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初学历史,《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当时我便认为他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但细读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个英雄。
不同于思想迂腐的儒生,李鸿章可谓目光长远,善于接受西方新思想。
军事上,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就办了三个。
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李鸿章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
一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此为不信;二是在甲午海战中,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指挥错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此事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当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舰队难以维持先进设备。
三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第三件事让李鸿章饱受“卖国贼”的骂名,我在查看史料时,为他感到无限辛酸,他签条约的细节差点令我落泪。
在《晚清真相》一书中写到:“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甚至他在谈判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才令日方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此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李鸿章注定难以摆脱悲剧。
他看到也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可由于他所受的封建忠君爱国教育,并且他的仕途平坦受到朝廷重用,他不可能去反抗清王朝。
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长盛不衰。
我相信签订那些条约非他所愿,可是“君有命,臣不得不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
李鸿章自己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李鸿章一、简介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晋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李鸿章科举出身,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因战功显赫,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从次年起在大沽筹设新式炮台,极力主张加强海防,购买外国军舰,建立北洋海军,在旅顺、威海等地建设军港,又设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培养近代军事人材,仿照欧式练兵。
还积极筹办轮船、铁路、电报等企业,以为近代国防基础。
在对外反侵略战争中力主和议,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于1901年病逝于北京。
二、名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在李鸿章仅逝去两个月之后,梁启超便出版其大作《李鸿章传》,为人们呈现一个生动的李鸿章的巨大的画像。
梁启超毫不留情面的揭露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也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感慨其“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也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对李鸿章的评价之作,不可否定的是,其必定会多多少少地对以后人们对李鸿章的看法和评价有一定的影响。
在其之后,其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有孙中山的‘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袁世凯的‘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毛泽东的‘水浅而舟大也’。
三、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大多数人都承认李鸿章配得上‘国之大器,百年不遇’,但对其否定的看法也不少,不少人会把李鸿章视为卖国贼,但如果我们把李鸿章放在那样一个遥远的封建时代,我们的评价还是否还会一成不变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评价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首先,他是最早认只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论李鸿章之褒贬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浅谈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过去,由于受他人的影响,我也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看完有关李鸿章的视频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懂得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李鸿章,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同李鸿章了。
如果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是大清国的一名忠臣。
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他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作为。
这些应该多论,这是他的作为,是他的贡献。
他还毕生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经济的研究有独特的心得和认识。
但是他与一般的研究经济宏观战略的经济学专家不同,因为他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他还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去把他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到企业管理之中。
可以说,他是一名企业家,一名经济学专家,但是加上他领导者和政治家的角度和身份,所以他的远见和卓识,他的才干和能力就远远超出和高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学者。
可以说,李鸿章是集众多才能于一身。
在晚清外交上,李鸿章担当了重要一职,而真是晚清外交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鸿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卖国贼”的称号也就出来了。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近代史人物评析李鸿章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出身于当地望族,少聪敏,仕途得意,年仅24岁就考取进士,从曾国藩学经世之学,慨然有天下志。
道光三十年,有贼太平起于广西,聚众百万,震动天下。
李鸿章先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大战,后又回乡组建淮军,率军与太平天国在江南血战数年,收复苏、常二州,又与湘军一同攻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
几年后,又率军镇压捻军。
可谓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
天下暂时平定后,李鸿章华丽的一个转身,成功的完成了由“岀将”到“入相”的转变。
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晚清开始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他本人及其家族都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同时,这位靠军功起家的晚清名臣也没有忘了整修武备。
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鸿章人生的顶峰,手握军政大权,行数百年未有之变革,甚至有人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可惜,甲午海战一下子将李鸿章打落到了尘埃之中。
甲午海战战败后,李鸿章奉命出使日本以求和谈。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然其最后终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有人因此痛斥李鸿章卖国,但国势如此,岂又是人力可回!1901年9月7日,再一次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如果把十九世纪世界人物做个排名,李鸿章一定能排上位置。
曾几何时,笔者读了一些晚清涉及到李鸿章的奏折、谕旨,我发现一个现象:李鸿章绝对是当时既认识到洋人的强大,也有手腕能力的人。
要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庚子国变这段时间里,大清国皇族、贵族以及重臣们对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依旧迷恋在自己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不能自拔。
然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洋人的强大、武器的先进。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别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无比艰难。
