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一、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4、确立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眼球的结构模型、凸透镜成像装置。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1、眼球的结构:2、视觉的形成:3、近视的成因:六.当堂检测: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
虽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视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的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而且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拆装模型,可完成对眼结构的学习。
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物象的变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保护视觉,关爱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
效果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这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眼球的结构”这一部分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启发式、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注重了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参与度。
“视觉的形成”的学习主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都能指图说出,但在指图学习视觉的形成时效果稍差。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有很多专业名词、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确定了讨论点: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中的研讨点最终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优点: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感觉器官的作用,导入采用猜谜的方式。
切实体验到眼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展示眼球和透镜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眼球结构和透镜成像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学生的观察与讨论当中,我发现,尽管眼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器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
当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时,对学生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于教学时间整体把握不好,导致没有做练习。
鼓励学生也不够到位,板书设计不美观。
整改措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更好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完全展开,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会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另外,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需进一步训练、提高。
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和板书设计也是今后教学中重点需要加强的地方。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哎,今天咱们聊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真的是一个既神奇又有趣的话题。
你想啊,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感应器,随时随地都在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
走在大街上,风一吹,温度一变,咱们的皮肤就开始“嗡嗡”作响,像是小虫子在耳边叽叽喳喳。
光是这一点,就能让人觉得身体真是个小精灵,感知能力杠杠的。
说到感知,不得不提咱们的五官。
瞧瞧眼睛,它们就像是小侦探,忙着捕捉周围的一切。
比如说,看见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心里立马就有了“啊,这地方不错,适合野餐”的念头。
再说耳朵,听见小鸟的歌唱,感觉整个人都被那清脆的声音洗净了,简直就像是被春风拂面,舒服得不得了。
鼻子也是个了不起的角色,闻到饭菜的香味,那可是让人肚子咕咕叫的节奏。
想想看,午饭时间,周围弥漫着香喷喷的炒菜味,嘴里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恨不得立刻就冲过去抢一块。
可是,这些感知能力有时候也会出问题,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里看到一瓶饮料,想着买回去解渴,结果一喝,哇,味道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原来标签上的图片和实际的味道简直是天上地下,心里那个失落啊,简直就像被雷劈了一样。
不过,这也是一种感知的体验,不是吗?说不定就是我在这次经历中,明白了有些东西可不能只看表面,这也算是个教训了吧。
再说说触觉,真的是个有趣的东西。
小孩子总是喜欢到处摸摸,看到新奇的玩意儿就忍不住要上前探个究竟。
有时候摸到软软的毛绒玩具,心里美滋滋的,觉得那真是“太好摸了”,而有时候一不小心碰到尖尖的东西,哎哟,真是疼得直叫唤。
触觉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痛感,还有温暖和安心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夏天的时候,躺在草地上,阳光洒在身上,周围有微风轻拂,那种惬意真是无与伦比。
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是大自然的宠儿,享受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还有味觉,真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吃到美食的时候,整个人都仿佛在云端上飘着。
想想那些火锅、烧烤,还有各种小吃,光是想一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
什幺是学习?怎样才能学会?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调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释信息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地科学地解释信息,就是说这个知识学生学会了。
反思自己的教学时,我经常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幺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就听得懂;有的老师讲,学生就学不会?”这当然是这些老师教学设计有问题。
那幺,什幺是成功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教学设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
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以经验为桥梁的。
即使是再难的知识,只要能够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循循善诱,学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反之,脱离自然,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即使你表演得天花乱坠,也不可能指望学生会明白。
几十年前,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学生就曾经批评一些物理教材涉及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现象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物理现象,不过是用一些字来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供学生生。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本周我上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有很多专业名词、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确定了研讨点:“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中的“研讨点”最终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优点: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大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学生的观察与讨论当中,我发现,尽管眼睛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器官,尽管眼睛的结构才刚刚学过,但是,当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时,对学生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忘了用眼睛解构模型。
