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专业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1
文学概论期末重点一、什么是文学我们一般而言的“文学”,是现代审美意义上的“纯文学”。
但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创作和观念从来都是开放性的,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纯文学”只是一种历史的建构。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一)古典文学理论1.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主流形式有文论、诗论(诗话)、词论(词话)曲论(曲话)和散文、小说(含戏剧)评点等,另外,也大量杂糅于诸子著述、注疏、书牍、序跋、史籍、小说逸闻、碑文铭刻、文人札记和诗文之中。
2.西方古典文学理论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基本形式是诗学与修辞学,二者皆诞生于古希腊雅典时期。
但从古罗马共和晚期以降,诗学与修辞学的发展合流,诗学被普遍当作修辞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相对比较清晰,其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奠定的。
(二)现代文学理论1.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经历了古典“诗学”——近代“文学批评”——现代“文学理论”的历程。
2.我国的文学理论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创制,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我国文学理论的受到欧美、苏俄和日本的影响。
就其命名来看,有文学概论、文艺学和文学理论三种称谓。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它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1.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2)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批评(3)文学生产与消费2.文学理论的性质(1)实践性(2)人文性(3)科学性3.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1)文学哲学(2)文学社会学(3)文学心理学(4)文学语言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三、艺术生产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和论述了艺术生产范畴及其丰富内涵。
1.揭示了文学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导言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形式的研究。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常见的几个流派和学说进行介绍和归纳,以供期末复习之用。
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代表了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其艺术形式,而非内容。
形式主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和文学形式的研究和分析,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构造和形式的理解。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有别于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结构特征,结构主义更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揭示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意义。
三、新批评主义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所不同。
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形式。
新批评主义主张批评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冲突、对比和意义构建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潮流,与现代主义对立而产生。
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学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结构和形式,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不信任。
五、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中性别问题的理论流派,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挖掘和解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男权主义和性别歧视,呼吁对女性在文学中的认可和重视。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理论期末考点文学理论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含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相处论。
5、文学作为话语,包含5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文学缔造的主体就是:作家、诗人。
(一种观点指出就是“模仿者”、“创造者”,另一种观点指出就是“旁观者”、“移情者”,除了一种观点指出就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7、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8、联想有三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9、文学创造构思方式: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10、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意境、典型、意象。
11、文本由表及里的四个层面:字音及其低一级语音女团(基本层面)、意义单元(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重现客体。
1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利害天道、韵味无穷。
14、王国维把意境分成:存有我之境、并无我之境。
15、意象主要有四种: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
16、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17、故事情节的形成:描述内容、描述话语、描述动作。
18、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19、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20、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核心主要是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21、文学风格的类型:“刚”、“弓”。
二、简答题。
(一)简述叙事的构成要素。
请问:故事情节由描述内容,描述动作、描述话语三个要素形成。
1、描述内容:指形成一段描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为被讲诉的故事,包含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等。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文学理论期末超核心复习资料文概·大二下题型1.填空(10分);2.名解(3个,15分);3.简答(2个,20分);4.论述(2个,30分);5.评论(1个短篇小说,25分)重点范围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言、象、意);P200“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内指性,即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心理蕴含性;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2.文学典型(典型环境)P208;1、典型(Tupos/type),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的那些个别标志”。
1.文学活动论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在于是否自由自觉。
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对象是人的本质的显示,人生来不仅为了活动,而且为了观看,人在对象上面意识到自己——费尔巴哈人的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之一,因此而有活动论。
文学活动论的启示在于: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出发的哲学根据在于主客关系中的意识反映物质的思想。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反响的发展。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如果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那么它至少应当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来”——列宁反映论一方面强调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强调反映不是机械的镜照,而是艺术的反映。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艺术生产论经济学的观点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补充: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与物质生产的对举。
文学理论期末资料21.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关注的是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注作家创作的心境和心态,发展了“养气说”“虚静说”。
第二,强调创作主体的个体能力,提出“才”“胆”“识”“力”等概念。
第三,突出创作过程中“内心意象”的形成,出现了“窥意象而运斤”、“胸有成竹”等命题。
2.养气说:强调作家要善于进行自我修养的储备和心理调节。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虚静说则是强调在文学创作前,作家应该保持一种空灵、内省的心理状态)3.创作语境:创作语境是指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由这些环境和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共同形成的创作氛围。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历述文王、屈原等人的事迹后,结合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基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以文学来宣泄、表达现实生活不良境遇的方式这一思想。
认为文学作品大抵圣贤发愤之所做也。
弗洛伊德则认为文学创作时欲望冲动的表现,是以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欲望的方式。
愤怒出诗人、穷困出诗人。
