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家庭纽带,重视礼仪道德,尊重长辈,注重孝道,塑造了中国人追求谦虚、坚韧、忍耐、勤劳和勇敢的品质。
下文将从家庭观念、孝道、礼仪道德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人的归属地。
传统的家庭观念追求亲情、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纽带,传统中有着“千里姻缘尽于一脉”的理念,追求儿孙满堂的幸福。
这种家庭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塑造。
中国人具有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乐于为家庭奉献,维护家庭团结和谐的大局。
在家庭中,长辈的地位被尊重和崇高,而年轻一代则承担起照顾长辈和孝敬家人的责任。
这样的家庭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坚持家庭责任、忍辱负重和以家庭利益为重的品格。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对人格塑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秉承着尊长、敬老、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传统观念中,子女们必须尊敬和服从长辈,并对他们尽心尽力地照顾。
这种孝道观念从儿童时期就被灌输给中国人,培养了他们的忍耐力、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孝顺父母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亲情的伦理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对中国人在塑造和发展自身人格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传统文化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貌待人。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要求人们要遵从规则,注重礼貌待人,不论是在家庭、社交还是公共场合,都要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
这种礼仪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视。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智慧和道德的实践,不仅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为本的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一词,相当于人类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广泛的关注和尊重人类情感和行为的态度。
中华民族的先贤们认为,“仁”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是人类从动物走向文明的基石,是道德的标志和美德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关怀、关爱的态度,尤其是在面临生命、健康、财产等各种关键问题的时候,保持关注和担忧,通过细心的照顾和妥善的安排,最终达到关怀的目的。
二、“孝”的家庭生活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是指儿女对于父母的尊重和照顾,“孝”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中华文化中,儿女尊重父母的做法反映出了家庭文化的精神,反映出了文化对于人类情感抚料的本质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家庭存在分析,家庭生活观也面临各种挑战。
我们需要重视家庭的道德和文化基础,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孝”这种家庭生活观念,加强家庭和睦和家庭关系的协调和和谐。
三、“礼”的社会公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强调了社会文化规范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公德观。
礼是一种智慧的不断创造、发展,并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它通过规范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来约束社会公德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保障每个个体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社会,礼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提升社会公德的途径。
通过实行礼仪,珍视社会公德和人们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紧张氛围,增进行业内交流的公信度和互信度。
四、“中庸”为道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一词,是指一种保持温和与适度的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分析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内核。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并没有击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而更加凸显了其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历史史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一、寓教于乐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很多寓教于乐的内容,其中不仅有古诗词、典籍等文化经典,也包括民间传说、神话传说、戏曲、舞蹈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
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其内容深刻性、文艺性、连续性等多方面。
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也可以帮助人们增长知识,传达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文化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哲学思想,诗词的意境、美学、情感都对现代人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论是领导演讲还是社交场合,随处可见诗词的应用。
二、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与国家历史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被世代相传。
这些历史文物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能让人们接触到古代文化的奥妙,动人的历史故事也在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例如,苏东坡的故事经常被人们传颂,他的人生哲学和智慧不仅影响到了中国,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国际社会,许多国际机构也已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借鉴。
这些历史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当下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三、审美情趣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的聪颖、灵性。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
它们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
对于现代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可以为生活赋予更多的品味和风度,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自身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价值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个文化宝库中蕴藏着许多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中。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架构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个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和诚信,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如中国戏曲、京剧、书法、中国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代价值。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在现代的大都市化和个人主义浪潮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等传统美德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基石。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个体的精神寻求和心灵抚慰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禅宗佛教的修行思想和太极拳的道家理念,都以其平和宁静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的益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存续和传承需要一定的保护和创新,这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统文化的积极引导,中国可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并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也可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观念,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对人们的健康和医疗事业产生着积极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困扰。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有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这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忽视。
因此,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这些价值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下面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重要价值,并阐述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1. 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尊重传统文化不仅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深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有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这一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也同样重要。
尊重人类意味着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也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权。
在现代社会,这一价值观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其价值深远而广泛。
3. 忠诚、仁爱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忠诚之心待事”,即忠诚、仁爱的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可能更加重要。
在公共服务、企业、教育等领域,忠诚、仁爱的品质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即使在个人层面,忠诚、仁爱的品质也是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重要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诚实一直被视为美德。
在当代社会中,勤劳、诚实的品质同样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勤劳可以让人创造价值,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诚实则是社会成员保持公正、诚信和合法性的重要力量。
勤劳、诚实的品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现在中国的影响首先,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尊崇。
