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名词解释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
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8.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9.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简答题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第一章一、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
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
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
“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虎门条约:1843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
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中国丧失了下列重要权利:1.关税自主权。
2.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4.英舰进泊通商口岸。
《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第二章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运动,以迎接外来文化,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要目的,以洋务总局为中心,主要由慈禧太后及慈禧太后的谋士们发起和推动的。
2.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中国台湾海峡和日本冲绳岛海峡进行,中国败给日本,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侵略”时期。
3.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中国东北铁路,在沈阳发动战争,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4. 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由孙中山和国民党建立的一个政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研究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5.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政府,1911年10月10日成立,1949年10月1日解散,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回复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光绪帝下诏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主要旨在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变法并没有获得成功。
2. 辛亥革命:指1911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革命以武昌起义为开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五四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
该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
的高潮,起因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并反对维护帝国主义势力。
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以学生为主导的一次大规模抗议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五卅运动:指1925年上海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劳工抗议活动。
该运动是对国民党政府及其对待工人的反抗,对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东征西讨:指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大战役。
东征是指红军长征,在1934年至1936年间,红军长征了数千公里,最终到达陕北。
西讨是指红军进军西北,在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游击队领导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军队的战役。
6. 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后,对南京市民
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暴行的事件。
这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行动
中最严重的一次暴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它们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列举、简答、论述1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后果背景:⑴经济:①根本动因: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急剧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及西欧各国和东方国家之间贸易联系的扩大,从而引起对开辟新航路的需求②黄金热: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梦③传统东西方商路受阻: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不仅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堵死了这一商路④寻找商品市场⑵政治:西欧各国缓和和转嫁危机的需要。
15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封建制度的危机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封建贵族经济破产,债务增多,尤其是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渐渐高涨,使得一些封建王公贵族,力图侵占新领土,对外殖民扩张,借以摆脱和缓和危机,转移人民的视线他们试图通过海外探险、掠夺战利品,进行殖民侵略,挽救没落的封建经济。
⑶宗教:①挽救西欧天主教危机:②传播基督教: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们从事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
③同伊斯兰教进行斗争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⑸前提条件:①造船技术进步:葡萄牙人在造船技术方面走在最前面,这为地理大发现及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地理知识的进步和各国人民的航海经验,准备了必要而可能的条件:可以说,西欧人开辟的航路,是世界各国人民航海技术、经验和成果以及新的地理知识的基础进行的。
③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④商业上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A、采用复式薄记。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路卡•帕乔利提出。
B、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
高利贷活动不再视为不义,经商非贱业更是理所当然。
D、股份公司出现。
⑤专制政府的支持。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通商、“公⾏”制度、防范夷⼈等。
其实质是封建⾃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闭关政策的确在⼀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化等⽅⾯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
2.黄爵滋清末江西宜黄⼈。
字德成,号树斋,道光年间进⼠。
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敢于直谏⽽负时望。
道光⼗⼋年(1838)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陈鸦⽚之害,创议严禁。
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奏报厦门抗英战况,⼒主抗英。
黄爵滋有《黄少司寇奏疏》、《仙屏书屋诗录》和《仙屏书屋⽂录》传世。
3.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东虎门主持的⼀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潮。
当鸦⽚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1839年6⽉3⽇⾄25⽇,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焰,⿎舞了中国⼈民的⽃志,表明了中国⼈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
4.林则徐字元抚,⼜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1850年10⽉于赴⼴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
曾与龚⾃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同属今⽂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物之⼀,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后⼈向西⽅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
5.义律鸦⽚战争时期的英国侵略军代表。
出⾝于英国贵族。
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麦加服役。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闭关政策中国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清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厉行闭关政策。
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后期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又实行商行制度,即设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
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廷的活动。
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
1840年,英国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
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分)。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
名词解释: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销毁鸦片无数。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起点。
2、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
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
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
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3、“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
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
“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
“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
“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4、团营制度:是洪秀全用军事制度把教会组织在一起的称谓。
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1850年7月,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于11月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
在经济上实行圣库制度,财产公有,平均分配。
1.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
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
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5.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
名词解释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
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8.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9.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简答题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答: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紧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
面推进。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
盾。
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
中农,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4.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心的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主题?
答: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6.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引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答: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8.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9.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1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1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a.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b.经济技术的落后
教训:a.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2.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标识是什么?
答:1894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3.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时期存在和发展?
答:1.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的道路。
2.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
第四,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是造成工农武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14.试述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土地革命中实行的路线和政策?
答:意义: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