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8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治国观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1、儒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5、名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6、阴阳家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诸子百家的治国观点儒:我们最熟悉的流派,几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国家的人文标签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几大主张,明确君臣、父子之礼,划定夫妇、长幼之别;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前代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
古代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的思想体系,其中政治思想更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他们对于政治的看法各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主张“以人为本、德治为先”的思想派别,两是强调“法治为本、统治有序”的思想流派。
首先,我们来看待前一个派别,它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多学派。
他们认为,政治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这个社会的根本是人。
因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人的德行、能力、责任等方面应得到重视。
儒家认为,君权应由有德者担任,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墨家则主张实行“兼爱”、“非攻”等理念,强调公平、普及教育等,以维护社会稳定;而道家则追求社会自然、自由、无为而治。
这些学派的政治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实践中它们都极为注重道德层面,追求建立一个以德治国的政治秩序。
相对于前一派别,后一派别更加强调政治的规则性和制度性,强调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以此来保证政治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转。
在列举代表流派之前,先介绍下“法”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学者的“法律”这一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是指行为准则、规范或制度。
这些制度能够调整社会关系,规范行为,建立一种安定、稳定的秩序。
这一观点在法家学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法制治国”就是他们的主张之一。
在他们看来,法律是唯一的标准,它不仅仅具有规范行为和惩罚不法之徒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治理秩序。
这种政治制度对于后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法家相比,李斯、韩非的学派则强调国家权力的维护和官僚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而高效的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统治契合于实际的需要。
总结而言,在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中,政治思想的多样性非常显著。
他们对于政治的看法不仅多种多样,而且理论落地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学术界在对待诸子百家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一些学者强调这些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一些学派则认为它们并不如传统儒家思想具有普遍性。
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说和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道家学说始源于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强调天道自然、自由发展,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遵循自然法则,讲究“非争盈之,故能免害”。
庄子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类不能依循一定的固定规律生活,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自我发展和变化。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强调尽量减少干预自然的行为干扰和人类社会秩序的规定。
在古代中国,道家的学说曾经影响了许多大帝国的治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儒家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始祖是孔子。
儒家的思想主要包括仁德礼义和君子修养等方面。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要素,认为仁者爱人,以仁心对待他人,是理治社会的根本之道。
同时,儒家学说还强调了君王的德行和治理方式。
儒家学说反对以权力和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提倡以仁德来促进人民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曾经影响了许多王朝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制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墨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个重要学派,由墨子创建。
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和“非攻”这两个重要的理念。
其中,“兼爱”是指“凡人皆有所爱”,包括亲人、朋友、同乡、同类等,它强调了尽可能地对世界充满爱和慈悲的态度。
而“非攻”则强调彻底的和平主义,认为以暴力和战争来解决人类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取的。
墨家学说在古代中国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医疗、农业、建筑等方面的技术和世俗活动等方面。
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强调法制和秩序的重要性,在社会管理和公共秩序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理念和思路。
与儒家杜绝暴力和以美统治不同,法家主张以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苛法猛兵,使民失望生畏。
法家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第一课诸子百家总论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
他在40岁以前,主要活动是教书。
42岁那年,带著车子数十乘、侍从弟子数百人游说齐、魏等国。
晚年回家著书立说,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孟子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实行「仁政」首先要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著《荀子》一书,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他对孟子等的陈旧学说有过激烈的批判。
二、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
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
墨子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和思想家,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对于政治、伦理、教育、军事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并对他们的学说进行简要概述。
一、孔子及儒家学派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强调人与道德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君臣、父子、朋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孔子的学说为后世影响极大,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墨子及墨家学派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倡导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理念,反对兵器、鲜血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
墨子提出“节用”、“节葬”等思想,主张节约资源、避免奢华。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深远,但后来逐渐式微,被儒家学说取而代之。
三、老子及道家学派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强调道的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主张“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深远,道家学说对后世的哲学思考、文化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孟子及孟家学派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
孟子的学说强调君子的责任和仁爱,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韩非子及法家学派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法家学派关注政治和法律制度,主张严密的统治和法治思想。
韩非子强调贵族政治和强权统治,主张剥夺贵族特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学派在军事、政治和法律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六、庄子及境界学派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境界学派的代表人物。
境界学派注重个人修养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给中国古代哲学带来了诸多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现代意义。
墨家的公益主义思想墨家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思想学派,始祖墨子强调“兼爱”与“非攻”,主张以“爱”的力量来取代“兵”的力量,实现和平及社会公益。
