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发表时间:2009-06-09T14:06:04.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马乾章丁原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沈阳

[导读]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34-01

【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化

慢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胃粘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呕吐、嘈杂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变化比较复杂,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在中医诊治疾病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辨证论治需要标准化,首先应该规范的是辨证分型标准。近年中医界在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制订了一些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慢性胃炎中医仍存在多种辩证分型标准,需要进行总结,探索客观的临床研究方法,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辩证分型。研究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为临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证型标准,是一个漫长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

目前存在几个常被参考执行的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诊断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证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并将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而且对症状进行了分级量化。在2003年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诊断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和脾虚气滞。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诊断不同,该证候诊断依据的次要证候为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证型的确定须要具备主症的X项加次症的Y项。戴晓玲 [1]等对于慢性胃炎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各类慢性胃炎均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很少。各类慢性胃炎实证及兼夹实证的分布规律说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2~ 3种证候,提示慢性胃炎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郁热证在各类胃炎中出现频率很高,提示郁热是慢性胃炎中普遍存在的征象,其发生可有两种机理,一是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日久伤阴生热,二是脾胃虚弱,痰湿饮食等阻滞,久郁生热,故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胃热”这一证候特点。对于慢性胃炎中医证侯标准的确立方法,孟虹[2]等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同时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吕爱平[3] 在总结以往证候研究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方剂疗效作为证候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证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首先检验证候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证候判断主观性给进一步研究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将更可靠实用,其成果将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解决了以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难题。吕氏在其研究课题中主张采用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临床设计,通过临床收集患者的主观症状信息和服用方剂后的疗效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强调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并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获取有助于疗效判断的主观症状,达到缩小方剂的适应证(即精确辨证),提高方剂临床疗效的目的。

目前,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辩证分型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确立的科学方法不是很明确和规范,证型标准的确立没有明确限定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应该是确立证型较好的科学方法,但需要具体确定不同研究内容所适用的统计学方法。再者,专家问卷的设计应该包含中医一些基本特征的要素,诸如地域因素、体质因素等等。第三,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不够充分全面,没能阐明中医证型之间的互相演变关系,或者逆转还是进展的过程,这应该是重要的中医内涵。第四,中医的证型确立需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四诊的内容都不可忽略。在四诊的内容基础上,再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确定主要的症状、体征和次要的症状、体征,才能为临床的辨证论治确立切实可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454.

[2] 孟虹,贺宪民,范思昌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3-34.

[3] 吕爱平.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应重视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J].首都医药,2003,(3):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一、诊断 二、(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中医辨证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宜选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阴不足证:可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宜选胃安胶囊、玉竹冲剂等。 ◆肝气犯胃证: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宜选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片)、三九胃泰等。 ◆肝胃郁热证:可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选丹栀逍遥丸、清胃黄连丸、胃炎康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湿困脾胃证: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宜选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常见7个类型: 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

