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期末及考研重点知识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一、学校体育学的概念与发展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校体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期,学校体育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如今,学校体育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学校体育的课程(一)课程设置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包括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等。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训练、体育游戏等。
同时,还应注重体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三)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教师教学评价则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等。
四、学校体育的教学(一)教学原则1、健康第一原则:始终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
2、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直观性原则:通过直观的演示、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4、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1、讲解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学校体育学》课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学校体育学》。
本次说课分为五个部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
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
主要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36个学时,修2学分。
2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由潘绍伟、于可红主编,本教材以思考、解释、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全书的最重要的追求。
(学情分析:)该课程在第五个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体育概论》等相关学科,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知识遗忘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但是学生都亲身经历过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也正在体验着高校的体育教育,所以他们对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此外,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强,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理解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开展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由13个章节构成,由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师等四个板块组成。
四、课程实施1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充分考虑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学校体育学如何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结合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由此我确立了本课程的重点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块,难点是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 是教育学的统一活动,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 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 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目标: 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 规格或 状态。
体育教学过程: 是教育学的统一活动,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 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 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
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过程。
体育教学内容: 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 设备等。
体能: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 个方面。
重复法: 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 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 方式。
变换法: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 条件和动作的组合等 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持续法: 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比较稳定的强度、不 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间歇法: 是指根据对象、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 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循环法: 又称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 若干作业点, 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个负荷, 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综合法: 指重复法、 变换法、 持续法、 间歇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锻 炼方法。
分解法: 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 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 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学期末的临近,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学校体育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
一、体育学的基本概念体育学是研究人类运动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了解体育学的基本概念是进行复习的第一步,可以从教科书、课堂笔记等资料中进行查阅。
二、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内容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规律。
在复习运动生理学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肌肉与骨骼系统:了解肌肉的构造和功能,骨骼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的影响。
2. 心血管系统: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心率、血压等变化。
3. 呼吸系统:了解呼吸系统的机构和功能,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呼吸频率、肺活量等变化。
4. 能量代谢:掌握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了解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补充。
三、运动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复习运动心理学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运动动机和目标:了解人们参与运动的动机和目标,如健康、娱乐、竞技等。
2. 运动焦虑和压力:了解运动中的焦虑和压力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方法。
3. 自信和动机:掌握自信和动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学习提高自信和动机的方法。
4. 团队合作和领导:了解团队合作和领导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和领导的技巧。
四、运动训练学的重点内容运动训练学研究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
在复习运动训练学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训练原理:了解训练的基本原理,如超负荷原理、适应性原理等。
2. 训练计划和周期化:学习制定训练计划和周期化,了解训练计划的组成和调整。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习资料1、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四)、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3、体育学习的特征(一)、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三)、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四)、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五)、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4、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意义及特点概念: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3、有利于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点: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特点及内容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皆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绪言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重点提纲一、学校体育的概念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水平和思想品德,促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学概念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实践规律的学科。
三、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体育学是以学校体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
体育(广义)分类:学校体育(狭义)、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复习思考题:学校体育的概念?第一章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一、目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配合德育与智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接班人。
二、任务(一)全面锻炼身体,提升健康水平。
(二)丰富文化生活,塑造美好心灵。
(三)传递体育文化,提升体育素养。
(四)培养体育人才,提升运动水平。
复习思考题: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第二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品德和业务素质(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品德体育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局部,要求具有高尚的患想品德。
(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1.运动水平2.教学水平3.训练水平4.教育水平5.相关理论知识复习思考题怎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第三章体育课教学理论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课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二、体育课教学二、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三、体育课的教学任务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2、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3、向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二节体育课教学规律和原则一、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提升。
这就是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
体育教学中表达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使用知识几个阶段。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3.动作巩固和使用自如阶段2.改进和提升动作阶段二、体育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2、增强体质与促动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4、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7、巩固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增强体质与促动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教案的编写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础的环节。
体育考研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说明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一、课程目标与任务(一)课程目标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第一,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
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
