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1.49 KB
- 文档页数:15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德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迅小说风格浅析“文贵独创。
”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
对于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上的特点,我试图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术,那就是:简练的艺术形式、朴素的情节结构和沉郁的幽默感。
简洁和凝练,本来是许多大作家所共有的特点。
契诃夫就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然而,这个特点在鲁迅身上却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达到了杰出的成就。
且不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阿q正传》,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整个社会动态,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精神的缩影;而《祝福》则以三个简短的生活片断就概括了中国农妇备受压迫而无奈的悲苦命运;或者是《孔乙己》《孤独者》《伤逝》等篇,都以一两个典型,概括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
就是那些被称为类似速写的片断,又何尝不是概括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呢?《头发的故事》只不过是一段关于辫子问题的即兴谈话,然而这一辫子却概括了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示众》是一幅随手画下的街头速写,但是在这一幅小小的场景中,又多么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麻木不仁的社会相;《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么一个模模糊糊的人,但是仔细一看,便发觉这种不满现状而又无力反抗的怯懦性格,是这样深刻地反映着“五四”以后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可以说,在鲁迅先生这些篇幅简短的作品里,无一不包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鲁迅先生说过,从事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个创作信条正是使得他能在如此简练的形式中概括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重要保证。
只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才能反映出历史的大事件,一个个别的人物才能概括出深刻的社会典型。
鲁迅小说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被凝结在简洁而洗练的艺术形式中,而且总是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犀利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精神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呈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挣扎。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来展示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首先,鲁迅的小说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呈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体和边缘化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描绘了普通人们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主人公的视角,鲜明地描绘了封建社会荒诞的现实,用夸张的笔法展示了普通人的痛苦和绝望。
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反映,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社会的无情。
其次,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鲁迅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具体,他们的个性特点往往代表了一定的社会类型。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的代表,他的怯懦和自卑在其他人物身上也有所体现,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对于边缘人群的不公与冷漠。
这种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刻画,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鲁迅的小说中也展现了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揭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陈旧观念和道德败坏。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一个受封建伦理束缚的小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压迫和迫害。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贯穿于鲁迅的小说中,他用艺术手法以及悲剧性的结构展示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最后,鲁迅的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
他运用了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进行讽刺,使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还更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运用了写实而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场景和氛围。
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使鲁迅的小说极具现实主义的特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思考作品所给予的意义。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的作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方式:鲁迅的作品中,他大胆地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精神。
2. 多样化的格式:鲁迅的小说如《呐喊》和《彷徨》等,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式,这种创新的格式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更为深切。
3. 独特的时空关系: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运用横断面切割的方式来描绘场景,如《示众》和《药》等。
这种手法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顿挫感,同时又充满了回味。
他的作品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以上是对鲁迅作品风格的简单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建议阅读鲁迅原著以及相关文学评论,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1鲁迅的思想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造观念上。
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治心”手段对人心的残害,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现实,特立独行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在借鉴、吸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实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翻译介绍跳动着“真实的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流,使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思想的目的。
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论、条条框框来衡量作品,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至“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
鲁迅以坚韧的“精神战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绝望情绪,执着于自己经历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作了具有经典性的杰出贡献。
2小说创作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3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
他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述了一些农民形象。
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时,正面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
作为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暗示出旧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溃败、昏暗、了无生气的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鲁迅作品的特点
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
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
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出了鲁迅洒脱的想象力与强悍的创造力:对在《欢呼》和《迷茫》中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展开代莱冲击,找寻代莱突破。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
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
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
朝花夕拾作品特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三篇小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
《朝花夕拾》的作品特点是:
一是文字精炼,结构严谨。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情节曲折,结局悬念。
鲁迅先生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结局悬念重重,让读者翻阅小说时充满期待,令人激动不已。
三是深刻的社会讽刺。
鲁迅先生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以讽刺的手法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四是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的小说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思想感情,他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来揭露社会的弊端,以此来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自由。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曲折的情节、深刻的社会讽刺和抒发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创作特点《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作品通过疯狂、扭曲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荒谬,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狂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的独白,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深深的孤独和痛苦。