4.风格:(风格及人)风格指作家本人独特的表述方式;也指不同的文类特征。
风格及人是由布封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只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些琐碎对象,如果他们写得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堙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会比原作还要出色些。
这些东西都是身体物,风格却是本人。
因此,风格既不能脱离作品,又不能转借,也不能变换。
5.文分八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曾将文学风格归为“八体”: “一曰典雅, 二曰远奥, 三曰精约,四曰显附, 五曰繁缛, 六曰壮丽, 七曰新奇, 八曰轻靡。
文学理论:即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
文学理论,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文学理论是一种与文学有关的知识活动。
它的含义是由两个方面的关系决定的。
一是“理论”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一是“文学理论”与已有各种流行的或常识性观点之间的关系。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文艺学这个学科是在建国后从前苏联引进的,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但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活动特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说(“巫术”就是运用巫术意识以达到某种价值目标的行为模式,它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动方式系统)典型论说:弗雷泽——理论巫术(巫术意识)与应用巫术《金枝》2.宗教说(人类最早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是最早的艺术活动,艺术的产生最初与人类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典型论说:黑格尔:艺术是“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象征艺术)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即游戏,游戏是艺术发生的必要前提)典型论说:康德自由的游戏“人们把艺术仿佛看作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4.劳动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典型论说: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游戏”、“劳动先于艺术”(《没有地址的信》)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平衡性:文学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平衡”的反面是“平衡”。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一.理想型文学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
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
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
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有关,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
3.文学理论的任务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作者论和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①巫术发生说②宗教发生说③游戏发生说④劳动说(二)文学起源于劳动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①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就是指文学活动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的满足。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理论的概述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解读等问题。
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印度,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派别。
本文将从常见的文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入手,对文学理论进行概述。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强调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舒克茨基和托洛茨基等。
形式主义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构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与艺术显著。
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巴尔赞和凯鲁亚克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言系统,它关注作品内在的结构与组织方式,通过研究文本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体系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单元。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理论潮流,代表人物有巴特和福柯等。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正义观念,强调语言、权力和身份等问题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质疑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注重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本身的创新和挑战。
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性别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性别角色、女性的权益和性别歧视等话题,并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六、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关注文学与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实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本迪克特和斯洛特。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批判欧洲殖民时代对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身份的压迫,强调对非西方地区文化的重建和重新定义。
七、个人主义文学理论个人主义文学理论关注个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
代表人物有弗洛姆和照片。
文学理论的专业资料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以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包括文学批评、文艺美学和文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文学范畴、文学形式、文学风格和文学意义等。
1. 文学范畴:指文学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
不同文学范畴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研究文学范畴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特殊之处。
2. 文学形式: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叙事、描写、对话等。
文学形式是作品艺术性的体现,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作品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3. 文学风格:指作家在创作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文学风格包括语言风格、叙事风格、思想风格等,它们反映了作家的个人特点和审美追求。
4. 文学意义:指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文学意义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观。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学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流派: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系统,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对符号的组织和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2. 传统批评:传统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学和历史背景,注重对作品的文本细节和作者意图的解读,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
3.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批评关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的破坏和颠覆,强调对权威和固定观念的质疑,以及对多元文化和个体主义的关注。
4. 新批评:新批评注重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语言的解读,强调文本本身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以及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解读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特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其中专业方法有经验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等几种。
思考题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第一章文学本质论第一节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1、从文学的题材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内容。
2、从文学的风格来看,每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总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它的形成并非只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事,它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
3、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文学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便具有了某些自身特有的规律。