慢性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该病发生的原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 一是脾胃虚弱 :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 ,暴饮暴食 ;或劳倦过度 ,情绪不畅 ,忧思伤脾 ;或感受外邪等损伤脾胃 ,脾伤则食后腹胀 ,腹部疼痛 ,大便稀或者有黏液 ,肠鸣坠胀 ;胃伤则不思饮食。 二是木不疏土 :肝属木主疏泄 ,脾属土主运化。若平时心情不畅 ,忧思郁虑 ,导致肝气不足 ,不能疏泄脾土 ,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称为“木不疏土”。肝木不疏泄脾土 ,则脾虚失升 ,清气下流 ,也会发生泻泄。 三是火不生土 :中医说的火是指肾阳 ,土是指脾胃。脾的运化功能除肝的疏泄外 ,还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火能生土”。若肾的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脾土 ,导致脾胃的纳化功能减弱 ,也可发生泻泄。中医称为“火不生土”。临床上有的病人在鸡叫五更时 ,腹部作痛 ,痛即泻泄 ,手足不温 ,这便是“火不生土”所致。 慢性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因此 ,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理肠方来治疗。药取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黄芪15克 ,赤石脂 30克 (包煎 ),茅梅 30克 ,炒苡仁24克 ,防风 10克 ,炒白芍 24克 ,木香 10克 ,炙升麻 6克 ,儿茶 3克 (冲服 ),元胡 15克 ,炒乌梅15克。上药先用温水浸泡 30分钟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沸后 30分钟 ,合并药汁 ,浓缩至 300毫升 ,每天三次 ,每次 100毫升 ;也可将上药焙干 ,研成极细粉末 ,每天 3次 ,每次 15~ 20克 ,温开水冲服。 20天为 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和肥甘厚味。若能配合药粥辅助治疗 ,则疗效较为明显。 相关链接慢性肠炎喝药粥 慢性肠炎若能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 ,配合药粥疗法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 30~ 50克 ,白糖适量。蒋苡仁、粳米洗净 ,加水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白糖 ,糖溶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不止 ,腹部胀痛 ,不思饮食 ,苔腻的慢性肠炎者。 莲子粥 :取莲子肉、粳米各 30克 ,炒扁豆10克 ,小红枣 10枚 ,白糖适量。将上药与粳米洗净 ,置锅内共同煮粥 ,粥熟时加入白糖溶化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久泻不止 ,纳食减少的慢性肠炎者。 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炒扁豆各 100克 ,粳米 30克。将中药六味、焙干研成粗末 ,置锅内用小火加热 ,不断翻动 ,炒至米成黄色发出微香时 ,取出放凉 ,置干净食用塑料袋内密封。使用时取 20克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健脾益气 ,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 ,湿自内生 ,表现为腹痛肠鸣 ,泻泄日久的慢性肠炎者。

慢性胃肠炎的中医治疗大全

慢性胃肠炎的中医治疗大全 慢性肠胃炎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产生的原因最主要是对症下药,要注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除了采用西药治疗之外还可以尝试中药治疗,以下会给大家分享几味中药,希望给予大家帮助,食用中药之前先把方子给医生瞧瞧,找寻合适自己的药方子最重要,平时要少吃多餐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运动。 1.可能是肠炎腹泻,与肠道湿热,细菌感染,消化不良等有关。建议到医院检查确诊。也可以选服盐酸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肠炎宁,复方地芬诺酯片等治疗。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或服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等治疗。 2.用传统中药虫草,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厚朴,三棱,穿山甲,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等治疗,可以快速治愈.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彻底清除胃肠湿热,荡涤胃肠浊气,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肠道紊乱的功能,从而彻底根治不复发。希望你正确的治疗,早日康复!

建议做个肠胃镜检查,可以更好的明确治疗,配合指导用药。 3.清热化湿,理气止泻。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食滞肠胃: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IO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菔于10克、大腹皮10克。 4.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10弱。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方药:人参3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如上所述希望给予患者一些参考,慢性肠胃炎需要好好的调养,多吃些养胃的食物,这个病若不及时重视会引起一系列病变,比如,胃出血,慢性肠胃炎出血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个病最主要注意饮食,注意就医,通过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也是很重要的,保持好的生活规律少吃多餐,保证三餐正常。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实用】-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询问发病的有关诱因和病因,是否与饮食不当有关,病人有无消化不良症状,有无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酗酒等。 2.生理状况:评估病人有无消瘦、贫血貌,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评估病人的腹部体征,有无局部压痛情况;了解病人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有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问题】 1.疼痛 2.营养失调 3.焦虑 4.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 饮食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宜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粗糙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禁烟酒及餐后从事重体力活动。 2. 疼痛的护理: 2.1安慰病人,使其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2.2指导病人有关疼痛缓解的知识,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无急腹症患者可局部热敷。 2.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2.4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警惕并发症。 3. 休息: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缓解腹部不适。 4. 药物指导: 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指导病人正确服