狂人在日记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怒,他用尖锐的语言嘲讽和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读者对主人公内心的共鸣和代入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作品的写作风格独特,充满了讽刺与讥讽的语言。
鲁迅运用夸张、卖力、讽刺等手法,以及带有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将主人公内心的狂暴情绪和对社会的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在日记中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和讽刺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主人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种写作风格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荒谬。
作品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与隐喻手法。
通过对一些特定的事物、现象进行象征性的描写和隐喻,鲁迅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主人公将自己比作一只狗,暗示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和受到的欺压。
他还将自己的精神状态比作“疯狂的飞蛾”,象征着他对于现实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
这些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整个作品以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开,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心理变化,描绘了主人公由理智到疯狂的转变过程。
这种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加紧凑和连贯,同时也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狂乱和痛苦。
另外,作品还通过主人公对于自己的疯狂行为的反思,展示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力和绝望。
整个叙事结构紧密而有力,使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狂人日记》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
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讽刺与讥讽的语言、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以及紧凑连贯的叙事结构,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狂暴情绪和对社会的愤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鬼怪现象进行了批判,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意义,使之为现实斗争服务。
因为鲁迅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抨击反动派的杂文很难与读者见面。
他就选择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题材,也穿插进现代社会的内容,捎带给敌人一刀,为我们提供了借古讽今、古代今用的典范之作。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辪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
‛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法。
例如《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三、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
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1、单一线索结构。
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
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
《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
《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构思与现实的纷扰交叉起来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
《肥皂》围绕着‚把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面目。
2、两条线索结构。
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
《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同时又以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
通过二十年前天真活泼的看西瓜的小闰土与二十年后凄苦的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穷困的生活现实;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迅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叫‚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
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
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
《阿Q正传》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写‚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横向片断型结构。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
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
《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5、按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情节结构。
《狂人日记》通篇都是写狂人的病态心理,但可以从中理出一条线索。
狂人从历史上研究,发现字缝里是‚吃人‛;而且看现实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看出吃人者的虚伪手法;最后,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大家都来推翻这人吃人的社会。
这篇小说层次分明,逻辑性很强。
6、采取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安排小说的结构。
《理水》第一节写现实文化山上的学者议论到底有没有禹这个人;第二节写绅士和学者恭迎大禹;第三节写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
写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水利考察大员的腐败,从反面烘托了大禹的一心为公,同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组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茅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评价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时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家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四、小说的思辨性更具诗化的特征思辨,就是思中有辨,辨中求实、求真。
思辨性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
思辨性不仅体现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描写中,而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
如《祝福》中的‚我‛与祥林嫂关于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对话之后,有一段描写‚我‛的心理思辨:‚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别人在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寂寞了,然而会不会有别的意见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仔细推敲,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何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与我也毫无关系了。
‛这是一段思中有辩、辩中有思的心理描写。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作者对‚狂‛与‚非狂‛的思辨。
《阿Q正传》第一章关于‚传‛的辨析,关于阿Q的姓名、籍贯的‚考据‛,是思辨性的文字,第七章关于阿Q的‚革命畅想曲‛的描写,体现了鲁迅对私欲、成见、旧有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超越的矛盾性的思辨。
鲁迅小说中人物面对读者吐露心曲,让主观情感喷射出来,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更具有诗化的特征。
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路,具有散文诗的特征。
《伤逝》中有一段触景伤怀的抒情:‚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
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小说中的‚我‛看到景物依旧而人已不在,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句式倾吐胸中无限的悔恨和悲哀,具有感人的力量。
《伤逝》通篇流荡着悲痛欲绝、感人的肺腑的情感,加以思辨性的抒情,可以说是一篇感情色彩最浓的散文诗体的小说。
五、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的成功结合鲁迅的小说不以奇巧的情节惊人,却以高度的真实感人。
他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他号召:‚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创造‚真的新文艺‛。
他的小说善用写实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的言语和行动,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
鲁迅主张真实,善用白描手法,但不排斥象征艺术。
他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熔铸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他翻译《域外小说集》时期,鲁迅对安特来夫‚调和象征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翻译的《谩》和《默》,写实带有了象征意味,大大强化了表现的力度和深度。
鲁迅把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寻求写实中的超越和真实中的深刻,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狂人日记》就是写实与象征的产物。
鲁迅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谈到《狂人日记》的成因:‚……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吃人‛是旧制度旧礼教本质的形象化身,狂人对周围目光(包括狗和死鱼的眼睛)是疑虑和紧张,对周围景物荒谬怪异的感受等,是狂人产生‚吃人‛臆想的心理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