全面、动态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详尽描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被大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忽略的归口管理体制;他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这一章节,提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行政改革的口号;对政府与政治制度的优点缺陷分析得当而精彩。
二、从本书的内容、结构与亮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的后记中第一条写到:在教学、研究和对中国政治的观察过程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写作中国政府类的著作或教科书,首先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角色的深度研究,否则,就很难把中国政府或中国政治交代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无论怎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不为过。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内容简介本资料是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书从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名校的考研真题中精心挑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相关试题,并提供详尽的参考答案。
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专项题库及详解。
本书参考大量政治学相关资料对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的相关的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国家结构形式(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研;2005年、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研;2010年河北大学研;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答: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2国体(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2011年四川大学研)答: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体现,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导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即自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与政治。
广义的政府是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的国家机关。
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政治从本质上言是指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威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和关系模式。
一、政府1.一般意义的政府一般意义的政府,即抽象意义上的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包括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其具有权威的广泛性、成员的非自愿性、暴力的垄断性和权力的合法性等特征。
2.国家机构的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
探讨政府的定义,需要把政府与国家、阶级、政党、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政府和国家①政府和国家的联系:a.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政府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政府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统治阶级要通过政府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要通过政府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运用,必然要产生一系列立法、行政、司法的政治行为,从而产生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
c.政府是陈述、表示和执行国家意志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的组织或制度。
因此,从本质上看,政府应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
②政府与国家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有国家必然有政府,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国家的唯一代表。
但是政府不等于国家,国家并不因为政府的更迭而垮台。
(2)政府和政党从政府和政党的关系来说,政府是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也是权力的执行机构。
(3)政府和社会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来说,政府是社会管理的总机关。
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府的定义应该是: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
第七章府际关系府际关系是指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架构,不同的府际关系模式将会导致不同的国家治理绩效。
一、府际关系的历史变迁1.封建王朝的府际关系历代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但对部分边远地区的控制力较弱,这些地方势力可能积蓄力量并与中央朝廷对抗。
纵观历代封建王朝的府际关系可以发现,每一次治乱循环都促进了中央高度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中华民国的府际关系(1)辛亥革命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4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存在着多个自封自立的政治实体,中央政府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效管制。
(2)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内部军事派系林立,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浓厚的派系色彩,全国许多地方实际上处于分治状态。
3.新中国的府际关系抉择(1)从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以联邦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
(2)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出于巩固政权和促进国家整合化的现实需要,新中国领导人最终选择了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高度集权压缩了地方权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消除了可能危及新兴政权的潜在隐患,新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由此开始起步。
4.改革开放与府际关系变革(1)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总体上讲,毛泽东并不赞成将府际关系制度化,提出的“协商办事”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府际关系逐渐开启了分权化变革,1979年的《地方组织法》、2000年的《立法法》都规定了地方的立法权限。
此外,中央还采取区别对待原则,给予了地方一系列的分权优惠政策。
二、构建中央选择性集权体制1.中国府际关系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央启动了地方分权改革。
