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0.09 KB
- 文档页数:4
审计的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审计的质量指标:审计的质量指标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规性: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2. 独立性:审计师是否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够独立判断和表达意见;3. 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是否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技术;4. 信息可靠性: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5. 审计程序与证据:审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是否根据有关准则和标准,采取恰当的审计程序,并凭借充分、适切的审计证据作出结论和意见。
审计的时效指标:审计的时效指标是衡量审计工作时间管理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周期:指完成一次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2. 审计实施进度:指审计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按照计划完成;3. 问题整改时限: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时间限制。
审计的成本指标:审计的成本指标是衡量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力成本:审计工作所需的人员、劳动力的成本;2. 物资成本:审计工作所需的设备、材料和资料的成本;3. 差旅费用:审计工作中所产生的差旅费用的支出;4. 外包成本:将一部分审计工作外包给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所支付的费用。
审计的经济效益指标:审计的经济效益指标是衡量审计工作带来的经济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经济风险: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相关单位的经济风险,减少损失;2.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能够提出改进建议、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3. 增强信心:审计工作能够提高相关方对被审计单位的信心,增加对其业务的信任度;4.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审计工作能够发现并防止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公开。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指审计报告表达的审计意见与客观事实存在的一种一致性程度,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1. 审计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审计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审计人员的学历背景、职业证书、工作经验及参与过的审计项目数量等。
2. 审计程序的设计: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审计程序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审计程序是否覆盖了重要的审计风险,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实践要求等。
3.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客户的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审计人员需要评估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检测错误和舞弊等。
4. 客户的配合程度:客户对审计工作的配合程度对审计质量至关重要。
客户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会计资料以及与审计有关的信息,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客户配合审计人员的主动性、配合的及时性和完整性等。
5. 客户的信誉和声誉:客户的信誉和声誉对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具有较高信誉和良好声誉的客户,通常会更加注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客户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是否有过财务舞弊等不良记录等。
6.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道德规范: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道德规范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基础。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需要保持独立的思维和态度,不受客户的影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审计机构是否具备独立性和道德规范,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
7. 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审计机构需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
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审计机构是否通过了相关的质量控制评估,是否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手册和程序等。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评价和衡量审计工作是否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的指标,它是反映审计定性和定量结果的一组综合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有70%以上的用户在选择审计机构时,优先看重的是审计质量。
因此,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与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审计师的专业素质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障,最好是由具有相关专业资质和经验的人员来执行审计工作,可以保证审计报告准确无误,审计中的重要环节得到充分考虑。
2.审计机构的管理水平:审计机构本身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人员转移和质量缺陷等问题。
3.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审计业务管理流程是证券公司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括了整个审计过程的策划、实施和报告等一系列环节。
略过了这些环节,可能会产生误差,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4.审计任务的性质:审计任务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度。
如果审计任务的性质特别复杂,可能会对审计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难度造成挑战,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1.审计准确性:审计准确性是评价审计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审计报告必须准确无误,审计结论和意见必须基于可靠、全面和准确的审计证据得出。
2.审计可靠性:审计可靠性是指审计报告传达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公正和客观的。
审计人员必须不受任何利益关系影响,以客观的标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审计时效性:审计时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审计工作,并按规定的形式出具审计报告。
及时出具审计报告是保障股东利益、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4.审计服务:审计服务是指审计人员提供的附加服务,如审计意见和建议等。
审计意见的质量和建议的针对性将直接影响客户对审计机构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到审计机构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总之,加强审计机构的质量管理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业的监管流程,建立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审计机构规范操作,提高审计质量,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审计服务。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外部环境因素、审计人员素质和技能、管理和控制因素等。
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包括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工作底稿的规范与完备性、发现和评价业务风险的准确性、审计意见的可靠性和透明性等。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部环境因素:审计质量受到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市场竞争程度等。
