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和平仄的关系-诗与词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706.50 KB
- 文档页数:6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简单的说: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仄:三声和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衰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平仄是什么意思1. 简介在古代汉语诗词中,平仄是一种重要的音节音调规律。
它在古代汉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诗词的韵律和基本格律。
本文将介绍平仄的概念、分类以及在古代汉诗中的应用。
2. 平仄的概念平仄,顾名思义,就是音节的平和仄分。
音节有两种韵脚,一种是平声,另一种是仄声。
平声指的是读音中没有声调的音节,而仄声则指的是有声调的音节。
在平仄规律中,平声与仄声的交替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和格律。
3. 平仄的分类平仄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平平仄仄(押韵方式为AABB)、平仄平平(押韵方式为ABAB)、仄仄平平(押韵方式为ABBA)和仄平平仄(押韵方式为ABCC)。
3.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是最常见的平仄类型,也是最常用于古代汉诗和古文的格律形式。
这种格律形式中,第一句和第二句为平声,第三句和第四句为仄声,形成了平仄交错的韵律。
3.2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是一种稍微罕见的平仄类型,也有一定的应用领域。
在这种格律形式中,第一句和第三句为平声,第二句和第四句为仄声。
3.3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是一种常见但相对较少使用的平仄类型。
它的押韵方式为ABBA,也是指第一句和第四句为仄声,第二句和第三句为平声。
3.4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一种相对较少使用的平仄类型,也是较为复杂的一种格律形式。
在这种格律形式中,第一句和第四句为仄声,而第二句和第三句则为平声。
4. 平仄在古代汉诗中的应用平仄在古代汉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要求严格遵守。
古代汉诗常常以五言和七言为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在五言诗中,每句有五个音节,按照平仄的规则排列,并且每二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在七言诗中,每句有七个音节,同样也按照平仄的规则排列,并且也是每二句形成一个意象。
平仄的运用使得古代汉诗在形式上更加优美,也给诗人创作提供了一定的限制和挑战,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5. 总结平仄是古代汉语诗词中重要的音节音调规律,决定了诗词的韵律和格律。
根据平仄的不同排列方式,古代汉诗可分为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和仄平平仄四种不同的格律形式。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归为“仄”。
简单来说呢,平声读起来比较平缓、悠长,就像你在平地上走路,稳稳当当的。
而仄声呢,读起来有起伏变化,就像你在爬山或者下楼梯,有高有低的感觉。
不过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这就有点像古代的一些特色小吃失传了一样,有点小遗憾呢。
- 比如说“妈”是平声,“马”就是仄声啦。
2. 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
- 平仄就像是诗词的骨架。
它能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就像盖房子要有大梁和柱子撑着一样,平仄规则让诗词有了结构上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平仄规则,诗词可能就会像一盘散沙,读起来乱七八糟的。
而且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产生一种音乐美,就像一首动听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此起彼伏。
二、平仄韵律表(以五言绝句为例)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声起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韵脚。
就像一个乐章的开头,用平声起了个舒缓的调调。
然后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相对,仄声开头,平声结尾,而且要押同样的韵,这就像给第一句的旋律做了个和谐的回应。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转一下,变成仄声起头,这就像音乐里的一个小变奏。
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又回到平声结尾,押同样的韵,整个诗就像一个完整的音乐小篇章,有起有伏,最后又稳稳地收住。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这种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是平声起头,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
就像唱歌的时候,开头是个比较平稳的调,但是没有直接落在韵上。
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开始押韵了,就像歌曲进入了和谐的部分。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又是一个转折,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押韵收尾。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须知:什么叫平仄(一)四声在了解平仄是什么之前,首先要知道诗词格律里讲的“四声”是什么。
