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标准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划分区域等级,二是根据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特性来划分区域等级。
对于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等级可以划分为0区、1区和2区。
0区是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的环境;1区是指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2区是指在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间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对于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等级可以划分为20区、21区和22区。
20区是指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长期地、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1区是指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2区是指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此外,在实际划分防爆区域中,0区/20区所占所有危险区域的空间比例不到0.5%,1区/21区所占所有危险区域的空间比例约为4.5%,2区/22区所占所有危险区域的空间比例约为95%。
总之,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爆炸性气体或粉尘环境的特性来确定的,不同的区域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危险程度和防爆要求,以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爆炸危险场所,就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
火灾危险场所,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与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一、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与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就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与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0级区域(简称0区),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级区域(简称1区),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2级区域(简称2区),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粉尘与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
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火灾危险场所只有一类,但由于在这个区域内火灾危险物质的危险程度与物质状态不一样,又将其分成三个不同危险程度的区。
21区:指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与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与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及分类标准一、区域划分1.1 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划分原则:根据爆炸性气体、易燃液体和易燃固体等可燃物质的特性,以及设备的特殊要求,将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1.1.2 爆炸危险区域等级与易燃易爆物质根据易燃易爆物质的种类、数量、压力、温度等因素,将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2 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1.2.1 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划分原则根据可燃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分布情况,以及设备、管道和电气设施等的位置和要求,将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不同的范围。
1.2.2 爆炸危险区域范围与设施设备要求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应符合相应的防爆要求,如防爆结构、防爆电气等,以确保安全。
二、分类标准2.1 易燃易爆物质分类2.1.1 易燃易爆气体分类根据气体燃烧和爆炸特性,将易燃易爆气体分为三类: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具有高度危害性,极易燃烧和爆炸;乙类具有一定危害性,可燃;丙类危害性较小,不易燃烧。
2.1.2 易燃易爆液体分类根据液体的闪点、沸点和黏度等物理性质,将易燃易爆液体分为三类:低闪点液体、中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
其中,低闪点液体极易燃烧,中闪点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燃,高闪点液体相对较难燃烧。
2.1.3 易燃易爆固体分类根据固体的燃烧和爆炸特性,将易燃易爆固体分为三类:易燃固体、可燃固体和难燃固体。
其中,易燃固体具有高度危害性,极易燃烧和爆炸;可燃固体具有一定危害性,可在一定条件下燃烧;难燃固体危害性较小,不易燃烧。
2.2 设施设备分类2.2.1 工艺设备分类根据工艺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特性,将工艺设备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反应器、储罐、压缩机等。
不同类型设备的安全措施和要求也不同。
2.2.2 电气设施分类根据电气设施的特性和防爆要求,将电气设施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普通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等。
不同类型设备的选型和使用环境也有所不同。
爆炸区域划分标准
火灾爆炸区域划分标准,也称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标准,是指在火灾、爆炸中,出现有害物质时,根据危险程度及其扩散范围划分的规则。
一般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danger, limit and warning.