2. 审计人员素质和技能: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等。
3. 管理和控制因素:审计质量还受到审计事务所的管理和控制因素的影响,包括审计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等。
1. 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要求。
评价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可以从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审计程序执行的跟踪和记录等方面进行评估。
2. 工作底稿的规范与完备性: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应当规范、完备,能够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方法和结论。
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应当包括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关联方交易和重要登记簿的审查等。
3. 发现和评价业务风险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应当能够准确发现和评价企业的业务风险,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审计意见的可靠性和透明性: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和结论,决定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
审计人员的意见应当可靠、准确,能够保证用户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审计报告。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之一,是评估审计师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等。
同时,审计质量也可以通过多种指标进行衡量,例如审计程序的执行是否完备、审计报告中的披露是否清晰明了等。
首先,审计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
审计师需具备严谨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操守、敏锐的分析能力以及通晓企业管理等业务领域知识。
当审计师对企业财务状况了解不够充分、分析能力不足、对标准的理解不准确等问题时,都可能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其次,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果客户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存在重大问题,将会影响审计质量。
例如,客户企业存在大量的会计处理漏洞、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都将成为审计师出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的原因。
此外,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也间接或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审计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审计程序得以正确执行、审计师独立性得到保障等。
此外,审计机构管理层对审计师的整体业务水平的评估、培养配备人才等措施也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1.审计计划和程序是否完备。
审计师应该在进行审计工作前,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情况确定审计计划和程序,确保审计的全面、系统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2.审计报告的准确清晰。
审计报告要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避免虚假、误导和掩盖等情况。
3.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审计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避免相关风险的产生。
4.审计工作的成本效益。
审计成本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要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总之,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
只有在多个因素务实考虑、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做到有力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行的稳定安全。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指经过审计师进行的审计活动所达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程度。
审计质量不仅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可信性和客观性,还对上市公司的股价、融资成本等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行业中,审计质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1.审计师素质: 审计师素质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
审计师应具有精湛的执业技能和独立审计判断能力,具备出色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
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核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工作质量: 具体的审计工作质量,包括: 审计计划的制定、内部控制的评价、财务报表的调整等。
以及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措施。
审计师对各项工作的高效执行和规范进行监控,进一步影响审计质量。
3.审核客户的风险: 审计师应该考虑到客户的行业、业务的特殊性、财务状况等因素,以此确定审核风险。
风险大的客户需要更高的审计质量和更严格的审计程序,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4.审计机构的系统和流程: 审计机构的组织结构、流程和监管制度等,也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估审计质量,强化审核流程。
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核结果: 审计师对客户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主要指标。
如果审计结果客观准确,财务报表的严谨性得到了保障,这表明审计质量较高。
2.审计服务质量: 审计服务的质量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这包括审计工作进展的沟通,对客户的建议和指导,审计团队的安排和管理等。
3.审计师绩效: 审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能力,也是评估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审计师的绩效越好,说明他们对客户财务的审计更为认真,审计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4.客户意见: 最后,客户意见也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一项指标。
如果客户对审计师的工作并不满意,说明审计质量有偏差或欠缺,对助于审计师改进工作带来提示和指引。
总的来说,审计质量始终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问题。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指审计过程和结果对客观真实和准确性的反映程度。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审计人员因素和审计制度因素。
1.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基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客观条件。
客观因素会对审计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企业经营环境复杂、交易文化不健全、财务状况不稳定、内部控制薄弱等,都会增加审计的难度,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主观因素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看法和操作方法。
主观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很大,其合理性和客观性应该得到重视。
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力、知识水平、审计经验、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 审计人员因素审计人员因素是指人员的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等审计过程中的态度和思路等因素。
审计人员因素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质量良好的审计人员,可以有效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审计制度因素是指整个审计机制、审核规范和内部控制、审核程序等方面的影响。