问题是,李鸿章是看到了洋人强大以及自己的缺点,可是真正在革新方面的建树,还处于兴办工厂、购买武器装备,而不是革除满清弊端,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的从上而下的大规模有效改革,这点是李鸿章不敢想的。
李鸿章做的最多的是就把大清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修修补补,让它再撑上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鸿章把更多的智慧用在了攫取家族(个人)利益和自保上,实在有点遗憾。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就是大清最好的裱糊匠。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喊出上面几句话时,或许已经预料到了一些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做了一个“裱糊匠”。
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是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后来签订的《马关条约》。
不过,西方报纸却从另一方面给予李鸿章评价,“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的评价时常被提起,最出名的就是那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还把李鸿章跟历史人物作了一番对比,在他看来,“(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篇一: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办了三个一一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干预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津沪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工业,并率先在中国倡建铁路。
在经济领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主持者和推进者.是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倡导者。
他积极引进大机器生产,推广机器生产,大力发展工商业,经过李鸿章等与顽固派的力争,中国才得以兴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他追求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提出了建造南北四条铁路干线的计划,并成立天津铁路公司,着手建筑了唐山到天津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积极倡导用西法开采煤铁。
开平矿务局就是在他的主持倡导下兴办的,他认为,“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局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
一旦有事,庶不致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失。
”重视近代纺织业。
“他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商在中国水域的垄断局面。
中国早期有经济效益的交通运输、采煤炼铁、轻纺织业等近代企业几乎都是在李鸿章主持或倡导下创办的。
李鸿章创办近代企业,同时也引进了竞争观念,具有“为收回中国利权起见”的目的。
在军事领域,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
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建立新式军校。
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评价李鸿章的诗:⼀⽣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丑叠恨终呕命,⾄死屈⾝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李鸿章李中堂,不同⼈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说他是近代⼀名了不起的功⾂。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整理⼀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北洋⽔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是李鸿章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
⽽这样⼀个过程,⼜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下,由西⽅资本主义列强,⽤鸦⽚和洋枪⼤炮军舰,逼迫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个⼤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份的中国⼈,提出形形⾊⾊的说法和⽅案,试图寻找出⼀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层产⽣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个改⾰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新的层⾯上,⽆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是李鸿章究竟⼲了⼀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法⽐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直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华殿⼤学⼠,是清朝政府⾼层参与决策、执⾏决策的重要⼈物。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的一生李中堂是晚清第一军政重臣,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并不少,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一、“一生秋风糊裱匠”1、为官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
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等。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
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
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默然。
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的区别。
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
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篇一 :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网友陈峰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是一个尽到了自己责任,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网友蒙面大侠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摘录自《罗辑思维》,最后为视频链接~~~~~~~~~~~~~~~~~~~~~~~~~~~~~~~~~~~~~~~~~~~~~~~~~~~~~~~~~~~~~~~~~~~~~~卖国还是爱国,这实在是一个一百多年来都打不清的官司。
我们就说一个人吧,李鸿章。
他卖国已经卖出品牌来了,后来西方列强找清政府签合约,都得叫李鸿章来。
李鸿章不来这边人都不大放心。
最典型的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你必须李鸿章到马关来签。
但是李鸿章他气死了,所以在《马关条约》之后,1896年他有一次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后来的历史书报道很少。
但实际上,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德国,然后又去了美国,然后从美国又从日本回到中国。
这样一次环球航行,他见到了俾斯麦,见了俄国的皇太子,然后见了美国的格兰特总统等等。
这就是他这一趟的行程。
什么叫爱国,就是你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妈一样。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你说伟大那就伟大咯,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
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
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你说伟大,我觉得是一种过奖之词。
你搁到李鸿章身上,他也会爱国。
你说一个人七十多岁了,老脸皮厚的,他真的愿意去签那个不平等条约啊。
没办法嘛,打不过嘛。
所以老人家从横滨换船的时候,就是他原来坐的是美国轮船,到横滨,要换招商局的船回国内。
老头就倔得不得了,说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终生不踏日本土地。
这就跟很多船员提了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你最好是上码头,然后换船嘛。
说不行,就不上日本土地。
所以没办法,最后把美国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个跳板,老头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走跳板过去,不踏日本土地。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大臣。