第一级为危险区,包括爆炸物聚集区、可能存在的持久性毒物特性区等,是受爆炸影响的人或物体所在区域;
第二级为限制区,它包括到达可以产生对人体、物体及环境有害影响的范围途中,当爆炸发生时应立即引导进入该区域的人离火场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第三级为警戒区,即将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不太大的区域,但是还应警惕及备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发生意外;
火灾爆炸区域划分标准的应用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的,一般而言,危险区的范围是有火的区域(爆炸物持久性毒物特性区);限制区的范围是受爆炸影响的区域,比如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扩散影响的区域;而警戒区涉及范围最广,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可以采取特殊措施以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以上就是火灾爆炸区域划分标准,总之,此类标准仅能参考,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应当结合现场情况,合理划分危险、持久性毒物特性区域、限制区域及警戒区域等,以降低火灾及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环境类别危险区域等级危险区域划分
按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
按释放源级别划分:
0级区域:正常运行,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或长期出现的环境
连续释放源(可燃液体的表面或可燃气体液体蒸汽的排气孔其他孔口)划为0区。
1级区域:可能出现一级释放源(正常运行,释放可燃、密封
处、取样点、泄压排气)划为1区
2级区域:不太可能出现或及时出现仅短时间存在二级释放源(正常运行,不能释放释放可燃、密封处、取样点、泄压排气、法兰、
连接件)划为2区
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
通风良好(可燃物很快稀释到爆炸下限值
得25%以下)可适当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
级,局部机械通风降低,障碍物、凹坑死
角处提高,限制必空气重的混合物扩散,
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
按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20区:可燃性粉尘云持续长期
频繁出现的爆炸性环境
21区:正常运行可能偶尔出
现
22区:正常运行一般不可能
出现即使出现持续短暂。
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及划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
环境按爆炸性粉尘的量、爆炸极限和通风条件确定。
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一、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①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②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③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火灾危险场所只有一类,但由于在这个区域内火灾危险物质的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不一样,又将其分成三个不同危险程度的区;21区:指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在火灾危险环境中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可燃物质分为下列四种:1.可燃液体:如柴油、润滑油、变压器油等;2.可燃粉尘;如铅粉、焦炭粉、煤粉、面粉、合成树脂粉等;3.固体状可燃物质:如煤、焦炭、木等;4.可燃纤维:如棉花纤维、麻纤维、毛纤维、木质纤维、合成纤维等;二、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与确定爆炸危险区域范围,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危险浓度可能形成的区域范围,而不是指事故波及的范围;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应安装相应的防爆炸电气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外,可以安装非防爆炸型的电气设备;但是不能以这个范围作业能不能使用明火或其他火源为依据,因为电气设备与其他着火源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内动用明火,显然是不安全的,所以爆炸危险区域及其附近动用明火及其他火源,必须按动火制度执行;一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应根据释放源的级别和位置、易燃易爆物质的性质、通风条件、障碍物及生产条件、运行经验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1.非开敞建筑物在建筑物内部,一般以室为单位,但当室内空间很大时,可以根据通风情况,释放源的位置,爆炸性气体释放量的大小和扩散范围酌情将室内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并确定其级别;如在厂房门、窗外规定空间范围内,由于通风良好,则可划低一级,如图6.4.2.1所示;但当室内具有比空气重的气体或蒸气,或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或蒸气时,也可以不按室为单位划分;因为比空气重时,在低于释放源的地方,可能造成爆炸性气体或蒸气积聚的凹坑或死角;比空气轻时,也可能在高于释放源的地方及顶部,形成死角;2.开敞或局部开敞建筑物对开敞或局部开敞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区域范围的划分1对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注送站,其开敞面外缘向外水平延伸15m以内、向上垂直延伸3m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如图6.4.2.2所示;2对可燃气体、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封闭工艺装置,开敞面外缘3m垂直或水平以内的空间应划为2区;3.露天装置对装有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封闭工艺装置,一般在离设备外壳3m垂直和水平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当设置安全阀、呼吸阀、放空阀时,一般是以阀口以外3m垂直和水平以内的空间作为危险区域,如图6.4.2.3所示;装有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贮罐,以罐体外壳外的水平或垂直距离3m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当设有防护堤时,应包括防护堤高度以内的空间;若为注送站,则以注送口外水平15m,垂直7.5m 以内的空间作为危险区域;4.