整改措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更好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完全展开,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会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用眼睛解构模型,进行实体教学。
另外,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需进一步训练、提高。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感知》教学反思结构•引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结论•参考文献引言《人体对外界感知》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它涉及到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介绍了人体感知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基于《人体对外界感知》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人体感知外界信息的过程;3.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人体感觉器官的名称和位置;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与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过程和方法:1. 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我通过PPT演示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觉器官。
并结合图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感觉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2. 实验演示为了增强学生对人体感知的实际体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演示。
比如,通过让学生用眼睛盯住一张颜色渐变的图片,观察自己的视觉感觉变化;通过用不同温度的物体触摸自己的皮肤,感受热、冷刺激等。
3. 小组合作我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用于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每组选取一种感觉器官,利用图册和互联网资源,了解该感觉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然后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感觉器官的不同特点。
4. 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布置了一些课外延伸作业。
比如,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知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小报告进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的掌握程度,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回答问题: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本章节相关的问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回答问题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初一下)眼睛教学反思«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的感知»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的是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的感知。
本章打破了原有先介绍神经系统的组织和调剂方式的学习,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继而才介绍以上内容。
如此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动身、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如此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一〕知识目标: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受器官猎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形;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要紧组成部分的功能;讲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三〕情感目标:爱护眼睛,关爱和关心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身残志坚人的意志品质重点:眼球的差不多结构,视觉的形成因及预防。
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争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和氛围,搭设学生展现自我和制造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展和收成,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和欢乐,而不是把学习看做是负担和压力。
将生物课堂真正为真实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有意义的课堂。
一、本节课我认为成功有以下几方面:1、注重学生的现实视界和文本视界的有机结合。
导入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观看及情形表演,我先让学生清晰的表达最初的感受。
激发学生用已有的生活体会和知识储备,来诠释本文内容。
再此基础上学生会期待都用哪些感官来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如何样感受的等等,最后我关注文本视界和师生视界的互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情境表演等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进展,实现实际感悟与文本世界有机融合。
2、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1〕眼球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我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来加深对这一重点的把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上一次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程中,我们讲解了人体主要的感官,让学生明白了人体感知的来源和作用。
在本次课程中,我想要深入探讨人体感知的机制和变异,以增强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和探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感知的机制。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到,人体的主要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些感官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器官,例如,视觉有眼睛、听觉有耳朵、嗅觉和味觉有鼻子和口腔、触觉有皮肤等。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感受器官时,它们就会产生相应的神经信号,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到大脑中,让我们感知到外界的信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在感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举个例子,有些人对咖啡因非常敏感,而有些人却可以轻易地消耗大量的咖啡因,这种变异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差异”。
这些感知差异可能源于个体的基因差异或环境因素的作用,例如,吸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嗅觉和味觉功能,而长期沉浸在噪声环境下的人则会出现听觉的损伤。