在清政权即将灭亡之际,为清廷鞠躬尽粹立下了赫赫功勋!死后被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创建洋务运动,创北洋舰队,为中国求强求富立下了不朽功绩,但也有人说,他参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又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个卖国贼,人民的罪人。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看他的功和过,功大于过,国之功臣;过于大功,人民的罪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他是参与了清政府对外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下,这些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中国屡战屡败,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不是李鸿章,换作其他人去,难道会扭转时局避免屈辱条约的签订?真正造成这样恶果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是叶赫那拉氏。
李鸿章只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是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牺牲品。
他实际上是这一系列条约的受害者—有苦说不出,只好为清政府背上这千古骂名!至于他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军,试想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大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又有何理由违抗圣旨而背叛朝廷呢?更何况,当时的太平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国之危亡,作为大臣,食朝廷俸禄却不为国效力,那不又背上了不忠的臭名了吗?所以,无论李鸿章是签订卖国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军,那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一杠子打死,就认定他是罪人。
其实,李鸿章的整个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卖命。
从李鸿章个人来说,他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卓越才能的。
他组织洋务运动三十多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先为中国求强,后又为中国求富。
虽然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很难客观。
但是,不管是如何评价,理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去看待,不能从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
历史人物翻案有些有意义,但是哗众取宠居多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很多纬度。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有很多角色,评价现实中的人不也有不同的视角吗?我们举个例子,马云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企业家。
对于他,大家认为怎么评价比较客观呢?A:马云其貌不扬B:马云太帅了,在达沃斯论坛上谈笑风生!截然相反的评价,但是,都是事实。
A侧重的外貌,B说的是个人能力和表现。
A:马云太聪明了,简直是商业天才B:马云读书不行,复读三年才考上杭师大,没什么天赋两个人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云,或者别的什么人,只要有故事,有历史的人,做出很多评价。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对马云的评价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有商业头脑,而且是很有格局的一个人。
因为,马云之所以对整个社会比较重要,之所以被大家谈论,跟他的长相,高考成绩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创建了一家很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评价一个人,有不同的纬度,不同的角度。
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我们需要抓住他作为公众人物的核心因素,而不能本末倒置,虽然说的可能是真话,但是,却是有误导性的。
假如我给一个外国人介绍马云,说他是一个复读三次才考上杭师大,数学很差,但是英语很棒,成功留在杭师大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并成为杭州最出色的英语老师之一,非常励志。
我说的话都是真的,但是,跟显然,这个描述对于一个不了解马云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英语老师。
而我们很多朋友给历史人物翻案,除去那些胡编瞎造的之外,通常就是抓错了重点。
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是好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自己,管理能力不行。
魏忠贤做事很有手腕,是个能臣。
对不起,这种评价,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资料,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但是彻底推翻历史定论是不合适的。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
器物革新的表层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利,所以洋务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
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其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2李鸿章一生主要做了什么事情。
2.1政治生涯,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又是忠君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他与清廷互相依存,荣辱与共。
他凭借清廷爬上权力顶峰,清廷则把他誉为华夏栋梁,声称“无鸿章无清朝”。
他的悲剧在于既看出清朝统治风雨飘摇,又在自己自立有余时还勤勤恳恳服侍皇室,决不另谋他途。
他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新政、推行“和戎”外交,无一不是为了挽救清朝沉没的命运。
2.2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但李鸿章毕竟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对内残酷剥削、对外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不可赦。
2.3在经济上,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不仅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躯体,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
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
2.4在文化上,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开阔了国人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2.5在外交上,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蜜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
以至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时人称“一生功过在和戎”,外交的成败,自然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当否。
鉴于封建的中国综合国力远逊于列强,李鸿章主张以“羁縻”之策推行“和戎”外交。
这一外交政策从实际上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
他指挥过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除了极少数平等条约外,其他诸如《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蜜约》、《辛丑条约》等均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对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的李鸿章绝对难辞其咎,因此说他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当然李鸿章本人由于“好以利禄驱众”等独特的性格特征,决定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也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贪污腐化的一面,并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
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
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人物不能求全责备和有严重的脸谱化倾向,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以偏概全,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他的所作所为,从阶级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