这使得中国社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家庭纽带和社会和谐,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发展中国艺术和文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学传统,如中国传统绘画、京剧、曲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代表。
同时,许多现代作家和艺术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启发,创作出融合新旧元素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创新贡献了不少成果。
此外,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家、儒家、佛教等教义,塑造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神人合一、以德行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接受和借鉴,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做事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规范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如仁政、君子之道。
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认可和尊崇,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推行,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稳定等思想也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秩序和发展方向。
总之,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推动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同时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内在价值,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阐释和体现的方面【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进行着现代化的阐释和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阐释和体现的方面,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正文】一、教育领域的现代阐释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注重德育,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价值观仍然深植于现代社会。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传承,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艺术与文学领域的现代阐释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艺术和文学积淀,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中国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现代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将其与当代艺术的创新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独特韵味的作品。
传统文学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无穷的题材和灵感。
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和意象,创作出具有现代特色和内涵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面貌。
三、价值观与道德领域的现代阐释和体现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对于引导社会风气、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强调诚信、敬老、尊师、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现代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也应秉持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底线,保持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塑造。
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体现,不仅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引导社会向更加文明和向善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习俗与诞生节日的现代阐释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习俗和诞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传统习惯。
传统的婚嫁、丧葬、饮食等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个人家庭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的九种气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气质。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和文化熏陶中,中国人形成了九种气质。
1. 善良热情中国人非常热情好客,善于互助互爱。
他们惯于将别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
在家庭、邻里、工作场所以及与外国友人相处等方面,中国人总是能体现出他们的善良和热情。
2. 节俭勤劳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重视节俭和勤劳。
在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中,将节俭视为美德。
中国人善于精打细算,勤于劳动,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自己的财富。
3. 心灵耐受中国人对心理的承受能力很强。
他们能够逆境而生,以坚强的意志和超乎想象的韧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4. 勇敢坚毅中国人天生就有一股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气质。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
他们勇敢战斗、舍生忘死、坚持不懈。
这些品质一直传承至今,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5. 崇尚和平中国人讲究“和为贵”,渴望和平、友好和谐。
他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创造了许多的文化奇迹和历史名胜,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们的和平、友善和博爱。
6. 重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品格和行为。
在中国人看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尊重长辈中国有一句老话,“有老不孝,无后胜有”。
这表明了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很尊重长者,他们惯于听从年长者的意见。
尽管现代社会有了很多新的潮流和俗,但中国人对长者的尊敬和敬爱却从未改变。
8. 重视群体中国人重视群体,强调集体优先于个人。
在中国社会,集体荣誉感是非常强烈的,人们总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的利益之后。
9. 敬业乐业中国人敬业乐业,对工作非常认真,处处追求卓越。
他们深知勤劳可以创造出成就,也明白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这就是中国人的九种气质,它们构成了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气质也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但它们的本质却始终如一,一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性格、品格和行为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与解释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治国平天下”、“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倡兼容并蓄、辩证思维和中庸之道。
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习惯,使其更加注重整体和谐、权衡取舍,不偏不倚。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富有包容性和综合性,更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品德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敦笃厚生,强调忠、孝、信、义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追求。
这种道德追求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使他们更加注重自律和忍让,更加重视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
这种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道义、礼让、廉耻等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适当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使人们更加注重礼貌待人、尊重长辈、关爱子女,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这种行为规范对于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乐教化”、“节约俭朴”、“和衷共济”等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注重节俭、团结和合作,追求精神富足和内在满足。
这种生活方式促使中国人在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更加注重家庭和团体的和谐发展,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人往往是中国人,外国人看中国传统比中国人看自己的传统更理智,这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一是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上不够理智;三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由物质领域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性格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内容;还有什么是民族性格,中国的民族性格又是怎样的。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 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这几大类。
具体来说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如:儒释道思想)、建筑、雕刻、文字、绘画(国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主流。
其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很大。
(二)民族性格的概念:民族性格或谓之国民性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其绝大多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的某种大概固定的性格型态。
性格对于个人而言,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
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
我国的民族性格归纳起来大概有一下这些:谦让、谨慎、中和、含蓄、内向、忍让、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仁慈、宽厚、诚实、守信、忠孝、尚节、守义、守法、爱国、勤劳、无变通等。
我们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文化不但影响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还有思维方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进行的,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慰藉,还培养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和情感的抒发,为人们提供了宽容包容的心态。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教导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培养亲和力和耐心。