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遵医嘱给病人以根除HP感染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并减轻患者的各种焦虑,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急、慢性胃炎的病因,并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因素。 2.指导病人饮食卫生和强调有规律的饮食,使生活规律化。 3.消除一切刺激胃粘膜病变的因素,如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戒除烟酒。 4.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6.指导病人按时服药,介绍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方法及疗程,定期复诊。 【护理评价】 1.疼痛缓解或消失。 2.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3.病人情绪稳定。 4.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关键字】方法、成绩、传统、有效、密切、保持、掌握、研究、特点、关键、安全、稳定、精神、基础、作用、标准、关系、分析、改善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为主方。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方用泻心汤加味。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乌药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 1.2.5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玉竹、石斛、乌梅、枸杞各15g,麦冬、当归、川楝子、槟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莲各20g,黄连5g,甘草6g。 1.2.6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用血腑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生地、当归、香附、炒蒲黄各10g,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各6g,赤芍、丹参各20g,半支莲、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冲服)。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2011091018 谢凤仪 摘要: 体现 在饮食不节、气温、其它脏腑的病患、精神因素、气滞血瘀这些因素对脾胃的不良影响。长期期饮食不当可引起慢性胃炎,要注意冬季及季节交替时防寒保暖,“六腑以通为用”,情志影响的主要脏器有肝、心、脾等,胃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器官,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血气滋养 慢性胃炎产生的中医病因与人体内外诸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宜和降的特性,所以慢性胃炎的发生,是由于胃腑的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 慢性胃炎多虚实兼见,夹杂,常久病入络,多有血瘀之症。 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则是胃腑受纳超过负荷的正常阈,过重是胃络气血濡养不足,时间太久则可发生慢性胃炎;过饥则主纳、主动之性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胃络的磨损;过冷食物可使胃腑寒凝缓行,阻碍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过热食、物则使胃络直接受灼,血络受到破坏,阴津耗伤过甚,胃腑本身滋养缺损,时间太久均可出现慢性胃炎;食过硬食物,增加胃腑纳、腐功能的负担,影响胃络气血的运行,故可形成慢性胃炎或加重活动病变;饮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样直接损伤胃络,营养失当以形成慢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期饮食不当,如长期酸辣食物刺激,人、饮用浓咖啡、浓茶、饮酒、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气温对慢性胃炎活动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历来由于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风土气候差异、患者年龄、职业、体质有殊,因而造成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如延边系东北,四季分明。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与寒冷刺激有关,春、秋发病率高且无差别与气温骤变有关;在新疆干燥寒冷环境下生活,人的机体会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健康水平和患病状况西北(新疆地区)民众,受干燥寒冷环境气候影响,新疆地区慢性胃病以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多见。寒邪直入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发表时间:2017-11-29T15:25:02.1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索冬梅 [导读] 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辽宁省军区锦州二干卫生所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中医护理对于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养生指导则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下,结合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实施中医护理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加彻底的治疗疾病。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护理;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病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同时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慢性胃炎的常规治疗当中,主要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胃粘膜攻击因子抑制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相比之下,中医方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显著,针对其病因病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减轻“胃脘痛”症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养生指导,重点进行脾胃的调理,以更为彻底的治愈疾病,预防再次发作。本研究围绕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展开综述。 1.中医理论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在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刺激性物质等致病因素,采取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的方法,减轻和消除其腹痛、腹胀等症状。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祛除根本上的病因,这是西医后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是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因素。寒邪犯胃、饮食不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同时也是造成脾胃虚弱的主要因素。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于外邪入侵的抵抗力差。而受到情志失调的影响,同样也会破坏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导致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进而加剧病情,迁延不愈。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采取中医护理方法予以调理。在此基础上,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养生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1]。 2.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2.1食疗 采取中医护理方法,加强对脾胃的调理,辨证施护。在饮食方法,行食疗法。脾胃虚寒者,多食用羊肉、鸡肉、茴香菜、生姜等温热食物,或是在饮食中加入陈皮、丁香等具有健脾补气、暖胃祛寒功效的中药材。脾胃气虚者,在饮食中加入山药、枸杞等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中药材;肝气犯胃者,多食用鲫鱼、菜花、芝麻等具有行气解郁功效的食物;胃阴不足者,在饮食中加入淮山、石斛等具有养阴功效的中药材。食疗方法的应用,对于脾胃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为慢性胃炎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 2.2情志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影响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烦躁、抑郁等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减缓胃肠蠕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因此,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需要做好其心理工作,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以调节其情绪状态。