使用明火设备的附近区域在使用明火设备的一些危险区域,例如燃油、燃气锅炉房的燃烧室附近或表面温度已超过该区域爆炸性混合物的自燃温度的炽热部件如高压蒸气管道等附近,可采用非防爆型电气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防火防爆主要采取密闭、防渗漏等措施来解决,因为在这些区域内已有明火或超过爆炸性混合物自燃温度的高温物体,电气设备防爆已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5.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的区域关于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的区域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间隔、门窗开设方向和位置、通风状况、实体墙的燃烧性能等因素确定;具体实施时,必须作好调查研究;6.以释放源划分举例释放源指的是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可能释放出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所在的位置和处所;当释放源确定后,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就是以释放源为中心划定的一个规定空间区域;图6.4.2.4就是一个以释放源为中心划分爆炸危险区域范围的举例,以供参考;二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应根据粉尘量、释放率、浓度和物理特性,以及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运行经验确定;在建筑物内部宜以室为单位,当室内空间很大,而爆炸性粉尘量很少时,也可不以室为单位;只要以释放源为中心,按规定距离划分范围等级就可以;。
〈一〉.中国对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GB50058—92)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对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如下:(1)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区域分为0区、1区和2区。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暂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分为10区和11区。
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的环境。
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IEC(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对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IEC79—10)〈二〉.IEC对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危险区域划分为0区(Zone 0),1区(Zone 1)和2 区(Zone 2),其定义与我国相同。
对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尚未划分。
〈三〉.NEC(美国电气规程)对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NEC 500-4)①气体、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危险场所分为1级1区(Class I.Division I)和1级2区(Class I.Division Ⅱ)。
1级1区:在此区域内,爆炸性混合物——存在于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因维修或泄漏而往往可能存在;——事故或设备的某一功能失灵或过程中出现的干扰,均能够引起这类混合物的泄出,且同时引起电气结构上的缺陷。
1级2区:在此区域内——可燃液体或气体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存在于密闭容器或管道之中,仅当容器或管道遭受破坏(破裂或缺陷)时,或在异常情况下,它们才能从容器或管道中泄出;——爆炸性混合物通常因采取高压通风设施而受到防范,即使通风设施发生故障或功能失灵,也不会造成危害;——与1级1区交界,危险的气体或蒸汽混合物偶尔也会从这类场所泄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安全的高压通风设施来防止事故发生的话。
②对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分为2级1区(Class Ⅱ.Division I)和2级2区(Class Ⅱ.Division Ⅱ)。
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一、危险场所划分根据爆炸性环境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把危险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气体场所划分为三个区域:0区,1区和2区;粉尘场所分为三个区域:20区,21区和22区。
可燃性气体,蒸汽和薄雾气体场所0区(红色部分)爆炸性环境中的爆炸性混合物以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使用在0区的电气设备须按照EN50284和IEC60079-26中对д类,种类(气体)电气设备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测试和标识。
1区(橙色部分)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可能会出现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1区是防爆电气设备的典型应用场所。
标准EN50014~EN50020,EN50039以及IEC60079-0,-1,-2.-7,-11,-18,-25对1区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规定。
2区(黄色部分)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不太可能出现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如果出现也只是偶尔发生并且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通常情况下,”短时间”是指持续时间不多于2个小时。
标准EN50021和IEC60079-15对2区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也必须满足通用的绝缘电阻,冲击能量和耗散功率等要求。
粉尘场所20区EN50281-1-1标准对用于20区的电气设备壳体结构及设计做了相应规定。
IEC60241-11对在20区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补充要求,包括本质安全防爆等方面的内容。
20区应用种类1(粉尘)电气设备。
21区磨坊,煤炭,谷物仓库以及包装生产线及其周围是典型的21区场所。
在21区中,可能会发生因粉尘泄漏等原因而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
此外,电气设备表面粉尘堆积也是工厂安全生产的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区须使用种类2(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22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混合物不太可能出现,只有在故障状态下才可能发生的场所。