经过二十多年的分权化改革,传统的中央全面集权体制有所松动,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力空间。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作者:曹剑光来源:《东南学术》2008年第02期来源日期:2008-4-8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地方治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概况,对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所涉的主要领域,并指出我国地方治理研究中存在的包括滥用“地方治理”概念、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内;地方治理;述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它是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形态和国家权力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而我国在此时也正努力探寻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政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央放权、地方分权化改革、农村村民自治改革等正轰轰烈烈进行着,而上述的改革迫切需要有说服力的相关理论的指导,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伴随着治理、善治理论的引入,作为更为有实际意义、更具体化的地方治理理论也引人中国,对此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实际运用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本文试图从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着手,梳理、总结目前相关学者取得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的基础是进行基本概念界定,因为只有在界定了基本概念的外在边界和内在含义的基础上才可能构建相关的理论框架并展开论述。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除对“治理”的概念作较多的论述外对其他相关的概念较少进行较为深入的界定与辨析。
笔者认为,对于“地方治理”理论主要涉以下重要的概念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及辨析: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治理、民族国家治理、社区治理、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创新等。
(一)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英国著名学者威廉·L·米勒、马尔科姆·迪克森和格雷·斯托克认为,地方治理是“关于地方服务的委托、组织和控制,这些地方服务包括地方区域内卫生、教育、治安、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实践与评价
魏淑艳;王丽
【期刊名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创新活动在学术界、媒体和公众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日益蓬勃的发展态势.地方政府创新的实质是公共治理创新,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目前,地方政府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成本较高.文章从国家制度建设、地方政府的层级节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建设方面对促进与规范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进行了思考.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魏淑艳;王丽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23.5
【相关文献】
1.Clicker评价系统在小学科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某小学的教学实践 [J], 刘翠;庄启亚;李东栋;
2.Clicker评价系统在小学科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r——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某小学的教学实践 [J], 刘翠;庄启亚;李东栋
3.我国公安警务绩效评价实践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J], 范柏乃;马焉军
4.质量评价助推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理论
与实践》评析 [J], 吕明凯
5.质量评价助推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评析 [J], 吕明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庆奎:论政府创新编者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政治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现国家治理研究院)创始所长谢庆奎先生,不幸于2022年10月31日5时10分逝世,享年80岁。
谢庆奎教授出生于1943年7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学专业,后留校任教。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府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政治,对政府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深有研究,发表过众多重要成果。
谢庆奎教授参加原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前排右六为谢庆奎教授。
谢庆奎教授对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及其前身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的创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曾长期参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和研究活动,也积极支持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研究工作。
我们对谢庆奎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在此,我们特别推送谢老师的《论政府创新》一文,以表达我们的哀思与怀念。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论政府创新原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创新是新世纪前进的号角和发展的动力。
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标语口号。
创新就是变旧为新,就是增量改革,就是与时俱进。
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可分为政治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社会文化体制创新。
政府创新是这些创新的结合部、突破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政府创新就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环境变化和新现实挑战的政府体制的新模式与政府运行的新方式。
一、政府创新的涵义综合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识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我们认为,政府创新的涵义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从外延上来说,政府创新按划分角度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性政府创新和相对性政府创新,历时性政府创新和共时性政府创新,狭义政府创新和广义政府创新,以及政府元创新和政府组合创新。
作者: 谢庆奎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出版物刊名: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一、两次创新 ,两次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进行的七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中