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第二,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的具体要求(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校体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是阐释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内容分为4篇,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管理。
教学内容分为识记、领会、运用三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学生学习时参考。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现实学校体育实践及学校体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思考。
(三)重视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引入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学校体育相关理论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教师授课22个学时,其余学时由学生自修。
学期期末考试。
评价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方式用笔试开卷。
比例为10%、10%、80%。
1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2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3、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4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5、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6、1956年我国编制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7、1954年我国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简称《劳卫制》)。
8、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9五部委于1979年对16个省市二十多万学生进行大规模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调查研究。
在此后的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分别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统一抽样的大规模的体质测试。
1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体制教育”思想的建立为标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有“技术教育”(“三基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等。
11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2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3教学评价的考察、鉴定功能12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的评定○2知识与技能的评定○3运动参与学习评定○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13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14、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5、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16、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概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特征趋势1、学校体育目标多元化2、学校体育价值观趋向化2、学校课余运动训练逐步加强 4、学校体育手段的科学化、多样化特征1、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2、发展不平衡性特征2、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途径有哪些1、留学生的派出2、英美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3、外来学者来中国讲学中国体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初建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文化灾难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简述“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教育、“运动教育”之间的主要区别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身心(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上,“身体教育”重视身体发展,“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注重身心健全发展。
而“运动教育”注重身心健全发展。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二是在内容上,即体育手段的选择,“身体教育”以体操为主,“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都是以经济运动为主。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学校体育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信念,如:公平、法律、规则、纪律、尊重、合作、民主、竞争等:2:~能有效的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学生的具体道德行为。
3:~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
4:~还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校体育与智育1、智育定义2、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3、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组织结构功能;而且能使人的感知能力(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及反应能力等智力活动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完善智力活动能力。
4、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学校阶段所能完成的,而是要依靠终身努力、不断进取学校体育与美育学校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以及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获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学校体育学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㈠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开始出现,从而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㈡斯巴达教育-----------军事教育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国家,全体斯巴达人都无一例外地被编入军队。
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此外,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也要进行学习。
男孩7—18岁,要学习10年的时间。
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
缺点:而文化学习在斯巴达根本就不被重视㈢雅典的教育-------军事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目的:培养具有精湛技艺与意志精神相统一的军事人才。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特点: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性。
内容:(1)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主要学习文化知识和音乐,同时也进行一些初步的体育活动,如跳、跑、游戏以及站、走、坐的姿势的训练。
(2)到了12岁,学生便进人体操学校学习。
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雅典先进之处:因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故注意把体操活动与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的学习协调配合,各项体操练习常常伴以琴弦乐器的吹奏。
所以体操学校也不是单纯地进行体育活动,它们还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继续完成文化知识和音乐艺术的课业。
此外,在体操学校中也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㈢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继承和发扬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者和耶稣会关于教育、体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㈣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体育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与发展知识点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知识点2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知识点3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第二章学校教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知识点4 学校体育的结构知识点5 学校体育的功能知识点6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知识点7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第一章体育课程知识点8 体育课程概述1、名词解释1·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是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健康,科学合理生活的基础教育课程。
2、简答题如何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知识点9 体育课程类型解释名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直线课程螺旋式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2、简答题简述体育课程的类型知识点10 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简答题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知识点11 体育课程编制名词解释:1、课程编制P992、体育课程目标P993、课程内容P1014、课程实施P1055、课程评价P108简答题1、我国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P1002、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3、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4、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5、简述课程实施的取向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7、7、知识点12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名词解释体育课程资源(广义)P110体育课程资源(狭义)简答题1、简述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112、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113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条件资源的开发。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知识点13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即预期的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国外体育的产生。
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
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
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
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
如:英国。
(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
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
如:日本。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如:美国、日本、前苏联(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课间操。
欧美重视俱乐部。
如:美国。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体育的产生。
奴隶社会出现,(1)夏称:校、序、庠。
(2)商:大学、庠。
内容:宗教、军事、习射、武艺。
(3)西周:国学、乡学。
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
其中射、御、乐是体育内容。
2、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发展。
(1)初创阶段。
49—57。
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继承革命根据地经验,在改造就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体育。
1954年,《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
《教育计划》规定小学到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
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成立6所体育院校,38体育系。
(2)曲折发展阶段。
58—65。
出现违背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规律的做法,搞红四运动:所以学生要达到劳卫制、一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普通射手标准。
学生体质下降。
(3)严重破坏阶段。
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训代替体育。
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
(4)改革开放至今。
①思想有了新发展,科研出现新局面。
②加强了课程建设。
③加强了体育师资场馆建设。
④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区别(1)概念不同。