审计制度因素对审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审核制度和规范,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素质和审核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1. 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审计报告的结构健康、语言准确、信息清晰,可以说明审计报告的可读性,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能够有效的传递信息,提高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之间互相理解的程度,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2. 审计程序完整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是否按照审计规范和审核程序,进行了全面的审计工作,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帐册进行了充分的检查,是否对关键环节的风险风险评估和控制有了充分的考虑,是否对关键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些因素都能反映审计质量的好坏。
3. 审计发现与应对能力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快速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内控风险控制能力。
4. 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审计结果的客观性指审计结果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和标准、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否依据公正中立原则,是否对被审计单位能够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等。
审计报告评定标准有哪些审计报告评定标准是对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一种方法。
评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准则符合性:审计报告应根据相关的审计准则进行编写,包括国内外通用的审计准则、行业准则、公司内部制定的准则等。
评定标准可以包括是否符合相应准则的要求,例如是否符合审计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审计计划的要求等。
2. 审计程序的合理性:评定标准可以包括对审计程序的合理性的评价,例如对审计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对审计证据的收集是否全面、对风险的评估是否合理等。
这些评价可以通过对审计文件的审查,对审计工作的讨论和检查等方式进行。
3. 审计发现及时性:审计报告的评定标准还可以包括对审计发现的及时性的要求。
审计发现主要是指通过审计工作发现的错误、遗漏、违规等问题。
评定标准可以包括是否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是否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等。
4. 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审计报告的结论是对审计发现的总结和判断,评定标准可以包括对审计结论准确性的评价。
例如,审计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揭示企业的真实状况等。
5. 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清晰度:评定标准可以包括对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清晰度的要求。
审计报告应该包含所有重要的审计问题、发现和结论,并且应该以清晰简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能够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6. 审计报告的合规性:评定标准还可以包括对审计报告的合规性的评价。
审计报告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对报告格式、内容和签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合规性的评价。
总之,审计报告评定标准是对审计工作成果的评价和判定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审计准则的符合性、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审计发现的及时性、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以及审计报告的合规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评定标准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审计报告质量的衡量标准
审计报告质量的衡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 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审计报告应该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包括准确的数据、事实和意见等。
审计师需要充分收集、分析和验证需要审计的信息,确保其准确无误。
2. 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审计报告应该全面、详尽地描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报告中应该包含必要的信息,如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审计目标和范围、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发现和意见等。
3. 审计报告的透明度:审计报告应该清晰明了,语言简练,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词句,确保读者可以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报告中也应该注明审计师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对审计过程中的任何限制或不确定性的说明。
4. 审计报告的可比性: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可比性,即同一被审计单位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审计师需要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和规范进行审计工作,以保证报告的可比性。
5. 审计报告的专业性:审计报告应该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和规范,体现审计师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性。
审计师需要熟悉审计准则和法规,并按照其要求进行审计工作,确保报告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审计报告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准确性、完整性、透明度、可比性和专业性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认为审计报告具有高质量。
审计质量衡量标准
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审计报告是否准确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
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或遗漏。
2.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审计程序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的要求,包括审计计划、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环节。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能够支
持审计结论和建议,不存在重大缺陷或遗漏。
4.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
经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不存在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5.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机构是否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受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能够出具公正、客观的审计报告。
以上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这些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确保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否符合相关审计准则、规范和要求,以及是否有助于提高合作对象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平、审计员的素质、审计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审计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衡量指标主要有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时效性等。
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平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
审计机构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团队,能够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
审计机构应经过相关认证,具备一定的信誉和声誉,以保证其提供的审计质量。