,1987— 1988年的第五次和 1998— 1999年的第七次 ,以机构改革为依托 ,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课题 ,并开展了政府创新活动 ,以政府创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987— 1988年进行的第一轮政府创新和职能转变 ,以理顺党政关系为中心来推进政府创新 ,并进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这一轮政府创新和职能转变 ,首先认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 ,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 ;党的领导的内容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 :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 ,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由于党的性质和政府的性质不同 ,故应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划清党组织和政府的职能、组织形式以及工作方式 ;此外 ,党中央对全国实行政治领导 ,各级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实行政治领导并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示。
为达到这些方面的职能转变 ,进行政府创新所采取的举措有 :党委不再设立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
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专访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谢庆奎
魏爱云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6(000)03A
【摘要】正合时宜的“政府再造” 《人民论坛》:针对“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争论,您的立场或看法是?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魏爱云
【作者单位】人民论坛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1
【相关文献】
1.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与规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肖鸣政教授访谈录
2.青年,你真僦思吗?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宇文利教授
3.语文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与课程改革——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专访
4.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与规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肖鸣政教授访谈录
5.亟待解密的新兴产业专访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今天晚上我的讲座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其中,政府创新理论问题,主要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员创新以及操作创新这五个层面来分析,政府创新的实践主要介绍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直接选举、行政服务、政治与行政透明及其他内容。
一、中国地方政府概况1、地方政府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的地方政府成立于1949年建国之前,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还在领导革命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成立。
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有的地方政府的规模已经很大,具有代表性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它既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也是得到国民党统治的国民政府承认的一个地方政府。
革命时期的政府是根据革命的形势,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而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是打下一块地方就巩固一块地方,并且发动群众,全面建设根据地,作为基地支援全国战争,这与过去“狗熊掰棒子”式的农民起义(譬如说李自成)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东北人民政府和华北人民政府。
1949年建国之后,逐步在全国建立各级地方政府,最初名称叫做地方政府委员会——省政府委员会、县政府委员会,在中央叫做中央政府委员会。
地方在建国初期分为六个层级:大区人民政府、省市人民政府、地区和市人民政府、县政府、区政府、乡镇政府,这种状况保持了三年。
1952年把大区人民政府改变为中央的派出机关,全国分为六个大区,地方人民政府的最高形式为省政府。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了国家机构的建制。
中央政府由两级变为一级:两级是指中央政府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政务院,一级是指现今的国务院。
地方政府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多为三级(省县乡)到四级(省市县乡),其中又以三级居多,但辽宁、江苏的部分地区则为“省市县乡”四级模式。
财政权、人事权,是鉴定能否成为一级政府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派出机构之所以与现今不同,不能称其为地方政府,也正是因为它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政府更名为革命委员会。
在所有的地区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所有的地区都变成了实体的政府,因此采用的是四级政府模式。
文化革命之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颁布实行之后,恢复乡镇建制,又回到“三级为主,四级为辅”的体制。
地区还是地区,虽然权力比过去大的多,但依旧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纷纷撤地建市,建立市政府,实行“市管县”体制,时间跨度为十几年。
现今全国是“四级为主,三级为辅”——省市县乡,省(地区)县乡,其中地区已具备比较完整的人事权和财政权,90年代末少数的地区从实际意义上看是一级政府。
2、中国地方政府近况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逐步增长,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的权力,部分的行政管理权力和人事管理权力,但政治权力没有下放。
由于改革开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中央下放经济管理权力、企业管理权力、部分的行政管理权力和人事管理权力。
比如,中央对于干部,由下管两级变为下管一级,省一级的人事管理权力增大;而共产党的省委,对于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权力也是逐步增长的,同时还有部分市县。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内容一部分来自中央,一部分来源于地方自身。
而现在来自于当地的内容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其自主决策的能力逐步增大。
如此,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地位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与过去作为一个单纯的上级执行机关是完全不一样的。
权力下放到地方,会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
譬如说在地方实行封锁,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号令贯彻执行不通顺,即产生“地方保护”、“诸侯割据”等状况。
这种地方性保护在形成初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在市场体制尚未形成时产生的特殊现象,但在市场体制形成后则应当摈弃。
就政府的规模而言,中国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很小的。
中国的中央政府真正在编的人员约2万左右,且其中大量的是返聘人员。
与世界很多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中央政府的绝对数量是较小的,例如美国的一个农业部就拥有两万人。
中国政府的“大”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
多数地方政府有四个层级,现在有34个省、地区、直辖市,700-800个地级市,3000左右的县市,40000左右的乡镇。
如果平均每个乡镇按100个公务人员计算,其总数是相当庞大的。
地级市区,是五套甚至六套班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武装力量和人民团体等)。
