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404.98 KB
- 文档页数:6
建筑风格史贝律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39年毕业。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在20世纪对建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创新的典范之一、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首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贝聿铭将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打造出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激励了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倡导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展示了贝聿铭在当代建筑创新中的独特思考。
贝聿铭深入研究苏州传统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如屋檐、瓦片等,赋予建筑以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但与此同时,他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创新地运用了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技术,为传统建筑带来了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形式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建筑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最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贝聿铭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力量。
在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使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特点。
同时,贝聿铭还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了建筑屋顶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以满足博物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推动了建筑师,尤其是对公共建筑而言,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在设计中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更人性化、环保和节能的建筑。
总结起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JING DIAN MEI W EN·经典美文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该文根据贝聿铭之子、贝氏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贝礼中在“2017清华设计学术周”上的演讲整理。
PAGE48倾阅读49 PAGE我的父亲在2017年4月份的时候刚过了100岁的生日。
他于1917年出生在广州,当时父母亲是银行家,后来成为中国银行上海的总经理。
我父亲是六个孩子中的老二,在他幼年的时候在苏州、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苏州我们有家庭园林,在夏天的时候他会到那里去,有很多的水池和假山园林,常和兄弟姐妹在园林中游玩。
1935年的时候我的父亲离开了中国,两周之后他到了旧金山,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求学。
初到美国时处于战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十分迅猛。
作为一个移民,机会也是非常多的,他的事业宏图就此展开。
后来他搬到了纽约,并且被纽约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文化所吸引。
他非常喜欢去博物馆看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并发现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在这种实实在在的物体上,所以他的灵感就来源于他经常去的这些著名的博物馆建筑中。
我父亲设计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于上世纪60年代建成,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他在公共建筑设计领域的开端。
我参与了15年后的重修,建筑所展现的艺术感和影响力,完美结合了当地艺术运动的精神。
我父亲用了他专业的背景和华人的身份,在这里成功建造了一栋结合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的建筑。
1978年的时候他回到中国,四年之后,也就是1982年,他在北京设计了希尔顿饭店。
尽管这个饭店是十分知名的西方连锁酒店,但我父亲希望能够在设计中增添中国新一代建筑的元素,保持中国传统的文化。
但是,当时他的设计观点被认为太过于超前,没有很好地把握中西方之间建筑的关系。
我的父亲十分喜欢老子,他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加入许多老子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浅谈贝聿铭现代建筑设计——以卢浮宫金字塔设计为例吴思远【摘要】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审美变迁,同时也放大了美学主义.在建筑史上不乏诸多惊世之作,卢浮宫金字塔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法国是一座艺术气息较为浓厚的国家,卢浮宫曾经是一座监狱,也是一座皇宫,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了法国的变化.而当下,卢浮宫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卢浮宫得到了扩建机会,最终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得到了肯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元素,使得法国卢浮宫既具有历史文化,同时也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因此,本文从阐述贝聿铭简介角度入手,分析了卢浮宫金字塔的背景和价值,并重点研究了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内容.【期刊名称】《居业》【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贝聿铭;现代建筑;卢浮宫金字塔;设计内容;影响力【作者】吴思远【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中学校,四川眉山 620030【正文语种】中文艺术的价值体现在与社会文化和发展相协调,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们对于审美的联系较大。
从古至今,建筑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出于对文化的保护,使得人们在建筑设计上,往往过于小心翼翼,不敢去触碰社会审美的边界。
而贝聿铭却认为艺术应当落到实际,应当反映出文化的变迁,以更大的包容力,引领和主导世界审美的发展。
因此,在贝聿铭建筑大师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大胆创新,以独特的设计,将外部环境与建筑的功能性进行连接。
运用抽象几何思维,使建筑本身成为当地的闪光点,引领世界建筑的良好发展。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苏州,自小就表现出了对建筑的热爱,天分和努力使得贝聿铭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系统性的学习建筑相关知识。
由于贝聿铭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建筑作品更加注重设计感和实用性,在吸收和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建筑领域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内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
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录引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
此文以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11.2 建筑历史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设计,着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引言.........................................................................................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五、结论......................................................................................... 参考文献.........................................................................................一、引言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 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
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贝聿铭(Ieoh Ming Pei),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具匠心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和标志性的建筑。
本文将围绕他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展开探讨。
1. 设计风格贝聿铭的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元素,追求简约与实用的结合。
他注重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三角锥形结构而闻名,它在谷垣街和李普西大道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宽广的游乐场,使博物馆与环境相得益彰。
2. 代表作品贝聿铭建筑师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当地、乃至世界的地标性建筑。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的介绍。