22区须使用种类3(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如果是爆炸性环境中的粉尘是导电性粉尘,须使用种类2(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易燃易爆危险园地指因存在某些危险物质或条件而易于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园地。
如许多化工生产车间和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等。
我国平安生产主管部门,在不同的法规中对易燃易爆危险园地的危险等级进行了不同的划分。
一、《爆炸危险园地平安规定》的划分原劳动部1995年1月22日公布的《爆炸危险园地平安规定》,将爆炸危险园地划分为特别危险园地、高度危险园地和一般危险园地三个等级。
1·特别危险园地指储存物质的性质特别危险,储存的数量特别大,工艺条件特别,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将会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严峻的人员伤亡,危害极大的危险园地;2·高度危险园地指物质的危险性较大,储存的数量较大,工艺条件较为特别,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较为严峻的人员伤亡,具有肯定危害的危险园地;3·一般危险园地指物质的危险性较小,储存的数量较少,工艺条件一般,即使发生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也较小的园地。
在划分危险园地等级时,对周围环境条件较差或发生过重大事故的危险园地应提高一个危险等级。
二、《爆炸危险园地电气平安规程》〔试行〕的划分《X爆炸危险园地电气平安规程〔试行〕》〔劳人护[1987]36号〕〔1987年12月原劳动人事部与X等8个部委联合公布〕对爆炸危险园地危险程度的划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园地和粉尘爆炸危险园地两类,每类又分成假设干级别:1·气体爆炸危险园地危险程度分级对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园地,按其危险程度分为3个地域等级:〔1〕0级地域〔简称0区〕指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短时间一再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园地。
如:a·装盛易燃液体容器或贮罐的液面上部空间;b·装盛可燃气体容器、槽、罐等设备的内部空间;c·敞口容器装有易燃液体,在液面上方附近,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连续地超过爆炸下限的空间;d·喷漆作业室内,爆炸性混合物连续出现的地域。
爆炸危险环境类别及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环境: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可燃性粉尘环境:
20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部。
21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场所。
该区域包括:与充入或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22区:在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且只是短时间存在、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分成堆积或粉尘层时,应划分为21区。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1.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①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②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③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爆炸性粉尘环境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①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的环境。
②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2.火灾危险区域的划分。
火灾危险环境根据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的不同,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①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②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③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3.爆炸危险环境的区域范围。
在爆炸危险环境的区域范围内,应安装相应的防爆型电气设备;不在爆炸危险环境的区域范围内时,可安装非防爆型电气设备,但是不能以这个范围作为能否动用明火的依据。
4.爆炸危险环境区域范围的划分如下:①非敞开的建筑物内部,一般以室为单位划定范围,对于1区建筑物通向露天的门、窗外3m以内的空间范围,可降低为2区;对于2区建筑物通向露天的门、窗外1m以内的空间范围,可不考虑防爆要求。
②对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储罐,一般在离设备外壳3m以内的空间为有爆炸危险环境区域范围。
③对易燃液体注送站,一般以注送口外水平距离15m、垂直距离7. 5m 以内的空间为有爆炸危险环境区域范围。
其他设施的爆炸危险环境区域范围的划分可参照有关专著。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第2.2.1条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一、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二、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三、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注: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第2.2.2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一、没有释放源并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二、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的10%;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四、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 第2.2.3条释放源应按易燃物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连续级释放源: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 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连续级释放源:1.没有用惰性气体覆盖的固定顶盖贮罐中的易燃液体的表面;2.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间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3.