1、文学总是受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的支配而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2、文学也常常因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总体性质和发展态势。
3、过去时代文学艺术的主题、题材和审美经验并不会随着它由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的消亡而很快消亡,某种文学形式一旦固定下来,也总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到保存和延续,这一切往往构成了以后文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文学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也受制于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也能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产生有力的影响。
1、文学能够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消极的、倒退的文学则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文学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常常是通过政治的中间环节起作用的。
第二节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出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共同本质——一般性的层面;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进一步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本质——特殊性的层面。
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说文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之一。
二、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也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特别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构成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的生活图景,以形象表现出来。
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文学是人学”,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把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表现。
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不用抽象概念,用具体形象的思维不重理智,重情感的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扬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造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见本质的艺术形象。
第三节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对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和艺术作进一步的区分。
一、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二、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比较1、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绘画语言:视觉的直观性、确定性。
文学语言:视觉的间接性、不确定性。
教材:文学语言也要像绘画那样塑造形象,但从文学语言本身来看,却并不构成可供直观的画面和图景,文学语言只是提供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宛在目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
2、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音乐语言:表情的直接性文学语言:表情的间接性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的中介3、结论:文学语言的优缺点缺点: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缺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能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语词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
优点:①文学语言比起其他艺术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特别是能够深入细致地刻划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活动。
②由于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语词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明晰的概念,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
本章小结: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这三个层面看: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表达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对“文学的本质”给出如下的定义: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题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第二章文学特征论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1、托物言事的蕴涵性2、因小见大的概括性3、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第二节文学的典型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典型性?典型性与形象性的关系:一切典型都必定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某个形象只有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这一形象才具有典型性,才能被称为典型形象。
文学典型在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叙事诗和戏剧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在抒情性作品如抒情诗、散文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情感和景象,但通常谈论的文学典型大多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作品所展现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够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之本质的人物形象。
所谓典型环境则是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
典型环境是分层次的,总的说来,可以分为:1、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称大环境;2、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也称小环境;3、主人公与其他人所构成的相互关系,这是更加具体的环境。
三、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所谓典型化,就是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
作家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出发,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开掘、提炼、加工、改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形象来,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的具体途径:1、典型人物的塑造。
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其他形象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
创造典型人物又有不同的方法,或基本上按照一个生活原型来描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典型形象;或在广泛吸收和采用多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典型人物;或介乎以上二者之间,即以一个生活原型为基点,汇集同一类人的某些共同特点,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来。
2、情节和细节的提炼。
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是性格和典型的成长、形成的历史;细节是情节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物描写的基本单位。
3、典型环境的营构。
要塑造典型人物,就必须营构一个有利于这个典型人物成长、发展的典型环境。
四、典型与意境将完美的、优化的形象称为“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习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中那种情景并茂、物我双融所达到的高度凝炼、余味无穷的高妙境界。
第三节文学的真实性一、真实性与假定性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也就是供文艺创作使用的素材和原型。
所谓艺术真实,则是指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艺术家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它能够显现出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所说的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指艺术真实而言。
艺术的假定性:艺术的假定性绝非虚假性、虚幻性,虚假性、虚幻性的事物所呈现的是假象,是与其本质、主流和规律相对立的,而艺术的假定性所把握的则是本质、主流和规律,但它在呈现这种本质、主流和规律时,却总是通过特殊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造成一种距离感、超越感和自由感,同时也造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艺术的假定性一方面出于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对于客观规律的干预和扭曲; 另一方面也出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对于生活规律的限制和修正。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依托于艺术的假定性。
二、真实性与逼真性艺术真实更高于生活真实,这就是说,艺术真实比一般的实际生活现象更能显示生活的底蕴,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供有力的启示,也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