审计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审计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具备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审计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合作对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审计方案应综合考虑被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审计目标,合理安排和分配审计资源,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和高效。
审计方案的执行应符合相关准则和规范,按照既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和准确。
审计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也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审计工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获取、分析和整理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
审计方法和工具应科学、合理、高效,能够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和时效性。
准确性是指审计结论和意见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否基于充分的审计证据和分析。
完整性是指审计工作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审计目标和范围,是否涵盖了所有的审计事项和问题。
公正性是指审计工作是否客观、公正、中立,是否能够独立判断和表达意见。
时效性是指审计工作是否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是否及时提供审计报告和意见。
审计质量判断标准: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并重民间审计的质量优劣如何判断,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审计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认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否虚假陈述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核心问题。
大多数从事注册会计师①行业理论研究和实际执业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民间审计的审计结论是遵循程序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应以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作为其判别标准②。
那么,什么是法律事实而什么又是客观事实呢?法律事实又称法律真实、形式真实,是指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依照证据规则通过的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是通过证据对客观事实的“再现”或“复原”,即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以在案的既有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而客观事实又称客观真实、实质真实,是指实际发生过的案件事实,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真相,它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通过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加工来为人所知。
在执法过程中,如何对待“事实”应因诉讼阶段和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在事实认定问题上,应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实现从客观事实观向法律事实观的转变;在查明和证明事实的问题上,则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努力促成法律事实符合客观事实。
执法的过程既是不断的事实认定过程(作出法律决定根据的事实是主观上依据既有证据认定的事实即法律事实),也是不断的事实发现过程(即法律事实符合客观事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事实的重要性要让位于客观事实)。
法律事实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侦查、监督等事实发现的过程中从空白状态到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在审查判断认定事实的过程中,人们也不是被动消极的,可以通过各种法定途径对在侦查、监督阶段形成的法律事实施加影响,如补充侦查等,使既有的法律事实得以强化或改变乃至否定,这种施加影响的原动力,正是要使法律事实取得与客观事实更高的一致性;另外,如果在判定生效后,如发现原判断有失误或偏差之处,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因此法律事实一开始并不存在,从逻辑上来说,以法律事实观来指导侦查执法的全过程是一个假命题。
浅析审计质量概念的界定及衡量标准作者:郭晓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1期摘要:笔者从审计代理关系和审计的本质入手,对审计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中有关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考察,提出科学合理的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
关键词:审计质量;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289-02审计产生的直接需求来自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为两权分离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代理成本,而审计作为一种代理职能,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但在多大程度上能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则直接取决于企业审计质量的高低。
一、审计质量概念的界定企业的契约特性孕育了各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安排,代理人具有信息优势,理性的代理人的利益并不当然地和委托人的利益一致,代理人会产生机会主义动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有动机通过签订契约进行监督。
这时,委托双方需要对契约进行监督,审计成为降低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一个有效选择,审计的本质就是协调代理关系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制度安排。
审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审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才能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信息质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经济价值。
反之,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不仅不能增加经济价值,反而纯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审计与一般的产品特性不同,它不具备物质实体,因此,不能从物质实体去衡量审计的质量。
但作为一项社会监督活动,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审计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审计质量呢?下面将参考国内的主要观点来界定审计质量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审计质量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的质量,这种观点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1.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审计师应根据被审计机构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根据计划有序地执行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应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法规,并严格遵守审计程序的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2.审计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审计师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及时记录和归档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审计文件应清晰、准确地反映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结论,关键信息不可遗漏或错误。
3.审计结论的适当性:审计师应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在审计报告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结论。
审计结论应准确、客观,能够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风险。
4.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审计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客观地判断和评价被审计机构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
审计师应秉持职业操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受干扰。