格律里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类声调。
四声中的“声”,就是声调的意思。
格律中的四声不同于普通话的四声,这是因为两者分属于不同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语言学界一般把汉语的演化分为三段:上古、中古及近代。
上古时期指先秦至西晋;中古时期指南北朝至北宋;近代时期指元代及以后。
诗词格律属于中古音系统,普通话则属于近代音系统。
不同的语音系统,声调自然不会完全一样。
古代没有录音机,这四类声调在当时是怎么念的,各自的调值是多少,我们都已经无从得知了。
虽然如此,对于中古四声的发音状态,古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描述性的资料。
唐代的释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的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明代查继佐在《九宫谱定总论·平仄论》中说:盖上声之腔自下而上,去声之腔自上而下。
这些记载对四声的描述都比较抽象,拟定调值是肯定做不到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总结出“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的音调特点:1.平声是一个不升不降的长音;2.上声是从低音滑至高音;3.去声是从高音滑至低音;4.入声是一个急促的短音。
平、上、去、入四声的音调特点,是诗词格律的基本常识,只有知道了中古四声的音调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平仄的含义。
(二)平仄既然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类声调,那么,我们以声调种类为标准对汉字进行分类的话,将会得到四个类别:平声类、上声类、去声类和入声类。
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写作运用中,需要把所有汉字按声调特点分为两类的话,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去进行合理地分类呢?通过四声的音调特点可以看出:平声是长的、平的、不升不降的;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则是一个短音。
也就是说上、去、入三声要么是短的,要么是升的,要么就是降的。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
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
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
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古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平阴平阳平上上去去入阴平、阳平、上、去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
送给和我一样喜欢古诗的朋友,关于格律,关于平和仄的区分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
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从古诗词就可见一斑。
1.平和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
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
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
古诗词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
“念”就是用口语来读;“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唱”,大家很熟悉了,就是用一定的旋律来唱古诗词。
建议你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多去尝试。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
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
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红豆(仄)生南(平)国春来(平)发几(仄)枝愿君(平)多采(仄)撷此物(仄)最相(平)思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
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
诗词的平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发音形式和所带来的节奏感。
在传统的汉字诗词中,平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诗词的音乐性和美感。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平仄韵律常识:1.平声和仄声: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均的音节,如"一"、"二"、"三";仄声指的是声调抑扬有致的音节,如"十"、"四"、"六"。
2.平仄规律:在古诗词中,每个词都有一个固定的平仄属性。
通常来说,平声字只能跟平声字相连,而仄声字则可以和平声字或仄声字相连。
这种平仄交替的规律被称为"平仄对偶"。
3.韵脚:古诗词中的韵脚是指在诗句末尾的音节组合,如"云"、"君"、"春"。
同一首诗中的韵脚要保持一致,以便产生韵律和押韵的效果。
4.韵律和格律:古代的诗词往往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比如,五言绝句的每句有五个字,七言绝句的每句有七个字。
这些要求不仅包括字数的限制,还包括平仄对偶和押韵等要素。
5.韵脚的分类:在古诗词中,韵脚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指的是韵脚中的音节属于平声字,而仄声韵指的是韵脚中的音节属于仄声字。
根据诗句中韵脚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仄起平收、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等多种韵脚形式。
6.平水韵和仄水韵: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分为"平水韵"和"仄水韵"。