社区体育:在居民区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目的: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身心发展。
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部分1.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4.课时计划: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5.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
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
具体来说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6.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指导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定向。
-7.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为了缩小组内学生的差异,在同一小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学习的组织形态。
8.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3.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四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 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4.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5.60年代后;美国突出的变化是健身课的比例不断上升..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想..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绝对力量10-13动作速度7-9平衡能力6-8相对力量14-17最高速度7-12模仿能力7-12速度力量7-13短时耐力10-15协调性10-12反应速度7-11长时耐力14-16灵敏性10-12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的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五、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彩;发展学生个性;增加人文关怀..六、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七、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八、个性与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教学时就注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2、个性心理——其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九、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化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2、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三个层次..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四、制定体育目标依据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五、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六、社会适应领域目标: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3、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七、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八、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第四章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三、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四、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均势..五、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艺术为精髓的对体育价值的判断..七、知识运用:进入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成为体育课程理论根据..结合“新课标”谈谈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第五章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二、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而很少考虑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的具体需求..1、特征:学问化、专门性、结构化..2、目标:通过教学主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其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3、内容:主要强调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技能、训练方法..三、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体现“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1、特征:各年级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2、目标:让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3、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这生的学习内容..四、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1、特征: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2、目标: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3、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五、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1、特征: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综合..2、目标: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实现知与情的整合..3、内容:体育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的需求知识和社会的需求..六、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七、体育课程的三维健康观:是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了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吸取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第六章体育课程的实施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二、如何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变革的接受程度: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三、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1、学生2、体育教师3、体育教研员4、校长5、家长和社区成员..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一、体育学习与体育学习策略概念1、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2、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二、体育学习的特征: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体育学习参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三、研究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指导..四、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2、学生的智力水平..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4、学生的动机水平..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五、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第九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效果..三、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的评价..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3、学习态度的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5、健康行为的评价..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1、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2、过程性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五、体育课程资源:1、广义的概念——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2、狭义的概念——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甩有利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六、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多质性要求体育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体育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七、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基本方法:1、简化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使其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2、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3、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4、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八、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大体分为几类:1、以嬉戏娱乐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2、以竞赛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有游戏娱乐的部分;又有竞赛的内容;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能为内容的娱乐体育活动..3、配合节庆习俗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贺活动;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九、对现在场地设施的的改造;如何去改造:1、把学校正规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2、根据本校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用权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3、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性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十、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用所学知识谈谈我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十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一、课外体育活动概念: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洗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目的任务的多向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体活动、个人锻炼活动..五、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订:全校性活动计划、年级活动计划、班级活动计划、俱乐部活动计划、小团体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第十一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身体训练又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表现在内容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五、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又是形成战术的基础;全面和熟练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地写成动作的方法;可以增加战术的数量和提高战术的质量..六、战术训练: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可分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八、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使用时注意明确目的与任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第十二章课余体育竞赛一、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校体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理论、体育训练理论等。
3. 培养学生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教学、科研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理论、体育训练理论。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引发学生对大学体育学课程的兴趣。
2. 介绍学校体育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学校体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理论、体育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自己在小学、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经验。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并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