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的自由排气孔和其它孔口; 二、第一级释放源:预计正常运行时周期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第一级释放源:1.在正常运行时会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等的密封处;2.在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安装在贮有易燃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系统;3.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 三、第二级释放源:预计在正常运行下不会释放,即使释放也仅是偶尔短时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第二级释放源:1.正常运行时不能出现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的密封处;2.正常运行时不能释放易燃物质的法兰、连接件和管道接头;3.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安全阀、排气孔和其它孔口处;4.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 四、多级释放源:由上述两种或三种级别释放源组成的释放源;第2.2.4条爆炸危险区域内的通风,其空气流量能使易燃物质很快稀释到爆炸下限值的25%以下时,可定为通风良好; 采用机械通风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计机械通风故障的影响:1.对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建筑物应设置备用的独立通风系统;2.在通风设备发生故障时,设置自动报警或停止工艺流程等确保能阻止易燃物质释放的预防措施,或使电气设备断电的预防措施;第2.2.5条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释放源级别和通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首先应按下列释放源的级别划分区域:1.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2.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3.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2区; 二、其次应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1.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当通风不良时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2.局部机械通风在降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浓度方面比自然通风和一般机械通风更为有效时,可采用局部机械通风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3.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4.利用堤或墙等障碍物,限制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扩散,可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
爆炸区域划分标准首先,爆炸区域划分标准需要考虑爆炸物质的特性。
不同的爆炸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火焰、热辐射、压力波等危险因素的特性有所不同。
因此,在划分爆炸区域时,需要根据不同物质的易燃性、爆炸性等特性进行分类。
其次,爆炸区域划分标准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例如,爆炸区域划分标准需要考虑空气流通情况、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对爆炸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爆炸物质在空气中的扩散和燃烧,因此需要在划分爆炸区域时予以考虑。
另外,爆炸区域划分标准还需要考虑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根据爆炸物质的特性和环境因素,需要划定不同的爆炸区域,以确保人员和设备在爆炸发生时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例如,在高爆炸危险区域,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包括限制进入区域、使用防爆设备等。
根据以上的考虑因素,可以将爆炸区域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非爆炸危险区域:此区域不存在明显的爆炸危险。
人员和设备可以安全进入并工作。
但仍需遵守一般的安全要求。
2.低爆炸危险区域:此区域中存在或可能存在低爆炸危险。
例如,易燃液体或气体的储存和使用区域。
在此区域,需要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爆措施,如使用防爆设备、提供通风等。
3.中等爆炸危险区域:此区域中存在或可能存在中等爆炸危险。
例如,粉尘、燃气等可燃物质的储存和使用区域。
在此区域,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防火、防爆措施,如使用防爆灯、提供有效的通风和排风系统等。
4.高爆炸危险区域:此区域中存在或可能存在高爆炸危险。
例如,含有大量易燃或爆炸性物质的区域。
在此区域,需要安全评估和专业团队指导,采取最严格的防火、防爆措施,如使用特殊的防爆设备、建立紧急撤离计划等。
综上所述,爆炸区域划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爆炸物质的特性、环境因素以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通过合理划分爆炸区域,可以有效地降低爆炸风险,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危险爆炸区域划分标准危险爆炸区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的区域,对人员和设施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地划分危险爆炸区域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以下是危险爆炸区域划分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1. 爆炸危险性评估。
首先,对潜在的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估是划分危险爆炸区域的基础。
评估需要考虑物质的易燃性、易爆性、氧化性等特性,以及环境条件、操作方式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危险爆炸区域的范围和等级。
2. 区域划分标准。
在确定危险爆炸区域范围时,需要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国家标准《危险性场所用电》GB 50058、《电气装置用于有爆炸危险环境的选择、安装和维护》GB 3836等。
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将危险爆炸区域划分为Zone 0、Zone 1和Zone 2三个等级,分别代表不同的爆炸危险性。
3. 区域分类依据。
划分危险爆炸区域的依据主要包括气体、蒸气和粉尘的存在情况。