平水韵是指韵母的声调为平声,如"一"、"目";仄水韵是指韵母的声调为仄声,如"去"、"时"。
在平水韵和仄水韵之间进行适当的配搭,可以营造出平仄协调的音乐感。
这些是关于诗词平仄韵律的基本常识。
当然,要深入掌握和运用平仄韵律,还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来进一步熟悉和体会。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坦,仄就是曲折。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其将四声进行二元简化,使其基本能满足诗词的声律要求。
平仄的划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非平则仄。
也就是说除了平声字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属仄声。
而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分派各声。
所以依《中华新韵》规则,第一,第二声(上、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庂声,就这么简单。
记得初习诗词时,半小时就能分清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了,当然,这有懂粤语的优势,但普语地区的,大不了就是多记几十个派入平声的入声常用字,能有多难?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然后,通过粘,对就可组成各种律绝格式,根本不用背记。
难点的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能做到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基本合律的。
这点就一定要通过创作训练提升了,我说过,在头条做对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也说过,这个月,要开个头条号和大家分享做句的训练方法,并且和大家一起做句对句。
学诗词创作,我以上写这么多,可以说都是废话,这类文章,你看一万篇也对你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只有真正拿起笔,你才可以通过做句,对句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从而做出流畅合律的诗词。
从零开始学诗词,有兴趣的可关注我,本月会开始分享。
346赞踩 99评论分享举报注爱好写古诗词,才用得着诗词平仄格律。
那么我首先要说明一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付出,特别快速的办法不存在,吃饭还要一口一口地吃是吧?你莫看古人写的诗那么高超,实际上说到格律,那是看不见的功夫,杜甫有言‘老来渐于诗律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在讲究格律这点上,是不断地在学习,琢磨了几十年,人都到老年了,对诗歌格律的讲究才越来越精细了。
老杜都这样,还何况我们常人?所以要想学好古诗格律,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你有耐心,看完我写的所有内容,并且善于运用,那学会写格律诗应不成问题。
学写诗(三)辨“四声”,调“平仄”转:博雅灵秀861的博客学写诗(三)辨“四声”,调“平仄”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
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
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
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
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
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
《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
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
不知道平仄怎么分?那就看这里许多热爱古典诗词的朋友经常被平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如何区分文字的平仄,今天悦读君就来说说这个平仄的问题。
一、什么是平仄简单点来讲,平仄就是指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就是平直,“仄”就是曲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字的声调,读起来是平直的,没有高低、升降的变化,那么它就是平声字,反之,则为仄声字。
二、平仄的起源为什么会出现平仄?这个还得从汉字的声韵说起。
其实在唐朝以前,人们作诗是不讲平仄的,那时候也没有所谓的平仄。
最早的诗都是从民歌中演化来的,也就是说那时候的诗都是用来唱的,在吟唱过程中,每个字的发音自然与平时的读音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作诗时也不太注重文字的声韵变化。
虽然后来诗逐渐与歌区分开来,但也还没有对文字的声韵作过多的要求。
一直到一代文学奇才曹植的出现,他非常注重文辞的修饰,同时曹植又精通音律、深研佛理。
那时候的佛经和佛教音乐都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不太适合中国人吟唱,所以曹植就对这些佛经和佛教音乐进行本土化改造,创作了“梵呗”,相当于开创了中国汉化版的念经体系,从此“梵音显世”,广为流传,这也是汉字音韵学的开端。
由于曹植在文学界地位崇高,所以他对文辞修饰的推崇和对音韵学的研究,也引起了后世众人的追随。
从此,诗人们开始追求文字和发音的共同美感。
到了南北朝,大文学家沈约与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就是把文字统一归为平、上、去、入四声,在诗文中以四声来相互调节,以避免诗歌创作中容易出现的八种弊病,从此出现了诗歌创作中的“永明体”,这也是风格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精严的近体诗的过渡。
到了初唐,诗词格律逐渐规范,绝句和律诗逐渐成型。
但是,四声韵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太过于复杂,大大束缚了人们的创作,于是武则天钦定当时的宰相许敬宗,主持编订了一本声韵书,将四声韵简化为平仄两声。
从此,汉字便出现了平仄之分。