2.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金字塔是卢浮宫的入口,将地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的各个楼层相连,并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直接的导览路线。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既充分尊重了卢浮宫原有的古老建筑,又为其注入现代化的元素。
2.2 中国香港的香港大会堂贝聿铭也给中国香港留下了珍贵的设计遗产,香港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华丽的欧式风格而闻名,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是政府机构的重要场所,也举办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婚礼。
2.3 卡尔顿酒店塔楼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卡尔顿酒店塔楼是贝聿铭为该城市设计的一座摩天大楼。
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貌,并成为了纽约的地标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塔楼依然是城市天际线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之一。
3. 影响与传奇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和建筑作品广受赞誉,并对整个建筑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他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的美。
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闻名。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摘要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就是这样设计的,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贝聿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全力以赴”。
正文阳光透过三角锥形的玻璃天窗洒下来,斑斑驳驳,甚是漂亮、温暖,行走在大厅里,脚步不知不觉地在这静谧深邃的气氛中放松,仿佛在阳光中沐浴一样,大厅的中央,是一方明净的水池,金鱼游动,“顽石”戏水。
大厅的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厅内园洞式大门,简洁大方;透过景窗,竹影婆娑,挺拔纤细,充满浓浓的“中国味”。
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阴影,使得大厅充满了活力,徜徉在这样一个舒适亲切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却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感受,这里没有故意用传统符号去寻求传统,而许多建筑师苦苦寻找的传统——“中国精神”却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出现了。
是什么使这样一座大厦具有如此的“中国味”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解开这个萦绕在心中的结。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设计师贝聿铭一生有无数的荣誉,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
贝聿铭与中国银行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
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
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
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
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摘要: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造型、空间、庭院四个方面浅谈新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表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造型;空间;庭院;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rough to mr. b “seal knife work”--suzhou museum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fro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the courtyard four new possi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keywords: suzhou museu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courtyar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
关于布局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附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可见贝先生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
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铭一、引言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叔叔的财产,贝聿铭从小随父亲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苏州探亲,和家人在狮子林中游玩,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格罗皮乌斯,于1983年获得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0]。
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大量优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善于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传统建筑元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设计理念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贝聿铭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下的建筑大多数是西方现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蕴。
[0]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
在应用方面,大家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将各种传统建筑元素随意的拼凑起来,不顾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结果[0]。
贝聿铭作文贝聿铭,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及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作品有前无古人的创意,在中国及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贝聿铭曾说:“建筑是一种综合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杰作,而是由未知的因素加上作品的创作,把空间的构思和艺术的传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是新的作品得以完成”。
贝聿铭的作品追求完美主义,他注重每个作品的整体方案和细节设计。
他把每个作品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复杂技术理念融为整体,完全贴合其设计理念,使得每一个作品都表现出完美的审美效果。
在空间布局和室内装饰上,贝聿铭也遵循着中国园林中的标准和礼仪,将自然环境和室内配置有机连接,使整个空间更完美和谐。
在建筑中,传统、新技术、艺术思想融合在一起,贝聿铭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他的建筑作品兼容科技与古典,他把传统和现代构思定义为一种融汇,而不是互相抵抗。
他认为科技和现代文明可以与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完美的互补关系。
贝聿铭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在当今建筑文化中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挑战了传统,又兼容科技,他寻求完美,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能够在各个时期流传下去,令其影响力在几十年里一直有持续的保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被世人铭记。
他用现代技术技巧和创新思维,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他的作品既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现代技术的精神,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贝聿铭的作品,也使我们看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他将空间、结构、装饰、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
无论是贝聿铭的作品还是他的设计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文化,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他的设计理念,将永远地被记住,并影响许多建筑大师,开拓建筑艺术的道路。
他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建筑思维:和谐、精致、细腻,它将确保设计未来的建筑作品更具有智慧、力量和可持续性。
《中外建筑史》 论结课文-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现代科学,意在教育——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摘要:澳门科学馆是澳门唯一一个以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由国际著名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
澳门科学馆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科学馆建筑,利用了最原始的设计元素(几何体),充分的表现出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意义,将现代,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
本文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澳门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关键词:澳门科学馆;贝聿铭;设计分析;设计理念澳门科学馆提出:为了了解澳门民众在科学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荣恪于2001年发起成立了“澳门青少年科技馆可行性研究小组”。