与此同时,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得到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避免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患者家属需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常陪伴于患者左右,一方面是在情感上予以鼓励和支持,消除其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监督。存在惊、恐情绪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全面、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告知其当前的病情状况,让患者对疾病和自身病情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其产生猜疑,尽可能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过度忧、思、悲的患者,则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其伤感、忧愁的情绪。对于过度恼、怒的患者,则选择阅读、听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能够达到宣泄情绪的效果,进而释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康复有着积极的帮助[3]。 在胡乃毅等人的临床研究当中,40例胃脘痛(慢性胃炎)患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另外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前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后者,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恢复中的优势作用。 3.预防慢性胃炎的养生指导 食疗、情志调节等中医护理方法的应用,其目的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痛,进而促进其良好恢复,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效果。而养生指导的目的则是为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未病先治”。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管理和调节,能够有效阻断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 首先,纠正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喜好,科学、合理的制定食谱,补充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多食用养胃、健脾的食品,维护脾胃健康,更好的维持脏腑阴阳和谐和气血平衡,有效抵御外邪入侵,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坚持运动锻炼,其对于促进促进胃肠蠕动和提高胃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的时间,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提高自身体质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效果,使其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进而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减少病痛带来的困扰[4]。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是防治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针对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等病因病机,通过食疗、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方法予以改善。通过养生指导,能够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小燕,郑昕.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J]. 时珍国医国药,2016(12):2924-2925. [2]胡乃毅,张江春.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70-171. [3]李华. 慢性胃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J]. 医药前沿,2015,5(26):314-315. [4]陈瑞芳,杨秋菊. 劳绍贤教授诊疗脾胃病“治未病”思想浅析[J]. 新中医,2014,46(12):22-23.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6-10-31T14:12:34.6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9期作者:任怡 [导读]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选煤厂实业分公司卫生所山西太原 030023) 【摘要】慢性胃炎可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胃痛”、“痞满”、“胃缓”、“噪杂”等范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可从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胃阴亏虚,瘀血停滞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57-02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耻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并较早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篇》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壮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1]。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的改善症状。 1.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概括如下 1.1 肝气犯胃 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腕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缓,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多由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疗之法当以疏肝和胃为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川芎、香附、枳壳、郁金、陈皮、木香等。若肝胃郁热则加入黄连、竹茹,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而行气药大多辛温香燥,每易好气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久用。对气阴不足者,宜用旋复花、佛手花、厚朴花、苏梗、苏叶、枇杷叶等质轻气薄之品,以达降逆不伤中,理气不破气之妙。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此型如取公孙,内关用“灵龟八法”择扎九针,施术效果较好。研究证明,疏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1.2 脾胃虚寒 证见胃脘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均能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或过服寒凉药物,或嗜食寒凉饮品而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中焦虚寒。治疗之法,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方用理中丸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物:干姜、人参、炒白术、甘草、高良姜、乌药、制香附等,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吴茱萸、陈皮;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痉挛性疼痛加白芍、甘草。本型多由素体阳虚或久病失治误治发展而来,治疗颇为棘手。且温热药多为辛温燥烈之品,应用时必须掌握尺度,中病即止。待症状缓解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胃安中。如能配合艾灸中脘、天极、足三里,每日一次,效果更佳。 1.3 湿浊中阻 证见胃脘痞满,窒塞不适,呕恶少食,倦怠懒言,舌淡苔腻,脉缓。多由饮食不洁,或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利,湿浊內停。治疗之法,当以健脾化湿,和胃宽中,方用平胃散加减。常用药物:苍术、白术、陈皮、半夏、厚朴、白豆蔻、薏苡仁、藿香;若湿阻化热而成湿热之症者,治当清热化湿,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浊中阻,自当应用燥湿化湿之品。但脾喜润恶燥,若过用去湿之剂,必损及胃。可在临床症状缓解之后,适当选用藿香、苏叶、佩兰、代代花等,取其芳香行气作用,既芳香化湿浊,又不滞塞气机。 1.4 胃阴亏虚 证见胃脘灼痛隐隐,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多由嗜食辛辣香燥之品,或饮酒过度,或热病伤津,导致脾胃损伤,胃阴亏耗,胃失濡养所致。治疗之法当以滋阴生津,和中止痛为主。方用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山药、玉竹、黄连、知母、芦根等。