三、平仄的划分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是怎么划分为“平、仄”两声的呢?很简单,四声中的“平”即为“平”声,而“上、去、入”三声则通通归为“仄”声。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诗词中的平仄,与现代汉法拼音四声的关系是: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
诗词中讲究平仄,是为了让语言更美。
什么是诗?似乎也是很难定义,个人觉得,诗其实就是具有某的形式美的语言。
中国语言从开始的时候,就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
《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意思是说,诗是人情志的表达,是叙述人的喜怒哀乐的。
歌是语言的延长,也就是说,讲话时腔拖长,就是唱歌。
声音要清楚,韵律要和谐。
从《尚书.尧典》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与唱歌是紧密相关的。
说话也好,唱歌也好都声音清楚,韵律和谐。
记得小时候上学读课文时,常常拖着长腔,这时老师常会纠正一下:好好读,别像唱歌一样。
于是我们便认真的按老师的要求去读了。
现在想想,小时候唱歌一样的读法,是否暗合了吟咏的古意呢?《庄子秋水篇》说,倏与忽到混沌家中做客,为感混沌招待的大德,为其凿了七窍,于是混沌便死了。
教育或者真能把人的天然与纯朴扼杀掉的。
话题跑了,还是回到音韵上来,古诗,特别是律诗形式之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音韵和格律。
音韵是句尾押同样的韵,格律主要是指平仄的规律。
押韵大概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些应该在中学就了解了。
平仄也是有格式的,比如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有兴趣的买本书看看就行了,就那么几个套子。
平仄的问题,本质上是语调的问题,和音乐是一样的。
唱歌要有个调子,语言也有个调子,这就称之为声调,汉语普通话有四声,也就是四个调子。
一声高又平,二声往上升。
三声拐个弯,四声往下掉。
许多人学了四声之后,以为汉语只有四声,其实汉语的声调远不止四声。
只是普通话四声。
许多方言的声调远超四声。
如果方言的语调丰富,语言的变化和感受能力就强。
广西博白话有十几个语调,王力是博白人,成了著名语言学家。
语调和音乐一样,它的高低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
普通话一声的调值是55,二声是35,三声是214,四声是51。
汉语拼音和平仄的关系(“平、上、去、入”是古四声,“阴平、阳平、上、去”是新四声。
)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mā má mǎ mà ma妈麻马骂妈(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没声调)平平仄仄平仄对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律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制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四年级下册p110第23课古诗词三首_渔歌子测试题:课内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__________。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
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__。
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和__ 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这里大家都有一个教育上的误区:就是“汉语”,和“现代汉语”其实不是一个概念的!但通观这几篇文章,无一不是说普通话的人写的。
北方的同学好表现,根本尚未说清个子丑寅卯,却又都一个个呱呱呱呱地抢着喊麦!须知真正的有识之士大多都不爱表现出风头,尤其是不爱与无识者争论。
树林里乌鸦多了,凤凰就不愿意来了!我故非凤凰,因为我争论了。
“汉语”指的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使用,并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字和语言。
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所有成就。
其中文学上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唐诗宋词。
这个结论想必没有人会反对吧!“现代汉语”的官方说明是:特指今天的普通话!“普通话”是北方方言的一种,原先由满族统治者所操,其产生的成因是由蒙满后裔学习汉语的方言、尤其是北方的方言,而后产生的一种方言口音,后为封建官场所用。
往祖坟上刨的话,“普通话”的爹,其实可以追溯到唐末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因石敬瑭同学割让“幽云十六州”,至我广大北方被异族残酷统治着,人民被迫改变口音,而产生的北方方言!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宋词,此时却在南方产生并发展良好。
南方,即宋朝却一直保留着汉语,故文化发达兴旺。
北方方言与宋词产生于同一时期,但两者从未谋面。
北宋不过淮,南宋不过江。
换句话说,如果穿越回宋朝,则今天所有的北方同学拿的可不是中国护照,无法自由行,则当然宋词就与北方同学也扯不上啥关系啦!不过大家都写着汉文字,然而口音根本不同!一方是正宗汉语,四声九调,平上去入,四声俱全,而另一方却是以胡音读汉语,入派三声。
当时的胡人教化不全,根本发不出入声,而且胡人舌头太大,为了说话不嚼着舌头,只好卷着,于是“卷舌音”在那时产生了。
还因为一句话说完舌头还未来得及摊回平复,带着卷舌音结束,于是“儿化音”就此产生了!至此,同学们就能明白,俺们今天的普通话里的“卷舌音”和“儿化音”是咋来的呢!北方方言的私生儿子,即普通话,其产生于蒙满后裔之中,即“满大人”,当然也不会有四声了。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谁能讲地通俗易懂?关于平仄,其实也没那么难懂。
要想掌握平仄,得了解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和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一,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小时候,老师教我们拼音的时候,告诉我们,拼音有四个声调,即: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如果你会普通话,而且汉语拼音学得不错,就很容易掌握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如:央(一声),阳(二声),它们就是平。