这种心态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注重养生保健,循环自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注重养生和平衡身体。
这一理念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更注重身体的平衡、健康和养生,从而增强了身心的健康。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同样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直以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崇尚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人在家庭中注重相互沟通与理解,维护家庭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注重面子文化和尊重长辈的传统,有利于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现代化的快节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许多年轻人更关注于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因此,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和谐共生和亲和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性格与品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性格与品质的影响,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些特质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人的性格中体现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尊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中国人普遍注重家庭价值观,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庭结构。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的性格中体现出来,他们通常对家庭负责,并且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
这种家庭观念也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团结和亲情,他们倾向于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并为家庭的幸福和利益而努力。
其次,中国人的性格中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识和学问,将教育视为人生发展的关键。
因此,中国人普遍具有勤奋好学的品质,他们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
这种追求教育的态度使得中国人在学术和职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中国人的性格中体现了对学问的尊重和追求,他们通常对待学习和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乐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此外,中国人的性格中还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孝道、诚信、谦逊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得到了体现,他们通常对长辈尊敬有加,并且注重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
中国人的性格中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通常对传统习俗和习惯保持敬畏和尊重,并且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最后,中国人的性格中体现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中国人的性格中通常具有友善、宽容和合作的品质。
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乐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使得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也表现出了友好和合作的姿态,成为了世界上受欢迎的民族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人的性格与品质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5000年文明的精华,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还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当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观与品德塑造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品德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中提出了“仁爱之心”的道德理念,“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启示了我们要关爱他人,讲究秩序和规矩。
《论语》中提出的“以道御人,以德行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强调了道德和学识的重要性,敦促人们始终追求道德和知识上的进步。
这些思想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也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与品德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基础,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思维习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儒家的思想唯物主义、尊师重道等,这些思想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心修养,强调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外兼容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方式不仅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传统艺术形式——诗、书、画、印等已成为中华文化美学的精髓。
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创造的优秀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被后人广泛传诵;谢灵运、王羲之等书法家的妙笔奇童使得中国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殿堂;唐代的陶渊明一样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传说。
这些文艺传统的影响在当前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中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与文化认同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在国内,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和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国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凝聚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得以现代化表现,既保留了其独特魅力,又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中,思想理念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教义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理念并未被丢弃,而是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和孝道观念,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而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天道的理念,在现代被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强调生态环保、资源优化利用等问题的解决。
这些传统思想的现代化表达,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理念。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中,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凝聚着丰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艺术领域,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得到了传承,还经过创新和改良,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表现形式,通过现代绘画技法的运用以及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传统戏曲演艺也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结合现代剧情和舞美效果,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这些艺术形式的现代化表现,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概念,又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网络平台,无论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是传统文化产品的推广,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理念得以广泛传授和学习;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和民俗产品得以更好地推广和销售。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心灵寄托的提供等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塑造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为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社群的凝聚力。
这种社交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感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也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支持。
三、传统文化对心灵寄托的提供的影响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寄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这些信仰和思想为人们解决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提供了灵性上的寄托。
在个体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信仰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勇气,激发内在的力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思默想、太极等实践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教育文化]中国人的性格一、勤劳朴实,崇尚节俭中国人性格中,勤劳朴实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将节约视为一种美德。
这种性格特点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也表现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重视家庭,尊敬长辈中国人性格中,家庭观念浓厚。
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被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晚辈要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则要关爱、教育晚辈。
这种家庭观念和尊敬长辈的性格特点,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三、团结互助,注重集体中国人性格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尤为重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人们习惯于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在集体生活中,注重集体利益,愿意为集体荣誉和利益付出努力。