Zone 0表示在正常情况下或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长时间存在;Zone 1表示在正常情况下或偶尔出现的情况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短时间存在;Zone 2表示在正常情况下或极少出现的情况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很少存在。
4. 区域标识和控制。
划分完危险爆炸区域后,需要对区域进行标识和控制。
标识可以采用符合相关标准的标志和警示牌,以提醒人员注意区域的危险性。
控制方面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使用防爆设备、限制人员进入等,以减少爆炸风险。
5. 定期检查和维护。
划分危险爆炸区域只是第一步,定期检查和维护同样重要。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修复和处理,以确保区域的安全性。
维护工作包括设备的保养和更新,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总之,危险爆炸区域的划分标准是确保人员和设施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划分,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维护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爆炸风险,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
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一、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
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火灾危险场所只有一类,但由于在这个区域内火灾危险物质的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不一样,又将其分成三个不同危险程度的区。
21区:指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在火灾危险环境中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可燃物质分为下列四种:
1.可燃液体:如柴油、润滑油、变压器油等。
2.可燃粉尘;如铅粉、焦炭粉、煤粉、面粉、合成树脂粉等。
3.固体状可燃物质:如煤、焦炭、木等。
4.可燃纤维:如棉花纤维、麻纤维、毛纤维、木质纤维、合成纤维等。
二、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与确定
爆炸危险区域范围,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危险浓度可能形成的区域范围,而不是指事故波及的范围。
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应安装相应的防爆炸电气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外,可以安装非防爆炸型的电气设备。
但是不能以这个范围作业能不能使用明火或其他火源为依据,因为电气设备与其他着火源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内动用明火,显然是不安全的,所以爆炸危险区域及其附近动用明火及其他火源,必须按动火制度执行。
(一)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应根据释放源的级别和位置、易燃易爆物质的性质、通风条件、障碍物及生产条件、运行经验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
1.非开敞建筑物
在建筑物内部,一般以室为单位,但当室内空间很大时,可以根据通风情况,释放源的位置,爆炸性气体释放量的大小和扩散范围酌情将室内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并确定其级别。
如在厂房门、窗外规定空间范围内,由于通风良好,则可划低一级,如图6.4.2.1所示。
但当室内具有比空气重的气体或蒸气,或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或蒸气时,也可以不按室为单位划分。
因为比空气重时,在低于释放源的地方,可能造成爆炸性气体或蒸气积聚的凹坑或死角;比空气轻时,也可能在高于释放源的地方及顶部,形成死角。
2.开敞或局部开敞建筑物
对开敞或局部开敞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区域范围的划分
(1)对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注送站,其开敞面外缘向外水平延伸15m以内、向上垂直延伸3m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
如图6.4.2.2所示。
(2)对可燃气体、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封闭工艺装置,开敞面外缘3m(垂直或水平)以内的空间应划为2区。
3.露天装置
对装有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封闭工艺装置,一般在离设备外壳3m(垂直和水平)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
当设置安全阀、呼吸阀、放空阀时,一般是以阀口以外3m(垂直和水平)以内的空间作为危险区域,如图 6.4.2.3所示。
装有易燃液体、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贮罐,以罐体外壳外的水平或垂直距离3m以内的空间应划为危险区域。
当设有防护堤时,应包括防护堤高度以内的空间。
若为注送站,则以注送口外水平15m,垂直7.5m 以内的空间作为危险区域。
4.使用明火设备的附近区域
在使用明火设备的一些危险区域,例如燃油、燃气锅炉房的燃烧室附近或表面温度已超过该区域爆炸性混合物的自燃温度的炽热部件(如
高压蒸气管道等)附近,可采用非防爆型电气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防火防爆主要采取密闭、防渗漏等措施来解决,因为在这些区域内已有明火或超过爆炸性混合物自燃温度的高温物体,电气设备防爆已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5.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的区域
关于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的区域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间隔、门窗开设方向和位置、通风状况、实体墙的燃烧性能等因素确定。
具体实施时,必须作好调查研究。
6.以释放源划分举例
释放源指的是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可能释放出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所在的位置和处所。
当释放源确定后,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就是以释放源为中心划定的一个规定空间区域。
图6.4.2.4就是一个以释放源为中心划分爆炸危险区域范围的举例,以供参考。
(二)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应根据粉尘量、释放率、浓度和物理特性,以及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运行经验确定。
在建筑物内部宜以室为单位,当室内空间很大,而爆炸性粉尘量很少时,也可不以室为单位。
只要以释放源为中心,按规定距离划分范围等级就可以。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