墨家思想强调“兄弟为连,父子为纲”,并尝试推行“以抑暴为主,以抑竞为辅”的法治思想。
尽管墨家在历史上并没有取得重要的地位,但这些思想却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它让我们不再奉行“国之利器”的成语,而更多地关注人性与社会公德。
道家的自然观念老子以及韩非等道家思想家强调自然观念,认为自然是一个大和谐、大互补的时空体系。
他们关注伦理道德,提倡“慈悲”、“仁义”等道德行为,并主张个人通过修身、避世、归于自然中去找到内心真正所求的幸福。
这些道家思想看似比较玄妙,实则其传承了中华古代哲学中关注自然观念的思想传统,并通过道家的自然观念,对人们的思考及做人的方法提出了富有现代意义的建议,例如,寻找自我,合理地对待生命、为自然环境负责以及净化心灵等。
儒家的教化政治思想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注重“仁爱之道”,要求国家君主尽心尽力为百姓着想,推行“仁政”政策,开创了中国古代教化政治的新思路。
他主张“以政治教育来引导国民”,并注重“诸侯服从天命”及“子有义务成为良师益友”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人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对“礼”与“义”观念的强调,也对今天人们的思考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涌现和多样性,使中国古代哲学因此陶冶性智,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历史上虽然仅仅存在于个别的书籍中,但传承至今,并且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 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孔子:春秋晚期“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春秋晚期“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制”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颤抖”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倡导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务要治国,不别长幼,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反对礼制,法家注重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指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寡头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建议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与官职,这就是很公平的,恰当的主张。
而保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就是滞后的,不公平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促进作用就是“兴功惧阿贝力”,即为引导人们立战功,而并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获得并购战争的胜利。
法家指出人都存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在特雷县”的本性。
像是管子就说道过,商人日夜兼程,赶着千里路也不真的离,是因为利益在前边迎合他。
渔夫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离也不在意,也就是崇尚渔夫的利益。
存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存有褒贬,故民疮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时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而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主流的思想体系。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提倡“仁”的观念,认为人之初性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人性的优越性,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的品质,以达到做好人的境界。
2.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以兼爱的理念来消除战争和社会不公,并主张“非攻”的原则。
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反对宗教仪式,提倡实用主义,强调道德的普世性和人民利益至上。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超然和自然,在于“道”、“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主张追随自然、不与之为敌,“无为而治”则是主张政治宜守不宜作,独尊自然,强调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推崇法制约束和严格的统治,重视刑罚制度,为了达到社会秩序而追求权威和强制力。
荀子主张利欲和刑罚来约束人的行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律来加以约束和处罚。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强调辩论的技巧和论辩的智慧,主张辩者胜,讲究逻辑和辨证的能力。
公孙龙、申不害等名家学派推崇言辩的能力和争论的智慧,并且注重学典传统,强调言辞的修辞和议论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风貌,为我国后世的文化传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每种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理念,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辉煌篇章。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从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中获益,启迪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引导我们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孔子后的诸子百家思想自孔子后,中国的思想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在内的多种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对于政治、人性、道德、社会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为中国的思想传统贡献了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及其门徒,强调儒者应该以德行、礼节、乐观、忠信等传统美德作为人生的准则。
儒家认为,人的内在天性本善,应该以教化的方式引导和发扬这种善良的天性。
在政治方面,儒家强调君子为衙门社会道德的楷模,君子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民利益,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由老子所创建的,与儒家的主张截然不同。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强调“不为名,不为利”的道德观念,反对礼节和儒家的传统道德准则,提倡敬畏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公正,将爱称作为实现公正和和谐的根本力量。
墨家强调政治应该建立在公正和法治的基础上,反对以权力为中心的统治,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和平主义和民族融合。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旨在推崇文化精神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倡创意和才华在社会中的价值。
名家目的在于培养文化素质,以促进感性领域的发展,反对崇尚形式和礼节,强调思想和文艺的发展。
5.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权力,是由韩非等人所创立的。
法家认为,在政治上应该依靠经过改进的法律体系,而不是依赖于传统和习惯,提倡强势政治和权责强化,反对以人性为基础的理想国家和政治体制。
6.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认为自然和社会是由阴阳两个反向的力量构成的体系,互相作用。
阴阳家旨在提供一个能揭示万物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秩序,为玄学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述以上诸子百家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思想流派中的学者有的著重于道德和道义的建构,有的则注重权力和法治的体系设计,有的关注文化思想的创新,有的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整理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的众多重要学派和思想家们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触及人性、政治、伦理、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将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总结整理。
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尊重师长的权威和智慧,强调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强调“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形的道构成。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搏击于世俗的纷扰。
道家还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俭等价值观。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认为人们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主张和平、非攻的国家外交政策。
墨子还强调节俭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当过简朴的生活,反对奢华和浪费。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控和封建统治。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张以法律为根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政治中采用权谋思维,掌握权力,使用惩罚和奖励来达到统治目的。