仰(三声),样(四声),它俩就是仄。
写诗词时,如果用《中华新韵》,就可以按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定平仄。
如果用《平水韵》,那就得知道古代的四种声调。
二,古代的四种声调古代的四种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现代汉语中已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也就是一声和二声。
(2)上声:这个声调有一部分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去声。
(3)去声。
这个到现在还是去声。
(4)入声。
这是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普通话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上声的最少。
三,如何记入声字1、2、3三个声调好分辨,关键是入声字。
我们先说说按古代声调,如何记数字平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你只需记住:三、千是平,其它都是仄。
然后我们来说说入声字的规律:(以下是我上诗班时老师整理的方法)(1)凡是用b,d,g,j,z,zh五个声母的,并且现在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入声音。
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国家的国,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2)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入声音。
如:得,特、勒、则,侧,瑟。
(3)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zh,ch,sh,t,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入声。
如:阔,桌,戳,说,若。
(4)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b,p,m,d,t,n,l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代的入声,只有“爹”这个字例外,例如:别,撇,灭,牒,贴,涅,列。
会拼音就会识平仄,记住两句话就行就一副对联说平仄18、9、28今年8月的一天,我和我三十多年前教过的几个学生游牂牁江,中午在牂牁镇吃饭。
这家饭堂的正墙上有一套招财进宝的挂件,其中一副对联是:积德八节永招财为善四时常进宝我给店家说,你这副对联挂反了。
接着就有一个学生帮我解释说,“四”要在前,“八”要在后,所以挂反了。
这个学生的解释是对的吗?在回家的路上,车上人少,我就对这个学生说,你解释的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所谓对联,它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一共两句,头一句叫上联,后一句叫下联。
由于古人的书写习惯是竖写,顺序是从右到左,所以对联的右边一句叫上联,是出句;左边一句叫下联,是对句。
这些知识点一般人都懂,从表面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声音,表面上看不出来。
我们说对联是艺术形式,它在发声上是升降起伏,高低顿挫的,有一种和谐的声音美。
具体体现就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呢?这个问题比较枯燥,一般中学生不学习,但是并不难懂。
也很有用。
你要写作和欣赏对联或者古诗词(主要是唐诗宋词),不懂平仄就不行。
比如对联上联的尾字一定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
上述这副对联,“宝”字是仄声,所以它应该是上联,而“财”字是平声,它应该是下联。
我们看春节时贴春联,还有特殊的节庆日贴婚联、商业联等等,有很多贴错的,就是因为不会区分上下联。
那么,怎样区分平仄声呢?平仄是从古音分析出来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分别是:⑴平声,⑵上声,⑶去声,⑷入声。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和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是不平,上去入三种声调都是仄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所以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是平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汉语拼音和平仄的关系
(“平、上、去、入”是古四声,“阴平、阳平、上、去”是新四声。
)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māmámǎmàma
妈麻马骂妈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没声调)
平平仄仄
平仄
对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律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制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四年级下册p110第23课古诗词三首_渔歌子
测试题:
课内阅读。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__________。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
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__。
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2答案
1.词
2.春西塞山前白红青绿
3.悠闲自在
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
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
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