本型临床比较常见,多病程缠绵,久治难愈。因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在治疗其它证型时尚恐损及胃阴,况本为胃之阴津不足,更易变生诸症,故辨证尤应小心谨慎,时时顾护胃阴。为防止滋阴药腻滞碍胃,常配伍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及香橼,佛手等理气之品。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宜。 1.5 瘀血停滞 证见胃脘刺痛或掣痛,痛有定处,持久不愈,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多由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胃病日久,久痛胃络受阻,瘀血內停所致。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治则,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而成,常用药物:丹参、郁金、三七、延胡索、五灵脂、蒲黄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胃痛起初在气,气滞日久则血性不畅,瘀阻胃络,为增强治疗效果,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伍行气之品,加以砂仁、木香、枳壳、檀香行气和胃,还应根据辨证论治配合其它药物,瘀热者,配赤芍、茜根以凉血活血;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气虚者,配黄芪、党参以益气行血。活血化瘀法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纤维化,从而促进胃黏膜的恢复。 2.讨论 以上各类证型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互兼夹,而后者更为常见,多为虚实夹杂之侯,临床上综合分析,灵活辨证。笔者认为,不论何种类型,在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考虑有胃络瘀阻的因素存在,更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现代医学表明,活血化瘀药不但有止血止痛的作用,还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液的循环,消除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病灶恢复,防止组织异型增生,对慢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者更加适宜。本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木郁克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期间除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心理健康,避免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于莉莉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于莉莉 发表时间:2019-05-17T14:36:31.6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作者:于莉莉[导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高,降低患者的病理积分,加快患者病情恢复。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19日~2017年3月19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66.00%),肠上皮化生评分为(0.22±0.13)分,异型增生评分为(1.51±0.37)分,腺体萎缩评分为(1.65±0.74)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均低于对照组[(1.71±0.85)、(2.41±1.63)、(2.52±1.34)分,22.00%](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辨证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19,2016 to March 19,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eprenone capsul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8.00%)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66.00%),intestinal metaplasia score(0.22(+0.13),dysplasia score(1.51(+0.37),glandular atrophy score(1.65(+0.74)and adverse reactions rate(2.00%)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71(+0.85),(2.41(+1.63),(2.52(+1.34)],22.00%(P < 0.05).Conclu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keywords] chronic gastritis;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具有复发率高、病程长、病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临床常见疾病[1]。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均存在食欲减退、嗳气、反酸、胃部烧灼感、胃脘胀满、胃脘疼痛等症状,早期常实施西医治疗,整体疗效不佳,对此部分学者提议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疗法[2]。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以及辨证疗法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19日~2017年3月19日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存在腹部胀痛、黏液脓血便、大便溏稀等症状;②患者已经病理确诊;③患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试验的目的。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者;②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③胰腺、肝脏等影响胃肠道的疾病患者;④存在精神家族史者;⑤溝通障碍或语言障碍者。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病程(5.48±1.42)年;平均年龄为(35.69±2.45)岁;疾病类型:16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18例患者为糜烂性胃炎,16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病程(5.29±1.51)年;平均年龄为(35.52±2.97)岁;疾病类型:17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19例患者为糜烂性胃炎,14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胶囊(卫材株式会社川岛工厂,批准文号:H20091057)治疗,每日3次,每次1粒。观察组根据中医证候特征进行辨证治疗,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肝气犯胃型:主要表现为大便不畅,嗳气频繁,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其具有舒肝解郁、理气止痛等作用,同时可配以易消化、清淡的饮食。②胃肠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口苦口渴、发热、不思饮食、胃脘胀闷,治疗原则为调和脾胃、化湿清热,对此需给予香连丸加减治疗,可活血通络,同时可配合食用新鲜蔬菜、水果。③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腹胀、胃脘冷痛、面色少华等,治疗原则为温中止痛、益气健脾;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具有益气和胃、温中健脾等功效,且嘱咐患者多食用薏苡仁、茯苓、山药等,能够改善胃肠道微环境。④胃络瘀血:主要表现为吐血、黑便,治疗原则为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应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具有理气和胃、化瘀通络等功效,配以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能够促使胃黏膜的恢复。⑤胃阴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胃痛隐隐,主要治疗原则为和中止痛、滋阴益胃,可选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具有疏通肠道、健脾利胃等功效,同时餐后可配合乌梅汤、话梅汤、山楂等。将所有药材熬成药汁,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病理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患者上腹部不适、胃痛等症状消失,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部组织已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症状呈好转趋势,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部组织逐渐恢复;无效为胃镜检查显示仍存在病变组织,且症状无好转、变化。病理积分:主要是通过评估患者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等症状,从而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病理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學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相关病理积分的比较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