这种团结互助、注重集体的性格特点,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谦逊有礼,讲究礼仪中国人性格中,谦逊有礼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与他人交往中,讲究礼仪、尊重他人,表现出谦逊、礼貌的态度。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中国社会和谐相处,人际关系融洽。
同时,谦逊有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五、自强不息,奋发向前中国人性格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面对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奋发向前的姿态。
这种性格特点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攀高峰,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求知好学,不断进取中国人性格中,求知好学是一种优良品质。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崇尚知识,尊重人才。
在现代社会,这种性格特点表现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不懈追求。
求知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为我国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中国人的性格中,兼容并蓄和开放包容是一大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1008090080 叶挺敏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
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
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
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
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
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
”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接受它的教化和训练,总是会养成一种基本的文化性格的。
因为我们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格,就应该深入到他们所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解剖、分析它的精神主旨,然后才能触摸到人性或人格的真谛。
又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赋予国民一种文化性格,也才使他们保持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特色。
所以,文化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乃是国民延续的生命“基因”。
我们研究中国国民的性格发展,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中去寻求。
在这,我先声明,我不是全抄《文化社会学》上的内容观点,我只是以客观的理解与书本观点的交集为辅,以文化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为主体。
现在,我们应先研究中国国民性格的产生。
华夏民族自周代以来,分封宗法制影响至今,在现代社会即表现为家族、家长制、财产继承,在中国,家长制影响久远,甚至关系到家庭成员的配偶选择和儿女的成长。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祖宗崇拜,和孝悌之道的文化心理和性格。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无信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中国人是有强烈宗法观念的,我们尊祖宗,外国人去教堂做礼拜,我们会在清明重阳的时候去祭奠先人,无论形式和虔诚度,都不输给基督徒,同时,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在社会上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比较多,但同样的是,对待家族成员时,我们是尽自己一臂之力,赴汤蹈火。
这种文化心理和性格自然是以血亲为基础的,也是私有制个体农业经济的产物。
再看,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华夏民族的思想,让华夏民族养成了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民族性格。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母之恩至高至大,如水之源、木之本,是不可不报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从报父母之恩推及报君王、国家之恩,所以报恩思想是中国人的普遍社会心理之一。
中国人有恩必报,这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未变的优秀道德品质。
中国人自古一来,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文化精神一方面培养了中国人尊尊、亲亲、毕恭毕敬的性格,如此一来,孝行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品德和人格之一,孝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社会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也维护了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中国人“天性”的发展,甚至发展到“愚忠”、“愚孝”的地步。
有何证据?古往今来,这种事例多不胜数,古有岳飞愚忠致死,今有李泽楷愚孝致婚姻破败。
不过,儒家文化也有好的一面,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
同时,中国人重视道德,有时甚于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文化所赋予的品格。
忠是孝的一直,信与义是忠与孝的扩大,孔子倡导“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忠义、仁义、信义可以说是一种爱人的正义感情。
这些道德观念曾经支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行为,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孝、信、义之士。
不忠、不孝、无信、无义之人在中国是谁也不敢当的。
这就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文化品格。
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层面,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化在三千多年封建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积淀,后势勃发,在清末民初时吸收外来文化,在现代与世界进行交流碰撞,相互交融。
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社会系统研究它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
现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告别封建社会之后,中国人也在新中国中形成了属于新社会的民族性格。
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学术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带着奴性和反抗性,这个很矛盾,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很正常,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每每更迭,此消彼长,人民已经司空见惯了,人民的性格中暴露出一种麻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救国,想改良政治,想把“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后来中国人内在的毛病被鲁迅先生披露无遗。
鲁迅先生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任何社会对文化都有一种价值取向,适应则传播,不适应则抑制,如同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自私自利让鲁迅先生批判无遗,而在当时社会,衍生出这么一种文化也不足为奇,但在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国家,以批判的思想看待每一件国家大事,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还不醒过来,那么,国家、民族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我们正在进行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充当不幸的牺牲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态度。
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因而他们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
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
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
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受过欧洲文化教化的人,也不会损失这种特性。
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是很谦恭的。
他们的自豪感来自于自信,他们承认中国军队不如外国军队强,但中国人却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人或民族的素质。
我认为,中国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家,而西方人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判断的标准截然不同。
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观点也逐渐被西方人认为至1摘自罗素《中国人的性格》少不是荒唐的,因为各自持有的价值标准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在所处环境内引起尽可能多的变化;而典型的中国人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而奢侈的享受。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这种性格差别,形成根本的鲜明对照。
当然,中国也有抱负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不像在西方那样普遍。
而且他们的抱负和雄心采取了不同于西方——并不优于西方的表现形式。
他们选择了由偏爱享受权力而产生的一种形式。
正是这种贪婪泛滥,导致了中国人由强变衰。
金钱意味着能带来享乐,因而中国人把金钱作为强烈渴求的对象。
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
然而,中国人仅仅是要求实现与他们社会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个人尊严。
每个人都要“面子”,甚至连社会地位最卑下的乞丐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想严重触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那你就不要使他丢面子,不然你就是在羞辱他。
如果你用违反中国道施规则的方式和一个中国人讲话,那他一定会嘲笑你;如果中国人不想把你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冒犯,那你的话必定被他们当作了笑料。
在一个英国人看来,喜欢妥协和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是中国人性格中的特点。
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
中国人吝啬,贪心,因社会的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精神财富的增速比不上物质财富的增速,让人们成为拜金主义者,甚至成为功利社会的傀儡,让人们对别人的财富现一种嫉妒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进一步扩张,便成了贪心,也正因人们处在这么一种社会中,大家都呈现出一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如此一来,便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便缺乏同情心了。
中国人懦弱,社会上种种不公,只敢暗地里抱怨,不敢明地去坚持真理,弱势群体被欺负被孤立,就只是一味的吞声忍气,难道就不会争取自己所该有的权利吗?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它的开拓也是不能断流截源的,特别是它的强大的生存哲学,我们绝不能说已经过时了、陈旧了。
中国国民性格固然要重新塑造,但其深厚博大的民族性格也绝不会完全失掉。
这也是无疑的。
希望现今社会有更多的鲁迅先生,更多的韩寒,揭露中国社会时弊,披露中国人的行为,让人们苏醒,让中华民族真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