紧接的是在2001年11月20日,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发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02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提出要培养澳门青少年对科学的认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拓视野,领略科学奥秘”,以及推广及冀望提高澳门居民对科普的参与度。
因此,当局有意在澳门兴建一座以教育为宗旨并设有科技展览为构想的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工程:2002年3月,澳门政府派出的澳门基金会代表团到达美国,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和贝氏建筑事务所为科学馆设计图纸。
2005年12月上旬,澳门政府正式在澳门文化中心对出海面为澳门科学馆的兴建进行填海达六万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翌年10月19日,澳门科学馆主体建筑工程正式展开,2009年年中落成。
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将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分析,进而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一.设计元素-圆锥体、半球体、菱形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澳门科学馆塔高56.9米,分为上面的小斜圆锥台和下面的大斜圆锥台,立面为开放式的铝板。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解压密码模板/moban/mb1/——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信仰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
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
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
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1、建筑融和自然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
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
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
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
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香山饭店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有氧健身的佳境。
贝聿铭本着寻找一种新式建筑语言的追求,开始了新的探寻,在长江流域的、、、等城市,贝聿铭参观了曾被大家族居住过的园林和庭院,看到了飞翘的屋檐、富丽堂皇的屏风、多彩多姿的窗户和涓涓的流水。
在参观中,贝聿铭相信,尽管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但这种建筑语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使这些为普通人设计的建筑风格重现生机。
经过考察,贝聿铭认为,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
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觉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继承下来。
饭店宽阔的常春厅大堂,采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使庭成为光庭,乃是贝氏建筑设计的特点之一。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倾注了心血,如果按他通常的做法,把想法告诉设计助手后,他就开始构思别的建筑了,只是定期回来评估助手们的工作进展,把情况告诉客户。
但香山饭店是他对新中国的理解和表述,因此需要他亲自操刀设计。
贝聿铭在材料运用方面更是精益求精。
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
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在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
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
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简朴却不失优雅。
虽然香山饭店在1984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但是对于贝聿铭来说这个建筑设计确是一个错误,他觉得这个这座建筑毁坏了原有香山的自然风貌,从山上往下看,在一片绿丛中就夹杂着这么一块不协调的白色建筑群。
因此,他感到很后悔。
自从该建筑建成后,他就再也没有到过这个建筑。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设计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建造这个金字塔之前法国舆论界给与贝聿铭很大的压力,但当落成的时候一度受到谴责的卢浮宫金字塔已然成为了卢浮宫的一大标志,其地位可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成功是有原因的,贝聿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它在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金字塔本是古埃及用石头为死人建造的坟墓,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是以玻璃这一透明的材质建造的,这是一个为活人而设计的艺术品。
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通过反应周围建筑物褐色的石头产生对旧皇宫、对历史、对艺术文化的足够敬意,同时它是充满生命力的、面向未来的。
这个坐落于卢浮宫广场上的金字塔可以容纳更多的游客,这极好的满足了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要求——利于人。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新意,但是却能被人所接收。
金字塔用玻璃主要材料,玻璃有透明反射的特性,这样的建筑加上光的照耀,可以使整个空间都被赋予了活力。
这座金字塔从结构上看似平淡无奇,可实际上却不这么简单,它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这个金字塔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索网体系,由索网上引出的爪件固定在每块玻璃的角上,四面侧面墙上每块四边平行的玻璃都是由四对十字型的爪件角部支撑。
每一对爪件是由外两只爪件合并共用紧固件的,玻璃之间没有填缝,这也是为了使玻璃的重量不会相互店家,而影响每根索的承载力。
为了避免金字塔表面的凹凸不平,所有索和杆件的预应力都是经过尽心的计算的,可以刚刚好地承担玻璃的自重。
现在的已远远超过了卢浮宫这座古老的博物馆,据调查,在卢浮宫最受欢迎的作品中,玻璃金字塔排名第三,仅次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断臂维纳斯》。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道德、艺术、科学还是经济的角度,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无疑是一项非常出色的设计。
博物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建设是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博物馆的新馆设计。
这是国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围,紧靠世界文化博物馆新馆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贝聿铭称这里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新馆的设计遵循“中而新,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和标志性建筑。
贝聿铭喜爱的“光线魔术”在新馆的建造上得到再一次体现。
场馆斑驳的光影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中反复交错,“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一幕也曾出现在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中。
新馆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老虎天窗”的做法,即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屋顶的最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板条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中。
大厅左右各有一条通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在地面和墙体上,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新的屋顶已经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线。
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这又一次重复了贝先生的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
新馆紧邻拙政园和狮子林等古城的文化精华,设计者要求既要做到不破坏原来周围的格局,又要与原来的建筑有很好的协调。
这个颇具挑战的工程,贝聿铭用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将新建筑放在比忠王府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扬之意的设计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 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91岁高龄的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创造了一座涵盖伊斯兰建筑精华的建筑博物馆,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斯。
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所以如今博物馆所在的独立人工岛是卡塔尔政府应贝聿铭的要求而特意建造的。
贝聿铭说过“这是我曾经从事过的最困难的工作之一”。
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
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贝聿铭的一生建筑了很多作品,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