法家提出了集权和封建式的国家管理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统一和管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兵家思想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主张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兵家重视科学兵法和领导军队的才能,研究战争规律和方略。
阴阳家思想关注宇宙和自然的原理,追求和谐的宇宙秩序。
阴阳家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由阴阳二元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主张顺应自然之道。
阴阳家的方法主要有术数和卜筮,用来预测未来、寻求吉凶和解读宇宙变化。
名家思想强调言辞和辩论的艺术,主张通过言辞的辩论和辨析来推理真理和争取利益。
名家注重论辩,掌握说服他人的技巧,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名家追求名声和声望,在政治和学术界中追求成功和尊荣。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孟子代表作:《孟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被尊称为“亚圣”。
3.荀子代表作:《荀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2.庄子代表作:《庄子》核心思想: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三、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作:《墨子》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四、法家主要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五、兵家1.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法。
2.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核心思想: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军事名言均出自兵家。
六、纵横家主要人物:苏秦、张仪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
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频繁、思想纷繁复杂的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迭,导致各个思想流派纷纷涌现。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这些思想家们各有所长,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儒家强调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为本。
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理念,强调天下为公,弟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像父子一样,上承皇帝,下顺百姓,以谋国家的和谐和治理。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政治思想也逐渐崭露头角。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
道家认为,天地自然运行,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干预。
庄子更进一步,主张齐物论,即平等对待万物,避免人为的分门别类,强调民众的自由和自主。
相对于儒家和道家,法家思想在政治思想领域里独树一帜。
法家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主张以法治国。
他们认为,法律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能够约束各级官员的行为,使他们无法滥用权力。
法家主张严厉的法律制裁,以打击权贵的腐败和欺压。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独特的思想流派——墨家。
墨家崇尚兼爱,主张以公正、智慧的方式治理国家。
墨家反对军事扩张和战争,提倡和平共处。
他们主张降低差别待遇,减缓社会的矛盾,以达到国家和谐而稳定的目的。
这些思想,各有所长,既有共通之处,又有鲜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丰富多样,为后世政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些政治思想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在实际应用中,各家思想往往并存于一个政权中,相互取长补短。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一个综合体,丰富多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想的确实性和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存在争议。
各家思想家们在政治上的理论指导并不见得能够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在实践中带来一定的问题。
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和引导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引导。
这些古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思想,虽然诞生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惊人的契合度,对于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说”等政治思想给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政治乃是利民济世的手段。
他主张以仁政统摄国家,推崇仁爱之道,注重民生民利,主张君子政治,推崇道德化治国。
这种人本善的理念和道德化治国的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了重要的倡导,强调了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准绳的治理方式,对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主张无为而治,注重治理者的自我修养和“不为”之道,认为政治管理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民需求,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避免强权政治和矫揉造作的做法。
这种主张对于避免政治强权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推崇爱心和和平主义,反对用战争和暴力解决问题,主张以仁爱为本,以非攻为德,主张实行爱心和平等价值观,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推崇和平爱心的思想对于推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治道制度”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政治需要依靠道德和制度来约束。
他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良好的制度来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主张适时才有夏制夷夏的“治道制度”思想,用制度约束恶性的行为,为社会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2)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与政治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哲学的发展和政治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政治家们研究和思考了各种不同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独到而深远的贡献。
一、思想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兴盛,而其中出现了众多思想家。
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仁”的思想,认为仁义是为政治的核心,只有在仁义的基础上,政府才能稳定和国家才能繁荣。
另外,墨子则主张兼爱,他认为全人类都是兄弟,应该相互帮助和关爱。
他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二、政治哲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些学派也开始关注政治哲学的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是社会的核心,政治家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他们提倡“仁政”、“君子”等概念,追求政治的正义和社会的和谐。
法家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规章来管理社会。
墨家则提出了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倡导安邦治国、兼爱为国的思想。
三、政治家的思想除了思想家们的探讨和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
这些政治家们不仅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还在实际的国家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提倡的以“苟利国家生死以”为核心的思想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大有帮助。
荀子则是秦国的政治家,他系统地阐述了君主集权和奉法治国的思想,对于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思想家们的贡献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家在后世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法家和墨家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品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期,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这些诸子百家的理论观点里都渗透着许多道德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春秋末年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1)孔子:春秋末年在鲁国文化的影响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并体现出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
孔子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认为“仁”和“礼”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并提出一系列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2)孟子:在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孟子,从人性的层面上进一步深化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并抬高了“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描绘了以仁政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来解决现实人道和民生危机的政治蓝图。