二、教学内容1. 体育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体育教学理论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体育教育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
二、教学内容1. 体育训练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体育训练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并进行讲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
1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2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3、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4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5、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6、1956年我国编制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7、1954年我国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简称《劳卫制》)。
8、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9五部委于1979年对16个省市二十多万学生进行大规模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调查研究。
在此后的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分别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统一抽样的大规模的体质测试。
1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体制教育”思想的建立为标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有“技术教育”(“三基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等。
11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2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3教学评价的考察、鉴定功能12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的评定○2知识与技能的评定○3运动参与学习评定○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13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14、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5、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16、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
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17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全校计划,班级计划,个人计划。
18、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19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思想品德20体能训练内容: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1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技术训练22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
23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1)体育(与健康)课程(2)课外体育活动24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有哪些:⑴丰富多样性⑵价值潜在性⑶具体性⑷功能多元性。
25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⑴激励功能⑵定向功能⑶评价功能。
26动作示范法的几个要素:○1速度○2距离○3实现○4视线干扰○5多媒体配合27单元教学设计的要求:○1认真钻研教材○2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手段28课的结构可分为:基础结构和具体结构29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⑴灵活性⑵开放性⑶综合性⑷兴趣性⑸自主性30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分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训练课、调整训练课和综合训练课五种类型。
31国家教育部设置的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是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实施领导和管理的只能部门。
体育总局对学校体育工作负责指导和监督。
32学校教学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学管理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将成为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33、1990年由国务院颁布,由国家教委、国际体委和卫生部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简称《两个条例》)。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
2007年修订《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34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学校性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35、1906年设体操专修科。
1923年,南京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相继开办了四年制的体育专业。
1998年开始,国家教委又规定,在全国逐步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加试体育的制度。
36构成学校体育环境的要素可大致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37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两种思想: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
1竞技运动教材化:运动项目也不能完全按统一的竞赛规则去教学,需要对这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使之转化为体育教育可用的教材。
2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3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4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体育教学手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与设备。
6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的正确放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客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动作示范法:是教师或教师指导的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是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9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部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的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10重复法: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11变换法:指在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
12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详细分析体育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行动方案,并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行动方案的可靠性,同时做出修正,直到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为止。
13循环练习法:是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联系站,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练习并循环的方法。
14单元教学设计: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针对学期教学工作中的某一教学单元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15体育教学常规: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基本要求16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每次课中的教学活动有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动帮助与保护等项内容。
17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
18体育教学评价:是一般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的具体运用。
它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19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20一般训练:是指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全面训练。
21专项训练:是指采用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技术结构相似的练习进行专门训练,提高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战术和理论以及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以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22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2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从管理范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管理两种。
24学校体育环境: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
简答或问答: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虽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许多方面有明显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是本质上的,它们都是国民体育的组成部分。
只是由于体育对象、体育条件的不同,而导致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手段、方法上的差异。
一般认为,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2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2树立全面的质量关○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3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1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2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3确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4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质评价。
4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1前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体育○4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5初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1与学前教育阶段相比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2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还是采用游戏和比赛等形式来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和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都采用讲授的方法,对技能的学习一般以动作示范为主○3初中阶段,讲解、分析、讨论、自学等方法的运用增多,并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初等教育阶段的体育重点: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外,就是为后续结段的体育打下基础。
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要及时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干预,使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6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1内容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以及休闲等运动项目○2学生要涉及各个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对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比赛规则、比赛礼仪等深层次的体育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科学的锻炼身体。
7学校体育功能: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嫩过发挥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本质功能是育人,具体又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
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文化功能,辐射功能,经济功能。
8学校体育的目标:○1按照结构,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子目标○2按照时间序列,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目标○3按照学段,可分为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目标,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4按照性质,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