5.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审计师应根据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按照事实,用准确和清晰的语言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真实地反映审计结论和意见,准确传达审计师的观点和发现,不夸大、不掩盖审计结果。
以上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一些基本标准,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应当参考和遵循这些标准,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衡量标准评价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审计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而高层次供给严重不足,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案例屡屡发生,让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提出了种种质疑。
如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衡量,成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标签:审计质量盈余水平衡量指标DeAngelo(1981)把审计质量描述为:它是审计工作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报,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已经发现的错报的联合概率。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无法直接观测审计报告的产出过程,对审计质量的直接评估是不可能的,也没有现行的统一、完整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大的投资机构、银行也无法对审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的判断,更不用说众多的小股东和社会公众。
一、文献回顾为了检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和独立性,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1.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DeAngelo(1981)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事务所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事务所规模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事务所规模越大,与每一特定客户相关系的准租占事务所整个准租总和的比重越小,该事务所以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可预期的审计质量就越高。
章永奎、刘峰(2002)的研究发现,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不会屈服于上市公司的压力。
2.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提供一种统一的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提高公众对事务所品牌的认知,为了获得来自于品牌的准租金,事务所就有动机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维护和提高品牌的价值。
如果审计质量低于公众的预期,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就会对事务所的声誉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所付出的代价更大,包括失去现有及潜在的客户、甚至导致事务所的倒闭,因此,事务所的品牌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担保,而且这种担保是与特定会计师事务所相联系的。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状况:这是评价上市公司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主要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和现金流量等。
2. 市场表现:这主要看公司的股价表现、市值规模、交易量等。
3. 公司治理:这主要看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等。
4. 业务模式和竞争优势:这主要看公司的主营业务、市场份额、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等。
5. 法律风险:这主要看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是否有重大诉讼或仲裁等。
6.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这主要看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等方面的表现。
7. 行业地位:这主要看公司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者在评价上市公司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分析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审计质量衡量核心标准:审计目标;法规制度;社会期望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想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或理想境地,是审计职业界对自身活动的既定方向、审计的本质决定了审计具有查错防弊的审计目标、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守的技术规范等,具体资料请见:[关键词]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审计目标;社会期望[摘要]要有效解决审计质量及其控制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建立问题。
本文首先从语义和分析方法这两个方面提出观点,作为分析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前提,并从“标准”这一概念的一般特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推导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构筑基础,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互动的、相对完整的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
该体系由以下四个基础因子组成:审计目标、社会期望、职业标准和法规制度。
分析该系统中各因子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就是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标的有效程度。
关心审计质量的社会力量可分为三种:代表法规制度的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代表职业标准的审计职业界,代表社会期望的社会公众。
法规制度、审计职业和社会期望标准这三个基础因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紧紧围绕审计目标这一核心标准,共同构筑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
这三者关系描述如下: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社会期望(最高衡量标准)审计目标(理论衡量标准)一、审计质量衡量核心标准: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想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或理想境地,是审计职业界对自身活动的既定方向。
特定时期特定审计目标的出现,是审计职业界整体考虑了该时期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审计本身可达到的能力和可发挥的功能后的折衷结果,是对上述基础因子三位一体的综合反映。
由于审计目标是社会需求和审计自身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两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审计目标的提出,特别是当它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时,审计职业界与职业界外部,在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上,也能趋于统一。
简述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摘要】审计质量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和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审计人员素质、客户管理和沟通、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等方面。
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程序符合性、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结论的偏离程度等。
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专业水平、独立性和道德风险管理上。
客户管理和沟通能够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论的准确性。
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则直接影响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提升审计质量的途径包括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改善客户关系管理、优化审计程序设计等。