(3)荀子:在战国末期,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对儒家人性论思想的补充,从人性化教育角度提出礼法并用的观点,要求注重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在教育中的结合。
(二)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处于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并出身于平民身份的墨子,其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主要是“兼爱”。
他指出天下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爱,于是通过吸收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兼爱”的观点,主张要结束战争,每个人都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互敬互爱,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的思想。
(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主张“大道无声,道法自然”,认为自然世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无声无息运行的,认为这种自然的规律就是道的法则,要求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把个人的主观思想强加于政治生活中去。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政治教育都具备如下特点:(1)强调人性论,从人的道德的根源上去找到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2)强调道德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辉煌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与学说相互交锋、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并且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纵横家等角度,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观念,并倡导了礼制与道德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个体修养与社会公德,为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道德价值观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状态,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依循“道”的自然法则运行,人应该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
道家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个体的心灵修养与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墨家思想则提倡爱人无差别,以“兼爱”为核心价值观。
墨子反对战争与压迫,主张和平与公正,倡导兼并天下的大同思想。
他们主张贫富平均,反对奢侈享乐,倡导世界和平并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关系。
墨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和道德观念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与秩序,主张以法治国,治理社会。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李斯,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明的法律和严厉的刑罚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下,法家思想吸引了不少君主与政治家,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学派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贡献。
名家注重辩论与辩证思维,提倡思辨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在名家学派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政治上的权谋与道义的平衡;韩非子则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理论。
两位名家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春秋时期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但是从影响范围和流传广度来考虑,真正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约只有12家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一、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教化和仁政。
秦始皇时期,他焚书坑儒,打压儒学,儒家开始衰落。
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应等,让儒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成了我国的正统思想。
二、法家。
法家没有具体的创始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但法家思想成熟于春秋时期,它被称为刑名之学,经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后,逐渐成了一个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主要思想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用法治国,法家思想也被历朝统治者采用。
三、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也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
道家代表人物有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道家是一个学术门派,后来发展成了道教,与儒、佛并列,对我国影响很大。
四、墨家。
墨家出现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大量涌现,政治哲学思想尤为重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仁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哲学思想大量涌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是通过大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努力,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孔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的本性得到发扬。
他认为,政治就是关心民生,以民为本,让人民受到更好的照顾和保护。
孔子还强调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他提出“博爱”,认为要对一切人都有爱心,要以爱心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
这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这种思想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就是法律的制定和贯彻执行。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要用严密的法律规范来约束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
商鞅的法家思想主张实行法治,以法制为根本,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强调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政治思想。
三、儒家思想除了孔子,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了许多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他们的思想主要强调的是政治的道德性和人的道德层面。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不能完全依靠法律,必须有道德的指导和支持,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公正和稳定。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要求君主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价值观念,从而成为一个以德治国的君主。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认为个人道德的提升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样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万物的本源。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士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
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作品:庄周著《庄子》。
《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又名《南华经》。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作品:列子著《列子》。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列子》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作品:《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子著。
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作品:《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
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司马迁著《史记》,设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
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
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