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0篇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1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一片迷雾,感受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仔细分辨哪个声音在真正的帮助我。我会为每一道声音感激,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起的第一片落叶,或傍晚因焦虑而落下的最后一滴泪,只要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交网络"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是纷繁的各方评价。
倾听是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螺丝刀,矫正每一处偏差;企业家的用户反馈是设计师的画笔,完善每一件产品;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是海岛上的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难以想象,没有人倾听的世界将会陷入何等的偏执,纠结与混乱。可是人们未曾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苦于无人帮助,而苦于言海茫茫,话语纠缠,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
那么先倾听自己吧,像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一样,先爬到树上去吧。每个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我看见我的全部。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警醒世人;像程开甲从数学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像达尔文放弃剑桥的神学课程,坐上轮船探索物种起源。当我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唯一坚持与奋斗的目标,我们再去倾听他人吧。
我感激我的“读者”,他们永远愿意为我的生活思考,并总是提出良善的指导;但我更是我自己,笔在我手中,纸在我手下,如何书写给这世界一本富有价值的“作品”由我来决定。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认真的探寻真理和品行;我愿意在这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奋斗与奉献,我愿意在这变幻无常的网络虚拟中坚持与站立。我的读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或互联网上不知姓名的某人,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实现我的目标,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适应变幻的时代,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坚持我的理想与信念。
我创造我的生活,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我倾听我的读者来确认我的确创造价值。
2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
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土。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
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我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也更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话,另僻蹊径,常能予我启发。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平淡无奇,而成别具一格。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无奇的悬疑小说。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于我的意识流代表名作,文学才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一个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至被牵着鼻子走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少年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并非空有长度的作品。试看豆瓣高分、知乎好评的一切作品,没有一部是纯料娱乐之作,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价值。我并非圣贤,著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学习如圣贤般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自由民主而奋扬踔厉,如同星辰,照亮身边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更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生活之作。
对待生活读者,正如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光照亮森林。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识,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3为作品创造大众
有的作品是为了大众而创造的,而有的作品创造了大众。“哲人”一言有如鸣钟,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人认为作家要为了读者的呼声而多加思考;然而相反的观点却是,坚持自我,不被读者左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实践这样两个论点。有如司马相如之《大人赋》,又如贾平凹的《废都》,似乎都有其个人的深意在其中。不寻常的文章,似乎并未将读者考虑至第一位。
其实不然,诚如贾平凹的作品,之后即在书首发表声明并加以修改,这又何尝不是倾听读者呢?然而,当其引申至生活中来,如若生吞活剥地应用其中,想必窒碍难行,作为创造生活的“作家”,“作品”需要考虑大众,但更多地,则是为作品创造大众。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寄予热诚的同情。”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决不能止步于为“大众”的观念,需要明白“每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