了解这些感知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感知的机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一些感觉器官相关的疾病,并为未来的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在课堂上,我通过一些例子和实验,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感知差异的存在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例如,我们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到,有些人对不同颜色的视觉刺激的反应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出现在色素分布、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此外,我还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感知差异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例如,有些个体可能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疾病,这类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通过这样深入的探讨和实际的案例展示,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感知的过程和机制,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感知差异所带来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感知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加优越或者不可被替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能力和优势,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并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和资源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式及有关的各种感知器官知识,初一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陌生,但涉及到具体的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名称及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感觉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又不完全了解。
如一部分学生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常识,但不知道相关的光学原理。
如何从学生现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视觉的形成过程及如何预防近视至关重要。
效果分析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恰当地设定了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达成目标。
关于眼的结构和功能,上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动画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深刻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借助教具照相机演示眼的成像原理,近视的成因和矫正的措施等等学习环节的设置方面,考虑了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的遵循了生物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较好地突破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评测练习填一填1、请写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和------,落在-----上形成一个物象。
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大地二中张清泉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过程与方法】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2)有自觉关爱盲人、聋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教材P78第一段,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课堂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借助课本图片、老师提供的模型和实验演示视频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归纳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借助光学成像实验,理解近视远视的形成、矫正及预防。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提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主线即萧煌奇案例分析得到启发,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和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眼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2.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2.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比引导法,小组合作四、教学准备学生:白纸、课本,蜡烛、火机,课前搜集的资料,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眼球模型,单反相机。
视觉研究的前身今生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互动】课前同唱歌曲《你是我的眼》。
师:同学们,《你是我的眼》是一首抒情歌曲,描写萧煌奇在他的“白色世界”中一路走来的心情故事。
哪个小组谈谈你们学唱的感受?生:小组汇报各自的整理的资料。
师:1.评价学生整理的资料2.萧煌奇出道的第一首歌曲,“如果我能看得见,生命也许完全不同”,多么强烈的对____的渴望,歌曲中你感受不到生命不公的气馁,而是执着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为萧煌奇一样的盲人做点什么呢?第一,4岁时由全盲到弱视,手术修复了他眼部的哪个结构,让他“失”而复得?第二,15岁的他由弱视又变成全盲,这次是什么结构发生了问题,让他“视”而不见?3.呈现学习目标。
设计目的:引入侧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是情感教育的和学科德育的体现。
(二)探究新知1、眼睛的结构(1)眼的外部结构:小组为合作,1.观察对方的眼睛,从外部看都有哪些结构?可以拿着放大镜观看,用手电筒照照,观察“眼结膜”“瞳孔”的变化。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在给学生们讲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章节时,我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刚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满心期待能把这个复杂又神奇的主题讲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人体感知世界的奇妙方式。
我精心准备了各种图片、模型,还设计了有趣的实验。
课堂上,当我讲到眼睛的结构时,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我拿着眼球模型,一点点地给他们讲解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这些结构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看,晶状体就像一个会自动变焦的小镜头,能帮我们看清远近不同的东西。
”我边说边比划着。
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举起手说:“老师,那近视眼是不是这个小镜头坏啦?”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
讲到耳朵的时候,我给他们播放了一段不同声音的音频,让他们闭上眼睛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孩子们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倾听着。
有个小女孩猜得特别准,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着说:“我平时就喜欢留意各种声音。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讲解复杂的神经系统时,有些孩子明显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我意识到,我可能讲得太抽象了,没有把那些神经传导的过程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还有一次,小组讨论的时候,有几个小组讨论的方向偏了,没有围绕着人体感知的主题,而是聊起了自己的小趣事。
这让我反思,是不是我在引导讨论的时候,没有把问题说得足够清晰。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决定在之后的课程中,多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就像我们有时候会不小心撞到门边,那一瞬间的疼痛是怎么被我们感知到的;或者闻到香喷喷的饭菜,为什么会让我们流口水。
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我在校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闭着眼睛小心翼翼地走着,旁边的小伙伴着急地说:“别闹啦,小心摔倒!”小男孩睁开眼睛说:“我在感受人体怎么感知外界呢,老师上课讲的。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欣慰,看来他们开始对这个知识感兴趣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明白了,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和我的讲解,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睛来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各种功能;3.描述视觉形成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办法;(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三)情感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关注视觉障碍人士。
2.培养学生养成视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三、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游戏道具,相关视频、资料、PPT四、教学过程眼的结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眼球的模型,请大家对照课本79页眼球的结构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眼球的基本结构有哪些?2.各个结构行使什么功能?(讨论结束后)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将眼球模型安装好。