审计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应用,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审计质量、影响因素、衡量指标、审计人员素质、客户管理、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质量提升途径、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审计质量是保障审计工作真实、有效、准确的核心问题。
审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信誉、效益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的效果和社会效益,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保障公众利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审计质量是确保审计报告真实和可靠的基础。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输出成果,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只有审计质量得到保障,审计报告才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审计质量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优质的审计工作需要高质量的审计质量保障,只有审计质量高,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审计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
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审计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维护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 正文2.1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摘要:本文鉴戒管中质量的概念来界定审计质量,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提出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来衡量审计质量。
1审计质量的含义独立审计是一项有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审计的目的是要为审计委托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审计报告,属于服务业的范畴。
关于审计质量,国内外主要有以下观点。
1. 1DeAngelo(1981)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对象在制度上违规并公然揭露这种违规行为的联合概率。
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师的能力和独立性。
Watts和Zimmerman(1983)以为,审计质量是发现并揭露财务报表中违规行为的概率。
1. 2美国审计总署(2003)从审计的本源出发,提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以公道确信所审计财务报表和相关表露:①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表述;②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高质量的审计应当体现为在发现重大错报之后,要:①确保客户对财务报表进行恰当的调整、相关表露和其他变动以防止重大错报;②假如相关表露和其他变动没有进行恰当调整,则修改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意见;③必要情况下,退出客户的审计并向SEC报告辞聘的理由。
朱兰(J.M.Juran)以为,任何组织提供的产品包括货物和劳务要既能给该组织带来收益,又不会对造成损害。
质量就是适用性。
适合性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是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因此,从审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审计质量是一种适用性,是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
的有效程度。
独立审计服务终极的直接结果是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于审计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强烈的需求,通过对审计意见的观察和评价,可以了解审计质量。
2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回顾审计质量衡量标准,是指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团体,从各自的利益角度看待审计质量的一种判定依据。
通常以不同的替换指标来衡量。
以往中,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①DeAngelo(1981)等人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来衡量审计质量,以为大规模事务所比小规模的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②RichardB.Carter等(1998)用事务所的声誉来衡量其执业质量。
③almrose,Z-V.(1988),TeoEu-JinKeithA.Houghton等用审计诉讼指标来衡量审计质量。
④MarkL.Defond(1992)以为,应将事务所规模、品牌声誉、行业专长、独立性等这些指标结合起来衡量审计质量。
⑤王振林(2002)以为,审计收费水平可以用来衡量执业质量,高质量事务所收取的审计用度通常高于其他事务所。
⑥DonaldR.Dies,Jr和GaryA.Giroux(1992)以为,审计时间可以衡量审计质量。
⑦Schauer,PaulChristian(1999)等通过股票买卖价差来评价审计的功能、衡量审计质量。
⑧徐建新(2001)以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是一个体系,由不同的因子组成,即①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②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③审计目标(衡量标准),④社会期看(最高衡量标准)。
⑨易琮(2002)以为,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公允度不变且“有罪推定”和审计师风险偏好不变的假设条件下,非标准无保存审计意见比率越高,审计质量就越高。
○10汪军(2003)以为,审计的实质在于制约治理者粉饰财务信息的机会
主义行为(如盈余治理行为),减少的代理本钱;盈余治理总额、高估盈余治理和盈余治理的尽对值都可来衡量审计质量。
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具体指标都适合评价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
首先,审计诉讼衡量审计质量不可行,由于没有正式的保障对审计失败民事诉讼,加以广大投资者法律意识不强,审计的法律风险很低,事务所和审计师被民事诉讼的可能性很低。
其次,事务所的规模、声誉也不宜来衡量审计质量。
固然,事务所经历前两年的合并浪潮,形成一些较大规模的事务所,但是多数合并是为达到市场准进的条件和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所致,不是真正意义的合并。
另外,合并后缺乏同一治理,大规模事务所没有比中小事务所体现出更高的审计质量;而声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事务所改制以来才6年时间,声誉还没有在事务所之间形成。
因此,难以用声誉来评价审计质量。
,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为买方市场,审计收费存在激烈的不正当竞争。
同时,政府对审计收费采取限价政策,加剧不正当行为。
因此,以审计收费来衡量审计质量还不成熟。
笔者以为,应该以审计意见对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的信息含量来衡量审计质量。
通常,审计意见是审计结果的终极体现,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对审计工作的一个公道评价。
目前,上市公司存在比较普遍的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行为,这会降低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造成财务报告的信息失真。
审计师对会计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后的财务报告进行鉴证,旨在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面对操纵过的会计报表,审计师就要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来揭
示存在的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行为,以降低审计的风险。
假如审计师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则可以识别盈余治理行为和治理舞弊行为。
假如没有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来识别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行为,可以说发生审计意见变通,一般会以缓和的意见代替严格的意见或者说将不利审计意见改善。
审计意见可以识别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行为时,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反之,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因此,以审计意见对盈余治理和治理舞弊的信息含量来衡量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符合我国的国情。
[]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