现今部分社团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比如说宋庆龄基金会,划在公务员序列里。
所以中国的政府,中央不大,地方却层级多,地盘大,如此多的市、县、乡造成地方政府机构庞大臃肿,不堪重负,需要进行一场改革,把四级模式转变为三级甚至两级,即实行省县体制。
3、地方政府发展前景对于“市管县”模式的评价,初期看是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的,在县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些较大的城市起了很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却出现了市与县争夺资源的矛盾。
市管县,造成省一级地方政府下放的权力、资源、钱财物等被地级市截流。
地级市利用这些资源来建设中等的或者较大的城市,便导致其与下属的县市矛盾不断深化。
解决的方式应当为撤销地级市。
目前浙江、广州正在试点,推行省县模式。
理想状态下,一个省下设50至60个县是比较适当的。
而诸如山东省,原拥有120多个县市,11-12个市区,则完全可以划分为两个省区,类似的还有河南、四川(已经分出了重庆);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4千多公里,交通不便,也可以考虑把区域划小;安徽省是以徽州和安庆来命名的,南北经济发展相差很大,语言文化各异,也可考虑划分为两个省区。
层级上最先进行的是撤销地级市,其次是把省划小。
对于乡镇,起初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然后逐步过渡到自治。
可以使地级市和县并列,但公务员的级别上可以考虑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市,可以享受厅级或者副厅级的待遇,但是在省级会议上同县的地位平等。
关键是把省划小,划到55个省左右,一个省所管辖的县也就是50-60个。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特区政府,特别需要考虑到台湾的回归。
中国的体制在台湾回归后可能还会有变化。
对于“一国两制”,陈水扁持反对态度,马英九的态度也并不十分明晰。
然而,台湾的回归是必然的,这会对中国的整个行政体制造成影响。
比如,有可能实行联邦制,但是主权仍然在中央。
总之,要改变地方政府这种肥大的状况,首先要对层级进行改变;其次是要缩小省的范围;然后逐步实行乡镇自治;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省县体制。
即便将来实行联邦制,也同样能够实现省县体制。
二、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创新是新世纪前进的号角和发展的动力。
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标语口号。
创新就是变旧为新,就是与时俱进。
创新既可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也可分为政治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社会文化体制创新。
政府创新是这些创新的结合部、突破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政府创新就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环境变化和新现实挑战的政府体制的新模式与政府运行的新方式。
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这几年也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强调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但是什么样的国家是个创新型的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概念并不是太清晰。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创新改革主要表现为增量改革,大多数集中在体制外。
因为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付出的成本会比较大。
原有模式下有一些既得利益者,要改革则必然会损害其既得利益,如此阻力也较多。
为了减少阻力,避免风险,中国的改革是体制外的不是体制内的。
创新首先是增量改革,其次也有变旧为新。
当前,中国政府创新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行政改革、政治改革、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政府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理念的创新理念层面的政府创新主要是指关于政府的起源、性质、目的、规范、环境、结构、功能和发展等方面的理念与知识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有适应政府管理模式的变迁,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和价值判断,建立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公正机制,以实现更多的市场和更小、更有效、更正义的政府。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候,政府理念一定要由“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转变为“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
“官”、“民”本位观念不转换,所谓“服务”只能是一种恩赐,且不会长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最终成为泡影。
2、体制层面的政府创新。
政府体制主要涉及政府(广义)权限的划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相互关系等内容,这方面对地方政府来说创新的空间很大。
具体到各国的情况,是指在政府和政治以及行政、立法、司法等的横向关系上,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结构上,加以改造和创新,重塑政治与政府(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以及府际关系。
由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效率优势,因而政府体制创新通常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
而且,政府体制创新来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这是因为后者总是面临着“搭便车”问题。
但是,政府体制创新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等。
3、机制层面的创新机制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指一个组织运作方式上的有效改观。
对地方政府来说,必须要实行互动式的、参与式的机制,摈弃动员式的、直线式的、自上而下的机制;提倡协商、合作、谈判。
中央如果有困难,可以跟一些富庶的省市协商谈判,而不应当是“钦差大臣”式的作风,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上交十个亿、一百个亿。
协商、谈判的机制,特别是参与的机制,在中国缺乏浓烈的氛围。
海淀区选人大代表,北大师生形式上基本都参与,但是实际上积极性不高,只是例行公事的去投票。
4、人员层面的政府创新人员层面的政府创新是指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影响公共行政创新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拥有相应经验和能力的合适人才。
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知识、经验、能力、工作方式与方法的不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益,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提升和政府合法性基础的加强,需要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
因此,必须严把政府工作人员进口关,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淘汰不合格人员,并且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更新观念、知识、技能,使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5、操作层面的政府创新操作层面的政府创新是指政府工作信息化或电子化政府等的建设,是行政事务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
这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政府电子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掀起了一股电子化政府的浪潮。
这股浪潮是在中国产业的推动下形成的,并与各级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挂钩,结果在花费了近万亿元之后,大多变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