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对照眼球模型,来给大家讲一下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针对学生的展示给与指导,并加以纠正补充。
)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各个结构的位置,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把它记在你的脑海里。
时间到,请大家合上课本,在练习本上,将结构名称写出来:(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请大家小组内互换、批改,并改错。
经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眼球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现在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1.结合相机的结构,分析它与眼球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
2.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哪个结构发生了变化?下面两幅图哪个是在中午,哪个在傍晚?(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选择提问,或者直接讲授。
)分小组探究眼球的结构名称,并进行讨论,尝试回答各结构的名称。
安装模型。
学生丙讲述眼球的各个结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学生记忆。
填写眼球的结构名称。
互相批改并改错。
学生思考,可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小组内讨论。
视觉的形成大家掌握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也基本能够明了。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扔粉笔能扔到哪儿?(扔一个粉笔头。
教学文档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的第—节。
主要内容有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由于眼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所以本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
利用“想一想、议一议〞中吃饭的场景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思考感觉器官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眼球的模型,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尝试说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接着通过练习题来稳固所学。
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并把视觉的形成过程简写出来,以加深印象,对于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利用模式图再次讲解,从而完本钱节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知识效劳于生活。
目前,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联系本节所学,通过看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近视的成因,从而自己领悟出如何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养成卫生的用眼习惯。
最后,又提出了角膜移植、角膜捐献、人造角膜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在本节的授课过程中,关于瞳孔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学生存在误区,还需要适当引导。
其次,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以至于最后“近视的成因〞讲得比拟仓促。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今后我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做好课前的各项打算工作,并及时做好教学课件。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学情。
.。
教学设计1.前提测评: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为更好的完成任务而消除隐患。
2.展示目标: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及大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相互渗透、穿插,且注重知能并重的原则和目标导向功能。
目标统领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逐一认定,分级达标。
3.导学达标根据自然学科特点,教育教学规律,本节的思路为:耳的构造|、耳的各部分的功能|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耳的卫生保健、动物的耳的特征。
(1)耳的结构①出示耳的结构投影。
(初步拿握)②出示实物模型。
(具体感知)③小结。
(2)耳的各部分功能①耳廓的功能。
A.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在听来自很远很微弱的声音时习惯怎样做?习惯怎样做?B·学生展开讨论。
C·出示投影。
D·小结。
②外耳道的功能。
A·学生讨论。
C·出示投影。
D·小结。
②外耳道的功能。
A·学生讨论。
B.小结。
③鼓膜的作用。
A.模拟实验。
B.汇报结果。
C.思考讨论。
D.小结。
④阅书、填空。
(强化识记)(3)耳朵是如何听声音的A.学生思考讨论。
B.对照投影指出。
(4)耳的卫生保健A.让学生结合生活谈具体做法。
B.出示文字灯片小结。
(5)动物耳的特征及其作用A.放录像。
(让学生观察)B.讨论。
(得出结果)4.达标检测针对目标的可测性测定制定出相应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测评。
同时,以客观题为主,当堂反馈,及时矫正。
学情分析教材是在学生获得初步的声学知识后才学习的。
而且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深刻。
但学生对耳的理性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又碍于本课知识性较强,缺乏趣味性。
结合认识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这一认知规律,为突出训练重点,突破难点。
教给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获取一定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2.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1.近视率调查2.歌曲音频5首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并及时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案一份(供学生课前预习与课中新授使用)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课标分析虽然学生对耳器官较为熟悉,但对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开门大吉及配音,这样可以清晰直观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传递等信息表达清楚,易于学生掌握,对耳聋的成因制作模拟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效果分析本课教学过后发现其中很多的问题,完全有学生小组学习的知识还是不够系统,知识不够全面。
在练习题目中发现学生的知识应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选择题中3.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气压变化大,乘务员有时要给乘客分发口香糖并要求他们完成咀嚼动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护鼓膜B.防止打瞌睡C.帮助呼吸D.保持口腔卫生学生掌握不加,找不到思考该问题的方向,吃东西和坐飞机无法练习起来。
在该题中集中反映了学生对耳的结构还是不够熟练,需要在其中找到思考问题的突破口,耳与咽的联系结构才是这道题的突破口。
另外在练习题中的识图题目反映出学生对该结构不熟悉还是依赖课本寻找答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通过以上两例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的调动问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
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
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
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3.书设置相对合理,但还需加强板书的更加合理化以及字体的规范化。
4.学语言较精炼,但仍有重复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语言的提炼。
5.组织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能够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基本上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